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居企業的考驗來了 是“危”還是“機”,就在於怎麼去做

據最新瞭解, 對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主要家居生產基地的調研數據顯示,企業計劃最早在2月9日(正月十六)開工,較節前計劃普遍推遲了2-9天。

但是,部分企業同時表示2月9日是計劃暫定的開工時間,實際復產情況仍需根據外地員工到崗情況進行調整。

這次疫情的爆發不僅是對國內醫療行業的考驗,也會是對製造業的考驗。開工日期延遲,企業正常復工充滿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節後企業的運營管理將會是一件值得認真考慮的事情!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事件,作為家居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


對家居企業的考驗來了 是“危”還是“機”,就在於怎麼去做

從供應鏈風險管理的角度看,此次疫情的突然爆發造成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將對中國製造型企業的節後正常復工造成重大影響(所幸WHO於1月23日突發事件委員會的會議並沒有將中國列為疫情國,否則……但是WHO將於2月2日前進行第二次會議,根據疫情進展進行重新判定,這個判定將對於全球經濟與供應鏈非常重要),這種影響將會從國內市場波及到全球市場,短期內具體的影響會反應在2個方面:


1. 國內客戶需求狀況可能在短期存在較大的變化


國務院辦公廳已經發布2020年度春節假期將延至2月2日(存在再次延長的可能),並且各地可能根據自己的情況繼續延長,這勢必造成下游客戶節後復工延遲,原先的生產銷售計劃將被打破;


而按歷來的習慣,節後也是企業的用工高峰,以往的招聘難問題是否會因為疫情而加劇呢(客運管制在加嚴,恐慌情緒尚未恢復)?


節後即使復工了,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是否會因為勞動力不足而大幅下降,從而導致需求在短期內顯著減少?如果復工後發生聚焦性疫情,導致意外停工?


從另一個角度看,湖北,特別是武漢也是中國製造業相對密集且較發達的區域,節後區域內的企業何時能夠復工也是個未知數。


2. 國內供應市場的狀況可能在短期內存在較大的變化


(1)短期內多數行業因為產能可能下降而導致供應水平下降

上游的供應商同樣受到假期延長和招工困難問題的困擾,而可能導致產能無法在節後正常釋放,導致供應市場失衡。


2. 短期內國內物流運輸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目前正在是在春節長假期間,物流的運力與防疫控制問題因為絕大多數企業在假期,其影響尚沒有體現出來,那節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物流中斷?

物流延遲?


從企業具體運作層面來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可能存在的風險如下:

(1)供應有延遲或中斷的風險

(2)市場變化導致的成本上升影響

(3)員工防護加強導致的運行成本上升

(4)勞動力不足帶來的產能問題與客戶需求變更帶來的計劃問題,導致交期延遲

(5)物流問題導致交付延遲,物流成本上升


可採取的常規措施


(1)上下游緊密協同

協同下游客戶,瞭解客戶端與市場的變化情況(復工情況,訂單交付調整,需求計劃變化,預測變化等)

協同上游供應商,瞭解供應市場與供應商的情況(供應商的上游供應影響程度,復工情況,產能狀況,履約能力,物流服務商的運力恢復情況和運輸市場狀況等等),及時調整訂單交期,及時釋放更新的預測


(2)適當增加供應鏈環節中的冗餘:

需求短期受到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需求還是會恢復正常的,在波動期內,適當放大各環節的庫存冗餘是必需的。否則,需求迴歸正常時,你的公司正不正常就不好講了。


自身產能與計劃管理:


節後大家都會非常忙,HR忙於招工,銷售忙於與客戶溝通調整,採購忙於與供應商溝通調整,所有的一切都會因為這個特殊時刻比往年顯得變化頻繁;

節奏飛快,讓大家壓力重重,考驗企業應變能力的時候到了,計劃部門會很頭痛,這個時候需要供應鏈環節上的各部門信息分享通暢,高效溝通,成立一個臨時的跨職能管理小組是必要的。


供應市場與需求市場管理:


• 供應與需求影響度會有多大?

• 採用怎樣的恰當溝通方式能及時瞭解到客戶與供應商的狀況?捕捉到客戶和供應商的波動?

• 上下游的信息如何高效地反應到內部運營中?

• 風險度升高的與短缺的採購商品,替補供應商或者替代品在哪裡?多久能完成切換?

• 跨供應市場是否有機會解決供應瓶頸問題?

• 多餘的產能如何消化?如何找到新客戶或者滿足新客戶的緊急需求?

• 跨需求市場是否存在機會解決產能富餘問題?

• 產品的價格水平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對成本與利潤的影響度會怎樣?

• 庫存控制應該做哪些調整?

• 客戶訂單的優先級別如何管理?

• 運輸市場發生變化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 訂單需要延遲交付時,需要做哪些事情?應該如何獲得客戶的諒解?(請注意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影響度不一樣,客戶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另外一個重要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幫助那些受到疫情影響的員工與其家庭,當地社區,當地政府,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擺脫困境,如果每一家企業都這樣做了,所有的企業自身也都將受益。

所以,當務之急,家居廠商不能選擇等待與觀望,特別是眾多的家居廠總部,更需要未雨綢繆,出臺市場操作指南。

從供應鏈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每一次危機發生,總有人因此而倒下,也總有人因此而強大,是“危”還是“機”,就在於你怎麼去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