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來自湖北,現散落各地的一家子

透過這個手機屏中的微信群,從空中飛機俯瞰,一家姊妹兄弟五人組成的一個手掌,不知不覺中,五指併攏,形成了一個加油鼓勁的拳頭……


文 | 劉 放


一面手機屏,能匯天下事。

我們家的家族微信群,雖容納面不算太大,卻也差不多覆蓋了小半個中國:姐姐是老大,守在老家湖北黃石;我排行老二,客居江東蘇州三十年;弟弟老三,安家西南重慶永川;大妹老四,離老家不遠,在漢口聆聽百年江漢關的鐘聲;老五最遠,跨南嶺南下,遠嫁特區香港。

平時的群裡,家事國事天下事,風聲雨聲讀書聲,應有盡有,話題散漫,啥都能留文字。有時偷懶不想掐字了,不願費力捲起舌尖說普通話,就用方言哇啦幾句。誰獲得什麼獎勵,必定群裡晾曬。誰腦洞大開有心得了,也少不得要群裡發佈,大家有空了七言八十討論,暢敘高見。甚至燒了一隻什麼好小菜,也要發張圖片上來,讓小小的家族群色香味俱全。

我們這來自湖北,現散落各地的一家子

大妹老四守在漢口

豬年臘月廿九,農曆年最後一個上班日,群裡一下子風雲突變。武漢疫情發展快,為了控制疫情蔓延,武漢行壯士斷腕之舉,背水一戰——封城。

我發言。因為控制疫情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時切斷蔓延的汙染源。要全國甚至全世界一盤棋意識,封城是無情中藏大愛。

大姐立刻發上一個兩道綠淚長流的表情。

我們這來自湖北,現散落各地的一家子

四妹家大樓樓頂能望到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同濟醫院。左邊這棟黃色房子是同濟醫學院的學生公寓,中間那棟是同濟醫院外科樓,右邊這棟是同濟醫院綜合樓。

小妹卻發上一支歌曲《東方之珠》。歌中唱:小河彎彎向東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弟弟發上的是一個額頭流汗的表情圖。他說:“香港的確不乏浪漫,但住房太擠。內地人去旅遊觀光是可以的,卻住不慣,讓大姐和大妹兩家都到香港,肯定不現實。我投反對票。”

我發一個大拇指的圖,稱讚:“‘重慶人’很理智,言之在理!”

小妹再迅疾發上來一首詩,是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是抗日戰爭期間,詩人在香港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被投入監獄,受盡嚴刑拷打。獲保釋後,他摸著自己的遍體鱗傷,聯想到祖國河山的破碎,懷著對侵略者的切齒痛恨和對祖國的無限愛憐,寫下如泣如訴詩篇。我理解小妹發這首詩的深意,她的“殘損手掌”並不是指當下疫情肆虐的情勢,而是將我們姊妹五個比喻成五個長短不一的手指,構成一隻手掌。如今手掌受傷,疼痛的是連心的十指。

我發了個微笑表情。為了不讓氣氛過於壓抑,我在群中發的話有些“隔山打牛”。我引用李白的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說,過了揚州再揚帆,那就是蘇州了。我蘇州的房子大,接待大姐和大妹兩家根本不成問題。湖北送了蘇州一個伍子胥,他象天法地、相土嘗水建成了矗立兩千多年不倒的古城,這古城最應該感激的就是湖北。如今湖北有難,豈有不兩肋插刀、慷慨接待之理?而且,讓蘇州名聲大振的古詩《楓橋夜泊》,作者張繼正是湖北襄陽人,到蘇州聽夜半鐘聲到客船,情調估計不會遜色多少江漢關的鐘聲。不信,實地聽一聽。

