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却输得裤衩都掉了?

李克爽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先要理清公孙瓒手中有什么好牌,然后再理清公孙瓒是如何输的。下面请听我来给你分析。

好牌一:好名声

在三国时代,一个好名声是一个诸侯最大的财富。我们可见刘备因为“皇叔”这个名声,得以聚拢一大批人才,并且经年不到;曹操因为祖上被过继给了宦官,因此常常被人讥讽为“阉丑之后”,同时,曹操也因曹参后人这个名声而备受瞩目。那么公孙瓒有什么名声呢?

公孙瓒出身贫贱,没有显赫的家世,因为自身在塞外抗击胡人有功,因此积攒下了良好的声誉,北方豪杰多归心于敢于异族作战且屡战屡胜的公孙瓒。凭借自身抗击胡人,保家卫国的功劳,公孙瓒赢得了好名声。并且公孙瓒为人豪爽,待人真诚,也因此深得民心与军心。

公孙瓒像

好牌二:白马义从

在三国时代,几乎每个称雄称霸的军阀手中都有自己的招牌军队,如曹操的虎豹骑、袁绍的大戟士,董卓的飞熊军等。在公孙瓒手中,也有着自己的一支王牌军队: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是公孙瓒在长时间征讨胡人过程中形成的一支精通骑射,来去如风的骑兵部队,因为全部骑乘白马,因此被人成为白马义从。这支部队经过了战争的洗礼,战斗力极强,在公孙瓒与胡人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成为了日后公孙瓒争霸的资本之一。

游戏形象

三、公孙瓒如何败掉自己的好牌的

首先是好名声,公孙瓒因为刘虞对自身的节制产生了对于刘虞的杀心,最终矛盾爆发,公孙瓒杀掉了刘虞,这就使得公孙瓒败掉了自己的名声。为何?因为刘虞是汉室宗亲,并且是朝廷封的幽州牧,且刘虞爱民如子并没有刻意针对公孙瓒。因此于公于私公孙瓒都没有理由杀刘虞。刘虞之死彻底败掉了公孙瓒的名声。随后公孙瓒不懂收敛,掠夺百姓,虐待手下,睚眦必报,彻底把自己最后一点人望也败掉了。

再就是白马义从。在界桥之战中,公孙瓒不听手下劝告,执意让白马义从出战,结果白马义从中了鞠义的埋伏,鞠义以弓弩兵大破白马义从,横行天下一时的白马义从也损失殆尽,成为历史。

最终,失去了名望和军队的公孙瓒困守在孤城,引火自焚,一代枭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公孙瓒剧照

四、总结

最后用范晔的话作为总结,其实范晔也看到了公孙瓒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了。

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长脂腴,不知稼穑,其能厉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若虞、瓒无间,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燕、蓟之饶,缮兵昭武,以临群雄之隙,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公孙瓒是北方最强悍的军阀之一,占据幽州地区。

公孙瓒是善战的军阀,他是通过军事作战,打垮乌丸人等强悍少数民族叛乱,扫平黄巾起义,这才上位的。

公孙瓒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还有精锐的白马义从。

就军事作战上,公孙瓒和袁绍作战多年,大部分时期丝毫没有占下风。

那么,为什么公孙瓒最终一败涂地呢?

第一,公孙瓒是个拙劣的政客。

虽然是战乱的三国,以武力打天下,但军阀必须精通政治。

当时大家实力都不强,包括曹操在内也是从小军阀混起来的。

军阀必须懂政治,联络一切可能的盟友,对控制区妥善经营,争取地方豪强的支持。

然而,公孙瓒却做得很烂。

当幽州牧刘虞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丘力居等乌丸首领都派人表示归顺的时候,公孙瓒竟然派人杀了丘力居派出的使者。

由此,乌丸持续叛乱,大大消耗了公孙瓒的实力。

再到后来,在幽州治绩极佳,而且在百姓心中享有极高声望的刘虞,竟然也被公孙瓒杀害。诚然,公孙瓒试图干掉有名无实的刘虞,自己独揽幽州大权,但也没有必要做这么绝,吃相如此难看。

刘虞在幽州的旧部很多,也颇为受到军民的爱戴。公孙瓒杀死刘虞以后,顿时失去民心,很多刘虞部下成为敌人。

后来公孙瓒被袁绍击败时,本来有机会利用幽州地盘东山再起。然而,刘和(刘虞的儿子,公孙瓒是其杀父仇人)和鲜于辅(乌丸头目,之前被公孙瓒狂虐的)联军攻破幽州,抄掉了公孙瓒的老巢。

由此,公孙瓒等于是内忧外患下,同袁绍决战的,那还好的了吗?


第二,刚愎自用又没有才干

公孙瓒对于自己评价非常高,认为自己是天才,什么都能搞定。

在三国时期,无论曹操、刘备、孙权身边,都有一个强大的幕僚团。

这些幕僚团主要负责献策,是决定三国很多重大战争和政策的关键人物。

以曹操、刘备、孙权的能力,都需要这么多智囊帮助,何谈大老粗公孙瓒?

