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师已经开始动员未成年学生为抗疫捐款,大家怎么看?

平原真君


如果是学校组织捐款,我认为是件好事,我们学校以前就组织过几次捐款,汶川地震时捐过,上交后统一送往灾区。还有一次是一位老同事孩子生病,教育部门号召,很多学校都捐了,最后那孩子得救,每一个捐款的老师学生都觉的很欣慰。

但如果是老师的个人行为,我认为不妥当。毕竟这是老师个人行为,而且学生还都是未成年人,很有可能会引起质疑,甚至引发学生家长的反感。

其实这位老师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以号召捐款,可是他面对的学生是未成年人,是没有赚钱能力的,只能回去找家长要,这样一来,老师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其实学生还小,能力有限,要达到教育的目地,应该用其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看看咱们国家以往的纪录片,像地震啦,雪灾啦,或者支援他国啦,真人采访加上动人的解说,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也可以搜集疫情相关信息,让学生发表看法,在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得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结论,比强制性的捐款更能深入人心。或者让孩子们出板报,做好宣传,也是为疫情出了一份力。



LSS剑胆琴心


我觉得这个为国家献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爱心是应该的,毛主席不是说过要从娃娃抓起吗,我是一个90后,我记得我上小学一二年纪的时候,老师就经常的让我们捐款献爱心,虽然现在想想那时候为什么事捐的已经忘了,但是这也是一个从小培养自己要懂得感恩回馈祖国的良好品德,钱不在多主要是让他们参与进来团结起来,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是团结互助友爱的,从小培养他们一个正确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洋火儿vlog


老师动员未成年学生为抗疫捐款,对于这件事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老师动员学生捐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捐款不是目的,明白捐款的意义更为重要

国家有难,为国家排忧解难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抗疫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地感人事迹:有七十多岁的拾荒老奶奶捐款一万元,村委会知道她的家庭很困难,婉转地不收她的捐款,老奶奶急得嚎啕大哭;有中年人捐了三十万,其中有二万是从自己父亲那里打借条借来的凑足了三十万;还有小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捐出了自己三千元的压岁钱,还有把捐款放在派出所门前起身就跑,连名字都不留的无名英雄,还有的没钱捐出自家种的大白菜……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型关系,所以,动员学生捐款,真正要让学生懂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助人为乐等等优秀品质。

二、老师动员学生捐款,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强迫或者规定捐款数目,一定要本着自愿的原则

动员学生为抗疫捐款,目的是好的,但好事一定要办好,既要达到预期效果,更要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一定要注意捐款的方式方法,捐款可以以学校的名义起草一份倡议书,让学生明白捐款的用途和意义,捐款切忌强迫,一定要本着自愿原则,捐款坚决不能“一刀切”,统一数目,学生捐多少都可以,哪怕一分钱也是做贡献,也是有意义的。如果在捐款过程中搞这些形式主义,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让人反感。捐款后一定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把学校捐款和慰问信及时送到捐赠的地方。

总之,疫情面前原则上不搞这些活动,教育学生好好待在家里,不给国家添麻烦也是对社会做贡献,但如果做了就要把这件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义些!


全民话教育10911


有的老师已经开始动员未成年学生为抗疫捐款,大家怎么看?

现在不是还没有到开学的时间嘛,老师每天都要忙着统计班上学生的健康情况,以及提前做好延迟开学的一些准备工作,比如网上授课的问题,哪还有这个闲心来动员未成年学生为抗疫捐款呢?这个时候所有的中小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监管应该是家长了,我们老师这个时候就没必要去做这样的工作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特别是对于我们未成年人来说,我们就不需要这样的要求了,毕竟未年人是没有收入来源,作为老师如果做了这样的事情,学生会感觉到就是老师布置的一种任务,支持当然没有问题,可能些孩子没有钱或者即使有压岁钱也没有支配的权利,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他们是不敢随意捐钱的,但对老师似乎又不好交待,因此我觉得作为老师做好疫情自我保护工作和学生的每天日常健康监测而外,其它的就不要做了,完全没有必要。

现在我们几乎都出不了门,即使要捐款也找不到地方,有些孩子如果愿意可能先征得家长的同意后,通过某种形式,比如社区啊,街道办的方式捐一点自己的心意也可以,这完全是自愿的行为,更多的,学生就干学生的事,比如好好的呆在家里面,陪着父母,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有些地方已经开设了网络课程,在家长的陪伴下认真学习,这就是一种最好的“捐助”。


因此,我个人的理解角度来说,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学生的任务就是呆在家里好好的隔离,完成假期作业,准备开学的事情,至于捐款这些行为我觉得就没必要参与了,即使要参与,可以通过父母代劳的方式进行。


