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文化略談

餐桌上的別緻談資(2020.02.06)

-----加油!向未來

中國人可謂世界上最能吃的民族,論食材,大到飛禽走獸,小到堤邊螻蟻,凡入眼簾之物,皆難逃舌尖之邀請。煎炒烹炸蒸煮燜燉輪番上陣更是催生魯川蘇粵閩浙徽湘八大菜系,各色廚師為滿足食客挑剔的味蕾也是精益求精。

悖你所願,筆者不是美食家,不為介紹“玉盤珍饈”而來。我們的聚焦點落在就餐時聊天的內容—圍桌而坐,你夾這我夾那,然而縱使菜餚鮮美,也是無語不歡。

該怎樣聊天就怎樣聊天,除了某些冒犯性的話,並無特殊的規矩。家人團聚、親友共宴、情侶約會,短暫的飲食總能給予大家袒露心聲的機會,“果腹”這個詞大抵包含了心靈的滿足。借用《西虹市首富》中的一句話:“我們這些人都是糙人”,的確,吃飯時可不講究什麼引古論今、引經據典。那麼,如果我們打算讓餐桌更有文化氣息呢?或許,你可以用一些別緻的談資。

拿一道傳統名菜地三鮮來說,我們大可借題發揮,三大原料茄子、青椒、土豆貌似毫無關聯,實則不然,這三者皆屬茄科植物。其實這個家族可不侷限於此,還“盛產”明星,包括國民菜“西紅柿炒雞蛋”的主角番茄、滋補肝腎的中藥枸杞,甚至還有吞雲吐霧之奇觀的“萬惡之源”菸草。倘若你在餐桌上搞點科普,是否會引來別人歆羨的目光呢?真是想想都有些小激動。好吧,實屬想多了。

我們再來品嚐一下肉類,豬肉雞肉魚肉這些常客接觸久了難免想換換口味,然而很多同學跟筆者一樣,苦於口袋空空啊。像龍蝦這種“貴”的代名詞真是不敢想了,不過多加一個字—小龍蝦,似乎還是可以試試的。在其他國家氾濫成災的小龍蝦,如今淪為無數中國吃貨的嘴中食。麻辣小龍蝦是大多數人的最愛,北京某店面就曾創造一天賣出四噸小龍蝦的奇蹟,國人真是太能吃了。通常我們都沉溺於小龍蝦的絕美滋味,忙於剝殼,根本無暇閒聊。其實就是這樣嘛,此時無聲勝有聲。不過關於小龍蝦,筆者還是忍不住說幾句,回憶前些日子北大女生被男朋友逼到自殺的案件,故事緣由令人唏噓。不過,“處女情結”並非高等生物的專屬心理,研究發現,雄性小龍蝦在交配時對未交配的雌性小龍蝦表現出嚴重的偏愛。自然,這是題外話了,關於倫理學方面的內容此處不予討論。

你當然還可以悄悄告訴朋友菜單上的“宮爆雞丁”其實應該是“宮保雞丁”,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歷史小故事。甚至蝸居宿舍共享泡麵時,你都可以自豪地說,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麵是咱們中國人發明的,那是有2000年曆史的“踅面”。不過,仔細想來,是不是總有種奇怪的氣氛。就好比你突然奪走正在暢飲可樂同學的瓶罐,然後考考他一聽可口可樂的淨含量,別人都有可能懷疑你的腦子啦。

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蘊含在背後的知識更是無窮無盡。吃我們要合理地吃,學更要踏踏實實地學。大可不必連吃飯的工夫兒都剝奪,但是吃的最高境界就是“吃完不白吃”,哪怕最簡單的一頓飯,也不僅僅是填飽了肚子那樣簡單。就像吃完夫妻肺片,你需要知道其實裡面根本沒有牛肺,對於求知慾強的同學,也許順便還能查到夫妻肺片的英文,說來搞笑,其直譯為“史密斯夫婦”,當然,夫妻肺片的發明者確實是一對夫妻。諸多奧妙就隱藏在我們的餐桌之上,事實上都是相當棒的談資,只要用合理的形式,未必就會像古代讀書人那樣渾身散發呆板的稚氣。

姑且就談到這裡吧,開飯啦,本人告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