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行,向著幸福,奔跑

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

記錄電力民生,講述電力人扶貧的故事,感受電力扶貧變化,這是電力記者的使命和初心。

群眾在哪裡,基層就在哪裡,新時代的電力故事就在哪裡。

春節前,《亮報》開展“新春走基層”新聞採訪行動,5名全媒體記者踏上採訪征程,深入基層一線,記錄最鮮活、最生動的故事,深入挖掘一線供電員工紮根基層的感人故事,多角度反映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新氣象、新變化。

河北衡水:苦盡甘來 日子有盼頭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行,向著幸福,奔跑

劉書記向記者介紹豆村光伏發電項目。王勇 攝

1月23日上午,記者乘車從衡水市區前往衡水武強縣豆村,一路大霧瀰漫,能見度不超過50米。一個多小時後,車終於“摸索”到了目的地。豆村路面整潔,老鄉的房子外牆上粉刷著展示農耕文化、傳統美德的宣傳畫和文字。

豆村共有172戶、721名村民,村民世世代代以種植小麥、玉米為生。村民郭小友一家共5口人,兒子郭中亮是一級聽力殘疾,孫女就讀高三。郭小友家因病致貧,在2018年被確定為貧困戶,2019年實現脫貧。

“我也不認識字,不會說,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各位工作人員。”金秀池不停地重複著這句話。金秀池是郭小友的老伴,說起家裡這幾年的情況,她回憶道,2018年老伴因腿疼被確診為癌症時,她發愁地哭了,家裡沒錢,也沒處借錢。“多虧了劉書記、工作組幫著,給貧困戶這兒補那兒補的,現在老伴兒病情基本穩定了。”金秀池說,“現在家裡有養雞場,劉書記、工作組幫著辦的,養了600只雞。”

劉書記是河北衡水供電公司幫扶第一書記,全名叫劉月倫。劉書記介紹了目前郭小友家的醫療保障情況:“老倆口都辦了慢性病本,報銷比例能達到70%以上。大病(包括郭小友患有的癌症)能享受到4重醫療保障,分別是基本醫療保險、大病救助、醫療救助(民政救助)和商業保險,4重保障的報銷比例達到90%,個人承擔費用不超過10%。”

2018年6月,劉書記到豆村開展扶貧。他帶著扶貧工作組開展了12項專項行動、六化舉措,扶貧重點是基礎建設、真情幫扶。專項行動從基礎設施入手,包括民居改造、村民安全用水、修建廣場等。六化舉措主要是:硬化(村裡大街小巷改成水泥路,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綠化、淨化、美化、亮化(村裡共安裝了75盞太陽能路燈)、文化等。

2019年扶貧工作組在產業扶貧下功夫,成立扶貧車間。現在村裡共有2個扶貧車間,如今,郭小友的兒媳婦就在扶貧車間打工,有了穩定的收入。此外,工作組還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實施光伏救助,每戶每月的收入為350元。在劉書記的協調下,河北衡水供電公司與郭小友家的養雞場簽署了6萬元的雞蛋銷售合同。劉書記說:“2020年,我們要更加充分發揮村委會的作用,讓他們繼續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郭小友的孫女郭何萱萱今年就讀高三,談到今後的生活,她有些羞澀但又很堅定。“我現在是個學生,掙不了什麼錢。以後掙了錢,要讓爺爺奶奶穿好吃好,讓爸爸媽媽穿好吃好,我自己也穿好吃好。”她說。

從郭小友家出來將近中午了,村民們碰到劉書記都熱情地跟他打招呼。劉書記感慨地說:“老鄉從內心散發出來的感謝對我來說,比我自己得了什麼獎狀都高興。”(《亮報》全媒體記者 潘宏娟 通訊員 王勇 劉建峰)

天津寧河:帶貨書記如何念好“扶貧經?”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行,向著幸福,奔跑

記者採訪劉勇書記。王淑琪 攝

天津市寧河區廉莊鎮後米廠村,是遠近聞名的稻米之鄉。薊運河穿村而過,這座小小村落歷經百年積澱,孕育出悠久的水稻文化。雖說村裡大米的品質不錯,但是由於銷路不暢、品牌不響、米販子壓價,村裡的老百姓卻賺不著多少錢。久而久之,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村裡留守的老年人、殘疾人與貧困戶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後米廠村也成為當地的困難村。

