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快提酒,慢打油,賣菜賣瓜秤抬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以前打酒打油全是用提漏,因為酒稀打快了可以順著提漏流,這様一來賣酒的有升益,可以多掙點錢,慢打油,是因為油粘,打油時油總是高岀漏子,所以慢打等油流平了,這様賣家就不會有損失,賣菜賣爪秤抬頭,這得說過去農民自家種的所以抬頭秤,現在不行了現在菜販孑都給的不夠秤。


秋閣一憑欄


“快提酒,慢打油,賣菜賣瓜秤抬頭”。 人們在長期的農村生活,總結出來的一些生活經驗,用順口溜的方式,表現出來,通俗易懂,久而久之,就在老百姓口口相傳中,流傳至今。這句俗語說的就是,在買賣過程中,I不良商販短斤少兩的手法。

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村的生活單調無味,商業嚴重的匱乏,偶而有個買雜貨的小販,拿塊床單布地上一攤,擺開小雜貨,人們便圍在一起,買的針頭線腦的,好不熱鬧。也有賣醋、賣油的,自行車尾架上,左右各捆著一個,用樹木藤條編制的容器,吆喝著“打醋(油)哩”,沿街叫賣,人們一般情況下,是用糧食來換,也有經濟戶或有錢人,是用鈔票來買的。

打醋打酒,一般用標準計量器具,叫提子,有一斤、半斤、二兩,也有一兩的,根據你要求多少,來組合決定。提子一般用白鐵皮製成,一斤以上大容量的提子,也用竹筒子製成,多數分量不夠,於是在裡邊摻水,我曾經插隊落戶的小村莊,就有農民的打醋時,從醋簍子中,打出小青蛙,結果讓漏斗給卡住了,顯然醋中加水了,而且不是水井中的水,而是從水渠或河溝中,就近取水。

“快提酒”,酒和水一樣,清澈透明,酒提子從壇中,快速提起,看似滿滿的,實則是差一點,或者酒提子有些傾斜。他們會迅速地將酒,倒進漏斗。有的誠實的賣家,會將酒提子沒入酒中,慢慢提起來,再倒進酒溜子裡,讓你看得清楚。

“慢打油”,與打酒正好相反,商販在用提子打油的時候,提滿一提油以後,會將提子在油壇口停頓一下,等提子外沿上,再沒有油珠滴下,才會倒進客戶的油壺中。這樣看起來,是為了別讓油,滴的到處都是,實際情況是油比較粘稠,油提子下去後,這油會比油提子高出一些,而慢慢提起來,這多出來的油便會順著提子外沿流下。如果快速提起來,這一提子的油就會比實際的重量要多,這樣的話,賣家就吃虧了。

“賣菜賣瓜秤抬頭”,說得是“耍秤桿”。耍秤桿是一些不法商販常用的伎倆之一,有時候看上去秤桿高高的,“唿”的一下子“撅”了起來,給人感覺是高出不少,往往是不夠斤兩。


因為稱坨定位,在稱杆上,具體位置不會讓你看到,而且你的關注點,也不在此。你只關注稱杆的高低,以為高了就不虧,其實不然。


德雨50926495


問:農村老俗話說"快提酒,慢打油,賣菜賣瓜秤抬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快提酒,慢打油″,我們這裡叫"緊打醋,慢打油″,是一個意思,這是過去的話。

打酒打醋打油的那個東西叫"提″,打酒的叫酒提,打油的叫油提。

過去,民間的度量衡很不標準,百里之內就總有些許誤差,不是太統一,不論稱什麼東西,自己的稱和別人的稱經常對不上,買了東西回家自己再稱也不會覺察出差多少,只是不出大離格就行。

賣酒賣醋賣油的就以"提″為準,很多都不用稱。

賣酒和賣油的常年經營,就慢慢知道酒和油的特性不一樣了。

酒和水一樣流動快,盛在容器裡大體是平的,不會冒出高來,受力還會產生旋渦;油粘稠,流動慢,盛在容器裡不是平的,會冒出一點高,受力產生的旋渦比水小。

打酒時在酒桶裡緊打,酒在酒提裡產生旋渦,慢打不會產生旋渦,如等旋渦平了,這酒會低於酒提,買酒的人會看出少給了酒,如果不等旋渦平了就倒進了漏斗,買酒的察覺不出來,這就是少給了酒,所以賣酒人要緊打酒。

