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明明手握大权,为何任由亲弟弟穷困潦倒也不帮忙?

___葛某某


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理,“恩多怨多,外人说得清吗?”

就算是慈禧心狠手辣不顾及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总得顾及她手中掌握的权利吧。而这古往今来,对于后宫女子来说,最为稳定可靠的便是母族的力量。所以慈禧为了自己的权利也得好好拉拢家里,但是扶不起阿斗,慈禧最终也无能为力。


慈禧的老爸惠怔就是个不成器的爹,一生碌碌无为就算了,还偏偏给慈禧拖后腿。反过来到慈禧需要宫外势力之时,还得慈禧自己安排部署,没有一点作用。

惠怔一生中最大的官只做到了四品,而且就是这么一个官还是起起伏伏,靠着阴谋手段挣来的。惠怔在位之时,不谋其事。你说他尸位素餐就算了,还作死地去贪污。最后被人弹劾,摘了顶戴花翎。而那个时候慈禧早已经进宫,正是需要家族力量支持的时候。但是很显然,惠怔拖后腿了,而且拖得还很彻底。

惠怔就不是干官场上事的人,可是心里却一直很执拗。被弹劾之后,是搜刮财产贿赂鹤山,乞求再回到官场。这事原先倒是被安排的妥妥当当,但是这不可抗力的因素太过扯淡了,鹤山去世了,惠怔是钱财两空,干脆上火也一命呜呼。


但是惠怔没有赶上好时候,不久之后慈禧固宠生下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而外国列强入侵之时,咸丰帝逃命到行宫不料却因为沉迷丹药中毒去世,留下八大顾命大臣,但是却被慈禧联合恭亲王废除,两人合伙把持朝政。

自然惠怔一家也是鸡犬升天,惠怔一辈子只混到四品官,死后却被慈禧追封为承恩公。而父死子替,大儿子照祥虽然是摇身一变成了承恩公,但是却没有那命享受,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爵位只好沦落到二儿子桂祥身上。

桂祥也算是个出名的,不仅仅是慈禧的弟弟,而且还是光绪帝的老丈人。因为其女儿静芬便是慈禧为了给自己家族镶金而赐婚的,而静芬自然就是日后的隆裕皇后。

只是可惜了慈禧的精心设计,桂祥就是个不成器的渣渣。桂祥文不成就算了,慈禧为了给他立军功,就是相当于走个过场,结果桂祥跟着大军刚出门没多久,便被敌军吓得屁滚尿流,抱着恭亲王的大腿直嚷着要回去。这可是丢脸丢大发了,慈禧的脸都被丢了一半,自然是恨桂祥恨得牙痒痒,索性也放弃了扶持家族的想法。



但是桂祥不行,文不成武不就,最后又贪恋上赌博。可是这苦得还是隆裕皇后,贪上这么一个爹,本来光绪帝对她便不喜,若是不断将银子填了无底洞,厌恶会更加加倍。

所以这慈禧的弟弟晚年穷困潦倒也是正常,慈禧并非是袖手旁观,反倒是一直照顾着家族。但是不成器就是不成器,连送上门的东西都觉得烫手不敢拿,还有何可言?放弃拉倒!


小镇月明


慈禧太后是满清末年最大的统治者,不过慈禧太后虽然明明手握大权,但是她的弟弟却过得并不怎么好,反而有点穷困潦倒。难道是慈禧太后秉公执政,连自己的至亲都不帮吗?当然不是这样了,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慈禧太后的父亲当到了四品官,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她父亲惠征在任上贪污受贿,结果被人告发免官。惠征为了能够重新当官,重金贿赂了当时的安徽巡抚,本来安徽巡抚已经准备帮他办这件事的,可惜碰上了太平天国起义,巡抚一命呜呼,结果惠征所投的重金也打了水漂,他一气之下也归西了。这个时候,年轻的慈禧刚刚入宫,还帮不了她父亲什么忙。

