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学习不好一定是老师的责任吗?

教育之舟阿波罗号


我们用“没有……,只有……”来造几个句子,看看哪一句你信以为真。

没有孝敬不好的老人,只有不孝敬的儿女。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没有爱情战胜不了的难处,只有不真心相爱的两个人。

……



家庭书房


怎么教也教不会的孩子只是极少数。但怎么都不会教的老师却很普遍。所以老师教不会学生,80%责任在老师。上一年级,拼音一晃而过,学不会的孩子家长问老师,老师竟然反问为什么不报幼小衔接班?作业做不好,家长问老师,老师竟然反问家长为什么不会辅导?这就是现状,教师拿着高薪,每年休假170天,最后责任归咎于孩子笨、家长不尽责、辅导班报的少……总是不是老师的问题。

这里我说个亲身经历,我小学读的企业子弟小学,学校老师有些都是企业从事其他工作的,一半科班出身,一半来自企业宣传处,专业性非常差。

我小学四年级以前不喜欢写作,看课外书也比较少,作文没得过高分。后来家里给报了作文班,暑期也读了很多作文书,仿佛突然开窍了,而且爱上了写作。于是五年级开始写作突飞猛进,有一次期中考试,自命题作文写的很好,还想着能被按惯例年级传阅。结果却被语文老师请到了办公室,还叫来家长,说我抄作文。

我当时就委屈的哭了,我家人跟老师解释假期报了班、看了书,一进步就说抄的,这对孩子影响不好吧。语文老师还很有理的说“以前文章写那么差,俩月就能进步这么大?你家长好好看看你们家作文书,肯定背诵的别人的文章。”我说考试之前我又不知道是自命题,怎么会抄袭?

就在这种阴影下,我熬到了初中,整个五六年级无论作文怎么样都没得过高分。初一时还是读的单位子弟学校,这个语文老师纯属水平太差。她的课向来死气沉沉,讲课基本就是照搬教案书,给高分的作文全都是堆积华丽辞藻的,而不是重视文章内涵以及连贯性或承接词。

到初一下学期,我转学去了全市教学质量最好的私立。该校所有教师都来自各个名校,校长在省第一重点中学当了18年校长,而主课教师都是顶尖名校的退休教师,语文老师更是带出过上百位清华北大学子的享受特殊津贴的特级教师。

是她让我从此对语文课入迷,她很注重写作,会把写作的精髓以聊天说笑的形式传达给你。初二的一次作文作业成为了我的人生转折点。她当时用了一整节语文课给全班讲解我的作文,说带课30余载,作文一共给过三次满分,这是第四次。不仅全校传阅,还帮我投稿报社并刊登,拿到那一期全省作文比赛二等奖。自此,我在几年之间参加了十几次关于写作的比赛,收获颇丰,在高二时就被当地报社和聘为特约撰稿人。大学虽然学了金融,但还是经常投稿,又被电视台聘为特约撰稿,大二大三给央视做了两年的定向写作。

说了这么多,虽有些累赘,但每一句都是亲身经历所转化的经验。一位良师如同伯乐,一位佣师却能毁人不倦,如果不是当年及时转学,别说考211了,能不能考上高中都不知道。现在学校统归教育局管理,教学抓的更加严格,这是好事,但也让很多老师为了评职称、评教案而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课外,对学生寄希望于自身学习能力强、家长帮衬能力强、课外辅导班助推能力强,而她们自身却缺乏针对性的提升。说白了就是自身都没有优质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学习差的孩子,不仅懒得教,甚至觉得是拖后腿,这种想法本身就普遍存在,又有几人能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城市发展报告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点太绝对了。

我业余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学生成绩一塌糊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成绩突飞猛进:

有的学生甚至以前三四五年级在农村没有英语老师,所以整整三年没学英语,六年级直接插班到城里读,也就是刚来的时候英语完全是零基础,我从英文字母开始教起,到期末考试就考到94分;还有的学生刚来的时候接受能力非常差,有的英文单词人家很快就学会了,但是他花了五六倍的时间还学不会,当时我在心里暗暗想:如果这样的学生我能教好的话,那估计没有学生教不好了。不过该生学习很认真很努力,一个学期坚持下来成绩居然从46分上升至76分,再到接下来的一个学期他的成绩每次都在90分以上,所以我当时很自信,也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但是自从碰到有的死活不学的学生之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有的学生各种不遵守纪律,就算各种方法都用尽了,他就是不学,该奖励的奖励了,该表扬鼓励的也表扬鼓励了,该……,还有的家长自己本身对孩子的学习都不怎么重视,甚至经常为孩子请假带孩子缺课出去玩,这样的孩子您如何教?