然而,公孙瓒身边除了一个白马义从副统领严纲之外,其余都是他的亲戚如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等。

哪怕是赵云、刘备这等曾经在他麾下效力过,后来被证明为英才的人物,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更得不到重用。

公孙瓒刚愎自用,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

自然,如果你真的能力超群,这么做也算你狠而已。但公孙瓒自己才能又不强,最终导致被袁绍按在地上摩擦。

其实,我们看看公孙瓒最后时期,是很悲哀的。

据说他将易京城墙造得有六七丈高,城墙之外有土堑,土堑之外还有土堑,再储备上极多的粮食……

这还不是关键的地方,公孙瓒开始不相信任何人,深居简出不让任何男人靠近。

他在城中造了一座高达十丈,不设楼梯的高楼,只和妻妾姐妹们住在里面,公文和一切物资都用绳子吊上去,至于传令,则用专门经过训练的大嗓门女人(通信靠吼)。

到了这种地步,公孙瓒完全是众叛亲离了。

做军阀输得裤衩都掉了,公孙瓒也算极品了。


萨沙


导读:在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三国以外其实还有盘踞辽东的第四股割据势力-辽东公孙氏。追本溯源,辽东公孙氏还得说道威震塞外的白马将军公孙瓒。想当初公孙瓒首先白马义从战力无双,甚至和四世三公的袁绍PK都不落下风。那么这么一手好牌怎么会被逼自焚呢?


由北方朝廷藩篱到拥兵自重的乱世军阀

公孙瓒是贵族庶出,曾经拜卢植为老师,和大汉皇叔刘备是师兄弟。公孙瓒武艺高强,因抗击北方乌桓、鲜卑有功累升任中郎将。五年后封降虏校尉,封都亭侯。也带出了战力无双的白马义从。在镇压黄巾军时立下大功,得以割据一方。


要兵有兵、战力无双的公孙瓒失败的原因分析

公孙瓒最后兵败袁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虚化若谷之心,缺乏谋臣辅佐

公孙瓒虽然出身也是贵族,但是只是庶出。所以相比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而言,公孙瓒就惨多了。袁绍身边文臣武将齐备,也就是说被说是谋臣,人家都能组建参谋部。虽然公孙瓒自恃勇猛,但是缺乏灵活的大脑只知道蛮干哪行啊。严格意义上说,公孙瓒有点和吕布一样,是将才而非帅才。不具备独霸一方的能力和手段。说白点就是有点先天不足的意思。


2、不休民政,军纪败坏

公孙瓒以幽州为大本营,相对中原地区幽州寒冷贫瘠,出产不丰。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选拔内政人才抓生产,促民生;休养生息。就如同养羊一样,总得羊毛长长了才能薅吧,他倒好居然在幽州放纵军兵,劫掠百姓。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公孙瓒在根据地内都祸祸你让老百姓怎么爱戴拥护你?幽州牧刘虞是个不错的内政人才,从级别上说还是公孙瓒的上级。虽然是皇亲,但谁说皇亲不能拉拢的。西川刘璋、荆州刘表这不都是军阀吗?但是在乱世军阀混战的时候,公孙瓒居然不想法拉拢、使用刘虞,反而关系闹的非常僵。最后还杀了刘虞一家。


3、对待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始终是暴力征服,没有怀柔手段

公孙瓒对于乌桓、鲜卑势力就是一味的征伐。缺乏安禄山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手段。别提想安禄山那样借少数民族精锐为自己使用了,乌桓、鲜卑不趁机杀他就不错了。这样时时处处都是敌人,在刘虞被杀后拥护刘虞的势力联合乌桓、鲜卑合围公孙瓒。虽然公孙瓒打胜了,但是照样损兵折将。和安禄山的手段比,这一反一正差到哪儿去了。

公孙瓒不检讨自己做人失败的理由,反而觉得到处都是敌人。总有一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想法,把自己众叛亲离的结果都赖到别人头上。所以才高墙土垒,积蓄粮草,基本不放人进入,有事儿大声喊。你说都混到这份上了,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失败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最后只能战败自焚而死。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公孙瓒没有陨落之前,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最后越混越差无非是因为他留不住人,身边的得力之人都走了,他又能混成什么样子?

最好的兄弟离他而去导致众叛亲离

这个“最好的兄弟”指的就是刘备,公孙瓒对刘备这个兄弟很看重,手下很多厉害的人都给了刘备,而刘备最初也是一直跟随公孙瓒的,但是后来刘备离开了他,不仅自己走,还带走了公孙瓒手下最厉害的将军赵云。刘备带人走了之后,公孙瓒的实力大大减弱,连心态也崩了,这个时候的他可以说是众叛亲离,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众多的怨气积聚在心里,导致公孙瓒越来越脾气暴躁,对自己的手下人也不再宽容,以至于剩下的那部分人对他也有了很多不满。军心一旦动摇,公孙瓒 就已经在走向衰落了。


公孙瓒的对手是强大的袁绍

公孙瓒最后会输,是因为袁绍。袁绍的实力一直是不容小觑的,虽说当时公孙瓒的实力也不再袁绍之下,但是公孙瓒因为刘备等人的离开早已乱了方寸,在战术上也没了策略。袁绍本来没想硬打,但是公孙瓒态度强硬,没办法双方只好开战界桥大战中,公孙瓒过于膨胀,毫无策略,没想到就是因为傲慢轻敌而大败。本来面对的就是实力不容小觑的袁绍,公孙瓒又过于轻敌,不败也难。


