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jiaoyangdier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劉禪絕對不是傻子,如果他是個傻子他爹劉備就不會讓他當太子。

重用黃皓是一大短處,不過也正確的遵循了諸葛丞相的道路,諸葛丞相去世後還能統治國家三十四年,也算可以了,就是在司馬昭面前苟且偷生的樣子不能忍,畢竟手下可都還在為你盡忠盡力阿。可憐姜維,那句“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讓多少人痛心


KayaSKK


劉阿斗是劉備的兒子,在大家的印象中,他一直是懦弱無能、憨傻呆笨的形象,關於他的事蹟還有了“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詞句,他的無能和懦弱讓人們嫌棄了很多年。那在歷史上,劉禪真的如此懦弱嗎,他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

其實不然,劉禪身為劉備之子,其父親的聰明和才智我們都很瞭解。那麼由劉備言傳身教的兒子,怎麼會愚笨得如同爛泥一樣根本扶不上牆呢?劉禪其實還是有優點和聰明之處的,從以下幾點就能看出。

第一,劉禪有著比較準的自我認知而且心胸也較為寬廣。

提起後一點,可能有很多人並不是特別同意。就筆者來看,劉禪登上帝位之後深知自己沒有執掌國家的能力,因此他並不急於掌握大權,反而十分聽從諸葛亮的教導,由後者掌握著蜀漢大權。這種行為固然和劉備的託孤及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對蜀漢的發展有關,但不可不說的是身為皇帝的劉禪心胸也令人特別讚歎,他不僅不忌憚掌握大權的諸葛亮,而且還將其當作父親一樣尊重,做到了一般帝王做不到的事情。

第二,劉禪的頭腦十分清醒。在諸葛亮準備北伐之前

劉禪曾經委婉的提醒過他,在剛經歷過一場戰爭後還沒有經過休養就再次征戰並不太合適,但諸葛亮並沒有接受這樣的規勸,執意要進行戰爭。雖然身為帝王的劉禪感覺並不合適,但還是舉全國之力對諸葛亮進行支持。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他立刻就下令停止這場耗財的戰爭。可惜的是將領姜維並沒有聽從他的命令,繼續在外討伐曹魏,消耗了蜀漢的財力,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漢的力量。

第三,劉禪很善於用人,眼光長久。諸葛亮去世之後


,劉禪成為了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他在位期間能很好的協調大臣之間的關係,避免他們互相迫害,使得那一時期蜀漢的政權相對平穩。最令人佩服的是,在蜀漢被敵軍攻破時,他並沒有選擇負隅頑抗,而是為了減少百姓們的犧牲和財產的損失,選擇了投降,將自己的生命置於敵軍的監控之中,犧牲小我,成全了大我。

第四,這一點就要說一下著名的故事——樂不思蜀了。

劉禪被俘之後一直處於魏國的監控下,有一次司馬昭邀請他和舊臣一起觀看蜀地的舞蹈,許多大臣看到這一景象都憶起舊國傷心的哭了,但劉禪卻看得很開心。司馬昭看了之後,就對他放下了三分戒心,認為在亡國之後他能看得如此高興,怎麼還會想要復國呢?後來又經過幾次試探,司馬昭終於確定了劉禪的無能,就不再想殺他了。劉禪真的不想念故國嗎?筆者認為他應該只是用這種行為來達到保護大臣和子民的目的。只有在他不想復國沒有野望之後,蜀漢的舊民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和待遇。如此具有頭腦、眼光長久的劉禪,怎麼會扶不起呢?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不能人云亦云,要用正確的眼光去對待他們的行為和做過的事情。就以上幾點就可以看出劉禪是一位頭腦清醒、善於用人、眼光長久的君主。他的亡國並不是其本人的錯誤,只能說那個時代所造成的。


凡塵了事


我覺得劉禪扶不起來,蜀國國勢太弱,別說劉禪了,換成歷史上大多數皇帝來了也免不了滅國的厄運。


劉禪扶不起有他的主觀原因:

1,劉禪無法體察民間疾苦。我們翻看劉禪繼位前的履歷。劉備老來得子,對劉禪那自然是千般呵護,萬般寵愛。劉禪沒有體驗過民間疾苦,這就導致劉禪不太可能會想到去發展生產,改善民生,鼓勵耕種,興建學校之類的德政。