教学教学,既要教还要学,教学是双方面的事情,如果光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如果不认真学,或者干脆死活不学的话,那也是束手无策。

双方面配合好,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只看单方面。


趣谈英语


我上小学时特淘气,除了学习啥事都难不倒我,每次升级都要父母找人才能升级,到上五年级时,遇到我的班主任马老师,她把班级里分为两部分~差生和学习好的,然后一对一辅导,要求很严厉,和蔼可亲的马老师把我们这些差生的时间全榨干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全班总成绩全县第一,我从全班倒数考到全班前几名,感谢您~~~~马老师!!

我上初三时,我们班都不爱上语文课,语文老师上课照科就搬,特没意思!到下半学期时,她请产假停课了,我们没有语文老师,学校就让食堂的临时工(当兵退伍的姓王)代替她给我们教语文,王老师上课大部分都是空手,每每上课都是讲古代名著,特别是红缕梦,他能倒背如流,他用他独特的方法,把我们从不爱上语文变得每天都盼着他给我们上课,看似不沾边的教学,让我们班中考时成绩全级第一(全级八个班)!随后王老师调到高中任教!

所以,孩子就是孩子,学生就是学生,带路人很重要!!!


梧桐一生的陪伴


你好,谢谢。

做为一名教师,我看到这个问题,也是全身抖了三抖啊。

这句话在十几年之前提了一段时间,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只是因为这句话引起了教育江湖上的一些纷争。

这话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的。我估计这句话的本义,只是在砥砺自己以及同行,严格自律,牢记教师的使命,珍视每一位学生。只不过后来被曲解了,甚至以此成为绑架老师的道德和能力的标准。

我想陈鹤琴先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这句话有一天会在社会上掀起腥风血雨,成为架在老师脖子上的一把利刃吧?

它只是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的崇高境界,若以此来要求老师,把它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就背离了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的本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师没有那么大的神力,能够拯救每一个学生。不管你多么“优秀”,多么“骨干”,教育理念多么先进,仍然会有很多“教不好”的学生。因为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一张白纸,他还带着家庭和社会影响的痕迹。不能把所有的因素都归到老师这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力充其量只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是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的因素。

孔子那么伟大的教育家,都有“朽木不可雕”的学生,你能说孔子不会教吗?

对于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应该是:

家长鼓励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要努力总会进步。

老师要不断自醒:我是不是应该看看自己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样一句话,相向而行和相互对立,结果会完全不同。

最后,我觉得看待问题,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对待。只要存在的都有合理性,但是随着实践的证明,这种合理性也会出现弊端,然后再改进。所以,如此,我们的社会才是进步的,我们的科技才是发展的,我们的教育才是越来越完善的!

谢谢。


暮光浅浅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绝对的,学习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不是所有的学生成绩好坏都和老师有关。

从学生角度来看,有的学生上课自觉,紧跟老师的思路,老师讲到的知识点基本上都能弄懂,自然在考试的时候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不想听课,课后还找借口说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差,没有吸引力。

这种把成绩不好归结在老师身上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就拿我身边的事情来说吧。我寒假回家,一个小表妹数学下降很严重,我就问她妈妈是怎么回事,她妈妈说是因为新学期换了老师,这个老师没有之前的老师教得好,所以成绩下降了。结果不久我就遇见小表妹的同班同学,这位同学考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成绩下降和老师有关,但是并不是全部原因。根据小表妹在我家玩的几天,我观察得出,她平时非常贪玩,连课外书都不会看,静不下来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她这样的状态在期末考试肯定是不会很好的。当然,换了老师后,学生与老师之间还需要磨合期,这也是重要因素。

从老师角度看,有的老师经验丰富,与时俱进,懂得如何让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学得更多更牢靠;有的老师不仅教学经验不丰富,还不知道弥补不足,专业能力也不过关。