賣油和賣酒正相反,油提舀滿油後,因油比水粘稠,油在油提裡是冒高的,而且在油提外也有附著,如果緊打緊提,油的冒高和油提外的附著會一同倒進漏斗,一斤油會給人家一斤一兩,如果慢打慢提,油的冒高和油提外的附著會流回油桶,如果再偏一下油提,油會流回更多,再倒進漏斗時,一斤油也只剩下九兩五了。

不盡管是慢打油,賣油的還有秘訣,那就是上來的慢,回去的快。上來的慢大家都明白是為了讓油流回油桶裡,回去的快則是因為油粘稠流的慢,快回去是為了把附著油提上的油又帶回桶裡。

反正過去買油的回去也不再稱,少給了也覺察不出來。

要問這些我怎麼會知道的這麼清楚,因為我過去就賣過油。


生產隊長老楊


賣菜賣瓜秤抬頭,是指斤兩要夠!至少要讓顧客看起來滿意,沒有不高興!這三個是以前的做生意的門道,自己不賣虧又讓顧客挑不出毛病!

其實現在很多人做生意還是那樣,專門在秤上做手腳,看著夠斤夠兩,其實呢是缺斤短兩





農村鐵蛋


農村老俗話說“快提酒,慢打油,賣菜賣瓜秤抬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會將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用順口溜這種簡單易懂的形式概括出來,這些順口溜通俗易懂,便於流傳,久而久之就在老百姓口口相傳中流傳至今。俗話說“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有些人做買賣時間長了,也就有了缺斤少兩賺取昧心錢的一些辦法。這句農村老俗話“快提酒,慢打油,賣菜賣瓜秤抬頭”說的就是做小買賣在買賣過程中短斤少兩的手法。

快提酒

過去賣酒,都是用一種叫做“提子”的器具計量,而不是上秤稱重。這種酒提子有的是竹子製作的,有的是鐵皮做成的。酒提子大小不一,有小的能裝一兩,大一些的裝半斤,再就是裝一斤的,基本上常見的就是這幾種型號。

那時候的散酒大多裝在酒罈子裡,有的商販走街串巷用推車推著酒罈子沿街叫賣。碰到有打酒的,就會用酒溜子(漏斗)放在打酒人的容器口上,根據打酒人的要求,將酒倒進盛酒的容器裡。

大家都知道,酒和水一樣,清澈透明,酒提子伸入酒罈子裡,快速提起來,有時候看似滿滿的,實則是差一點或者酒提子有些傾斜。他們會迅速地將酒提子內的酒倒進酒溜子。其實,這一打酒手法,就是短斤少兩的表現。有的誠實的賣家,會將酒提子沒入酒中,慢慢提起來,再倒進酒溜子裡,讓你看得清楚。

慢打油

而賣油的卻恰恰與打酒相反,那些偷奸耍滑的商販在用提子打油的時候,提滿一提油以後,會將提子在油壇口停頓很長時間,等提子外沿上再沒有油珠滴下,才會倒進客戶的油壺中。這樣看起來是為了別讓油滴的到處都是,實則是油比較粘稠,油提子下去後,這油會比油提子高出一些,而慢慢提起來,這多出來的油便會順著提子外沿流下。如果快速提起來,這一提子的油就會比實際的重量要多,這樣的話,賣家就吃虧了。

賣菜賣瓜秤抬頭

有時候,我們都會聽到老人們說,有些買賣人“耍秤桿”。耍秤桿就是一些不法商販常用的伎倆之一,有時候看上去秤桿高高的,“唿”的一下子“撅”了起來,給人感覺是高出不少,恰恰有時候是不夠斤兩。買賣講究公平合理,這稱秤的時候,最合理的就是秤桿平平的,一手提著秤桿,另外一手稱準後拿到一旁,這時候的斤兩最準確,買賣雙方誰也不吃虧。而有時候,那些“耍秤桿”的高手,手上一使勁兒,本來不夠秤的蔬菜瓜果反而看上去高高的。

其實,老百姓的這句“快提酒,慢打油,賣菜賣瓜秤抬頭”主要相對的是過去那些流動的商販,他們有時候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對於固定商販來說,基本上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經商講究的是誠信經營,如果長期欺騙顧客,缺斤少兩,那到頭來這買賣還不得幹黃了啊。不論是做人還是做買賣,還是誠信一些,畢竟金盃銀盃不如人的口碑,你說呢?