當國網天津寧河供電公司營銷部黨總支書記劉勇到後米廠村擔任駐村幫扶第一書記後,這一切有了改觀。

在後米廠村村民心中,劉勇是個能人;在記者眼中,他卻更像時下流行的“帶貨”網紅。靠著自己幹營銷時積累下的人脈、關係,劉勇到任以來,想盡一切辦法為後米廠村的大米造品牌、拓銷路。他親自為後米廠村的老鄉與天津市各區供電公司單位的食堂牽線搭橋,還在國網商城的“慧農幫”等網上平臺搞起銷售專區,齊頭並進開展宣傳。2018年9月,在天津寧河區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豐收寧河·全國大米展銷會上,寧河大米還在CCTV7《鄉村大世界》“豐收中國”欄目中露了一回臉,叫響了品牌。

為了讓寧河大米更有市場,劉勇去了農業局向專家請教,又跑到著名的“天津小站稻”種植基地向能手取經,還到米商米販的攤上調研售賣情況。經過思索,一方面,他大力推廣“蟹田稻”的純天然生態種植法:農民在水稻田裡養殖螃蟹,既保證了水稻的純天然,又能增加銷售螃蟹的一筆收入;另一方面,在他的推進下,寧河供電公司全面參與創建了後米廠村“向日葵”蟹田稻品牌,寧河供電公司的愛心公益品牌“向日葵”移植到大米上,既擴大了大米品牌影響力,又宣傳了公益。

在劉勇的努力下,後米廠村的大米銷售不斷取得新突破。近兩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從1萬出頭達到了2萬左右,村集體也增加了十幾萬的收入,後米廠村各項精準脫貧指標相繼達標。此外,劉勇還會同村兩委班子一起,在村中推進土地流轉、農業合作,為村民持續增收提供保障。如今,後米廠村解決了積水問題、整治了環境衛生、造好了汙水處理廠、修好了致富公路,村民家家戶戶都改造了廁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新建的里巷路旁、村委會周邊、河堤兩側,栽種了4000株海棠樹和杏樹,春天開花的時候,美極了。

看著乾淨明亮、新建起的村老年照料中心、讀書屋、活動室,村民紛紛翹起了大拇指。劉勇還不滿足,去年春灌前,他又拿出了新點子:“咱村的地形適合北邊種瓜,南邊種稻,分散種植,西瓜收完還可以再種玉米。”說這話的底氣,來自他日常的用心觀察和學到的科學知識。

2019年7月,後米廠村種下的第一茬西瓜豐收了。不少山東的批發商來後米廠村進貨,在瓜田裡隨便摘了一個試吃說:“你們這瓜真不賴,又脆又甜!”“那可不,我家這塊地特別適合種西瓜,劉書記慧眼識珠啊,他們都搶著買。”農戶楊家成自豪地回應:“今年這4畝多地我能賺5千多塊錢!”

2019年8月份,汛期的雨水如約而至,一場場大雨把水稻澆得風姿綽約。水稻長得好,田裡散養的螃蟹個頭也一個勁兒地竄!

看著後米廠村一點一滴的變化,“帶貨書記”劉勇倍感自豪地說:“只要你為老百姓辦實事,老百姓肯定會支持你,會歡迎你。把工作做好,讓老百姓真真實實的脫貧,過上美好生活,這就是我的初心!”(《亮報》全媒體記者 王遠 通訊員 王淑琪)

福建連城:周火養出山坳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行,向著幸福,奔跑

周火養在後山為果樹除雜草。鄭天祥 攝

10多公里,從福建省連城縣北團鎮車上村,到連城縣最大的產業園,是周火養老家與新家的距離。

今年50歲的周火養,從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走出,異地搬遷到海峽光電產業園,並在連城縣供電公司的幫助下,在產業園找到了工作,發展了副業,重新撐起了自己的家。