2,劉禪缺乏政治頭腦。劉禪的繼位一切來的太順風順水,沒有經歷過“九子奪嫡”這種宮鬥,自然體會不到政治的兇險。自始至終蜀漢勢力內部的鬥爭就沒停歇過,劉備的原班人馬跟劉璋留下來的人馬還有益州本地人之間的鬥爭一直在進行。



3,劉禪缺乏自己的判斷,凡事依賴諸葛亮,凡事也受制於諸葛亮。搞得好像蜀漢這個政權就是諸葛亮的,諸葛亮說啥是啥,諸葛亮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劉禪沒有也不敢對諸葛亮說個“不”字,劉禪的性格有他懦弱的一面。

4,玩物喪志。飛鷹走狗,蟲魚鳥獸皆是劉禪所愛,無一不曉,無一不精。可能也是受電視劇影響,每次拍到劉禪不是在鬥雞,就是在鬥蛐蛐。


劉禪扶不起也有客觀原因:

對方實力太強,對應的自身實力太弱。

1土地方面。劉禪的勢力範圍最小,只有益州一塊地方,孫權佔有整個江東外加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其他的地方全是曹丕的。

2人口方面。蜀吳魏三國人口對比大概是1.5比2.5比6,古時候打仗靠的就是人口。

3經濟方面。全國最富庶的中原地區全在曹丕手裡,吳蜀兩國皆窮。曹丕佔據了北方所有的產馬地區,劉禪想組建個騎兵部隊都難。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是蜀國的實際控制人,諸葛亮號稱管仲樂毅都無法突破危局,因此蜀漢滅亡屬於自然規律,劉禪改變不了,就算給蜀國兩個諸葛亮,一個做皇帝,一個做丞相也無濟於事


小強扒歷史


劉禪是阿斗,但並非扶不起來。史書對亡國之君大都比較苛刻,對劉禪亦是如此。

《三國演義》對劉禪亦不友好,襁褓中就被劉備摔於趙雲面前,所謂扶不起的阿斗也正是出自演義一書,而把蜀漢的滅亡歸咎於劉禪親小人遠賢臣更是無稽之談。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魏蜀雙方的統計數據:蜀國在失去荊州後,統治的區域僅益州一州,國土面積是107萬平方公里,而魏國下轄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北部)、揚州(北部)等十二州。國土面積達291萬平方公里;人口方面蜀國約有28萬戶,94萬人,士兵人數約10萬,魏國人口約有103萬戶,443萬人,士兵約50萬。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蜀國經濟、人口已是遠遠落後於魏國,事實上此時的蜀國只能寄希望與孫吳聯盟才能苟延殘喘。而關羽之死和落在孫吳手中的荊州又如同喉嚨中的那根刺深深阻礙了兩國的關係的發展。

嚴格意義上講即使劉關張三人復生,此時的蜀國也絕不是魏國的敵手,哪怕秦皇漢武遇上劉禪這樣一個爛攤子大概率也要望洋興嘆,如之奈何。

從這點來說,劉禪倒也並非扶不起來,只是一切早已註定,除非魏國此時分裂內亂加自然災害,才有蜀國一線生機。

諸葛亮曾經在《與杜微書》中評價過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即使諸葛亮有拔高成分,起碼也能佐證劉禪不是個笨蛋,至少和昏庸沒有半毛錢關係。

繼位初期,根據劉備遺詔,劉禪完全將政務託付給丞相諸葛亮。沒有小心眼,不玩小花招,拜諸葛亮為相父,“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同年,劉禪冊張飛之女張氏為皇后。

一方面低姿態安撫諸葛亮,一方面用政治婚姻籠絡軍中將領之心。(話說張飛的女兒哪怕只有三分和張飛相似,換我是萬萬不從的。)

至於蜀漢滅亡後,樂不思蜀的典故更是劉禪裝瘋賣傻,讓自己活下來的手段。君不見同是天下淪落人,才高八斗鼎鼎有名的南唐後主李煜就因為寫了一首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便被不是什麼好鳥的宋太宗趙光義毒死。

當然,這件事一方面說明劉禪這個人還是有些智慧,另一方面說明這貨很是貪生怕死。

南宋詩人陳世崇評價劉禪: 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雲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諶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一聲嘆息!假如劉備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當時摔阿斗的時候沒用上吃奶的力氣?

