靖難之役,朱元璋最喜愛的女婿梅殷擁兵40萬,為何不救建文帝?

哉避zJC47336


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誰也不幫?


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皇位傳承是嫡長子繼承製,因此,在明朝朱元璋的繼承者朱標死後,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但朱允炆孝順仁慈、性格孱弱,軍事才能不如自己的朱元璋的兒子們,所以在朱元璋臨終前,為保障朱允炆坐穩江山,為他留下了很多後手,不但誅殺了很多開國功臣,而且還指定了託孤大臣。其中就有他的女婿,也就是駙馬梅殷,他是朱元璋的二女兒寧國公主的駙馬,在諸多的駙馬中,朱元璋最賞識梅殷,史料記載“太祖十六女諸駙馬中,尤愛殷”。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駕崩前,將梅殷定為了託孤大臣,讓梅殷輔佐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並且下旨:“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但就是這樣一個託孤重臣,卻在靖難之役中手握四十萬大軍按兵不動,在南京城被朱棣攻破之時,沒有進京勤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編認為,駙馬梅殷雖是明朝開國功臣汝南侯梅思祖之侄,頗得朱元璋器重,被定為託孤之臣,肯定不會幫助燕王朱棣;梅殷雖被世人認為“恭謹有謀,能騎射”,但實際是“精通經史,堪為儒宗”,因此謹慎小心、優柔寡斷是他的性格,還不善統兵,最終落得個被人質疑的下場。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梅殷覺得靖難之役是朱家家事,自己作為外人不應該參與。雖然在外人看來,靖難之役關乎國體,是皇位之爭,搞不好就會更換國號,但對於精於儒學之道的梅殷來說,這是朱允炆與朱棣的家事,因為兩人之爭雖關乎皇位,但卻不是改朝換代,他只是朱元璋的女婿,對於朱家來說,他還是個外人,自己沒必要,也不想參與他們的家庭紛爭,因為爭來爭去他都是一個外臣。

二是因為梅殷當時沒有40萬軍隊,軍隊戰鬥力也不及朱棣。我們知道,古代對外稱統兵多少萬,其實是將輜重兵、雜役兵、甚至隨軍的家屬一起算在內的,而實際可戰之兵恐怕最多隻有三分之一。梅殷雖號稱統帥四十萬軍隊,其實能上陣打仗的士兵恐怕最多十萬出頭。並且,在靖難之役時,朱棣作為實力最強的藩王,兵力也不足十萬,其地位、實力都在梅殷之上,他的兵力尚且不足十萬,更何況是梅殷呢?並且梅殷是文臣統兵,士兵戰鬥力也難以和常年與蒙古作戰的燕王軍對相匹敵。在朱棣進攻淮安時,梅殷不敢和朱棣正面較量,而是用靈牌這種不對稱的方式逼朱棣退兵,可看出梅殷的軍事力量不及朱棣。 三是因為梅殷早已料定大勢已去,選擇養精蓄銳,以備東山再起。在靖難之役中,由於朱允炆盲目聽信文臣建議,急於削藩奪權,逼得各地藩王紛紛造反,可謂是眾叛親離,並且當時朱棣帶領軍隊勢如破竹,將要攻打進京城,所以,梅殷料定大勢已去,僅憑自己的軍隊很難翻盤,並且朱元璋曾下旨:“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所以,梅殷選擇退而求其次,養精蓄銳,以備東山再起,等待機會為朱允炆報仇。

四是因為梅殷來不及出兵救援。朱棣在進攻南京時想借道淮安,但是卻遭到梅殷拒絕,於是選擇繞開淮安進攻南京,但南京幾乎沒有抵抗,守軍就開城投降了,從借道淮安到攻破南京,朱棣僅用了2個月時間,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可謂不神速。朱棣繞開淮安進攻南京的戰略,讓作為文臣的梅殷始料不及,因為他並非實戰經驗豐富的統帥;另外,朱棣攻破南京城用時太短,南京城守衛投降也讓梅殷始料未及,所以即便梅殷想派兵救援也來不及出兵。 五是因為梅殷是文臣,並非統帥之才,不敢冒險與朱棣較量。雖然梅殷在諸多駙馬之中最受朱元璋喜愛,但是卻精通經史,曾任山東學政,明初之人多評價他為儒宗。雖然“恭謹有謀,能騎射”,但卻沒有統領軍隊參加過大規模戰爭,這與一個出色的統帥朱棣相比差得遠了。並且“恭謹”,說明他為人做事謹慎,在遇到強勁的對手朱棣時,不敢冒險去和當世名將燕王朱棣爭鋒,甚至在朱棣南下之後也沒有發兵兩面包抄、斷其後路。因為淮安是戰略要地,謹慎小心的梅殷不敢輕易放棄,同時自身的軍隊實力又遜於朱棣,所以他不敢主動和朱棣較量。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在靖難之役時,作為駙馬的梅殷雖手握四十萬大軍,但由於是託孤大臣,肯定不會公開幫助燕王朱棣;由於自己的優柔寡斷、謹慎小心,也不敢和久經沙場的燕王朱棣相對抗,從而不敢派兵勤王,再加上朱棣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勢如破竹攻進南京城,自己始料不及,根本就無法派兵勤王,只能按兵不動,以圖東山再起。


葛大小姐


1398年風燭殘年的老朱召見了他最喜歡的女婿梅殷,老朱對梅殷說到: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老朱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為帝,是為建文建,梅殷手握重兵數十萬鎮守淮安。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後,梅殷拒絕燕軍從自己防區通過,但是他並沒有主動攻擊燕軍,也沒有切斷燕軍的後路。最終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妻子寧國公主給梅殷寫血書招降他。梅殷在駐地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然後回到南京接受朱棣冊封繼續鎮守淮安!

