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沃野千里,汉王朝为什么不军垦农耕而直接统治?

南渡唐后人


劝君留一步,小影有话说。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不假,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汉朝,前后经历西汉、东汉两个分支政权的更迭,治下最缺的不是土地,而是耕种土地的人民,即人口问题,加之东北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客观原因,汉朝终究不会将建设重心放到东北。原因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汉朝人口缺乏,地广人稀

汉朝是秦国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而我国古代对中原的定义,刚开始就是以长城这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为界限,长城以南的政权更替,都为中原政权。当然在一开始的汉朝,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即长城以南,淮河、秦岭以北,在黄河流域人口集中分布。汉朝经历了楚汉之战,人口刚开始只有1300万,休养生息之后,人口逐步增加,但顶峰时的人口数量也才6300万。这6300万人口,是包含了迁居中原汉地的少数民族人数的。汉朝的人口分布并不平衡,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人口超过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而不论是西汉还是东汉,占据东北辽西和辽东走廊地区的人数占比一直较少。所以从人口数量来说,汉朝的确是地广人稀。但相较于辽西地区,南方地区开发程度并不高,在西、东汉朝代更迭的战争中,西汉人口又一次锐减,且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大量南迁,这才促成了扬州、益州地区的人口增加。所以对于以司隶为政治中心的汉王朝来说,北方州郡县是人口密集聚集区,但耕地也绰绰有余,因为战争的原因,人口频繁流动,而气候湿润,河系发达的南方地区是先于寒冷的幽州地区接收人口迁徙的,择优选择的结果使得幽州地区即东北一直未能开发,更谈不上军垦农耕。


东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单从汉朝的治疆政策来看,和一千多年后的大明朝治疆有异曲同工之妙,汉朝的军事斗争方向为长城以北的匈奴,明朝为蒙元,而大汉朝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军事征讨后,打通了对西域各国各地的集权统治,这种文化交流和行政统治是以汉朝强大的军事威慑为基础的,汉王朝对西域和丝绸之路诸国的控制局面在唐朝达到了顶峰,一直延续到清末。而与蒙古草原毗邻的东北地区,除幽州即胶州湾和辽西延海地区为汉朝控制,即现在的辽宁小部分地区。黑龙江、吉林地区仍为北方少数民族控制。汉灭秦后,对秦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未做大的调整,基本上全盘接收。因此原属秦朝郡县的燕国之地成为汉朝的边境,地区,即幽州。而汉朝保留幽州地区长久统治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对当时的朝鲜的控制,汉武帝时期,通过武力征讨,原战国燕国人建立的卫满朝鲜被汉朝占领,战后,中央将朝鲜划归汉朝疆域,设四郡,统归幽州行政和军事管辖。所以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汉朝仅仅保留了对长城以北的辽西、辽东地区的行政管控,当然在幽州治下,朝廷是驻扎军队委派官员的,百姓是可以开垦土地,生活繁衍的。


东北不在汉朝的考虑之内

汉朝的军事斗争方向素来是西域、蒙古、和西南地区。对幽州以北的东北地区没有过多的谋划,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仍然保持温和的接触,对东北的统治,即使是国立强盛期也仅限于以辽治辽,即就地选任当地的民族首领担任汉王朝驻东北的地方长官,中央对东北治下没有过多的染指。所以自大汉朝以后清朝以前历朝历代对东北地区的不关注,没有精力征服,更谈不上大面积的开垦和划分治理。其实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朝代更迭,除却清朝发起于东北的建州女真,加强对自己发源地的管控和建设之外,自明朝往前,东北地区的行政统治一直处于真空状态,以长城为边界,以辽西地区和山海关为前沿,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频繁,要么打过去,对方臣服,要么被打回来,中原政权南迁,很少有中原政权一建国就先出兵东北的。汉朝也非特列,所以东北不在汉朝的考虑之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中原政权朝代的集体漠视,也就是因为朝鲜半岛的附属国存在的缘故,当时被认为苦寒之地的东北地区才有军事防线的建立,但也仅局限于辽西这个狭长地带,仅此而已。