建行漸遠


這句話是買賣人多年總結經驗。其主意就是說在經營過程中,不但要做到自己不吃虧,還要讓顧客滿意,也為自己能夠贏得更多的回頭客,使自己生意興隆。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說什麼是“提”。提是一個容器。現在的市面上很少見到。最早的提是用木頭做的。後來都改用金屬做成。形狀如同茶杯。在口的上端旁邊有一個把手,大約能有30釐米長短不等。把手上面有一個溝,不用時把題掛在酒罈子或者是油缸上。提的容量不等,常用的有一斤提,有半斤,還有一兩和二兩的等。

快提酒的意思是說,在給客戶打酒時,提酒的速度要快。因為酒的溶液很稀,在打酒時,提稍微傾斜一點,就不夠斤兩。可是在客戶看來提還是滿的。慢打油的意思是說,在賣油時,提要慢慢的往外提,有的商販甚至還會故意停頓一下。因為油的稠度大,掛在提的外面很多,特別是過去用木頭做的提,掛得油更多,一時半會兒的也流不完。如果不停頓一下,把這些掛在外面的油都會倒進客戶的油罈子裡,這樣一來,不但自己吃虧了,客戶也不領情。

賣菜賣瓜為什麼要把秤桿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賣菜賣瓜時,要把秤桿高高的,讓客戶滿意。菜和瓜的價格沒有酒和油那麼貴,秤高一些自己也吃不了大虧。另一方面來說,菜類水分大,容易掉秤。如果秤平秤,有的細心客戶回到家也會秤,發現缺斤少兩,怕回頭找麻煩。即使不找麻煩,從此後再也不會來你這裡買菜了。有的客戶甚至還會宣傳商家的名聲,常此下去,你的客戶越來越少。


山野50


這句話我沒聽說過,試解,錯了眾友包涵。

酒如水,提得慢了全流下去了,顧客吃虧;油稠,也不能快提,快提量多,自己賠了,生意砸了。光做好人也不行。

瓜果把稱稱高一點,因為不值大錢,如果稱低,沒人買,爛掉虧了。

這是生意精,也是個好人,

這也是生意經,光坑人不久長。


霜月飛鴻


“快提酒,慢打油,賣菜賣瓜秤抬頭”,確實沒聽說過,只是經常聽賣菜的說:高高的(秤桿一端高高翹起),xx斤。這個大家都懂,稱出的斤兩比菜的實際質量要小,買菜的一方獲益。

因為最公平的方式是平秤(秤桿水平),買賣雙方都不吃虧。道理也不復雜,這時,將秤桿、秤砣和稱的物體視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受到兩個力:提紐的拉力和整體的重力。秤桿水平靜止,二力平衡,當然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所以,整體的重心在提紐的正下方。

將秤砣向掛物體的一端移動一點,整體的重心隨著向掛物體的一端(0刻度)移動,就會使掛物體的一端下降,同時,秤桿一端上升,即高高翹起。這時,秤砣的位置比平秤時已經向0刻度靠近,所以對應的刻度值減小。

可見“賣菜賣瓜秤抬頭”,是使買方受益,會覺得賣東西的人實在。據此推測“快提酒,慢打油”也應該是為了使買方感覺獲益。所以,可以理解為賣酒(過去的代銷店都有散酒,裝在酒罈子中,有人買酒時,就用提子在酒罈子中舀去,然後,倒入買酒人的容器)時,提子在酒罈中灌滿酒後,要快速提起倒進買酒人的容器中。



買油時,用油葫蘆(用鐵皮做的,扁圓形,上部中心有個把手,旁邊開有兩個拇指粗的孔洞)在油桶中灌滿油後提起,要慢慢倒入買油人的容器中。

為什麼要這樣呢?酒和油的粘滯阻力不同,酒的粘滯阻力較小,油的粘滯阻力較大。做個實驗:將筷子插入酒中,取出只是有少量液滴粘附,並沿筷子往下滴,放入油中,取出會沾滿油,往下滴的很慢。同樣道理,將酒提子從酒中提起,表面會粘附一些酒滴,時間越長滴下的越多,快速提起倒入買酒人的容器,就會多帶一點酒,意思就是多給點酒,其實,也多不了多少;用油葫蘆往買油人的容器倒油時,就不能太急,要慢慢來,使油葫蘆壁上粘附的油儘量流入買油人的容器,意思是不讓買油人吃虧。當然,在將油葫蘆從油桶中往外提的時候,也要慢一些,並且還要抖兩下,就是為使油葫蘆外壁少帶點油,不這樣就賣油人虧得太多了。

個人看法,歡迎指正!


甜甜向上314159


早打酒(好酒的質量輕,上漂)晚稱肉(水分少)沒mo了太陽換(糧食兌換)豆腐(還是水分少)

當然這些都是以前的農村習慣,現在沒有人講究這些事情了,年輕人就知道了


惠民人2


設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