一手好牌,被公孙瓒自己打烂了

就算公孙瓒在界桥大战中失败,但是还保存有较多的实力,袁绍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公孙瓒又杀了不该杀的人——刘虞。这刘虞是是汉室宗亲,也是公孙瓒的“上司”,名气也是很大的,刘虞是个受人爱戴的人,因为不满公孙瓒穷兵黩武所以出兵讨伐,谁知道公孙瓒不仅打败了刘虞,还杀了他全家。就是因为如此,公孙瓒得罪了天下百姓,受到了刘虞旧将和袁绍等人的多方围剿,被打的落荒而逃。逃窜的他也不知节制,只顾和妻儿享乐,疏远他人,自己的部将遇险也不救,最后尽失人心,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绝望中公孙瓒自焚而亡。


本来是能大胜的局势,手里也握着一手好牌,全被公孙瓒给打乱了,这也都是他自己作的,不能留住手下人,也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绪,他最后的失败绝大部分都是因为自己。


小姐姐讲史


“白马将军”公孙瓒,在东汉乱世之初,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三千“白马义从”打得匈奴人怀疑人生,威震塞外。<strong>

而作为当时汉末群雄之一,公孙瓒一度占据北方四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实力不输袁绍。甚至在与袁绍相争的过程中,占据上风。不过他最终还是输给了袁绍,落得个困于高楼,引火自焚下场。

他为何会失败?

第一点,公孙瓒“外交”工作做的不好。

当时他主要的对手是袁绍,虽然自己占据着整个幽州,在兵马方面比着对方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这个地区土地比较贫瘠,百姓的富裕程度也没法跟袁绍的冀州相比。如果说在一开始就解决战斗,公孙瓒是不“怂”对方。
不过一旦展开持久战,他只能被对手慢慢拖垮。所以在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公孙瓒就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本来就不算好的局面,又因为公孙瓒外交工作不合理,他又跟北边和东边的少数民族结下了梁子。

这些势力最后跟袁绍联合,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重重打压之下,怎会有不败之理?

第二点,名望不够。

公孙瓒的出身是“拿不上台面”的,虽然自己是贵族子弟,但其母亲出身非常卑微,这也让他的名望以及号召力明显不足。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虽说是乱世,但也讲究个出身,刘备卖草鞋的不也自诩中山靖王之后,吗?

虽然公孙瓒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资本,不过跟对手袁绍比起来还是“不够个”。汝南袁家“四世三公”的招牌非常响亮,虽说袁绍只是庶子,但人家出道早,在河北一代很有名望。

等袁绍占据了冀州以后,天下各处的谋士英雄都纷纷投奔,袁绍阵营中的一流人才数不胜数。

反观公孙瓒这边,当赵云前来投奔的时候,他哭丧着对赵云说,听闻你家乡的人都愿意投奔袁术,为什么君迷昏了头脑来投奔我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公孙瓒本人就对身世不自信。


第三点,盟友不能互助

公孙瓒一方和孙坚袁术以及陶谦是联盟关系,虽然自己的这些盟友都很有实力,但可惜的是他们都帮不了盟友。

在当时的格局分布情况下,公孙瓒的盟友们全部都远在南方,他和袁绍对阵的地区又位于北方,自己的周围有曹操、袁绍、以及袁绍的诸多党羽。

己方势力被重重包围,而盟友们又不能及时前来帮助,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他的失败也是早就注定的了。


除去以上这些大方面的因素以外,他个人的修养眼光、阵营中的人才质量和数量,均不如对手那样的强大,公孙瓒的实力总给人一种“虚胖”的感觉。虽然说有很多的兵力,但是能拿的出手的将军还真没几个。

虽然说手下有赵云这般的将领,不过他始终没有发现人才并任用人才,这或许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吧。

这可能和他自身性格有关,他为人颇有些自傲孤僻,不像曹操刘备那样平易近人,所以他和底下人关系并不好。

“瓒虑有非常,乃居于高京,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

总的说来,公孙瓒也算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要知道当时占据的北方幽州等地,民风彪悍,实力并不弱。而且远离中原斗争中心。他如果能够休养生息,静观其变,看着袁家兄弟,曹操吕布等人乱战,自己则坐收渔利。一旦时机成熟,他携北境之兵南下,大可有一统天下之威啊!

范晔曾这样评价公孙瓒:

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长脂腴,不知稼穑,其能厉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若虞、瓒无间,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燕、蓟之饶,缮兵昭武,以临群雄之隙,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所以啊,想来“白马将军”也是有些可惜啊!


