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在古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才氣縱橫,下筆萬言,寫成的文章燦若星辰,隨口一吐的詩句都能萬古流芳。而且他們常常都各具才氣,有的長相俊美,受到萬千迷妹追捧;有的家財萬貫,出身名門望族;還有的家學淵源深厚,書香門第距離廟堂之高彷彿只有咫尺距離。

這些早早就走上人生巔峰的少年英才們,本來都應該擁有非常順利的人生,但是事實證明,這些人天之驕子往往命途多舛,時運不濟,這又是為何呢?

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 少年得志,屢遭悲痛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許多多少年得志的才子,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要數漢代的賈誼,西晉的潘岳、陸機,唐初的王勃,盛唐的李白,北宋的蘇軾兄弟,清初的納蘭容若等等。但是這些人雖然年少成名,卻沒能“修成正果”出將入相,反而在盛名之下走上了一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

比如賈誼,在漢初就已經名滿天下,《過秦論》無人不知,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才華著稱,二十一歲就被漢文帝看中,擔任“博士”。當時的博士可是一個非常牛的位置,如果現在的博士是高級知識分子,當時的博士那就是超級知識分子,是皇帝的欽定顧問。

皇帝的所有問題賈誼都能對答如流,也深受漢文帝器重,可以說是少年得志。不久就破格晉升為太中大夫,按照正常節奏位列三公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諸生於是以為能。文帝說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

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然而沒想到的是,賈誼提出的一系列正確建議得到文帝青睞之後,朝廷上的實權派就開始不高興了。當時賈誼提出要削弱諸侯王勢力,重農抑商,這些建議可是惹惱了諸侯王和周勃、灌嬰等一大批老臣,這幫人集體排擠賈誼到了長沙。後來賈誼又到了梁國擔任太傅,看上去峰迴路轉就要再入京城了,然而沒想到梁王居然不小心墜馬而死,賈誼深感自己這個太傅沒有盡責不久就羞愧去世了,這時候他年僅三十三歲。

可以說一代大才,看上去即將出將入相的賈誼最終卻被排擠,鬱鬱而終,確實令人唏噓不已。

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然而和賈誼類似的人還有不少,比如潘安。

在歷史上潘安先生最出名的,其實並不是才華,而是長相。潘安先生長得那叫一個帥的驚天動地,當年在洛陽城潘安老兄一出門,萬千少女大媽都爭相出門觀看,扔的果子都能把他的車塞滿,正所謂“擲果盈車”。、

不僅長得帥,這位潘安大才子的才華更是出眾,作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潘安可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一樣是年少成名。他創作的籍田賦廣為傳頌,在治理的地方也非常有政績,他治理的河陽遍種桃花,所以潘安先生還有個膾炙人口的外號“花樣美男”。

然而潘安的遭遇比賈誼更慘,當時潘安在河陽當了十年的縣令不得升遷,愛妻早亡讓他心碎神傷。最慘的是,由於趙王司馬倫篡位之後,他手下的心腹孫秀上臺,孫秀這個人睚眥必報,早年和潘岳父親有過節,於是乎就誣告潘岳謀反,最終潘岳與同樣得罪了孫秀的石崇一同被殺,可以說令人無限嘆惋。

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要說賈誼和潘岳都是不得志且倒黴,蘇軾先生似乎就是“作死”的代表。

蘇軾的起點那可不是一般的高,蘇軾先生的老爸蘇洵先生早年就已經是北宋的文壇領袖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蘇軾的文學才能可是非常高的。當年跟著父親進京牛刀小試就讓當時的文壇巨擘歐陽修驚呆了,直接稱讚:“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要說歐陽修還是有眼光,果然蘇軾在為母守孝三年之後回京考試。直接取得了“百年第一”的驚人成績。

那一年,蘇軾才24歲。

而且蘇軾這個超級外掛還遠遠沒有結束,當時的宋仁宗對蘇軾兄弟簡直是欣賞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所謂“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蘇軾都已經是皇帝欽定的宰相人選了,按照北宋歷史的基本規律,蘇軾就已經是如之前的晏殊那樣的“太平宰相”,享受三十幾年的人間富貴,然後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優雅的名聲,文壇上寫作無數的名篇之後,安然的去世。