聯繫上週火養時,產業園已經放假,他回了老家。“我在山上養了雞,種了果樹,得時常回來照看。”周火養電話裡說,歡迎我們去村裡看看。

驅車北上,路雖不遠,但並不好走。人們常說蜀道難,到了福建才知閩道也難。直到進了村子,我才知,這裡的難,比山路曲折難走,又多了一層含義——難養人。

車上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走在通村的小道上,觸目可及的是被切割成碎塊的煙地、以及村後荒山上矮小的灌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現實景象讓人揪心。

見到周火養時,他剛忙完了煙地裡的活兒。一個皮膚黝黑、笑容靦腆、褲腿邊沾了些泥土的中年男子來到我們面前,他招招手,示意我們跟著他走。

周火養領我們到了後山。問及山名,他笑笑說不知道,就是個窮山,土不肥。

以前靠山吃山,周火養沒過上好日子。周火養以前的家,房屋破舊且是危房,每逢下大雨就積水,隨時有倒塌的危險。愛人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孩子在上小學,都需要人照顧。周火養沒法外出打工,只在鎮上的煤礦裡打零工,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周火養的困境讓政府掛心。2017年,周火養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供電公司幹部上門掛鉤幫扶。

“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幫助我的人。”話不多的周火養,聊起來這些時,連提了好幾次感謝。他要感謝的人,其中一位是供電公司的幹部,蔡振。

2016年,包括蔡振在內的187名供電公司幹部與武平縣、連城縣的261戶貧困戶結了幫扶對子。蔡振的幫扶對象是周火養,從2017年年初開始,兩個同樣少言寡語、踏實勤懇的人湊到了一起,為周火養的脫貧“事業”忙了起來。

兩人一起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商量搞什麼副業。

閩西的山土貧瘠,水土流失得厲害,種植養殖得好好選種。蔡振建議種芙蓉李、養河田雞,周火養信他,完全照著辦。

周火養回憶那段時間,很感激蔡振的付出:“他前一天夜裡還在搶修線路,第二天一大早,竟跑到村裡來,要帶我去參觀學習養殖技術。”兩人的付出有了回報,河田雞養殖很成功,個頭不大,但在集市上很搶手;芙蓉李去年也收穫了3000多斤。

2018年10月,享受到異地搬遷政策的周火養,搬進了政府給他安置的新家。新家在縣城最大的產業園裡,是單元房,75平方米,走了半輩子泥土地的周火養,帶著妻子、女兒在園區安了家。7歲的女兒還就近上了小學。

更讓周火養沒想到的是,他在園區找到了工作。工作是蔡振幫忙聯繫的,在產業園的一家鋰電池廠裡幫工。

有了新工作,住上了新房,種養副業維持得不錯,女兒在城裡讀了書,如今的周火養過得充實。給幾十只河田雞餵了吃食,為果樹清理了雜草、翻了土,周火養帶我們下山,他還要去煙地裡給別人幫忙。

“不歇會兒?”

“不累,閒著也不舒服。”

周火養快步走在前頭,小心翼翼地為我們領路:“以前圍著大山跑生活,走的都是這種土坡路。現在走的路不一樣了,想讓女兒過更好的生活。”周火養說這句話時,他腳下的步子走得穩穩的。(《亮報》全媒體記者 張靜 通訊員 謝靜媛 鄭天翔)

山東棗莊:小小地瓜棗 致富軟黃金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行,向著幸福,奔跑

記者在地瓜棗生產車間採訪。關健 攝

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沐浴著冬日暖陽,伴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記者驅車來到了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徐莊鎮曹山頂村,探訪當地首座千畝山頂地瓜棗新農場。

在徐莊鎮,地瓜是人們祖輩為生的食物,把地瓜蒸熟後切片晾曬,人們稱之為“地瓜棗”,是當地人鍾愛的農副產品之一。過去,每年一到深秋,村民們都會在屋頭曬制地瓜棗,滿目金黃,成為了這裡的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山勢陡峭,有段路幾乎直上直下,可山頂卻異常平坦開闊。“這叫養地,山泉澆灌,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一年只種一茬地瓜,其它時間就這麼風吹日曬地養著。”同行的棗莊德豐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廣鋒看出了記者的疑惑,解釋說,這塊地是日本客商現場相中的,種植過程也嚴格執行國際綠色食品種植標準。地瓜成熟後運到山下進行全自動流水線加工成地瓜棗,遠銷日韓等地,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抗癌大寶”。