东北地区向来缺乏农耕军屯的基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崛起往往对中原王朝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和颠覆,与华夏文明,中原文明,汉文明的交融性不高。东北出政权,但多是在打压中原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契丹族建立起来的辽朝灭北宋,女真族建立起来的金朝灭南宋,后金灭明朝建立清王朝)。对东北统治的放松和漠视,以大汉朝为开端,至大明朝结束,成为了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通病。


小影观史


导言:

华夏种族的发展离不开平原肥沃土地,开始时是先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崛起,然后慢慢扩张到关中平原,再到川蜀盆地、云梦平原、珠三角平原、邕江平原、河内河谷平原……作为最北的东北盆地平原,虽然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就不断开发,但由于种种因素,一直都没能全面控制该地区。

先秦之前,周朝分封天下,据说分封了800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大都占据着中原,这块最肥沃的两河流域平原(长江和黄河之间),另外的异性诸侯王,大都是分封到外围作为周王朝的藩篱,这些异性诸侯中多以反商功臣、或是上古大族为主,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姜子牙,分封齐地,占据了山东平原。

历经了百年的发展之后,西周时期,秦国先祖得到了周王室的分封,到了当时还是异族统治的关中一带。秦国历经了数代人的不断征讨,直到战国中期,其内部依旧还是与异族杂居的现象——最有名的就是商鞅变法后,秦惠文王时期,宣太后芈月(芈八子)还要委身给义渠王,而义渠就是河套一部。

虽然战国战乱不断,但人口的并未因此锐减,其主要因素就是各国在战争中不断废弃了周礼,进行各种改革,再加上民间出现的百家学说,使得战国时期的各国在改革之后,不断开发土地,寻求更多的粮食,以及培育出更多的人口。

因此到了汉朝之时,关中地区的人口已经过数百万,到了“文景之治”时,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到了西汉末年时,根据史书的统计进行推算,应该在4000万左右。

而王莽篡位,到刘秀登基,东汉施行的是大庄园式的经济体制,使得大量的人口被隐藏,但人口一直也能维持在2700万左右。而根据史学家的探讨认为,东汉时期应该有30%-50%的人口被世家豪族所隐藏起来,若是这样,那么东汉鼎盛时期也应该达到3000万左右的人口。

当时的农业科技并不发达,达成这样的人口基数,若以唐初时期的人口基数对比,也能发现,其实4000万左右的人口是当时的关中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其他的小平原或盆地的负荷程度了。

为什么汉、唐时期不占据东北盆地平原呢?

事实上,汉朝也确实对东北盆地进行扩张,且两汉以来,均未像后世那样,对这块区域进行所谓的羁縻政策,而是将该地区列入了郡县制,也就是中央管辖的。

但是!汉代以来,均为完全控制、占据东北盆地,而是以旧燕地的为基础,设立郡县,其中分别设立,辽东郡、辽西郡、以及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而到了东汉时期,将辽西纳入了幽州郡,继续设立辽东郡,和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前汉书·地理志》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候城、辽队、辽阳、险读、居就、高显安市、武闪、平廓、西安平、文、番汉、沓氐"

那么为什么汉唐时期不完全占据该地区呢?

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汉唐时期的政治中心和防御中心在西北方向,而非东、北方向。

汉承秦制,刘邦虽为汉王,但其起兵与西楚霸王争夺天下的根基,其实依旧是旧秦所在——关中与川蜀!

因此西汉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整个帝国的重心是在西北区域,而汉王刘邦虽然覆灭霸王项羽而称帝,可南方依旧并没有完全占据,所以刘邦才将藩王全部分封到南方旧楚地、旧燕、旧吴越等地。

精华所在的关中、川蜀、中原、荆州南部都在中央直辖之内。

为什么刘邦要这样分?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央对付西面和北面的匈奴异族,而其他刘姓藩王则对付东、北区域的异族,和对付西南的蛮族。

”七王之乱“后,虽然天下归郡县制,可依旧在西南方向保持了藩篱和郡县两制度的存在。主要因素就是南方依旧还没能完全开发。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方强敌依旧。

两汉存在约600多年,一直到曹魏时期,北方匈奴王朝依旧存在。

因此汉朝时期,主要的力量是集中在北方,不断防御、进攻草原部落,抢夺更为肥美的河套之地,开发并以阴山山脉构架防御体系。当然由于阴山山脉的不连贯,致使汉代两朝,在这个区域的开发也是强则占据,弱时后退的局面。

二、有更好的地方开发,为什么一定要去占据寒冷的东北平原呢?