等到咸丰皇帝死了之后,慈禧的儿子成为了同治皇帝,慈禧本身也水涨船高,晋封为皇太后。慈禧这个时候为自己的家族也做了不少的事情,首先将自己的家族留下五旗抬入上三旗,同时追封自己的父亲为承恩公,由他的次子也就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继承这个爵位。同时桂祥还当上了镶黄旗的满洲都统,这绝对不是一个低的职位,只要在这个职位上混日子,生活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后来慈禧又强行把她弟弟的女儿静芬指婚给光绪皇帝,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裕皇后,桂祥一下子就成了国丈。慈禧为了自己的弟弟可谓是不遗余力,可惜她的弟弟实在是有点烂泥扶不上墙。几次三番之下,慈禧也心灰意冷,不再管桂祥了。而且桂祥还有一个恶习好赌,所谓十赌九输,所以桂祥自然就有点穷困潦倒了,很多时候还不得不找他的女儿皇后要钱。而光绪对这个老丈人也很不喜欢,所以搞得隆裕皇后是两边为难。

不过,慈禧弟弟的所谓穷困潦倒只是相对于富贵人家来说的,真正他的生活比起真正意义上的穷人来说,还是好得太多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慈禧作为清朝后期政权的实际掌控人,自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起,她就以太后的身份掌权47年之久,身后有大批的追随者,此人的聪明和能力可见一斑。

说慈禧手握大权后,任由亲弟弟穷困潦倒也不帮忙,这肯定不对啊!穷困潦倒那要看跟谁比啦。

慈禧有1个妹妹和3个弟弟,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嫡福晋,婉贞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慈禧的弟弟照祥和福祥早逝,没有留下子嗣,只有弟弟桂祥跟着慈禧沾了光。

光绪十四年(1888年)桂祥的女儿被指婚给了光绪帝,被立为皇后,桂祥一下子成了皇帝的老丈人。

慈禧娘家家世很一般,她的父亲就是个四品官,慈禧掌权后想拉吧娘家人,就从与爱新觉罗家族联姻开始。

桂祥有4个女儿,大女儿静芬是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太后),二女儿静荣指婚给辅国公爱新觉罗·载泽;三女儿静芳指婚给顺承郡王爱新觉罗·讷勒赫,四女儿过继给大哥,后嫁入孚郡王府。

慈禧开始有意栽培她这个弟弟桂祥,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也就是女儿成为皇后的当年,桂祥晋封三等承恩公,算是正式进入朝廷政治中枢。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桂祥出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工部钱法堂是干什么的?就像现在的造币厂,造钱的地方,所铸钱主要用于工部所管各项工程经费。肥差啊!还能说慈禧不帮她弟弟吗?

可惜的是,桂祥是扶不上墙的。桂祥比慈禧小了14岁,慈禧17岁进宫的时候,桂祥还是个小屁孩,两人交集不多。这个桂祥虽然是家中男丁,但从小到大,只会玩乐,就连大字都不识的一箩筐。

可想而知,在专业性强的钱法堂事务上,愣是理不清还更乱,干的晕头转向。

在文职岗位上没什么建树,那武的总行了吧,这个不需要多少学问。慈禧还想扶持他更上一层楼,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月,桂祥和辅国公载卓管理健锐营事务,桂祥正式进入军界。

慈禧娘家本是镶蓝旗,此时的桂祥却是满洲镶黄旗副督统。

健锐营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军队, 组建立于乾隆年间。在大小金川、大小和卓、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库仑之战等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清禁军的王牌。

如此嫡系部队,由八旗子弟构成,汇集皇家英武子弟,所以此时的桂祥,也算是手握重兵的重臣了。

虽然桂祥是副都统,但平日没有战事,基本都是混日子,他想啊反正也没仗打,大清那么多兵,打仗也轮不到他去。

可是命运和桂祥开了个玩笑,在军营里日子混了两年,转眼到了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日本侵略大清,发生了黄海海战。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前线打的水深火热,朝鲜半岛沦陷,北洋水师战败。靠近黄海和朝鲜周边的清朝军队,不断被派往前线,其中就有驻扎在京师附近的桂祥的军队。