曹廣鋒是徐莊鎮土生土長的農民,2012年,多年外出打工的他回到家鄉重拾地瓜棗老手藝,支起大鍋搞加工,集體收購村民家種的地瓜,逐漸做成了村上支柱產業。但那時候,傳統煮鍋主要燒煤,晾曬出量少,耗時長,根本做不到無塵無菌,因此,“家家冒黑煙,戶戶晾黃金”成了曹山頂村的一景。

近年來,隨著農村大氣汙染治理的推進,曹光鋒差點“創業夢斷”。關鍵時刻,棗莊供電公司徐莊供電所員工華明芳告訴了他一個叫做“電能替代”的新模式,讓他的廠子“柳暗花明又一村”。曹廣鋒驚喜地發現,電能替代消除了燒煤汙染等種種弊端,去皮、蒸煮、烘乾、殺菌、包裝等電氣化設備的引進,還讓地瓜棗的口感品相煥然一新。從此,小小地瓜棗“飛上枝頭變鳳凰”,成了眾人叫好叫座的可口美味。

近年來,棗莊供電公司加快農網改造升級,把動力電通到了曹山頂村戶家、廠區和山頂,新上4臺變壓器,變電容量達到850千伏安。特別是山頂地瓜棗種植用電,享受的是黨中央國家實施機井通電惠民政策,一臺200千伏安的變壓器,25棵電線杆,沒讓曹廣鋒掏一分錢。

電通,財通,百姓富。曹廣鋒擴了老廠蓋新廠,從日本引進全自動流水生產線,拿下了周邊5個鄉鎮的地瓜加工代理,每月用電量超過6萬千瓦時,年產值超過1億元,成了全鎮第一、全區掛名的加工大戶。

腰包鼓了,曹廣鋒不忘本,對貧困戶就業優先安置,60多歲的貧困戶來德豐食品工作,每天管吃管喝還發80元工資。廠房內,記者遇到了正在值班的曹山頂村村民張豔麗。今年剛滿30歲的她以前常年在外打工,每月辛辛苦苦也就能掙3000元。1年前,她聽說村裡遠近聞名的扶貧企業招人,便急匆匆地報了名。現在在德豐食品,她可以輕輕鬆鬆月入4000元,空閒時間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家裡三畝地瓜還能進賬一萬塊,我去年一個人就掙了六萬塊。我覺得我的生活更有奔頭了!”張豔麗高興地說。

群羊走路靠頭羊。曹山頂村的新嘗試,也讓全區5000多座山頭燃起了小康夢想。如今,山亭區政府正著手規劃國家級甘薯產業示範園,一攬子建設地瓜深加工、儲藏、冷鏈物流、生態觀光等項目,打造屬於山亭區的嶄新龍頭產業。曹廣鋒更是躊躇滿志:“我今年已經選好了新品種,一定讓大家吃上罐頭地瓜,插上吸管,跟喝蜂蜜一個樣!”(《亮報》全媒體記者 孟冉冉 通訊員 鞠同心 關健)

河南商丘:“俺叫‘當先’ 脫貧也要當先”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行,向著幸福,奔跑

呂當先給自家院子掛上大紅燈籠。王輝 攝

1月21日,農曆臘月二十七,記者來到河南商丘夏邑縣駱集鄉勝利東村。此時的豫東大地雖然寒意逼人,但家家戶戶都在熱火朝天忙著蒸饅頭、炸丸子、備年貨……處處散發著暖暖的煙火和濃濃的年味兒。

上午11時,村民呂當先把一對火紅的燈籠掛在大門口,小院頓時充滿了節日的氣氛。“從沒想到俺能過上這樣的生活,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過年了必須得喜慶喜慶。”呂當先樂呵呵地說。

