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对“疫情”有啥借鉴?

李布衣国学


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的道经,第二部分是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的德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德经第八十章,这句话字面意思是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是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这句话也可以反映老子孤国寡民的政治主张,针对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这样隔绝了人们因为交往存在的飞沫和空气传播的风险;其次,这样做即保护了自己,也减少了患者扩大传播的途径;最后,这样做也能减少亲戚之间的聚会,大众之间的娱乐,也可以减少传播。不过,这种方式如果真的存在,消极方面也是有的,当下我们提倡联防,不光是以家庭为单位,还要以村、小区甚至是本单元居民为一个整体,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信息沟通,这样才能把防疫信息及时传播到每个人,从而采取响应的措施。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左慧右智工作室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德经》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80章“小国寡民”之中,全文是: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就是说:

建立一个小的国家,人民要少。即使有功效十倍百倍于人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们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有船和车却没必要乘坐。有甲兵也没必要去冲锋陷阵,让人们恢复到用结绳记事的远古自然状态中,使人们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和乐的风俗。邻国之间相互看得见,鸡犬之声互相听得到,人们却直至老死都没有交往过。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战乱频发,管理者暴敛暴政,到处都充斥着战乱、压迫、贪婪、饥饿等现象,而老子审视了这一社会乱象之后,就提出了无为的智慧。

老子试图以“无为”的智慧,将我们引领到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目的就是治理这种时代的悲剧,所谓无为就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建立一个清静无为的时代,不以自己的主观妄为暴敛暴政,而是保持人们之间的淳朴作风,使人们都恢复到用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

那么老子向往的这样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淳朴自然状态,对于这一次疫情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呢?

其一:

“鸡犬之声相闻,民知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因为老子认为人们内心机巧太多才会引发混乱,也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不主张人与人之间往来。

而对于这一次疫情来说,“老死不相往来”则有着另一番意味,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与人交往的次数,或者直接断绝与人见面的机会,来防止疫情的扩散。

一起在家呆着,为国家做贡献。

其二:

往深层次来说,《道德经》之中提倡的也是淳朴的“无为”作风,避免自己的淳朴之心因为物欲横流的控制而走向狂妄,更避免做出一些过分出格的事情,比如说贪吃一些野生动物等等。

比如《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圣人的法则是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让自己的生活状态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朴实状态之中,没有妄心,人生自无祸患。

保持一种淳朴生活,朴实作风,不贪吃不贪得,人生也免去了灾祸。


国学书舍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是道教鼻祖老子认可的理想生活方式,生活在当下的我也奢望过这种生活:疏落篱笆围成个小院,三间茅屋能遮风挡雨即可,院外遍植桃柳桑榆,再种种菜养几只鸡,呼吸着没有雾霾的空气,喝着没有污染的水,吃着不是转基因的食品,这种生活多惬意。

在贪欲的驱使下,人们为了过的好些更好些,开始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己发明的火药,本来是用来庆祝节日的,出去转了一圈,却变成了攻打自己国门的舰船利炮。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不光我们明白了,全世界都明白了,于是大家拼命的开采自然资源,努力的制造护国利器,原子弹也就应运而生了。

佛家认为宇宙要经过“生住坏空”四个阶段,易经也认为万物会经过“生老病死”四个阶段,人类走到今天,我认为是走到了“病”的阶段,再这样走下去,离灭亡也不远了。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活着,别说什么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贡献啥?到最后谁不是耗了些资源,给地球留了些垃圾而走?!

为了让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呆的时间长一些,贪欲少点吧,生活简单点吧,这恐怕就是老子当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初衷吧。


笨笨的青灯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 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

而在当下疫情蔓延的时刻,就是告诉我们,少外出,不聚集,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应的距离,这样能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古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也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勤洗手 戴口罩

少出门 少聚集

这是自己能做的最好贡献!