白话历史君


公孙瓒出身贵族,仪表堂堂,威武雄壮,聪明有学识,可以说是一枚很有才气的帅哥。与刘备、刘德然一起曾就学于卢植。虽然,母亲低微的出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孙瓒的发展,但并没有阻挡公孙瓒初期的良好发展。可惜的是,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却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战功卓著,不断彰显正义

公孙瓒曾给太守刘其当过下属,相处得不错。后来刘其犯了法,被朝廷发配到交州。于是,公孙瓒就乔装打扮成普通士兵,一路上悄悄地护送刘其。途中,刘其被朝廷赦免释放了,公孙瓒就回到了驻地。公孙瓒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人们的赏识,因此被荐举为孝廉,并被朝廷委任辽东属国的长史。

公孙瓒在关塞巡逻时,发现了数百名鲜卑族的骑兵,他说:“如不主动进攻,必将被杀。”于是 ,公孙瓒就率先冲入鲜卑骑兵中,奋力击杀,导致鲜卑骑兵被杀伤数十人,但自己一方的损失也超过了半数。从此以后,鲜卑人不敢轻易地进入关塞。为此,他被朝廷任命为涿县县令。

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孙瓒率领三千骑兵去平定边章、韩遂的叛乱时,碰上渔阳人张纯鼓动着辽西乌桓的丘力居等造反作乱。于是,公孙瓒就果断地、勇猛地率军打击了张纯等叛贼,受到了朝廷的表彰,被晋升为骑都尉。随后,乌桓的贪至王见势头不好,就率众投降了公孙瓒。公孙瓒被封为都亭侯、中郎将。

188年,公孙瓒大战张纯、丘力居时,作战勇猛,深入追击,被丘力居的军队围困了二百多天,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士兵也死伤一多半。此时,丘力居的军队也是缺吃的少喝的,战斗力非常低了,丘力居只好偷偷地撤围远走柳城。于是,公孙瓒得救了,获胜了。朝廷为此封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兼领属国长史。

从此,乌恒人不敢再轻易进犯。与公孙瓒一起征战沙场的几十位马骑得好、箭射得好的人,都喜欢骑白马,作战时团结互助,因此他们自号“白马义从”。

191年,公孙瓒率领军队大战青州的黄巾军,杀的黄巾军丢盔卸甲,大败而逃。公孙瓒趁他们逃跑渡河到一半时,迅速出击,再次击败他们,杀死、俘虏数万人,并获取了很多财物。

于是,公孙瓒威震天下了。

德行不够,骄横傲慢

刘虞到幽州任军政长官后,不断派人到游牧民族中宣传利弊,鼓动、劝说他们帮助擒获叛贼张纯等人。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了,就派遣使者与刘虞沟通、协商投降事宜。但是,公孙瓒知道了后,因害怕刘虞立功,就派人暗杀丘力居的使者,阻挠、破坏丘力居与刘虞的互联互通行为。

公孙瓒的堂弟在受袁术之命帮助孙坚时,被袁绍的军队打死了。袁绍就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结果,公孙范帮助公孙瓒攻取了青州、徐州。之后,公孙瓒不经朝廷允许,就擅自任命了冀州、青州、兖州的州牧(一州的最高长官)。

192年,袁绍为了洗雪耻辱,亲自率军迎战公孙瓒。袁绍命令他的大将麴义率领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作掩护,伏击公孙瓒军。公孙瓒当时有三万精兵强将,根本没把袁绍放在眼里,命令军兵迎战。结果,公孙瓒的军队遭到了麴义致命的伏击,全军溃败,人人争相逃命。麴义斩杀了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公孙瓒企图稳住阵脚,率兵还击,又被打败了。于是,公孙瓒逃到蓟县县城的东南方向,另筑了一座小城自守。

193年,刘虞认为公孙瓒和袁绍之间连年的战争,对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就尽力劝说、约束公孙瓒。但是,公孙瓒不仅不听劝,反而变本加厉地掠夺、祸害百姓。于是,刘虞就率兵攻打公孙瓒,结果,刘虞大败后逃到了居庸县。公孙瓒攻破了居庸城,活捉了刘虞和他的妻子儿女。公孙瓒以刘虞与袁绍联合谋取帝位为由,把刘虞和他妻子儿女杀死在了蓟县。刘虞死了之后,公孙瓒占据了整个幽州,以一方霸主自居,骄横傲慢,不知怜恤百姓,多行小人之道。

前功尽弃,葬身祝融之腹

195年,刘虞的从事鲜于辅、齐周及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幽州兵马为刘虞报仇,大败公孙瓒驻守渔阳的军队,并杀死了公孙瓒任命的太守邹丹。接着,乌桓峭王、鲜于辅、刘和(刘虞之子)与袁绍大将麴义合兵大败公孙瓒于鲍丘。

随之,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地相继处置了公孙瓒任命的长官,并与鲜于辅、刘和合兵一处,攻打公孙瓒。屡战屡败的公孙瓒,逃回了易京,坚守不出。之后,公孙瓒让士兵靠着易河挖了十几条深而宽的战壕,并在战壕内堆筑起了高达五六丈的土丘,土丘上筑有营垒。公孙瓒与妻妾居住在高达十余丈的土丘上,囤积了很多给养的营垒里。同时,公孙瓒不再交往宾客,原本亲信的人,也都疏远了。

好像是要与世无争了,可他能做到吗?

