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神山”回來,他徑直走向了值班卡點......

河南經濟報記者 孟永凱 通訊員 李智博)

疫情之下,除了醫護人員外,還有很多其他行業的“逆行者”,比如火神山的建築工人們。萬家燈火團圓之時,接到通知,來不及吃一盤熱乎的餃子,就奔赴武漢。他們明明可以不去的,可武漢的疫情,牽動著他們的心。祖國在召喚,武漢在召喚,有召喚,必來戰。

2月4日,平原示範區祝樓鄉王錄村村民王飛結束了建設“火神山”醫院的任務,和同事開車返新,在新區高速口和同事告別後,他不是和家人團聚,而是直接到疫情防控卡點,提出了主動隔離14天的要求。平原示範區立即協調王飛前往位於農牧場的臨時隔離點,併為他準備好生活必需品,還安排專人管理、專人服務,隨時關注他的身體情況。

“中午體溫36.5攝氏度,一切正常。”2月6日中午,王飛通過微信給工作人員彙報了體溫,躺在隔離房間的床上,回想著自己在武漢建設“火神山”醫院的一幕幕,心情仍難平復。

接到任務前,他有預感

據王飛介紹,春節假期裡,他一直關注著武漢疫情,當他從新聞上獲知武漢要10天建成“小湯山”模式醫院,他預感自己可能會接到建設“火神山”醫院的任務通知。

今年46歲的王飛是中建三局旗下的集成房屋有限公司安裝班班長,公司位於鄭州。王飛從事活動板房安裝4年,他覺得想要如此快速建成醫院,一定會採用活動板房形式,而中建三局總部位於武漢,責無旁貸。

果然,大年初一晚上,王飛接到了公司領導的電話,通知他們儘快安排妥當,和新鄉另外幾個縣區的同事,一起赴武漢參與建設任務。他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有意隱瞞父母,但網絡“暴露”了他

接下來就是做家人思想工作。思前想後,他決定只跟妻子和女兒說,父母那裡要絕對保密,只說是在鄭州港區建設醫院。

王飛做出這樣的決定,從事醫療相關行業的妻子儘管擔心,但更理解。正上高一的女兒十分懂事,她知道國家危難,需要父親上前線,她不能阻攔,只好含淚叮囑父親“不管多忙,多累,每天務必要視頻通話一次。”就這樣,在妻子女兒的牽掛和不捨下,大年初三(1月27日)早上,王飛和同事共5人在鄭州匯合,開車駛向武漢。

當天下午1點多,王飛和同事5人抵達武漢,“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場面著實令他震撼。上百臺器械在作業,數千名工人穿梭,醫院以每小時一個樣的速度向前推進。他們到達現場後,立即投身到房屋組裝工作中。

接下來的幾天,王飛每天最多睡5個小時,有時連吃飯時間都捨不得浪費,餓了拿幾塊小麵包塞嘴裡,渴了就喝礦泉水。“我發現建設現場,處處都飄著黨員先鋒隊的隊旗,那些衝鋒在前的都是共產黨員,他們的精神感染了我。”王飛說,那裡沒有任何抱怨的聲音,沒有一句閒聊的話語,沒有人考慮疫情的危險和自身安危,只剩下一個信念,就是趕快建好醫院。2月1日晚上11點多,結束了當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軀,王飛含淚寫下入黨申請書,和他同行的工友趙可偉主動當他的介紹人。

這期間,父母對他在武漢的事情渾然不知,直到在媒體報道中看到了兒子的鏡頭。父親給王飛打去了電話,原本以為父母會指責自己,沒想到父親只是說了一句話“知道你去武漢,我們為你驕傲,在那要好好工作,保護好自己。”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成為他工作最大的動力。2月3日,“火神山”醫院建設完成,王飛和中建三局的工友們完成了55棟板房的任務。

2月4日早上,王飛和同事開車返回新鄉。

“我從武漢回來,我需要隔離觀察14天”

在平原新區西站高速出站口,王飛和同事們分別後,徑直走向1公里外的值班卡點,“我從武漢回來,我需要隔離觀察14天。”王飛拿出中建三局火神山建設指揮部的證明,向值班人員說明了情況。在值班人員的協助下,王飛被送到了位於農牧場的隔離觀察點。

為解決重點人員隔離觀察,平原示範區在農牧場一處已搬遷的廠區裡安排了20個隔離房間,由農牧場副廠長劉玉軍專職管理。

在隔離點,工作人員已經為王飛準備好了新被褥、電暖器、無線網絡和各類生活用品,並安排專人一天三頓送飯、登記體溫。劉玉軍每天通過電話和王飛溝通,噓寒問暖。“工作人員對我很關心,我在這裡生活的很好,每天通過手機跟家人報平安,爭取順利結束隔離,早日回家。”王飛說。

談起這段經歷,王飛感慨頗深,能夠參與這場特殊的建設,他倍感驕傲,“人這一輩子能有幾次被國家需要,如果再有這樣的召喚,我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王飛說。

从“火神山”回来,他径直走向了值班卡点......
从“火神山”回来,他径直走向了值班卡点......
从“火神山”回来,他径直走向了值班卡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