于是乎还在混沌中的桂祥,就忽然奉命领军奔赴山海关迎敌。桂祥从军是为了吃粮饷拿待遇,他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和李鸿章、曾国藩等统军之人相去甚远。

慈禧的本意,是想让桂祥跟着去前线打个酱油,等得胜归来,加官进爵也好有个理由。万没想到这次参战让桂祥手忙脚乱,哭丧不易,他哪里会统兵作战呢?磨磨蹭蹭,从北京出发到山海关,走走停停如蜗牛般爬行。

桂祥死活不肯上前线,朝廷可算是看明白了,也让慈禧对他彻底失望,将他调回京师担任一些闲散职务。手中没有了权利,往日车水马龙上门巴结的场面也就少了,桂祥的日子开始“紧吧”起来。

无论慈禧怎样恨铁不成钢,但到底还是自己的亲弟弟,就把“崇文门监督”的差事给了他。这可是个肥差,负责这片区的税收,于是不用两年桂祥就建起了庞大的府邸。

可惜没来得及好好享受,新府邸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后来重建的新府不及老府邸的十分之一。这时候慈禧已经去世,他的女儿隆裕太后静芬也去世了,权利都掌握在新兴的大军阀手中。

桂祥没有了依靠和经济来源,和那些清王朝的权贵们一样整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隆裕太后去世一年后,本就没有什么能力的桂祥,终于在焦虑和贫困中去世。

桂祥是傅仪名义上的外祖父,是皇亲国戚,桂祥去世已是民国二年(1913年),溥仪赏给陀罗经被,并派贝子溥忻前往奠醪,赏银5000两用于治丧。

尽管桂祥扶不起来,但在慈禧掌权的时候一直很关照这个弟弟,直到慈禧死后桂祥才随着清政府的衰败而落魄。可以说桂祥的一生很有福气,跟着家里出的两个皇后沾了光。

但是更应该说的是慈禧,尽管她是清朝后期的政权掌控人,但她不似吕后、武则天等掌权者把娘家外戚的利益立于皇族之上甚至想取而代之。

相反的,慈禧掌权的47年中,重用爱新觉罗皇室成员,大清朝廷重要职位都有皇族子弟的身影,她还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唐朝杨贵妃得宠的时候,她的族兄和远房兄弟也进入到了朝廷政权的核心。但慈禧的娘家人从未进入过大清政权的核心集团,当初封的官职也是拿俸禄但并不掌握实权。

慈禧的家人也经常向她要官做,但她都没有给他们高官和实权,她这样做也可能是为了保护家人,更多的则是维护大清长久。

慈禧掌权期间特别讲皇家的伦理传统,八旗组织是尊卑有序,的确没有留下外戚干政的事实。

慈禧的一生褒贬不一,她既是守旧阻碍历史进步的顽固派,又是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在内忧外患的时代为中国保存了实力。

她知人善任,又贪权恋位,愚昧顽固。曾做过慈禧侍从女官的容龄的记载:“慈禧不愿意让她娘家人做有实权的高官。除了节日,平常也不叫他们进宫。”这一点,慈禧要比历史上得势掌权的女主们做的好。


妖百慧1


她的弟弟桂祥,光绪十四年,被慈禧晋封为三等承恩公,光绪十六年,被任命盛京兵部待郎,工部右待侍即,兼管钱法堂事务。他的三女儿被慈禧赐嫁给光绪帝的堂弟,二女儿静芬赐给光绪帝,即隆裕皇后。

慈禧的弟弟桂祥,他的女婿是光绪帝,姐姐是慈禧,他仰仗慈禧的权势,脾气粗暴,他身居高位,贪图享乐,胸无大志,才疏学浅。。甲午战争爆发,慈禧派桂祥去山海关打仗,可是他昏庸无能,贪图享乐,连连战败,逃回北京,遭到慈禧责罚,从此,桂祥再没有得到重用。致此,桂祥生活十分困难,一度陷入困境,慈禧一开始很同情他,隔几天派人送去银两。可是桂祥对于姐姐的资助花钱如流水,慈禧见他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就断了对他的资助。