前面提到,汉初时,南方只是名义上的汉代领土,可其内部依旧存在着各种未同化的种族。

史实中,直到汉武帝时,占据福建一带的闽越国才逐渐内附汉朝,而粤地和湖南、桂地等等的如“西瓯”、“扬越”、“骆越”、”南越“都只是羁縻状态,这些地区大得很,有温和,且水源又多。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

史实中记载的汉代两朝一直偏重北方,将政治重心和防御重心放在北方区域内,很少记载有对南方的开发,可从一些有限的资料中也能看出,汉朝开发南方时也是极其艰难的:

1、“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人修形兑上,大口决眦,窍通于耳,血脉属焉,赤色主心,早壮而夭。”——汉代的“南方人”淮南王刘安在《淮南鸿烈·墬形训》2、“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传》

虽然南方艰难,可相对而言也好过东北的寒冷吧

三、冷、且不易防守

棉花的应用是到了宋代时期才开始的,宋以前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

这也是为什么汉代虽然多次击败匈奴人,但无法占据草原的根本因素之一。缺乏廉价的、且平民化的御寒手段。使得秦汉时期,对草原的扩张到了九原城和朔方城后(内蒙区域),就无法再推进了(更多的是游牧民族的侵袭导致的)。

其实不是东北的松嫩平原的粮食产量不高,而是辽西走廊的粮食产量不高!

辽河平原,早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就已经不断开发扩张了,到了西汉和东汉战乱时期,辽东因战乱不频繁,成为了人们避难的选择之一。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慕容氏燕国是非常繁华的。

但问题在于,辽河平原虽然适合种植粮食,但连接它与幽州之间的辽西走廊,直到元明时期,依旧还是一片盐碱地和沼泽之地,难于通行和开垦。

这就成为辽河平原难守的原因之一,每当游牧民族攻击此处时,连接处的辽西走廊因为缺乏城市、城堡的存在,极易成为游牧民族攻击并切断辽河平原与幽州之间的联系。

且后世也确实如此,唐时的突厥、辽时的金国女真,明时的满洲女真,只要一切断辽西走廊,东北就成一国。

四、古代农业无法突破南北分水岭

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是大片的沼泽地,直到建国后才能够大规模开垦。如此庞大的沼泽地,是汉朝无能为力的,就如江浙一带的开发,直到唐宋时,才解决掉沼泽的问题。

再则,东北是有一条分水岭的存在的,将东北地区分隔成南、北两大水系、两个平原——松辽分水岭,以南是辽河流域、辽河平原;以北是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早在先秦时期的燕国已经开发了,可松嫩平原,直到明朝,都无法突破这条分水岭,无法完全在松嫩平原移民、屯垦,就更别说汉朝了。

惟东北奴儿干国,道在三译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野人杂居焉。皆闻风慕化,未能自至。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是以皇帝敕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安矣。圣心以民安而未善,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碑文。

这碑文是明朝时期的,就”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就能看出来明朝奴儿干都司的尴尬情况了。


所以,不是汉王朝不施行军垦农耕,完全占据整个东北平原,而是汉王朝已经去开发辽河平原了,但是再北的松嫩平原,实在种不出太多的粮食,犹如鸡肋一般!(但是清朝时期是有机会的,因大航海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已经有培育出来的作物能在这个区域种垦)。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史之为用


