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海军是否以后都不会再出现“大舰巨炮”的潮流了?

被命运扼住了喉咙


大舰巨炮的时代早已经在二战结束时就结束了

大舰巨炮的思想,最早起源于风帆战舰时期。当时的战舰动力是风帆,主体结构是木材,主要武器是大炮。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大炮的威力不是很大,所以当时的方法就是多炮,具体形象可以参考《加勒比海盗》当时战舰的排水量大约是两千到四千吨!


到了蒸汽机时代,舰船的动力上去了,也开始有了钢铁装甲,最开始是外面包一层铁皮,后来就是全钢铁舰体了,例如我们的镇远舰。镇远舰的排水量达到了七千吨!


再后来就是真正的大舰巨炮时代了,二战!二战时期,各国都建造了大量的巨大型战列舰!例如,美国的衣阿华级(排水量4.5万吨,主炮口径406mm)、德国的俾斯麦级(排水量4.17万吨、主炮口径380mm)、英国的前卫级(排水量5.1万吨,主炮381mm)、日本的大和号(排水量7.2万吨,主炮460mm)。这一时期是大舰巨炮的巅峰,同时,也是大舰巨炮的末日!随着大和号被美国舰载机击沉,大舰巨炮以不符合当时的战争形态,在舰载机的面前,战列舰完全就是移动的巨型靶子,大舰巨炮的时代一去不返!


到了现代,随着各种导弹的出现,大型的战舰非常容易被发现,多厚的装甲也挡不住一发对舰导弹!各国都是以驱逐舰为主,在被敌人发现前消灭敌人!也曾有人提出过“武库舰”的想法,美国的DDG就是武库舰思想下的产物,但是目前还没能实现。

也许,未来随着电磁炮的应用,会需要有大型的战舰来为电磁炮提供电能,但是像二战那样动辄几万吨的巨舰也许还是不需要的。


辰哥嘚吧嘚


按照目前海军装备的发展路径,各国以后的海军舰艇将出现分化,“大舰巨炮”的潮流会在一些军事强国保留,而中小国家会选择放弃这条路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先来看看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大舰巨炮”是什么样子,由于导弹技术的发展,二战前的战列舰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因为导弹无论是从攻击距离和效率来说,都要优于原先战列舰的火炮。但随着电磁轨道炮技术的发展,这一情况在慢慢发生改变。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制成的一种先进动能杀伤武器。与传统大炮将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于弹丸不同,电磁炮是利用电磁系统中电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来对金属炮弹进行加速,使其达到打击目标所需的动能,与传统的火药推动的大炮,电磁炮可大大提高弹丸的速度和射程。




电磁炮射速快射程远的特点,引起了几大军事强国的观注,但由于电磁炮的特点决定了要使电磁炮发挥威力就必须提高储能装置的能量,这就造成电磁炮本身的尺寸和舰艇电力系统的配置都要提高。按照这个需求,一般的中小舰艇都无法满足,只能往“大舰”的方向发展。比如我国055后续的改进型,基本都是万吨级以上的排水量,电站容量也加大,目的就是为了安装未来的电磁炮。



所以“大舰巨炮”的潮流不会完全消失,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延续下午,当然作为一个越来越昂贵的玩具,它也只能局限于几个军事强国之间流行。


海的敬畏


大舰巨炮的时代实际上从一战结束就已经寿终正寝,但一战结束后,各个海军强国却还沉浸在大舰巨炮的时代里意淫,争相建造大吨位的战列舰,舰炮也越造越大,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的主炮发射一吨重的炮弹,其他国家也争相建造大舰巨炮。

无可奈何之中,列强们只好开会决定限制各国的大舰巨炮,限制比例为4/4/4/1/1,也就是说美英法三国造四艘战列舰,日本意大利造一艘战列舰,德国不允许有战列舰。可见二战前夕的各国多么重视大舰巨炮。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造了卑斯麦号和提尔皮次号巨型战列舰,更是将大舰巨炮推向了极致。

只可惜不合时宜的卑斯麦号巨型战列舰被英国从航母上起飞的飞机投下一枚鱼雷,便将巨无霸的卑斯麦号送入了海底,提尔皮次号更是停泊在港湾中就被英国飞机给炸沉了。

至此,大舰巨炮的时代彻底终结,今后也不会再有国家在大舰巨炮上浪费金钱。


jianchi


不会了,绝对意义上的不会。

我们来看看海军火力的发展史,最早的木帆船是用单纯的火药推动铁球开炮的,两船打起来就是贴脸,甚至双方水手可以架木板跳到对方船上肉搏。

然后呢,舰炮得到改进,射程增加,炮弹中了能炸,并且有火控雷达进行瞄准,作战距离一下子就拉得很远。

二战后期,航母横行太平洋,航母作战一般分两步,第一派出侦察机呈辐射状向四周搜索敌方舰队,第二步发现目标后起飞鱼雷机或者轰炸机发动攻击。这个时候炮舰已经失去了其作用,所谓最强战列舰的大河,也趴在港里成了旅馆。