1913年,桂祥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物语情归


中国是人性社会,慈禧太后掌握大权后,当然也不例外,要照顾娘家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慈禧太后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按照大清祖制,慈禧父亲惠征被封为承恩公,可惜父亲早死了,由大弟照祥承袭,大弟没福,不到两年就死了,由二弟桂祥承袭了。也就是说,慈禧的二弟当了承恩公,光拿工资不干活。并且,桂祥的女儿当皇后。你想,姐姐当太后,权倾朝野,外甥当皇帝,女儿当皇后,那桂祥肯定官运享通、财源滚滚了。

我们这么想,桂祥一定也这么想。可是,慈禧太后居然没给桂祥一个有实权的官职当,因为,慈禧心里明白,桂祥没能力,太不争气了。但桂祥仗着姐姐、女儿,整天吃喝玩乐,到处游玩,没多久,家里的财产卖的卖,当的当,成了穷光蛋。慈禧太后给了他一些钱就打发了,倒是女儿挺大方,隆裕皇后给了他大量的钱财。只可惜,桂祥来钱太容易,花起来也不心痛。

慈禧太后虽然没给弟弟官做,也不愿给钱弟弟,但对这个弟弟还是挺关心的,隔三差五的派太监给弟弟送好吃的食物。但是太监有潜规则,每天送东西,必须给太监打赏,也就是给小费。桂祥开始挺高兴,时间一长,就叫苦,每天收着这些不值钱的食物,打赏太监确实真金白银。桂祥心里苦啊,又不敢不收,不收就要得罪姐姐啊!

最后,袁世凯看不下去了。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会做事,又会来事。给桂祥安排了差事,就是崇文门门监,看大门的。和一般看大门的不同,有收税款的权力。有进京做生意的富商,都要到他那儿交费。桂祥高兴坏了,当官的本领不怎么样,但捞钱谁不会呀?桂祥心黑呀,天天敲诈勒索,日子终于过舒坦了。但是,好日子刚刚过了一年,仿佛老天爷喜欢开玩笑,一把大火把桂祥家烧个精光!这下谁没帮不了,桂祥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桂祥的命太好了,有权倾天下的姐姐,有母仪天下的女儿,有君临天下的外甥,但是,没官运没财运,最后还是在落泊中死去。



江晓01


这个问题问的人有些胃疼,说的都对,但又是牛头不对马嘴。

首先看一下,慈禧的弟弟桂祥的人生履历。

桂祥(1849年-1913年)那拉氏,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三等承恩公。

桂祥

同治13年(公元1875年)任乾清门侍卫(和神当年也是从侍卫干起来的!)。

光绪10年(公元1885年)加副都统衔(第一次升官,有些小激动,但是虚职实衔)

光绪12年(公元1887年)御前侍卫、镶白旗汉军副都统(实职实权)。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9年)十月己亥,桂祥晋封三等承恩公,先后任正红旗护军统领、正黄旗护军统领。(成了一把手,一身兼两职)

光绪15年(公元1890年)候补侍郎(副职,虚职实衔);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1年)十二月,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右翼前锋统领;(正厅级干部)

光绪17年(公元1892年),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副省级干部)。

光绪18年(公元1893年)管理神机营事务,光绪20年加入八分辅国,镶白旗汉军都统,统带神机营马步各营驻扎山海关、后扎蓟州。光绪22年统带神机营马步各营驻扎南苑,光绪23年崇文门副监督。光绪26年内大臣。(军政一肩挑,正部级干部)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四月,派承恩公桂祥、辅国公载卓,管理健锐营事务。后任梁格庄住班御前侍卫,宣统1年赏食入八分辅国公双俸(副国级干部)。

到了民国时代,桂祥也是混的风生水起!