杨锅来了


有的老师开始动员未成年学生捐款疫情,要看是班级老师个人的行为,还是学校组织的行为。如果是老师个人的行为,那么老师就不应该了。学校组织捐款并把捐款交给慈善组织,前题是自愿的原则,不能规定数额。

可以在学校放个捐款箱,学生上下课自愿往里投,捐多捐少,有颗爱心就行。老师规定金额並交到老师手里,那就是强制行为不提倡。

献爱心的方式很多,学校或老师平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做。捐款是一种方式,但不提倡未成年人去捐。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贡献是他们长大以后的事情。学生並未挣钱,只能依靠父母给钱捐款,有的家庭並不富裕。所以,不提倡学生向社会捐款。


用户拥抱梦想


老师动员未成年学生捐款这一事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行为是学校组织的,还是个别老师自作主张组织的,要区别看待。

1.如果是个别老师的个人行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毕竟未成年学生目前只是纯消费者,没有一点收入,所有经济来源都是源于父母,对条件好的家庭来说可能是件小事,反而,有可能会让家庭条件不好的父母为难。但是,老师可以在未成年学生思想方面多多灌输爱心教育工作,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感恩之心,让学生对国家疫情多多了解,让她们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致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同时,让他们知道勤工俭学,不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做贡献!而且,让学生们多多学习在当下疫情情况下,怎样保护好自身安全问题以及卫生方面的注意事项!勤洗手,少聚众,禁止传播谣言等等!

2.如果此行为是学校组织的,一定要公开化,而且要坚持自愿原则,不要强制学生,也不要规定固定捐款金额数目,是多是少都要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即使不捐款也不要贬低!因为这样不仅会助长捐多者的攀比和鄙视心理,而且也会增加捐少者或不捐者的自卑心理。

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个人见解!


开心淘小逗


是强行捐款还是善意的匿名捐款??强行捐款不可取,支持善意的匿名捐款!第一,学生本来就没有收入来源,打消捐款攀比心里,第二,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媛。让学生知道尽力而为不要打肿脸充胖子!第三,天灾人祸难免发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度过,从小接受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炳生13


捐款救人,我觉得不是有没有权利吧,正当的谁都可以,可以响应也可以无视,只要不是逼迫性捐款都能接受,就如公交车让座一样,我可以让也可以不让,我可以捐也可以不捐,全凭学生自愿就没问题啊。再说了,只要事实证明是真实的,也算是一种爱的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爱,有善心,知道奉献,每个人只要献出一点点,积少成多就能帮助别人渡过难关,让孩子知道爱的力量,懂得感恩和回馈也不是什么坏事,当然也看经济情况,如果自己生活都紧紧巴巴没有多余的财力去帮助别人也可以参与募捐活动当志愿者,总之有自己的方式是爱别人帮助别人也是挺好一件事。只要不是诈捐敛财就行,不然会伤了孩子的心,让孩子生性多疑,孤独冷漠,归根到底一句话,只要学校通过核实,受捐人情况真实的,我觉得可以开展捐助活动。


吾心相互


有的老师已经开始动员未成年学生为抗疫捐款大概是出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教育、引导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给予认可的,因为对于未成年学生的因势利导可以加深学生向善的思想,增强关爱社会的意识,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关注的是有的老师这个良好的动机应当根据所在学校的统一布置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水平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所能承受的能力而行,力争把好事做实,实事办好。


青岛370205


一遇到重大事故,总会有那么些人喜欢坐在阳台上喊“xx加油”,要不然就号召捐款。


你的问题中特意标注了“未成年学生”几个字样,看起来你对这件事情是有抵触情绪的。

有的老师已经开始动员未成年学生为抗疫捐款,大家怎么看?

未成年学生可不可以捐款

如果学生未成年的话,应该主要是初中和小学生,也可能包含部分高一、高二的学生。

既然你在问题中特意注明了是“未成年学生”,那么从你的话语中应该能感觉到,你认为这样的老师有“误导”或者“诱导”学生的可能性,并且你对这样的事情也有抵触情绪。


讲明我的观点:我不建议学生捐款


我一直不建议学生捐款,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 不给国家添乱,就是对本次疫情的最大支持

作为学生,及学生的家长,如果能做好自己家和个人的卫生情况,尽量不出门,也就是不给国家和政府添乱,那么这就是功德一件,也是对本次疫情工作的最大支持。


2. 学生理解不了挣钱的难处。

目前疫情控制的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在家里,不能上学也不能工作。很多企业都面临到了巨大的压力,也让很多双职工家庭的收入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老师的号召下,虽然说的是“捐款”,但是往往在同学之间“攀比”的心理,会让孩子的心态发生变化,让一件好事情变得烦人起来。

总结:在我看来,少给国家添麻烦,就是对防疫工作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