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如果您要是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蘇軾先生並沒有等來所謂的“太平宰相”,宋仁宗 宋英宗相繼去世之後,繼承大位的宋神宗開始了王安石變法的驚天操作。蘇軾先生人生中第一次“作死”開始了。

當時新黨如日中天,蘇軾對新法變革過激意見很大,但是蘇軾和司馬光不同,司馬光對新法的攻擊非常有意思,他的主要攻擊目標是這樣的:“新法是什麼我不想管,但是操作新法的人除了王安石以外,全是小人(主要就是指呂惠卿)”。正所謂對人不對事,司馬光的主要攻擊對象是新法的代表——新黨。

但是蘇軾可就不同了,蘇軾的主要對象是新法本身的部分不合理,比如蘇軾就反對新法科舉裡面完全廢除詩詞改成策論的部分。蘇軾認為全考策論未免偏頗,詩詞雖然無用,但是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學術水平。蘇軾對新法並不是完全反對,但是王安石無論是對司馬光還是蘇軾都是一個態度——擋我者死。

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於是乎蘇軾“識趣的”自請外放跑到外邊當地方官躲清靜去了。蘇軾的地方官當的確實風生水起,在杭州有蘇堤春曉,疏浚西湖,也正是從蘇軾開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才正式流傳開來。然而蘇軾還是躲不過新黨的攻擊,烏臺詩案几乎丟了性命。總算熬到了王安石下臺,司馬光上臺,蘇軾返回朝廷,這個時候他又開始了“作死”。

畢竟司馬光是對人不對事,一掌權立刻盡廢新法。蘇軾表示這樣是不是太偏激,司馬光表示你是不是吃飽了撐的。於是乎蘇軾再度外放。然而被外放的蘇軾還免不了被捲土重來的新黨攻擊,居然晚年六十二歲高齡被貶到了海南,當時的海南還是蠻荒之地。然而蘇軾到了海南還是盡心竭力的幫助當地,在他之後,海南出了第一位進士。

蘇軾這一生,可真的一言難盡。

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 那麼為何這些才子不是“倒黴”就是“作死”,手握一把好牌最終卻打得稀爛呢?

其實穿過這些表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無論是蘇軾還是潘岳、賈誼,他們都是少年得志。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兩個問題:

1.站隊錯誤和被人忌憚

2.恃才傲物成眾矢之的

比如說賈誼,當時賈誼才華橫溢,而且治國手段很高。他正確的提出了重農抑商和壓制諸侯王的國策,然而這個國策所針對的是諸侯王。他們都在漢初掌握實權,所以賈誼受到朝臣打壓也是情理之中。

再比如潘岳,由於才華過早的顯露(搶飯碗的來了),所以長期不得升遷,而且這些人的才華施展的對象雖然是皇帝,但是並非硬道理。舞文弄墨畢竟還只能算是雕蟲小技,要麼武功名世,要麼聚斂為能,古代還是要講究實用的。所以即便如蘇軾這樣的大才離開了科舉考場也就迅速下沉,頗有點“被社會教育”的味道。

古代像蘇軾、潘安等等的大才子,為何不是“倒黴”就是“作死”

作為大才,往往都有不一樣的傲骨,蘇軾雖然可以逢迎獻媚,學習蔡京那一套“左顧右盼”,新黨強大投靠新黨,舊黨強大諂媚舊黨。但是蘇軾不會那麼做,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看上去有點傻,但是實際上這是蘇軾的傲骨,也是“大才”們的氣節。在歷史上誠然這樣做有些迂腐不知變通,但是卻值得敬佩。

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軾才能得到那句評價:“道大難容,才高為累,聞所未聞。”

悲劇之所以為悲劇,是因為毀滅的東西,都有華麗的價值。

【1】司馬遷 《史記》

【2】房玄齡等 《晉書》

【3】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