筆者認為梅殷在靖難之役時保持中立態度,既不幫助朱棣,又不協助建文帝,是他權衡利弊後的結果。那就是朱家天下朱家人做,我兩不相幫,可安享榮華富貴;一旦站了隊,成功了還是駙馬,沒有上升空間;失敗了就會人頭搬家,挑擔歐陽倫僅僅是走私就被殺了,何況他戰敗或者造反呢?

另一方面梅殷有自知之明,那就是他不是朱棣的對手,他梅殷只是一個飽讀聖賢書的文人,並不是藍玉那樣縱橫疆場的猛將。老朱對梅殷的評價是:精通經史,堪為儒宗!梅殷一個書生如何去跟常年與蒙古軍交戰的朱棣相抗?建文帝百萬大軍都灰飛湮滅了,他手中那點兵不是去送死嗎?

都說梅殷擁兵四十萬,筆者認為那是誇張的說法,他最多有數萬兵丁,加上後備兵員,可能有十來萬。明朝初年總兵力只有一百萬左右,梅殷駐守淮安一地不可能有兵四十萬!朱棣率領三十萬久以戰陣的燕軍南下,建文兵發兵百萬相抗,老將耿炳文戰敗,李景隆戰敗投降。故梅殷再去跟朱棣相戰,只是送死而已。

梅殷後來跟朱棣關係不好,總是心懷前朝,對於建文帝心中有愧。最終朱棣安排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兩人將梅殷擠下水淹死,然後又斬了譚深、趙曦兩人。梅殷死後寧國公主指責朱棣殺了她丈夫,朱棣就封梅殷的兩個兒子當官,並說是看到他們母親的面上。

綜合而言,梅殷不是輔助治國的大才,也不是戰陣上的名帥猛將,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筆者認為梅殷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只是一個想明哲保身的庸臣。


大秦鐵鷹劍士


梅殷是明朝的皇親國戚,是明朝的將領,是開國功臣梅思祖的侄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他娶了朱元璋女兒寧國公主,是朱元璋眾多女婿中最受朱元璋喜愛的。

這樣一位有兵權的駙馬怎麼說都應該在國家有難時應該會挺身而出才對,可是在當時手握重兵卻不幫建文帝,是因為他早就想背叛建文帝了。

受太祖重視,卻是信錯了人

梅殷其實很受朱元璋的重視,朱元璋曾密令梅殷輔佐建文帝。而且在朱元璋即將駕崩時,他就在一旁服侍著,因此朱元璋囑咐他:“你老成忠信,可以將朱允炆託付給你。”還下了一道聖旨給梅殷,寫道: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

可見,朱元璋不僅信任他,還對他寄予厚望。可太祖一世英名,閱人無數,這次卻看錯了人。

表面臣服,心中早已叛了建文帝

其實,梅殷很像他的叔父梅思祖,都是鼠首兩端,只臣服於最強者的人。而建文帝從小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一身的書生氣,溫文爾雅。既靦腆又沒有治國理政經驗,且不說無法和明太祖朱元璋相比,就連他那些叔叔都比不了。在梅殷心裡建文帝就是一個黃口小兒。

再說了,他是太祖定的輔政之臣,卻讓他在外領兵,駐紮淮安,讓他遠離權力中心,相當於皇上在排擠他這位輔政之臣。而像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樣的文臣卻成了建文帝的心腹。不被中用,被排擠,這位輔政之臣已經在心裡就反建文帝了。



作為朱元璋的託孤之臣,卻要聽從一個黃口小兒和一幫腐儒的話,心裡肯定是無比不爽的。

假裝抵抗,其實只是為保名聲

不過,再怎麼不爽,自己畢竟是太祖皇帝定的輔政之臣,也要做做樣子。所以,在朱棣以進香為藉口想要經過他駐紮的地方時,斷然拒絕了。還把朱棣派來的使者給侮辱了一遍——把使者的鼻耳給割了。


朱棣大怒,卻也只能繞道而行。可是在朱棣攻打南京時,他卻堅守不出,既不幫建文帝也不幫朱棣。照當時的情況,可以說他幫誰誰就勝利。後來朱棣登基為帝,朱棣也明白,梅殷早已叛了建文帝,現在只要給他一個臺階下,那麼他就是自己的人,所以朱棣便讓梅殷的妻子寫了一封血書,果然梅殷看到妻子寄來的信後就乖乖的跑回來了。因此,朱棣也是最看不起梅殷。

所以,梅殷手握重兵卻不救建文帝,那是他早已叛了建文帝。


原來歷史可以這樣說


這個,皇帝家事很有趣,另外,梅殷不看好建文帝那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