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厲害之處在哪?

桃花滿溪口


陳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品格是多少文人學不來的。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社會科學院要他擔任中古研究所所長,他卻提出上層領導保證中古研究所不參與政治,不僅他亇人,而是全所。

與之相媲美的是胡適的"寧鳴而死,不默不生"的名句。

這就是錚錚鐵骨的文人。

我等慚愧,能有幾人能做到。


田奇36163171


上大學時,我的國文老師經常無數次提起陳寅恪。

看著這個“恪”字,我經常在想:這個字的讀音不是kè麼?為何老師每次都讀為què?

我對這位大師的興趣也因此而起。後來,我發現,這個“恪”字,只有在跟“陳寅”兩個字連在一起,組成“陳寅恪”的名字時才讀què。陳寅恪先生是江西修水人,修水方言中“恪”與“確”同音,翻譯成普通話裡的音就唸què。

在20-40年代的清華大學,全校提起陳寅恪的名字,上下幾乎一致如此讀法。一個名人能讓一個字的讀音專門為他而變,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少有的了。

今天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陳寅恪到底有多牛逼。

他給學生上課,開篇就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他的確有這種實力,因為實在是太博學了,你甚至可以把他稱為一個“移動的圖書館”。他從12歲起先後在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高等學府求學,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如數家珍。

曾有學生問陳寅恪的妻子唐篔(讀yún):“外傳陳老師懂三十多種文字,是不是真的?”道:“其實沒這麼多,也才十七種而已。”

胡適在日記裡是這樣評價陳寅恪的:“讀陳寅恪先生的論文若干篇。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陳寅恪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之一,被譽為“教授的教授”。奇怪的是,這位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的大師,卻沒有拿得出手的學位。

有人問他:“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麼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先生回答:“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陳寅恪能進清華當老師,是因為哈佛同學吳宓的推薦。吳宓、湯用彤和陳寅恪被稱為“哈佛三傑”,陳寅恪的博學讓吳宓佩服得五體投地,被吳宓稱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進清華之前,陳寅恪當時還在歐洲遊學。吳宓請他來,頗費了一番功夫。陳寅恪遲遲不能來,有一個原因是想在歐洲多買點書。吳宓幾次跑去找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梅貽琦當時任教務長),請求學校先預支薪金給陳寅恪。陳寅恪得款並料理一切事務後,次年才到了清華園。

放在今天,沒有學位他可能連清華的門都進不去,但在民國時代,他卻能成為廣受文化界敬仰的國學大師。


小太陽與小花花


陳寅恪的厲害之處:

1、出身不凡,是公子中的公子。1890年7月3日,陳寅恪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是晚清封疆大吏,父親陳三立是詩壇泰斗,哥哥陳衡恪是藝術大家,《辭海》將一門三代四人共列,這在中華百家姓中實屬罕見。再加上陳衡恪之子陳封懷(著名植物學家,中國植物園之父),合稱“陳氏五傑”。人類群星閃耀時,義寧陳氏曾照亮過中華天空。

2、求學不同常人,知識之廣博,前所未見。1902年春天,13歲的陳寅恪東渡日本求學,開啟了十八年,在世界各地遊學的生涯。1910年遊學歐洲,歷經洪堡大學、蘇黎世大學、巴黎政治學院、哈佛大學。他以讀書為愛好和樂趣,對社交和娛樂非常淡漠,利用時間的機制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涉獵的範圍遠遠超過了任何學府的正常課目。在此期間曾經見過他的未來學術權威為數不少,無不對他的淵博感到敬畏。他掌握十幾種印歐語言和內亞語言,卻沒有拿過一張文憑。

3、學問深不可測,號稱“教授的教授”。他有一套著名的講課規定:“四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我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他的學生中多得是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其他也有汪籛、劉節、王力、王永興等人。著名教授朱自清、馮友蘭、吳宓,也常以學生身份旁聽陳寅恪上課。胡適在日記中稱他是:“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4、獨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這句話是陳寅恪為王國維寫的墓誌銘,最後也成為他自己的墓誌銘,激勵著所有人。成了每一個有理想的知識分子的座右銘。

5、對東亞種族文化複雜性的洞見,於今已成絕響。吳語與洛音,僑姓與吳姓,楚與蠻,佛與胡,北朝種姓與世家,蠻夷與藩鎮,內亞國際體系籠罩下的唐室政爭……


皮三9099


文人相輕習俗,古往今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就沒有中斷過,所以也習以為常不奇怪了。世人之所以佩服崇仰陳寅恪,不只是陳寅恪的學問淵博又精通22國語言,而是陳寅恪始終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不隨大流,從不受政治傾向左右,從不受學界流言蜚語的影響的這種孤身潔好的秉性被人折服了的緣故。陳寅恪對於文憑學位常人非常看重的東西,其吸引力似乎並沒有他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學習更多的東西更大,似乎他內心只獻身於史學的真實性。當人們只關心史學的粗曠脈絡時,他卻鑽入了史學的細胞中,找出改變主脈絡走向的支脈。陳寅恪對於誹謗和攻擊他的言語,也不會像魯迅那樣迅速反擊,從而進入彼此互貶的怪圈,而是讓其雁過長空不留痕,一隻碗不響……可見陳寅恪修養和造詣之深厚!一個文化人要做到不阿諛奉承和妒忌賢能,自始自終只待在自己的喜好中,確實是很難能可貴的!


00785713405空谷虛玄


歷害之處不知道,可惜學文不學理!


人到中年148323778


陳寅恪名聲很大,我沒深接觸,不好評價。唯一一次碰過跟他學問有關的,是他說宋朝的姓望是甘肅天水,那是明顯的錯,其實“趙”有兩個姓望,一個在甘肅,一個在河北,宋太祖是河北人,河北自己有趙姓大族,怎麼可能跑到甘肅去,後來查他此話的依據,居然是從《宋史·五行志》中一句話而來,而那段文字是講怪力亂神的,這樣的東西他也能引用。


TonyDeng


陳寅恪老的做史學材料的功夫得確厲害,連郭沫若老都得說需要十五年才能趕上陳寅恪老擁有的史料。但是陳寅恪老的史料分析加工,沒加工出什麼精品來,比普通老百姓強很多,但是面對科學實踐的需要和要求,有幾個拿手的產品?吶喊陳寅恪老萬歲是假,蹭光環包裝自己是真,靠這個吃飯是不行的,需要拿出幾個產品來,是真正的產品來,否則是沒飯吃的,鬼扯淡其他人沒用,看看自己的那袋裡面有幾個真東西?不服氣拿出來試試,看看夠不夠格?


用戶6117503829930


人怕出名豬怕壯,名家不一定都有大用。近一時期,海外及大陸有些人挖空心思地揚胡適貶魯迅,仰陳寅恪抑郭沫若,其目並非完全是對個人的評判,而是在於美化魯迅畢生揭露的舊社會,攻擊郭沫若頌揚的新中國!可惜這種歷史虛無主義並不為人民大眾所認同,真乃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