198年,袁绍想跟公孙瓒和解,公孙瓒没有理会他,只是加强了战备。于是,袁绍出兵攻打公孙瓒。公孙瓒的守将被袁绍攻打、围困时,公孙瓒非但不救,却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现在我不去救他们,他之后被围困的将士就会自我勉励。”

这样一来,他的将领或降或逃,导致袁绍很快攻到了他的堡垒前面。于是,万般无奈的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今河南浚县西北)黄巾军求救。

黑山的黄巾军还没到,公孙瓒就急不可耐地送密信给他的儿子公孙续,让他率兵为外应,到时候举火把为号,他从城内杀出,两相夹击袁绍。

袁绍截获了这封密信,就对公孙来了个将计就计。火把举起来了,公孙瓒杀出城了,却遭到了袁绍的伏击,公孙瓒大败,又退缩到堡垒内继续坚守。袁绍不想再给他机会了,就派士兵把地道挖到了公孙瓒的城楼下,并渐渐向中央的土丘靠近。公孙瓒发现了,已无良策应对,即使有,也已来不及了。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于是引火自焚了……


历史漫谈君


在三国刚开始时,公孙瓒也算是个名动天下的人物,甚至实力还在袁绍之上,可是后来却是越混越差,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孙瓒所占据幽州,存在一个身份、地位、名望、甚至综合实力都要远高于公孙瓒的人,他叫做刘虞。

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那绝对是正儿八经的皇族子弟。并且,刘虞不仅是幽州的最高军政长官,还是当时最优秀和实力最强的皇族成员。只不过,由于公孙瓒一直在军队中任职,又主要负责幽州对外的各种战事,所以他对军队的把控力要远远高于刘虞。

更重要的是,后来公孙瓒和袁绍争夺冀州的那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一年,虽然公孙瓒被打得损失惨重,但却让他对军队的把控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因为,在这场战役中,那些非公孙瓒嫡系的军队,都被他逐一瓦解或改编,军队中的各大将领,也都被他趁机换成自己的亲信和嫡系,这样一来,他所统帅的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却都是以他马首是瞻。换句话说,这支军队已经不再是那种内部存在各种节制关系的政府军。



也正因为此,后来公孙瓒和刘虞闹翻,刘虞虽然是幽州最高军政长官,麾下又有近十万大军,却仍然败给了公孙瓒。因为,刘虞当时兵力虽多,但显然带有乌合之气,他的这十万大军是由多支不同属性的军队组成,内部之间又存在各种节制,其战斗力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公孙瓒抓住这个机会,才将刘虞给杀掉。但问题是,公孙瓒把刘虞淘汰出局,却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独霸幽州,因为刘虞倒下了,但是刘虞代表的力量并没有就此一直瓦解。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就上表朝廷请任命段训为幽州刺史。换而言之,公孙瓒希望幽州的地头蛇们相信,自己并没有独霸幽州的意思,他之所以杀刘虞,完全是因为刘虞不给他留活路。

但即便如此,当公孙瓒把刘虞的头颅送往京城长安时,刘虞的旧部尾敦在半路上截下头颅,送回安葬。其后,田畴又公然无视公孙瓒的命令,公然祭拜刘虞,而公孙瓒对此却也没有办法。当然,这两件事只是一个序曲。因为,真正高举刘虞大旗,不断反击公孙瓒的事还在后面。



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对幽州的统治是有多薄弱,大家可想而知。而接下来,公孙瓒又做了一件错误的战略,彻底让他走向失败。其实,公孙瓒的这件战略,就和后来袁术称帝性质是差不多,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换句话说,他们面对自己地盘内的各种能与自己分庭抗礼的势力,自然需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臣服,否则他们集团内部,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而这种联盟性质的利益集团,在接下来的天下争霸赛中,自然是无法与那些能够强有力控制部下的利益集团想斗争。

也正因为此,袁术才选择的称帝,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从法礼上高出集团内部的其他势力一头,这样他就比较好名正言顺的加强中央集权。而当时公孙瓒的选择,则是更简单和直接,他直接大肆提拔那些出身低贱的人出来当官,用以分割那些豪门大族的势力。

据史书上记载:“公孙瓒对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假借法律来陷害;对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把对方置于穷因之地。有人问公孙瓒这样作的原因,公孙瓒说:‘士大夫们全都自认为他们应该富贵,给他们富贵,他们也不会感谢。’所以公孙瓒所宠信的都是商贩一类的庸人,与这些人结为兄弟,或者互通婚姻。这些人到处侵扰欺人,百姓怨恨他们。”

公孙瓒这种行为,常常受到人们的诟病。其实呢?这是一种明显站在豪门大族子弟的角度所说的话。其实,类似的内容,如果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去说,那就是,公孙瓒想尽各种办法打击官N代,并且想尽各种办法启用穷N代。



那么,公孙瓒为什么这样做呢?大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史书上说得非常清楚,因为官N代能当官,就是因为人家的门第、血统,人家当了官,自然不会感激公孙瓒;更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公孙瓒混。

第二层意思呢?是因为官N代都是家大、势大、财大的豪门子弟,如果公孙瓒手下全是这种人,他自然很难打破多头格局;但如果换成是出身低贱的人呢?他们自然缺乏与公孙瓒博弈的资本,如果公孙瓒手下全是这种人,公孙瓒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很容易一嗓子喊到底。