今年54歲的呂當先是土生土長的勝利東村人。1997年,正值壯年的他在工地幹活時,左手五根手指被齊根切斷,落下了終生殘疾。原本一家四口的安穩生活,也從此變得苦不堪言。他再也無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耕種僅有的3.8畝農田,幹些簡單的零工, 全家當年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14年,勝利東村一些村民幹起了楊木加工,起初生意不錯,呂當先也心動了。他東拼西湊了5萬元錢,買了一套舊的楊木加工設備,也開了個楊木板皮加工作坊。短短一年勝利東村開了12家加工作坊。村裡的1條10千伏供電線路、6臺配電變壓器,戶均容量僅0.94千伏安的供電能力,就顯得力不從心。“一到用電高峰時段,只聽見加工機器‘嗡嗡嗡’地直響,可就是無法啟動。有時候勉強啟動吧,電壓忽高忽低,嚴重影響到板皮質量,加工出來的板皮厚薄不均。而且那會經常是錯峰生產,也影響到板皮產量。”說起剛建廠時的用電情況,呂當先打開了話匣子,“這樣生產的板皮大老遠地送到板材加工廠,人家廠家驗過貨後,都不收貨。一年下來,除掉工人工資、場地租賃費等,所剩無幾了。”呂當先一年沒能賺到錢,為此,妻子王大真沒少埋怨他。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行,向著幸福,奔跑

供電員工為呂當先的“老呂加工作坊”檢查用電設備。王輝 攝

2016年,勝利東村成為商丘首批電力專項扶貧村之一,商丘供電公司先後投資296.6萬元,對村電網進行改造升級,共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4.84千米,400千伏線路9.69千米;新建改造配變臺區12個,配電容量達2.4兆伏安。改造後,勝利東村的戶均配變容量從原來的0.94千伏安,一下子提升到3.14千伏安,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電示範村’。現在再也不用錯峰生產了,12家作坊可以同時開工生產了。”商丘供電公司駐村幫扶工作人員司衛國說。

電足了,呂當先卻坐不住了。原來的設備性能太差,他想換套設備,好好大幹一場。“俺名字叫‘當先’,在脫貧上也不能落後,也要當先。”老呂通過扶貧貸款,購買了一套新的楊木加工設備,加工作坊現在每月能加工楊木五六十方,不但產量上去了,產品質量也得到了保證,再也沒有發生過板皮薄厚不均的現象,楊木板皮也遠銷到山東臨沂、邳州等地。“電量足了,電壓穩了,銷路也多了,原來沒人要的板皮,現在廠家都主動上門收購了。”老呂說,這些都是供電公司幫扶的功勞。

在老呂夫妻兩人的辛苦經營下,呂當先的楊木作坊實現盈利2.4萬元,加上種地收入2千元,他家人均收入實現1.3萬元。當年,呂當先就脫了貧,獲得了“脫貧致富星級戶”。

2019年年初,呂當先又投資了10萬元,重新購置了一套更先進的楊木加工設備。“老設備光旋皮這一個流程就需要十幾人,現在新設備4人就可以,效率高了,成本卻低了。現在每天能加工楊木15方,俺的生意做得更大了。”呂當先興奮地說道。

2019年,呂當先家庭收入達到3.6萬元,他還安排了12名貧困人員到他的板材加工廠就業。

“這樣的日子,以前俺是想也不敢想,這得感謝黨的政策,感謝供電公司啊!”呂當先說,“今年,俺準備再買一臺抓木機,把產量再提高提高,爭取作坊裡夥伴們都脫貧。”(《亮報》全媒體記者 陳杰 通訊員 王輝)

脫貧攻堅一線行,喜看舊貌換新顏

2020年,貧困遠去,幸福走來。在山川、在城邊、在田野、在企業,作為媒體人,我們將持續聆聽寒冬裡你的小確幸,感受你脫貧致富的大歡喜;我們將一直記錄你堅守崗位奮鬥的新作為,見證你追逐夢想開創的新天地。這一年新春,我們與這些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供電人一起滿懷期待,一起昂揚向前。

鳴謝|河北武強縣供電公司、天津寧河供電公司、福建連城縣供電公司、山東棗莊供電公司、河南商丘供電公司

審核|王遠

監製|葛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