結語:死皮賴臉地活著或者有氣節地死去,聰明人劉禪選擇了前者,甚是無恥。


三國拾趣


劉禪到底是不是大智若愚,現在已經過了一千多年了,已現在的時代來看,他的作為乃是守城之君,一生也碌碌無為,這也是沒有辦法,當時司馬家席捲天下之勢,帝國之君能保住性命已經很不錯了,相比東吳之君就下場很慘。

劉禪一生做了兩件大事;

支持諸葛亮北伐,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禪還是有政治智慧的,能看的清形式,我相信當時朝內很少人相信諸葛亮能北伐成功,但劉禪還是支持了,沒有辦法他的勢力太大了,又是託孤大臣,劉禪是跟得上形式的。

舉國獻降,這也是後來人說扶不起的主要原因,在當時環境中,蜀國已經是人才凋零,朝內蔣琬費禕等人已經不在,武將有姜維張翼等人而已,而黃皓等奸臣在朝內當道,外有司馬家強敵,內憂外患,說實在還是蜀國的國力比不上司馬家,北伐實在是消耗太大了,這場戰爭失利,我認為蜀國要被七成責任,劉禪負三成。

總結,劉禪到底扶不扶的起?如果五虎上將猶在,諸葛亮在年輕個二十年,天下猶不可知啊,戰爭比的是綜合國力,比的是朝堂政治清明,誰不想滅掉其他國家統一天下呢,但是實力不允許啊,所以我認為劉禪是一個平庸之君,不上不下很平常的一個君王,畢竟沒有經過戰爭廝殺,沒有經過兇險奪嫡,帝王心智是不成熟的。






歷史秀才


我認為是。

現在有很多人在為劉禪翻案,說劉禪是大智若愚。完全沒必要啦,如果說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沒有可以發揮的空間。那諸葛亮去世之後,如果劉禪真的是聰明之人,那應該好好發揮啊。可是並沒有看到劉禪的政績。裴松之甚至這樣說: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以劉禪這種級別的人物,還關係不到歷史進程,可有可無的存在。


東東歷史


我們先看下劉禪的生平,生於207年,卒於271年,享年64歲,在那個群雄逐鹿的亂世,能活六十多歲不容易,更何況身為三國之一的君主就更難。劉禪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直到263年才投降退位,在位40年,沒點本事還真當不了這麼久的皇帝。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有諸葛亮主持朝政,處理國家大事,當然,這也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那麼我們再看下諸葛亮的生平,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對比一下時間可以看出,諸葛亮只輔佐了劉禪12年,諸葛亮死後劉禪又坐了28年的帝位,沒點真本事能坐這麼久?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很會用人。

同時他也是魏蜀吳三國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作為君主,他維持了蜀漢40年的基業,縱然談不上有多大作為,但這份守業已是不易。作為普通人,他不是天縱英才,但也算出類拔萃了,只因其生於帝王之家,對他期望自然也就異於常人了。

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帶來的民間效果,而《三國演義》並非正史,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準確的。



歷史錯過的昨天


自古劉嬋都被歷史無情的嘲弄。但從他的帝業看來,其實劉嬋是一個仁德之君,從肚量來看,他是真正愛民又節儉的明軍。寧願自己受蒙冤,被誤會千年。

諸葛亮給予了劉嬋超高的評價,說劉嬋知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而劉嬋也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謙讓有度。很是大氣,劉嬋對於諸葛亮一直獨攬大權的代政方式,雖有所不滿,但是也以大局為重。諸葛亮去世後,劉嬋能統治蜀國30年,就代表劉嬋並非是昏庸之輩,劉嬋時刻記得諸葛亮生前的囑咐,並且按照諸葛亮的說辭嚴格執行,使得蜀漢平穩發展30年。