但可惜的,结果证明公孙瓒的方法也用错了。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贵族政治已经渐渐兴起,门第血统出身论更是已经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孙瓒放着豪门贵族子弟不用,反而大肆提拔那些出身贫穷和低贱的人,这在当时的人们来看,绝不是所谓的英雄不问出处,而是赤裸裸的反天行为,就是传说中的逆历史潮流而上。

也正因为此,公孙瓒最后才会输的一塌糊涂。同时,我们在看史书时,前期的公孙瓒,多少也有点英雄样;再看后期的公孙瓒,整个就是一个丑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士大夫控制着话语权,你敢公然挑战他们的既得利益,那还了得?所以他们自然会对公孙瓒后来的行为大肆诋毁和抹黑。


我是赵帅锅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这就像斗地主一样,拿到好牌乱打一通也会输,那么有信心抢地主的公孙瓒在手握2王4个2的情况是是怎样输牌的呢?

先来看看公孙瓒的底牌

强大的军事能力

对外威镇胡虏:公孙瓒的根据地是幽州,处于汉朝对鲜卑、乌丸等少数民族前线,公孙瓒作战勇猛,打得这些外族服服帖帖,自己也凭借着军功从小小的长史硬是干到了奋武将军,还被封侯。在对外族作战期间,他还依靠投降的游牧民族骑兵组建了著名的“白马义从”,作为东汉末年的特种兵,其战斗力也许只有后来曹操的虎豹骑能与之媲美了。

对内击破叛乱:东汉末年各种起义不断,给了公孙瓒表现的舞台,他先是击破张纯与乌丸的联军,后来更是击破30万黄巾军,声望与威势达到了顶峰,成为汉王朝最闪亮的明星。

周边环境

与公孙瓒势力相接壤的是袁绍、韩馥,韩馥自然不必说,虽然是冀州牧,但是只是守着聚宝盆的孩子,谁来都能轻易夺走。真正有大志的是袁绍,但是此时袁绍有多大地盘?只有一个渤海郡,兵力少得可怜,就算后来夺得了冀州,但是在公孙瓒大军攻打冀州时,袁绍还是赶紧把原来自己的根据地渤海郡送给了公孙瓒。可以看的出来,在当时的河北地区,并没有诸侯能与公孙瓒对抗,其发展的环境是相当不错的。

按照正常趋势来说,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有不错的发展环境,那么公孙瓒已经是稳扎稳打,逐渐统一河北,再虎视中原,那就没有袁绍、曹操什么事情了,刘备更是在公孙瓒手下混饭吃的。

那么公孙瓒怎么就突然脑子短路,被瑟瑟发抖的袁绍给逼到墙角,最后自焚而亡呢?

骄兵必败

无论是面对鲜卑、乌丸,还是黄巾军,获胜的都是公孙瓒,经常打胜仗让全军从公孙瓒本人到普通士卒都变的骄横。

因为堂弟公孙范的死,公孙瓒和袁绍结仇,起兵攻打袁绍。此时袁绍刚刚占有冀州不久,本想求和,还任命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为渤海郡太守,相当于把渤海郡送给了公孙瓒,这更加助长了公孙瓒全军的气势,变得目中无人。

面对着袁绍大将麴义800人的部队,公孙瓒想都不用想直接命令白马义从冲锋,结果后方埋伏了强弩部队,白马义从损失殆尽,军心大振,无心再战,全军溃败,这就是界桥之战,从此袁绍与公孙瓒实力对比发生偏转。

战略规划不如袁绍

界桥之战失败后,公孙瓒并不是一蹶不振,他的大本营在幽州,但是后面几年时间内,公孙瓒并没有明显的版图扩张计划,反观袁绍,依靠冀州,拿下了青州,期间击破袁术、黄巾军等等,逐渐稳定了冀州和青州局势,势力大增。此时,实力的天平已经偏转向袁绍一方。

杀刘虞是自掘坟墓

刘虞是幽州牧,是公孙瓒的顶头上司,这也是公孙瓒最大的短板,他从来没有真正拥有一州之地,这也让他无法甩开膀子大肆扩充军队建立自己的势力,更要命的是这个上司和自己想法总是相反。对待外族,刘虞的政策是安抚,而公孙瓒就是一个字——杀!刘虞也主张与民休息,一直发对公孙瓒的穷兵黩武,双方看不对眼,终于大打出手,最后公孙瓒打败刘虞,并且杀了刘虞全家,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刘虞是皇室宗亲,又是朝廷任命的幽州牧,而且在民间富有贤名,甚至外族听说刘虞被杀,都要骑兵为刘虞报仇。在刘虞儿子的组织下,原刘虞部下、袁绍以及乌丸三方联军,围攻公孙瓒,公孙瓒连战连败,最后逃回易京固守。