民国二年(1913年)一月六日《政府公报》有这样一页通告:“载功、景沣、贡桑诺尔布、色楞额、魁斌、溥伦、桂祥、博迪苏著管理值年旗事务。”当时,载功为镶黄旗蒙古都统,景沣为正黄旗蒙古都统,贡桑诺尔布为正白旗满洲都统,色楞额为正红旗汉军都统,魁斌为镶白旗满洲都统,溥伦为镶红旗满洲都统,桂祥为正蓝旗满洲都统,博迪苏为镶蓝旗满洲都统。有桂祥的明确职务。

如果说这叫慈禧没有管他弟弟,我就疯了,这是不管吗?太吓人了,这简直是平步青云吗?

如果说没管他弟弟的话,那只能推到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他弟弟桂祥当侍卫的时候,此时的慈禧处于两宫垂帘听政时期,权力还没有完全掌权,只是国家内政她负责主理。

公元1875年,桂祥26岁,当上了侍卫,侍卫是有工资的,按照1875年大清政府给公务员开的工资来算,如果不抽大烟,不嫖娼,不赌博应该不会穷困潦倒!

慈禧老佛爷

到底是不是穷困潦倒,按照慈禧1861年当皇后来算,光月例银子就够年家人一年吃的,还不算皇宫赏赐,他弟弟桂祥怎么会有穷困潦倒之说呢?

桂祥是镶蓝旗人,每个月是有补助款的,这是大清国给所有满人的特权,因此穷困潦倒没有根据。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是有权力,他弟弟的穷困潦倒是子虚乌有之事,都是瞎扯淡!


少华聊史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语,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他的亲朋好友都会跟着沾光。但是,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在长达半世纪的执政中,非但没让自己的亲弟弟跟着沾光,反而任其穷困潦倒也不帮忙,这又是为何?

根据史书上记载,慈禧一共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这三个弟弟分别是照祥、桂祥、福祥。只不过,大弟弟照祥和小弟弟福祥都属于是英年早逝,所以等到慈禧执政的时候,她还活着的弟弟,就只剩下桂祥一个人。

也由此,这位桂祥也成为叶赫那拉家族唯一的儿子,所以从小就是集家族万千宠爱与一身,因此被严重宠坏,长大后变得是飞扬跋扈、玩物丧志和不务正业,整日就知道和一群不学无术的公子哥吃喝玩乐。

或许正是这个缘故,慈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愿意搭理这位弟弟,直等光绪到了快要亲征的年龄,慈禧这才开始为自己家族的前途考虑,于是在光绪正式亲征的前一年,她将弟弟桂祥的二女儿,20岁的静芬嫁给了17岁的光绪皇帝,并于次年被立为皇后,即隆裕皇后。

与此同时,慈禧还让弟弟桂祥承袭了承恩公爵位的爵位。这样一来,毫无作为的桂祥,摇身一变,不仅成为皇帝的老丈人,还荣获一个公爵爵位,以后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可谓是走上人生巅峰。



随后,慈禧还打算重点栽培这位亲弟弟,于是桂祥先是出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也就是监督和检查铸钱部门造铜钱的工作。

这可以说是一个事少钱多、且权力又非常大的部门,因为它掌管着朝廷的钱袋子,类似于我们现在银监会的一把手。

接着,慈禧又让这位弟弟担任满洲镶黄旗副督统,管理健锐营事务,相当于让他涉足军务。这样一来,这位桂祥不仅有权管理朝廷的钱袋子,手上还握有部分枪杆子,其权势不可谓不大。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慈禧对这位弟弟的良苦用心,她是真心希望这位弟弟能够成为大清帝国的权势人物。

但可惜的是,这位桂祥简直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因为他的姐姐是当朝太后,女儿又是光绪帝的皇后,所以每天巴结桂祥的人特别多,而桂祥又不懂得分辨是非,以至于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阿谀谄媚之人,他们每天不是到处喝酒就是游玩,把家底的钱如大海倾倒出去。



后来,甲午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又派弟弟桂祥带兵前去迎战。慈禧想的很周全,特意给弟弟派了两个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副帅。