諸葛亮去世了以後,劉嬋立刻廢黜了丞相的制度,讓蔣琬執政,讓費褘主掌軍事,把原本諸葛亮的權利分成兩個部分,讓他們兩個相互制衡。蔣琬去世了以後,劉嬋就自己管理國政。這樣行事,怎麼算得上是昏庸?而且在劉嬋接受蜀漢時,蜀漢就是一個爛攤子。而且當時的劉嬋年僅十七,在外,魏國一直虎視眈眈,東吳勢不兩立,在內,精兵良將已經所剩無幾,又有大臣先後叛亂,這麼岌岌可危的局面,都被劉嬋這樣收拾過來了。
而且在劉嬋上位五年的時間,農業有飛快的進步,國內的局勢也穩定下來,並與東吳重修於好,這讓蜀漢呈現一片盛華的景象。再說到劉嬋投降,劉禪在內外無援的情況下,被逼迫投降,有人覺得若不是劉嬋投降,蜀漢就不會滅亡。但是從當時蜀漢和魏國的軍事力量來看,就算蜀國用盡全部的兵力,也就是以卵擊石,而劉嬋為了蜀國的臣民,免受戰爭之災,所以向魏國投降,這並不是不明智的行為。反之若是劉嬋沒有投降,那麼百姓深受戰爭之苦,抵抗到最後,受到最大傷害的是誰呢?還不是百姓,那麼與其這樣,何不順了天意,主動投降。
至於“樂不思蜀”,更加是沒有的事,劉嬋怎麼也親政了30年,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他又怎麼可能沒有悲痛之心,從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現在確實亡國的階下囚,劉嬋又怎麼能容忍呢。但是劉嬋作為一個亡國的君王,身上揹負的,不僅僅只是自己的性命,還有蜀國百姓的命運。自己的待遇,直接就影響了蜀國百姓的對待政策,所以這時候的劉嬋只能裝瘋賣傻,向敵國示下,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為了保住性命,苟延殘喘的君王,才可以瞞天過海,韜光養晦。劉嬋只是通過偽裝屈尊,好讓司馬昭對自己放鬆警惕,免得招來殺身之禍,這種明智的手段,卻被後人稱為樂不思蜀。劉嬋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後來也算是壽終正寢。
對於劉嬋亡國後的表現,世人都稱之為樂不思蜀,是丟人的表演,但是劉嬋裝瘋賣傻不僅自保了,還保住了國家百姓的命運,他只有裝傻才能讓已經亡國的蜀漢少一些災難。這雖說是後人的猜測,但是劉嬋確不是庸才,只能說那個年代是英雄輩出,劉嬋不得施展。

胡八天下


有句話叫做“父親英雄兒好漢”,意思是說,如果父親是個比較出色有能力的人,他的兒子也不會差,雖然此話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但通常情況下,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時期要和父親朝夕相處很長時間,在父親的榜樣下,孩子會受到父親很大的影響。


類似這樣的例子,歷史上有很多,比如姬昌和姬發,這對父子以兩代人滅掉了商朝,尤其後者,不但是一個連孔子都崇拜的聖人,更被世人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而像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早已成為文壇的一段佳話。

說到父子,三國時期也不少,東吳的孫堅父子、曹魏的曹操父子,都在那個時代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虎父無犬子”,可令人費解的是,反倒是仁厚之主劉備卻生下了一個飽受詬病的兒子,甚至被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這位“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名氣不輸他老爹劉備多少的蜀漢後主劉禪,當然了,劉禪的名氣與劉備可是天差地別,一個是出身底層卻胸懷大志,最後憑藉個人能力建立了足以和曹魏、東吳 相抗衡的蜀漢,而一個則是坐吃山空,將蜀漢基業徹底敗光,最後淪為了階下囚。


俗話說“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兩相這麼一比照,劉禪確實和他爹劉備差得太遠,而這也是很多後世人瞧不起劉禪,認為他就是一塊“爛泥巴”的主要原因。

不過,事實真是這樣的嗎?後主劉禪真的就是世人眼中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嗎?不得不說,很多事實都在證明,劉禪並非如此不堪,與其說他是個“白 痴”,倒不如說他“大智若愚”更為恰當。

也許有的人不同意這種說法,那麼,咱們就用事實說話,當初,劉禪接手的蜀漢可謂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宿敵魏國一直在身邊虎視眈眈不說,甚至還面臨著好幾處郡縣的叛亂,政 權已經岌岌可危。

面對這樣的窘境,估計就是劉備在世也會愁眉不展,就更不要說當時還只是一個十七歲大的孩子了,可在劉禪繼位不過短短的五年時間裡,卻使蜀漢的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另外還與東吳重修舊好,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 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家呈現出一種“中興氣象”。


假如這些事還不足以證明劉禪的能力,那麼下面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了,他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 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是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在處理與諸葛亮的關係上,劉禪也做得比較老道,既維護了諸葛亮的權威,又不失一國之君的風度,還順便推行了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強化了一下自己的地位,稱得上是“君臣相和”。