昏招迭出

袁绍等人退兵后,公孙瓒竟然在易京建了一座高台,只有自己和妻妾住在里面,7岁以上的男性不得进入,他自己也不出来,专门训练了一批嗓门大的妇女用吼的方式来传达命令。因此公孙瓒逐渐与部下关系疏远,后来袁绍再次攻击公孙瓒,面对被围的部下,公孙瓒拒绝发兵救援,于是公孙瓒的城池被袁绍各个击破,最后被合围于易京。更加可笑的是,公孙瓒给儿子发出求救信,竟然在信里和儿子约定举火把后内外夹击袁绍,在被团团包围的情况下还在信里约定作战方式,如此愚蠢的错误竟然在以前百战百胜的公孙瓒身上发生了,不可思议!不出意料地这封信落到了袁绍手中,将计就计,骗得公孙瓒出城作战,全部被歼,公孙瓒逃回易京高台,眼见大势已去,自焚而亡。

总结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只踢了半场好球,前半生太过于顺利,一旦功成名就后就忘乎所以,结果只能是被历史淘汰。

荣耀历史


公孙瓒是汉末诸侯之一,强盛时势力遍及幽冀青兖数州,但最终公孙瓒却败亡于袁绍。

公孙瓒,字伯圭(也作伯珪),辽西令支人,长大后未在郡中当书佐,因为长得好,声音洪亮,所以太守把女儿嫁给他,又派他到涿郡去随卢植学习。毕业后又回到郡中继续担任小吏。此时太守因为犯罪要被押回朝廷,公孙瓒一路侍奉。到了洛阳才知道,太守要流放日南,公孙瓒选择了同行,因为觉得自己不一定还能回来,于是在北邙山遥祭先祖拜别,看到的人为之唏嘘,公孙瓒因此出名。后途中太守遇赦而还,公孙瓒也被举孝廉,做了郎官,后来担任辽东属国长史,以强硬态度对待异族,曾经带着数十人冲击鲜卑数百人包围,鲜卑因此不敢再入公孙瓒管辖的区域,后来迁升涿县县令。

直到中平年间(不是光和)凉州叛乱,朝廷派公孙瓒带三千幽州突骑前往凉州平乱,这时爆发了张纯张举联合乌桓丘力居叛乱,朝廷于是派中郎将孟益和公孙瓒讨伐。期间公孙瓒因为有功,升任骑都尉,后来乌桓一部的首领贪至王率部族投降,公孙瓒又升任中郎将,封都亭侯。

但因一直无法平定叛乱,朝廷把宗室刘虞派到幽州担任州牧,采取怀柔策略,悬赏了张纯的人头,平息了叛乱,公孙瓒受封奋武将军,封蓟侯,但和刘虞之间的矛盾加深。

后来因堂弟公孙越在攻城时中箭而亡,公孙瓒迁怒袁绍,于是袁绍委任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为勃海太守,想要求和,但未能成功。此间公孙瓒击破进犯勃海的三十余万黄巾,声威大震,一口气任命了三个刺史,给人一种势力达到数州的感觉。但实际上这对他的实力根本没什么帮助,此刻已经是公孙瓒的巅峰,不久后界桥一战,公孙瓒被麴义以八百强弩破数千骑兵,最终战败,返回幽州。

此时刘虞担心公孙瓒造反,想要先发制人,却被击败,公孙瓒俘获刘虞后杀害,占据幽州,但刘虞的手下联合起来反对他,袁绍也再次攻来,公孙瓒于是退保易京,数年后被袁绍攻破,自杀身亡。

以此看来,公孙瓒的一生,实力并不怎么强,只是曾经大破三十余万黄巾,声威大震,战绩斐然,给他增加了光环。其失败是注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一味强硬,不知变通。公孙瓒对异族的强硬有目共睹,几十个人就敢冲击几百人;追击丘力居时因太过深入被围困,硬是拖了二百余天,直到拖的丘力居疲惫不堪而退兵,这才得以返回,就是不肯服软;刘虞到幽州后采取怀柔政策,他不愿意暗中截杀使者。对袁绍也是如此,不理会袁绍的求和,主动发起战争,最终失败。要知道“至刚易折”,异族是大汉几百年来都未曾解决的问题,自然不是公孙瓒一个人能解决。然而公孙瓒的性格注定了他一旦决定做某事,就一条道走到黑,失败是必然的。

第二,没有一个稳定的地盘。看公孙瓒的为官经历,为郎官就不说了,外出后第一个职位是辽东属国长史,边界属国是用来安置内附异族的,自然不可能多富裕;之后是涿县县令,太平时节或者不错,在大汉末年动乱的情况下,一县之地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黄巾起义中没有公孙瓒的消息也就不足为怪;之后历任骑都尉、中郎将、奋武将军,都是军职,没有自己的地盘;还是刘虞到幽州后,让其领兵驻扎右北平,但右北平自然是有太守的,显然也不是公孙瓒的地盘。公孙瓒就是靠着手下的上万大军(后增加到三万余)和袁绍争锋,岂有不败之理。