按照慈禧的本意,是这位弟弟现如今既管钱又管军,但就差显赫军功,所以此番让桂祥挂个统帅的名,到前线遛达一圈,打个胜仗回来,他就是首功。

到时慈禧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桂祥封侯拜将,而且他自己也可以得到威信,这样将来桂祥自然就可以成为大清的实权人物,他们叶赫那拉家也就可以继续维持辉煌。

但可惜的是,这位桂祥不仅没有本事,还没有一点气节和胆识,当他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时,说死说活就不愿意再向前走,甚至当着众将士的面吓得痛哭流涕,最后恭亲王奕䜣实在看不下去,就派人将他送回京城才算了事。

桂祥在战场上闹了这一出,简直是把慈禧的脸面都给丢光,就连他的女儿隆裕也觉得脸上无光。就这样,慈禧怎么还敢对弟弟委以重任呢?于是从此以后,慈禧便是很铁不成刚,不再搭理自己的这位弟弟。



断了仕途的桂祥却毫不在意,继续每天吃喝玩乐,成天和一帮满洲纨绔子弟泡在一起抽鸦片、赌博和逛窑子,很快家底就被耗光。无奈之下,桂祥就时不时到宫里找姐姐和女儿哭穷,慈禧无奈,便时不时赏赐点儿字画、古玩等以接济弟弟生活。

再后来,袁世凯为了巴结慈禧,便主动给桂祥推荐了个肥差——崇文门监督,主要就是管理从崇文门进出商货的税收及崇文门辖区内的田税、商税等,也就是雁过拔毛的收税。这可是一个标准的肥差,还不用在战场上拼杀撕敌,真是不要太爽。

桂祥没有放过整个机会,利用这个机会大捞特捞,在任不到一年便把府邸翻修一新,屋舍数量不下二百间。或许桂祥贪的太开心了,连老天都看不过去了,几个月后,桂公府就葬送在一场大火里,后面他只好草草修建了一座新宅,规模不足前者的十分之一。

这样一折腾,桂祥好不容易贪污而来的银子就这样被耗尽;更关键是,慈禧在这个时候也去世了,于是桂祥很快被人弹劾贪污而丢掉了这个肥差。后来他为了继续吃喝玩乐抽鸦片,他不得不拿家里的东西典当,典当光了后,就只能找女儿隆裕要钱。

可是,随着隆裕去世,桂祥就再也没有了依靠,所以在隆裕去世后不到半年,桂祥也因为穷困潦倒而去世。最后,还是溥仪看不过去,才赏银五千两给桂祥的家人用于治丧。


我是赵帅锅


别说是古代了,就是现在,姐姐富裕的很,看到弟弟贫穷,不帮忙还回去跟弟弟争家产都属于正常现象。

兄弟姐妹之间属于变量关系

可能是亲的很

也可能跟陌生人一样,谁过谁的,谁不管谁

也可能为了争家产,跟仇人一样

也可能是走着走着就断了,尤其是父母离开的时候,没啥互助和情谊的时候,走着走着就断亲了。

所以从实事求是角度来看,要理性的认识到变量关系,兄弟姐妹是一种变量关系,断绝往来又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从正能量角度来说,不应该对古人要求太高,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体系。

从法律规定上说,兄弟姐妹之间,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彼此帮扶义务的。

兄弟姐妹之间,是血缘关系,这层关系血缘的维护能力说强也强,说弱也弱。

而这层关系,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这就是扶弟魔一种极端,另外一种是断亲。

时至今日,有些父母不再的时候,走着走着就断亲了,父母在的时候也可能因为探望父母而有见面机会。

所以不强求,不道德绑架,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

不能用现代人的理念去评价古人,

更何况那种现象在现代人中也是广泛存在的。

贵为太后,能不需要回娘家分家产,已经是对弟弟法外开恩了,够可以了。

姐姐富裕到不用回娘家分父母家产本身也是一种贡献。


搭配风暴


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那可是双重的皇亲国戚,他既是国舅,也是国丈,因为光绪的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也是他的女儿。