我上学的时候就特别羡慕邻班的同学,因为他们的英语老师是全年级最好的老师,每次英语成绩都远远超过其他班,当我们考得不好的时候就会找借口说自己班的老师不如别人班的。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全是老师的责任。又拿我的亲身经历说吧,我和我朋友是小学就在一个班的,一直到高中分班才分开。我和她接受的教育都来自同样的老师,但是我们之间的差距却没脸看(哭泣)。明明是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但是后面的人生轨迹却完全不同了,这难道都要全部归因于老师的责任吗?当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也是一名高中老师,身边接触到的老师很多,老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还存在少数老师常年来都是使用同样的教学参考用书,课件也是一劳永逸,教学方面的东西很久都不会更新。这些问题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口中的“这个老师讲课太死板了,我听不进去,听一会儿就打瞌睡”。

作为学生,如果自己成绩下降了,先找找自己的原因,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成绩悬殊这么大?最有效的是专注于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老师的适应能力,我相信是可以学得很好的!

(注:图源自网络)


高考大仙儿语文


首先,明确一下,此语出自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陈老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反应的是一种学生观——学生是可以“教好”。学生是教育对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可塑性强的人,秉持这样的理念是实施教育的前提。相信学生通过教育可以得到发展,而不是“朽木不可雕也”,这是正确的学生观。

但是,“教好”是相对的。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受遗传、环境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遗传的基础,环境是重要方面,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老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但不是其发展的唯一确定因素。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是对教师的激励——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信学生是可教的,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教育发展的良性方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适合老师自我鞭策,而不适合用来评价老师。

如果是老师说这话,这样的老师一定是严于律己,值得尊重甚至敬仰的;如果是有人由此苛责老师,这样的人定是不了解教育规律,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定会被众人鄙夷。

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老师一定会尽心尽责,但老师也不是万能的。

相信老师,而不是苛责老师。



语文亭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看似有道理,重在强化教师的教的主动性,教的先进性,教的科学性即教的质量!过去,我也曾经无数次听过这样的论断: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校长的概念和内涵都被无形地得到了强化和演绎。言尽于此,二者都有惊人的相似。

真的如此嘛!最朴素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怎么到了老师,校长这里,就变得如此绝对了哪?

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结合体。既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会存在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平衡点位于中间的,教学同步即教学相长,反之,则教学脱节是也。

回过头来再探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会教,旨在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法,教法,教有所法,贵在得法。从这一侧面出发,强调“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从智力、情商,学业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属于基本正常,才具备“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先决条件。

教不会的学生有之,教不好的学生更有之。不会教的老师有之,不愿意教的老师也有之。

看似富有哲理的一句话,由于缺少必然的逻辑联系,因而成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联”了!

不知对否,敬请斧正!


避暑山庄来客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关于这个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希望能够给予题主一定帮助。

一、正视教师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说白了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一件工具,只不过这件工具比较特殊。

二、不要把教师神化,更不要矮化。

教师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职业,但是却又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跟着老师学习东西,将来成才,作为老师也是这样希望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也总会有学生“教不好”,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读书不可能是每一个人成才的唯一路子,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不好就是老师的问题。

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咱们上面说到过,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走读书这条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人生来就精于算计,适合做生意,有的人生来体格强健适合搞运动,等等。所以我们要正视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孩子都赶到一条路上,而是去发现孩子身上的有点和长处,去发掘,去提高。

四、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再好,教授技巧再强,孩子不主动去学习和消化,最终还是会一事无成,就拿我的一个学生来说吧,五年级,特别喜欢编程,往往我还没有讲到的知识他都会自己去学习,会告诉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游戏,自己主动去寻求帮助,学习效果是很好地,这种学生你就是不教他也能学的很好,所以说孩子的态度才是最根本的。

我是未焱老师,一个从事青少儿编程教育的搬砖工,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定的帮助!





未焱老师


家长不信任老师老师教学只会畏手畏脚

有位老师说出了许多教师们的苦恼:我本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孩子,可不知为什么,总有家长不信任我,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怎么做他们好像都不太满意。我对孩子们严格一些,他们说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对孩子们宽松一些,他们说我不严格要求。现在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教学生了?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家长的这些行为本意上是为了孩子好,老师都可以理解。但家长的不信任,只会让老师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放手教育孩子。就像一个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在边上指手画脚、厉声呵斥,孩子只会变得无所适从,越来越不自信,是同样的道理。亲爱的家长,不要不信任老师,请相信老师和您一样爱着您的孩子,希望他变得更好。亲爱的家长,请以信任的眼光来看待老师,老师若得到您的信任,一定会更加投入。家长的小小改变,老师的全力以赴,最后受益的还是您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