我們這來自湖北,現散落各地的一家子

年初十,劉放在單位

弟弟說,到蘇州的構想比到香港要務實得多,現實得多,蘇州與湖北也的確有很深的淵源,是可行的方案之一。但蘇州二哥是吃新聞飯的,忙得很,去了可不僅僅只是一個住宿的問題,還會有一連串的生活和工作等諸方面的一攬子工程要解決,就顯得捉襟見肘了。不如再啟動一套方案——到重慶。想當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一時氣焰囂張,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但重慶就是一塊他們死活啃不動的硬骨頭。武漢是英雄城,重慶何嘗不是英雄城?還怕它小小的病毒?到重慶來,我的房子比蘇州的還大,而且我不是打工仔,我有自己的經濟實體要打理,大姐和大妹若不嫌棄,在重慶可以幫助我經營,工作生活也一應俱全都得到妥善解決,這可是進能攻退能守的最佳方案。

大姐此時破涕為笑,她說,即便武漢封城,她也有辦法開車到漢口接大妹一家。她對武漢的路徑熟悉,繞開高速出口,多走省道和不重要的路,可以輕而易舉突圍。

大姐有駕駛大客的A照,駕駛技術出眾,帶出徒弟眾多,其中不少徒弟的年紀比她還大很多。往常過年,給她拜年的徒弟碰巧就能湊成兩桌。她對武漢周邊的路線的確太熟悉了。

大妹笑笑,給大姐一個大拇指,說:簡直可以稱得上七進七出長坂坡的孤膽英雄女版趙子龍嘛!但是,武漢一千多萬人民,你咋救?如果都想著外逃,外面容納得了這麼多人嗎?

大姐知道大妹說的是反話,一時無語,只能回應一個紅臉流汗的表情。

大妹繼續說, 有一句哲言: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對這句話有許多種解讀,也有許多出典,但用在面對疫情可能暴發之時,非常恰切。再潔白無瑕的雪花,如果加入了雪崩行列,那這朵雪花瞬間就變色了,變成黑色或者紅色。大姐最懂汽油的原理,一個人身上著火了,屋外是汽油庫,能帶著身上的火往屋外跑嗎?不能。最佳的辦法,是就地趴下,迅速撲滅身上的火。否則,外逃不但會造成引發疫情的罪人,自己也根本就跑不了。

大妹再亮出一個笑臉,說:“恐慌是一切愚蠢和低能的通病。我也引用一首詞來奉送諸位,顯得咱略通文墨。詞曰: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病毒宵遁。”

我點贊,好!好!好!詞中將“敵軍”改成“病毒”,準確生動,而這原本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人人都是戰士,沒有一個能成為旁觀者。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老家的親人不準備突圍了?

大妹說,大樹巍然矗立,何必作鳥獸散?誓與大武漢共存亡!

小妹說,好的好的,我們從香港、蘇州、重慶三地,與全國人民一道,向老家的親人空投物資,除了口罩等衛生用品,我們還會快遞新鮮蔬菜。

透過這個手機屏中的微信群,從空中飛機俯瞰,一家姊妹兄弟五人組成的一個手掌,不知不覺中,五指併攏,形成了一個加油鼓勁的拳頭……

我們這來自湖北,現散落各地的一家子

四妹家陽臺看小區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徵集令


《新民週刊》現面向全國徵集新冠肺炎採訪對象和真實故事:

如果你是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醫護人員或其家屬,我們希望聆聽你的“戰疫”故事,也希望傳達你的訴求。

如果你是確診、疑似患者本人或家屬,我們希望瞭解你和家人如何“抗疫”的過程,讓外界瞭解你的真實經歷。

如果你是疫情嚴重地區的普通市民,我們希望展現你的樂觀,並傾聽你所需的幫助。

如果你是公共服務人員或各類捐助者,我們希望看到你的“最美逆行”,記錄下你的無私。

……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們誠徵對疫情瞭解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相關線索,說出你的故事,讓我們用新聞留存這一切。

《新民週刊》新冠肺炎線索徵集值班編輯聯繫方式(添加時請簡要自我介紹):


週一:應 琛 微信號:paulineying0127

週二:金 姬 微信號:gepetta

週三:黃 祺 微信號:wxid_bf5mudid7oz322

週四:周 潔 微信號:asyouasyou

週五:孔冰欣 微信號:kbx875055141

週六:吳 雪 微信號:shyshine1105

週日:姜浩峰 微信號:jianggeladandong


新聞是歷史的底稿,你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期待你的故事、你的線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