那么到了21世纪人类多了什么呢?第一是导弹,不仅威力比炮强,而且能够实现自我导航,这就使一切大型重舰成了rbq,同时灵活性更强的潜艇驱逐登上主舞台。第二是卫星,可以直接定位敌方舰队,并且GPS同步导弹实施精确打击,视距内的战斗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有人说电磁炮可以让战列舰重新出现,我认为说这种话的人是没有脑子的,估计是看见一个炮字就异想天开了,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战列舰不仅仅是火力,还有护甲,一艘合格的战列舰必须有足够厚的护甲,一个例子是俾斯麦号,在皇家海军的围剿下,承受住了多波炮火和轰炸才沉,可见其护甲厚度。另一个例子是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最大的区别就是战巡为追求航速和省钱牺牲了护甲,一发就沉。那么问题来了,现代战争中,无论是导弹还是电磁炮,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护甲可以当住这两种武器,挡不住就说明任何一艘战舰都可能是一次性的,那么再花大价钱造战列舰有什么用吗?

第二个就是电磁炮本身,首先是能源问题,电磁炮一瞬间需要的电能是很大的,常规动力舰艇很难提供这些电脑,提供也行,停船断电,如果用电池,那怎么支持长时间作战?而且电磁炮本身和二战时的舰炮差不多,它是靠电磁效应推动的,本身是一个铁坨坨,炮弹没有自己的推力,也就无法在飞行过程中自我导航,从俯视来看就是一条直线,没有办法上下左右进行运动,加上海风海浪运动靶,可以说命中全靠信仰。它这个铁坨是实心的,命中没法爆炸,加上速度过快,打中就是一个洞穿,放在海战里找俩板子钉上就损管了,没什么伤害。

上一个玩炮的朱姆沃尔特已经被局座干掉二十多艘了,而且就算是朱姆沃尔特,炮弹上也有导航,也有推进器,相当于炮管发射的导弹,比憨憨电磁炮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总结来说,只要导弹和舰载机一天不消失,也就一天没电磁炮什么事,也就一天没战列舰什么事


摸了945


“大舰巨炮”时代其实从一战后就开始显露出衰落的迹象了。二战结束后,“大舰巨炮”主义其实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数百年来,伴随着西方航海活动和海外殖民活动的发展,海军逐渐成为一个强国的对外震慑力量。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海权意识日渐增强,西方列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海外利益,都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到海军建设上面。于是,“大舰巨炮”主义开始盛行。



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舰队,曾称霸海洋几百年;日本帝国舰队在二战时期也曾一度纵横太平洋;再往后,海洋便是美国舰队的天下了!在还没有海军航空兵的时代里,“大舰巨炮”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保障。

“大舰巨炮”主义也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影响,晚清洋务运动期间,清朝也曾得益于“大舰巨炮”海军的建设,快速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进而短暂成为世界列强。



当时,清政府通过重金引进西方列强的巨型铁甲战舰,打造出近代著名北洋水师,其战力号称世界第八,加上南洋、福建和广东三支水师,共同构建起中国的近代海防。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之前,清朝凭借水师这些“大舰巨炮”的震慑力,有效的提振了自身的国力和影响了,迎来了短暂的中兴局面。



“大舰巨炮”在一战后达到巅峰,当时世界的主流海军强国重新制定了一战后的海军发展秩序,这便是著名的《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限额。其中,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两国各为17.5万吨,也就是人们常称为5:5:3:1.75:1.75比例。

此后,这些海军强国都开始大量建造了巨型战列舰!像美国的衣阿华级、德国的俾斯麦级、英国的前卫级排水量都超过了4万吨。而日本的大和级,排水量更是破天荒的超过7.2万吨。而这些战列舰上面,都装备了巨型舰炮。



然而,这同时也是“大舰巨炮”的绝唱。二战时期,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海空协同配合的发展,“大舰巨炮”便失去了原有的战略意义。许多著名的巨舰,在强大的海军航空兵打击下而沉入海底。比如日本人最引以为傲的大和号,就是在数百架美军战机的轮番暴揍下,最终沦为海底垃圾。



再到现在,军舰都装备各种导弹,舰炮的意义也不再重要了。所以,“大舰巨炮”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些历史要读


会相这个方向发展。


隐者康司马


不会,精导武器突防能力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