导读:东北地区的沃野千里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属于长城以北传统游牧或者渔猎民族的活动范围。东北平原北至松花江、嫩江,南到渤海湾都是富庶肥沃的黑土地。虽然历史上东北地区曾经存在过渤海、高句丽等绵延数百年的地方政权,但是因其国土的只涉及到了东北平原的一部分而且农业化水平也不高所以开发程度很有限。在古代大多数时期东北都是游牧或者渔猎民族的牧场或者活动区域,而不是以农耕为主的场所。历史上只在距离长城不远的辽河地区存在少量的农耕活动。所以古代中原王朝之所以没有在富庶的东北实行军屯或者农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东北平原也叫松辽平原,横跨辽吉黑蒙四省。分布有大量肥沃的黑土地,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那么这么富庶的黑土地在中国古代就没有被中原王朝开发利用呢?如果早一些开发,又能增加多少人口和国力啊。其实各有各的难处,古代封建王朝受制于严苛的自然环境以及低下的社会生产了无法完成对于对东北黑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东北高纬度自然环境恶劣,在棉衣没有普及的情况下无法完成移民屯田过程

中原王朝从汉朝西域纳入中原版图以来,似乎成了大一统王朝的标配。如果那个一个王朝没有完成西跨葱岭,似乎都不太好意思说自己是大一统王朝。西域能纳入中原版图一方面的原因是军事方面的原因,出于对付草原游牧政权的需要;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但可以互通有无还可以征收赋税。

其实这两方面的意义都被都有,但是东北没有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原因如下:1、东北丝绸之路的开通到唐朝渤海国时才开通,影响面较小只有日本等几个国家且不稳定。2、东北部的维度明显高于西域,不但冰雪周期长而且温度极低。棉花大规模应用还是在元朝,此时棉衣才开始普及。在棉衣普及之前根本不可能去东北大规模开发,而在元朝之后的明清两朝东北不是蒙古的牧场就是女真的牧猎场所哪里有大规模农耕的机会。


此地有不断涌现彪悍的游牧、渔猎民族,想长久占据进行永久性屯田难度很大

从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就被迫从草原中心迁徙到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所以东北的乌桓、契丹、鲜卑等族基本都出自东胡一系。东胡与肃慎、濊貊构成了古代东北三大主要部族,有他们衍生出的民族与中原王朝伴生了几千年。

这些部族从小生活在恶劣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加上生存的需要必然变的彪悍尚武。不是与猎杀野兽充饥就是与敌人厮杀,所以这里的危险绝对不是西域几十个邦国所能比拟的。如果说攻占这里可以构成中原王朝对付草原的右勾拳的话,首先要和这里的部族做生死较量。

这里的部族彪悍尚武、不畏生死,基本不主动袭扰中原王朝;加上这里的严酷的自然环境,如果让中原王朝耗费国力恐怕得不偿失。所以即便强盛在设置汉四郡和灭掉高句丽后也没有进一步向北发展。仅仅停留在相对温暖适合耕种的辽河流域,再往北的吉林、黑龙江则没有涉足。唐朝只保留了羁縻统治,否则也不会有渤海国的崛起。


受制于低下的生产力,中原王朝根本无法勘测出冰天雪地下有庞大肥沃的黑土地

东北平原横跨四省,由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构成。在古代生产力低下,铁质农具以及牛耕普及过程的跨越千年。没有现代化遥感测绘技术,没有大规模的系统开发谁知道这里还藏着如此规模的富庶黑土地?古代王朝充其量发现开发辽河平原而已,这里距离长城不远温度也比较适宜所以成为中原王朝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

至于北部的两大块黑土地基本没有什么机会。曾经东北的两个政权高句丽、渤海国虽然农业也比较发达但是国土太偏僻没有覆盖到平原全部,而且不是全部以农耕为主所以沃野千里的东北从来没有被大规模开发过。至于辽灭渤海以后,除了保留辽河耕种以外其他都已经开始恢复放牧了。到了金国崛起入主中原后,东北人口大规模迁入中原。东北人口大幅度降低,谁还去在冰天雪地中耕种?在清朝末期闯关东以前,东北人口在明清两代都比较少且基本都不从事耕种。


缺乏高产、抗旱抗寒作物

现在东北粮食生产能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也是循序渐进的:建国后经过北大荒变北大仓的系统开发后,东北大平原才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主要高产作物玉米、大豆、土豆等高产作物都是在清朝才传入我国的,古代封建王朝根本没有高产作物根本不足以支撑东北大规模的耕种。除此之外,即便是常见的小麦等农作物也是经过科学育种后的抗旱防寒的优良种子。这在古代落后生产力情况下不容易达到。