M丶White


老子《道德经》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两句很有名的话。本义是说,两个国家靠得近,鸡犬之声大家都能听到,但是两国人民各过各的生活,互不打扰,互不侵犯。老子提倡的是一种小国寡民,自足自安,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生活。

这种生活对目前的疫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家遵照而行,不聚餐,不串门,不摆大场面,不到人多的地方去,对防治病毒传染非常有效。

更重要的是心态。拥有一个平静安宁,自我知足的心态,任何繁华纷扰也动摇不了你的心。

我们的邻居日本人基本上做到了老子所说的这种状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人写的诗句,与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把老子的这两句话翻译成现在的话,可以翻译成这样:手机之声相闻,网络上面往来。




读书阅世


小国寡民,无欲无求,人民饮食起居不求奢华丰盛,生活劳作对大自然破坏力最小。这种生活状态符合生命的最基本需求,人民的欲望越少,受到的自然力量伤害越小。

繁体“國”字表示的就是这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古代的国指的是一群相同血缘的族人(大约数十人不等),共同生活在自己设置的生活领地里,并用武器来进行防御外族和野兽的攻击,因此族内很少发生因为他族带来的疾病传播,阻断了瘟病的传播途径。

现代人因为无止境的欲望,大肆破坏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接近崩溃。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得人类活动速度和范围更广,人与人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一旦瘟病再次传播,如不能有效阻断人与人的接触传播,瘟疫必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所以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在某种角度上讲是能够维持种族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现代人应该思考自己的行为,收敛欲望,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人人维护大自然自然发展之道,我们人类群体才能保持健康长久的繁衍。

让我们共同携手,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减少欲望,减少破坏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守护好我们的蓝色星球。

加油!


易学溯源


意思与出处

这句话出自《老子》80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享受当下的生活,安详,富足,他们无论交不交流,对他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丝毫影响。鸡狗叫声,浓浓的生活气息,宁静,自然,真怕不速只客打扰。


怎么读懂

这是《老子》对小国寡民的阐述,讲的是君主不要过多的干预老百姓生活,应该让他们享受自然富足的生活。读《老子》不能只解读字面意思,要结合他“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主要观点去理解。否则读不通,并且不合道理。

借鉴

对当下的情况,不适用。现在要层层记录,追踪线索,提早发现,防止扩散。个人做到减少出门次数,戴好防护设备,及时测量体温。这些都是客观情况的要求。题主说的这句话的内容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


盛京杨员外


并没有任何关系。

儒生对老子书理解的错误,才会出现老子主张【小邦寡民】退回结绳记事的错误解读。

帛书《老子》原文: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译:哪怕接邻的他邦人家可以望得见,鸡鸣狗吠之声都能听见,但民众到老死也不会成群地迁居到他邦去。

王,天下所归往也。老子书是政治哲学书,治国理念是民众用脚投票。庄子分类中老子是内圣外王两派的外王派的代表。王者,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人都走了,还王个什么劲儿呢?

所谓【往来】是道术中常用的“偏义副词”而已。所谓【结绳】是结绳而为罔罟,所以【复结绳而用之】不过是恢复正常生产的意思。都和什么文明倒退没有关系。

理解了老子主张中,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不是宁死不来往,就知道老子思想对于此次疫情是没有什么帮助的。面对疫情,就要各司其职,不能对他人有所帮助的,做到不捣乱不聚集,就是对国家民众由衷的帮助了。


浸淫之辞


鸡犬不宁就是发生疫情灾祸时的景象,人们神经变的紧张,生活变的无规律,给国家带来防控治理的难度,从而警示我们自律,自觉遵守政策法规,尽自己所能,积极支持防控疫情发展直至消失,老死不相往来是防控面前,生死面前亲亲也只能是思念与奢望,但望我们为了疫情防控只能舍小家顾大家!为爱加油!为爱点赞!


雷鸣信


老子的《道德经》宣扬的是中国古代最朴素的辨证思想。但也有些是愚民思想,如‘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愚民思想就不可取。改革开放,互联互通,互惠互利,这是大势所驱。当然在当前新的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大家一定要听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呆在家里,不外出,不聚会,不聚餐。以免病毒扩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