即便是諸葛亮死後,劉禪依然在不遺餘力的維護諸葛亮,如此大度的帝王,縱觀歷史也並不多見,至於說“樂不思蜀”這個典故,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也都不再認為這是劉禪“白 痴”的證明。


試想,在那樣一種情況下,如果劉禪表現的太過精明,很有可能就被司馬昭找機會給殺死了,恰到好處的偽裝,則讓司馬昭失去了提防之心,而劉禪也因此保全了性命,很顯然,這不是白 痴而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儘管蜀漢最後丟失在劉禪的手裡,但在位四十一年,也讓他成為了三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沒有頭腦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縱觀以上所述,後主劉禪實在是被世人誤會太長時間了。


金魁星


我是茶館,這題我來答!

劉禪作為三國時間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卻被人冠上‘扶不起來的阿斗’之稱,茶館認為這真的是千古奇冤了。

劉禪為何總是被認為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這種偏見,主要有兩種原因。

第一、劉禪是亡國之君,而且是主動投降的。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鍾會、諸葛緒兵分多路向蜀國進攻,劉禪派出大將廖化、張翼等迎戰,姜維親自坐鎮劍閣,來阻擋西進的鐘會大軍。

然而萬萬沒想到,鄧艾帶著一支奇兵偷渡陰平,直接端了蜀國老窩。那時劉禪困守孤城,斷絕外援,沒做過多掙扎,待鄧艾進城之時,自縛雙手主動投降。

第二、劉禪亡國之後樂不思蜀

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特意安排了一場蜀地歌舞表演。在場的蜀國舊臣都哭得呼天搶地,劉禪卻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時不時發出開心的笑聲。司馬昭問劉禪:你難道不想蜀國嗎?劉禪乾脆的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漢晉春秋》裴松之注引)

蜀國舊臣郤(xi)谷聽說這事,覺得有必要教一教劉禪。於是郤谷對劉禪說:下次司馬昭再問你這個,你就哭著和他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無時無刻不思念啊’。

後來司馬昭還是不放心,於是又問了劉禪一遍。劉禪按照郤谷教的回答,司馬昭聽完後說:這話聽起來怎麼像郤谷的語氣啊。劉禪驚訝地回答道:就是郤谷教我的!

司馬昭看著眼前沒心沒肺的阿斗,就再也沒懷疑過他。

劉禪真的扶不起嗎

第一、鄧艾偷渡陰平,成都就是一座孤城了,根本沒有外援來救,劉禪還能怎麼做。當然他可以誓死不降,堅守孤城,那樣的確振奮人心、熱血悲壯。但是成都被破是遲早的事,何必讓文武大臣,滿城百姓遭遇一場浩劫呢,所以劉禪此舉不僅保證了自己的性命,更是讓全城百姓免於兵禍。

第二、劉禪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當被問是否思念故國時,難道要像李煜一樣,整日哭哭啼啼,每天都在表達對故國的思念嗎?那樣一來劉禪的結局絕對和李煜一樣,那就是被殺。

如果樂不思蜀就算是‘扶不起’的話,那當初劉禪的老爸劉備,青梅煮酒時嚇得筷子都掉地上了,難道劉備就真的膽怯嗎?在筆者看來,這父子倆都是絕頂聰明,而且是國家級演員,瞞天過海這一招玩得風生水起。

第三、如果劉禪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那誰是扶他的人呢,這人必定是諸葛亮。劉備去世時,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開始全心輔佐劉禪。

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亮是怎麼輔佐的?‘政事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諸葛亮傳》),也就是說劉禪基本是個擺設,所有事都讓諸葛亮攬過去了。這哪是扶啊,簡直就是架空皇帝。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終於有了表現的機會了。劉禪廢除丞相一職,將其一分為二,費褘(hui)任大將軍,主管軍權,蔣琬任大司馬,主管行政。

劉禪一出手就讓大臣之間互相制衡,強化了皇權,難道這不是超高的領導藝術嗎?等到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獨攬朝政,繼續強化皇權,這豈是一代庸主能幹出來的事。

第四、諸葛亮去世後,給劉禪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北伐未成,國庫空虛,軍疲民困。就是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劉禪卻繼續做了29年皇帝,成了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如果劉禪沒有治國才能,又怎麼會帶領疲敝的蜀國,在混亂的三國堅持了這麼長時間。

所以劉禪不但不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反而是有著不錯治國才能的賢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