小结:

综上所述,东北虽然我也千里但是在古代没有机会大规模进行耕种。东北大平原在新中国建立后才变成目前重要的粮食产地。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要弄明白汉王朝对东北不军垦农耕,而直接统治,就先需要了解历史上的东北。

东北古称营州、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括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尚书·禹贡》曾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大禹治水后,天下设立九州,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夏商时期,华夏政权仅仅限于黄河长江流域,而到了周代,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建立燕国。

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主要生活着三大族系,一是蒙古-东胡系,二是高句丽-鲜族系,三是肃慎(女真族)系。这三大民族先是在东北地区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后来逐渐走向统一,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朝并未实质统治东北地区

公元前7世纪左右,燕国向辽西一带扩张,并跨鸭绿江进入到时朝鲜,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涉足东北南端,由此直接统治辽南地区。战国时期《山海经》记载,“东北海之外,有肃慎氏之国”,这说明东北大部分地区被肃慎国(即女真族)统治。


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汉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汉四郡之包括沈阳以南的半个辽宁地区,并未涉足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此时的东北地区主要受扶余国和高句丽控制。

东北的真正富饶起于19世纪

东北是历代统治者羁縻统治的蛮荒之地,即使是龙兴于东北的满清政权,在入关之后也将东北封禁。清朝中期以前的东北大地人丁稀少,是罪犯的流放之地。19世纪,沙俄在北方的威胁迫使清政府被迫放开了“柳条边”,撤销了对于东北的封禁。而关内山东地区遭遇连年旱灾,如洪水一般迅速覆盖了从辽东半岛到黑龙江畔的大片无主荒地,为东北的开发建设一次性填充了大力的劳动力,东北也逐渐成为农业富庶的黑土地。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东北沃野千里是19世纪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而在汉朝统治时期,并未真正实质实现统治,更不用说进行农垦了。


四哥聊历史


不请自来

其一,当时的东北地区,人口稀少,苦寒之地,远离中原,不宜耕种

其二,当时汉朝虽强但人口有限(极盛也就6000万,南方大面积肥沃土地还没得到开发,东北更不会得到重视,这一情况一直持续的明朝才有所改观!

其三,发展空间与战略意义不大,西北地区同样不适耕种,人烟稀少(也好过东北太多),但战略意义重大,破匈奴西北必不可少,联系世界唯一的桥梁(丝绸之路)要道必进此地!

其三,难受义攻,攻下来守不住,守住也意义不大,东北在北荒无人烟更别说国家




外太空的首富


汉朝时出了长城就是游牧民族,汉朝种植技术和农作物根本无法征服东北的气候!承载人口增长的主力农产品玉米,红薯,土豆都是后来才传入东北!

其中玉米是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真正适应东北种植也是到了建国之后!红薯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国!土豆也是大概在明朝传入中国!

东北真正称作沃野千里应该是从清朝末年,特别是伪满洲国开始,日本把东北当做自己国土经营,二战结束之前东北的工农业产值位居世界第四!


醉之春日照绿茶


古代时的农业技术,包括育种技术和耕作技术都不适合东北地区。东北土地是肥沃,但土地不是农耕的首要条件,首要条件是气候,也就是温度,阳光和水。有了这三个条件,贫瘠的红土地也可以发展农业。东北农作物生长期太短。当时没有合适的品种。所以东北发展农业才是近代的事。古代是无法农耕的。


银河淘玉


东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得不到重视,一是气候寒冷,是所谓蛮荒之地,是狩猎民族的发祥地。二是东北向北是荒无人烟,没有什么可以开发的土地。而西域是通往波斯湾西亚的通道,一方面联合西域各国孤立匈奴人,一方面是中原沟通中亚西亚的贸易之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太兴真人


你忽略了当时农耕文明的生产力还不能有效抵御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更肥沃更容易开垦的南方也才刚刚开始开发。


真诚地看着你


农耕民族在游牧区站不脚的原因是,抵不住机动性游荡强的胡虏掳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