第三,亲近小人,不重视人才。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公孙瓒给人一种独挑大梁的感觉,手下没有什么人才。刘备兄弟在公孙瓒手下没起到什么作用,赵云也是一样。除此之外,邹丹被刘虞的部将攻杀,可见能力不怎么样;严纲在战场被杀;单经也是个打酱油的;关靖一介酷吏,没有谋略,就是他给公孙瓒出的坐守孤城的主意;还有田楷,身为青州刺史田楷却未能给公孙瓒帮上忙……都是不入流的人物。《英雄记》载,公孙瓒统摄幽州后,与“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定兄弟之誓”,这三人都是庸碌之辈,但都是亿万富豪。对于世族子弟,就打发到穷苦之地任职。这可能和公孙瓒的出身有关,身为庶子,自小被不公平对待,当然对世族大家子弟有意见,幽州的人才不为所用,自然比不上袁绍文武兼备。

最后,树敌太多。袁绍是主要敌人就不用说了,刘虞是他的上司,却被他杀死,以致刘虞的部将联合乌桓鲜卑来攻打他;一口气置三个刺史,树大招风,别的不说,兖州刺史可是曹操,能对公孙瓒没有意见?所以公孙瓒和袁绍大战期间,曹操要集中精神对付吕布、征伐徐州,也没放过给青州找麻烦的机会,以致田楷这个唯一有实力的刺史没有帮上忙。


三国逐梦


三国演义中,早期有不少势力强大的军阀,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刘璋等,他们巅峰时期占据一州或数州,兵强马壮,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这就和玩扑克牌一样,这些大佬们摸得一手好牌,不久兵败人亡,输的连裤衩也没了。

其中公孙瓒仗着“白马义从”精骑,威震塞外游牧民族、大破十几万黄巾军、与袁绍争夺冀州、斩刘虞占幽州,大有一统中原之势。之后,他的处境急转直下,败亡的速度太快了,于公元199年兵败自焚,以下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分析如下三个原因。

其一,公孙瓒凶残弑杀,失去了民心。如公孙瓒曾暗中杀害归附的少数民族使者及上司刘虞。幽州牧刘虞为政宽仁,爱民如子,深得幽州和少数民族之心。他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公孙瓒是一员武将,只知道有征战,才能有战功,扩充自己的势力。他是一个紧握军权的大军阀,自持兵力强大,放纵自己的部队,抢劫老百姓及周围少数民族。

公孙瓒与实行仁政的上司刘虞不和,后公孙瓒将上司刘虞杀害。他得到了北方四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然而,此时的公孙瓒虽然兵强马壮,却因弑杀失去了人心,只是一个纸老虎。

其二,公孙瓒和袁绍争夺冀州失败,声色犬马,与部将离心离德。公孙瓒和大军阀袁绍矛盾日益升级,都为了争夺冀州。公孙瓒争斗失败,退回幽州,凭险据守。公孙瓒在易河挖战壕,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围墙,公孙瓒居住在中间,七岁以上男人就不许进入,里面只有他的妻妾和粮食。他的这种做法,与忠臣良将及宾客关系日益疏远。《后汉书》中记载如下:

“瓒虑有非常,乃居于高京,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

后袁绍派遣大军,围攻公孙瓒,围住其一部将。那员部将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不肯相救,还振振有词,“如果这次救他,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死战。这次我们不去救援,以后被围困的将士就会自己想办法自救。”事与愿违,袁绍大军来攻时,公孙瓒的看到袁绍势力强大,独自对抗不了,又没有援兵,众人或降或逃。

其三,公孙瓒没有重用赵云。演义第七回,公孙瓒与袁绍大将文丑作战,兵败而逃,命在旦夕,被赵云所救。这时的赵云,还是一个少年,刚刚出世,武器装备、作战经验不足,和巅峰时期无法相比。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却和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落下风。

赵云如此忠心耿耿,多次救公孙瓒性命,却没有受到他的重用。公孙瓒认为赵云是从袁绍那边投奔而来,或许是袁绍派来的奸细也未可知。因此,赵云真心归附公孙瓒,而公孙瓒却弃之如敝履。好多和袁绍的战役,如果公孙瓒重用、派出赵云,无往而不胜,他却时刻防着,没有放手使用赵云。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公孙瓒初得赵云,不知心腹,令其另领一军在后。遣大将严纲为先锋。”

在刘备向公孙瓒借赵云及兵马时,公孙瓒眼睛眨也不眨,将其借给自己的好同学刘备。虽说公孙瓒和刘备关系密切,本着提携帮助他的心思,那也不能将自己的大将说借就借啊,怎么也得谈一谈条件吧。古代军阀将军队看成自己的命根子,就连父子、亲兄弟也不会借给。如袁绍和袁术两个兄弟,如果联合起来,那就是三国最强大的诸侯。然而,袁绍和袁术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拆台,互相攻伐,最后双双毙命。

公孙瓒作为军阀,也不会免俗,将军队看做自己的命根子。他和刘备既不是亲兄弟,也不是像桃园结义一样的结拜兄弟,只是普通的同学关系。他俩共同和卢植学过几天学问而已。这样普通的关系,公孙瓒很“大方”地将赵云借给刘备,只能说明他不重视赵云。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瓒曰:“我借与君马步军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瓒许之。

总结:公孙瓒本来占据北方幽州等肥沃之地,真的是一副好牌。如果他休养生息,在天下有变之时,南下争雄,未必会输给袁绍、曹操等实力派。可惜他自作孽,不可活,最后输的一塌糊涂,血本无归。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