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慈禧太后家一下出了两代承恩公(国丈),正是小胡同里飞出了金凤凰,稀罕!而这一切,都是拜慈禧太后所赐。

怎么说呢,慈禧太后的娘家其实并不显贵。她老人家出生的地方名叫芳嘉园,后来又称方家园,这一带啊,在明代曾以出官妓而闻名。

明末八旗入关占了皇城后,周围的一些胡同仍旧保留了原来的一些名称,如大方家胡同西对面的胡同原名“勾栏胡同”(现内务部街),“勾栏”即妓院的代名词。

芳嘉园的西南边原有个管理官妓的衙门即“教坊司”,如今还沿用“本司胡同”的旧名。芳嘉园的北边,有一个叫“演乐胡同”的地方,那是粉头们(即官伎)学习歌舞彩排的地方。

从住处上看,慈禧太后的娘家绝不是什么显宦,这也许是她当年仅以“贵人”身份入宫的原因。

而难能可贵的是,在慈禧太后发达以后,她的娘家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显赫起来。

据《宫女谈往录》中说,两代承恩公(即慈禧太后的父亲与兄弟)的府第并不阔绰,里面没有亭台楼阁,没有花园,只有几层带廊的房子。

而廊子也不宽敞,实在地说,非常局促,远不能和其他王府的门第相媲美。这里虽然离朝阳门城根很近,但不是通衢大道。

慈禧太后回家省亲,车骑从大方家胡同西口进来,车抹不过弯来,只能进芳嘉园胡同往北走,作个大回旋。

府门口外头也不敞亮,过不了高车驷马。承恩公的邻居们,也都是些普通的旗人,既没有高官贵人,也没有文人雅士,但就这样一个四处都冒穷气的地方,却一下飞出了两只“凤凰”(指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

慈禧太后的弟弟、隆裕皇后的父亲桂祥,在当时虽然谈不上穷困潦倒,但确实混得很不怎么样。在《宫女谈往录》中,就连老宫女也对他很是鄙夷,说:

桂祥是个“文不文、武不武的大烟鬼,不但肚子里没墨水,甚至说不出一句整齐话来。

用老太后的话说,‘只知道云土(云南出的大烟土)、广土(广东出的大烟土),什么西口土(娘子关进来的大烟土)、北口土(古北口进来的大烟土),整天跟底下人看什么珍珠泡、栗子包、老牛眼’。

……听太监告诉我们,桂公爷是整年拖拉着鞋的,永远不提鞋后跟。吸鸦片要用两个榻,在左边吸完,又要换右边吸,叫换边。这是鸦片瘾深的缘故。

吃早饭要在太阳傍落时,是个真正的鸦片鬼,拿白天当黑夜,拿黑夜当白天。这样的一位宝贝,让老太后如何提拔他?也只能让他尽兴地吸鸦片了!

可以说,老太后不是不照顾娘家人,只怪娘家人不争气。扶都扶不直的人,提拔他干什么呀!

假如她的娘家人有能当总督入军机的材料,她又何尝不提拔呢!对待这样的娘家,只能是勤赏赐,不提拔罢了”。

不提拔倒也好了,也算是慈禧太后算懂得用人,没有因为自己的私情而耽误国家大事。就这点而言,得给老佛爷点个赞!

毕竟,历史上以权谋私、走裙带关系、以权谋私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以当时慈禧太后的地位和权力,要给自己的弟弟、皇帝的老丈人随便安排个官,那不是太容易了。

再说了,就像李鸿章说的,天下最容易的就是做官,如果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实在是太笨了。

认真说,这话其实挺有道理,其实在古代很多官员都是尸位素餐,走走程序当泥菩萨官的。很多职位,随便把阿猫阿狗放上去,其实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慈禧太后把弟弟桂祥弄去做个不用负责实务、就点点卯的闲官,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总算老佛爷有底线,这事她没做,已经比很多人强太多了。


坑爹史册


慈禧的叫叶赫那拉·桂祥,这个人可能是上辈子拯救了宇宙,运气那是超级好!<strong>

原本慈禧她们家出身不算好,这是下五旗中满洲镶蓝旗,父亲惠征也只是个八品小官儿。但是慈禧进宫后,他们家就大变样了,慈禧用5年的时间 连升三级,成为了贵妃。后来更是凭借着自己儿子是同治皇帝,一跃成为了皇太后。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慈禧的地位给她娘家带来了富贵。她们家被慈禧从镶蓝旗抬进了镶黄旗,这是上三旗啊。而惠征死后也被外孙子同治皇帝追封三等承恩公。

而桂祥也从一个小小的旗民,一跃成为了八旗贵胄,太后的亲弟弟啊,皇帝的亲舅舅,这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

可这还不算,本来因为他是家中次子,所以呢这三等承恩公的爵位是由哥哥照祥袭承。但照祥死得早,爵位就落到了他的头上,他也就成为了皇太后娘家的家主。再后来,由慈禧做主,他的女儿被嫁给了光绪皇帝,这哥们儿又成为了国杖爷,这可是外戚的巅峰了。

只不过,这桂祥自己太不争气了!

原本对于自己的这个亲弟弟,慈禧还是颇为照顾的!

当时慈禧作为一个一手遮天的女主,其在位时期的手段是非常强势的。

在慈禧掌权期间,她也跟其他的很多当政者一样,在朝堂上大量的安插自己的分支势力,而作为她亲弟弟的桂祥自然也受到了重视。此人家里有一个资质一般的女儿,如果按照当时的审美来看,这个女子并不具备多少“后宫竞争力”。但是人家是慈禧的亲侄女,在老佛爷的一手操作下,虽然光绪本人非常不情愿,可他还是无奈的把这个女孩立为了皇后,这样一来不仅慈禧本人的地位更加牢固,桂祥的地位也发生本质的变化。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慈禧对自己的这个弟弟还是着力栽培的

虽然说这时候的桂祥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毕竟没有获得任何功绩,想进一步加官进爵还是没有正当依据的。所以慈禧为了让他做出一些令人信服的功绩,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好差事”,加入当时甲午海战的队伍。

依靠着自己的地位,桂祥在军中几乎就是想怎样就怎样,虽然他本人比较积极的立功,可个人能力毕竟有限,以至于他出的主意都是一些“馊主意”。再加上他在参战的过程中多行享乐之事,让很多人都对他有了看法。


更倒霉的是,甲午海战还以自己这边失败而告终,慈禧面对如此大的损失也不禁开始抱怨起弟弟,别说是借着功名给他提升爵位了,这个烂摊子还需要给他好好收拾一下。桂祥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也明白自己有很大的错误,于是他就离开了朝廷,不再想仕途之事。

由于他贪图享乐,本身又没有什么工作,所以他的生活很快就陷入了贫困。没办法,虽然他们家是公爵,但那是慈禧抬上来的,比不得那些老贵族,底子薄,哪里经得起桂祥如此的挥霍。


桂祥的女儿和姐姐虽然在桂祥回乡以后对他有一定的接济,不过这个人一直都没有什么上进的意识,从来也没有给自己打算过什么,他这种寄生虫一般的状态,最终让自己的亲人都感到厌烦。

但毕竟是自家亲戚,姐姐女儿对其都还是颇为照顾,不时赏赐一些宫中财物。甚至于给他“崇文门监督”这样的肥差!或许是捞的太过分了,桂祥家里突发大火,房子及仅有的一点家产被烧的精光,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后来慈禧死了,“啃姐”再也找不到人了,桂祥生活开始穷困,再后来清帝退位,桂祥的地位不再,过得更加潦倒,桂祥最终在困苦中死去。

所以这个人的死还真不怪别人,依靠着慈禧和皇后的地位,他本来是可以在朝廷占据一片天地的,不过不思进取加上“作死”的心态,最终让他黯然退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