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一、不仁的中世纪

平安时代,是“风雅的黑暗时代”——也就是说,依旧是一个黑暗时代。

这就好比“美女杀人犯”也是杀人犯一样,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那时候,统治着日本的是以天皇家及藤原北家为核心的一小撮儿人,也就是贵族。顺便说一下,贵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很普遍的存在,这些人作为一个整体的“阶层”既不能简单地被概括为“好”或者“坏”,因为这些居住在华堂广厦之中,平日锦衣玉食的男男女女们也和其他的阶层一样,总随着世事的变迁而不断地改变。

所以,今日的贵族不同于他们的祖先,而这些祖先也和更古老的列祖列宗们不会一样。最大的不同不在于衣冠剑佩、楼台车马,而是在于内心,在于如何去看待、对待这个世界。

和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不一样,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大多数是没有“恤民”这种概念的,比如编撰了《小仓百人一首》的藤原定家就个明显的例子。此公生于平安朝末年,正是源平合战的时代。但是在其日记《明月记》中,他却很明确的表示过自己对战争的冷漠:

“红旗征戎非吾事”。

同样,对于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定家也只是抱怨道:

“京中饿殍横野,秽气袭入内宅”。

之后,就再也没什么了······在更早一个时代,紫式部虽然是白居易的拥趸,但是在她留下的作品中却很少见到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社会进行《卖炭翁》式的揭露,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谴责,在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中是没有什么市场的。藤原定家是相当于现在国务委员的高官,紫式部也是一位成功的上流社会女性,仅仅是因为庶民从来没有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所以在这些人眼中即使百姓被生活折磨的做牛做马,那也就是犹如见到流浪的猫狗一般,可以引发同情,但是很难激发起哪怕是些许的责任感。

换句话说,当时的贵族与庶民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隔阂。

所以,当平将门掀起的承平天庆之乱被平定后,京都的贵族们只是一味的诅咒和痛骂,而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站出来反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会跟着将门造反?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NHK大河剧《风与云与虹》,本剧讲述了平将门波澜壮阔的一生。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平将门一家。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阪东的庶民大多坚定地拥护着平将门的大业,并为之付出了很多。

二、那风,那云,那虹

平将门是桓武帝的玄孙,镇守府将军平良持之子,又名相马小次郎,按说也是地道的龙子龙孙。但由于外戚藤原北家的独大,当时旁系的帝子王孙通常会被降为臣籍并外放到地方上,故而将门的祖业就落在了阪东。

扎根于乡土的阪东武家在生活方式、管理方式上肯定与那些京城中出生、京城中长大、基本不离开京城——认为京城就是全宇宙的贵族们完全的不一样。最重要的一点是,武家,至少是阪东的武家,似乎正是从平将门开始,有了“恤民”的概念。

将门能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他在乡间生长,与庶民朝夕相处,自然会产生对庶民的理解和同情,在揭竿而起时,更是会本能的依靠庶民的力量。所以根据《将门记》记载,在起义之初,将门就特别强调:

“茍將門剎帝苗裔,三世之末葉也。同者始自八國,兼欲虜領王城。今須先奪諸國印鎰,一向受領之限,追上於官堵。然則且掌入八國,且要附萬民者。”

首先,我是“刹帝利”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我是武士的儿子;最后,我的理想就是要成为“附万民者”——百姓所拥护的解放者。

等到平将门占领了阪东八国,并打算宣布独立时,又动用了两条神谕:

“八幡大菩薩使,奉授朕位於蔭子平將門。其位記,左大臣正二位菅原朝臣靈魂表者,右八幡大菩薩,起八萬軍,奉授朕位。”

在日本历史上,凡觊觎帝位者,假托八幡大菩萨而进行神道设教者不乏先例:比如高野女帝的男朋友法王弓削道镜在企图篡夺皇位时就曾经假托过八幡宫的神谕;但是平将门此时抬出菅原道真,就说明这次造反活动不一般了。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加藤刚在《风与云与虹》所饰演的平将门。


菅原道真是中层贵族出身,也就是藤原北家这些“权门”眼中的“寒门”子弟。在担任右大臣时,道真不仅担任了与关白同待遇的内览之职,而且还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与当时的太上皇宇多帝以及齐世亲王这父子二人。

成为天皇的亲信,之后再与皇家联姻,这不就是藤原北家等权门一以贯之的操作么?所以察觉到威胁的从二位左大臣藤原时平便联合醍醐帝发动了“泰昌之变”,将道真及四子同日左迁,流放于边郡。被贬为太宰权帅的道真于延喜三年(903AD)抑郁而终,直到最后一刻仍旧对自己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感到恨恨难平。

菅原道真殁后,藤原时平与醍醐帝身边近臣接二连三发生意外,社会舆论一致认为这是道真的冤魂化为厉鬼前来索命。所以也在道真含冤而逝后第二十年,醍醐帝宣布给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但貌似是道真的怨灵已经不吃这一套,于是在延长八年(930AD)六月二十六日,便发生了雷电击中了清凉殿的诡异灾害。正在殿中祈雨的朝臣数人当场毙命,而醍醐帝也在数月之后惊惧而亡。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雷落清凉殿》绘卷,红色的雷公在乌云中。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被雷火击中的贵族们。


社会上疯传这一切都是菅原道真所为。而这种“口碑”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藤原北家的专擅朝政早已引发了众怒,所以便将近三十年间的种种灾异皆归因于一个政治斗争的败北者的怨念——关键一点,他是藤原北家的敌人。

平将门这种假托菅原道真神谕的宣传似乎起到了宣传作用:

“爰將門捧頂再拜.況四陣舉而立歡,數千併伏拜······喜悅譬若貧人之得富,美咲宛如蓮華之開敷。”

《将门记》的这一段描写十分生动。

平将门的旗开得胜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而此时的将门也确实是一位有着英雄气概的领袖。之后更以数千人马攻略四方,迅速占有了常陆、武藏、安房、相模等阪东八国,之后下总国为本阵,在石井乡为修建王城,设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及文武百官。

这要提一下的就是将门的新朝廷之中无关白一职。有人认为这是平将门对藤原北家的宣战,表示与这些腐败贵族势不两立;也有人认为,将门在浪迹京洛之际结识了一位名叫藤原纯友的豪杰,而此时的纯友正在西国的海上组织义军抗拒官兵。关白的职务,是要预备给纯友的。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平将门在阪东百姓的欢呼中登上了帝位。


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都不太可靠。先说第一种观点:虽然有百姓的拥护,但是平将门的独立运动恐怕还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具有“革命性”,证据之一就是他在登基之后还给当时的摄政藤原忠平寄信,说明自己独立的理由,并且在结尾处写道:

“相國,攝政之世,不意舉此事。歎念之至,不可勝言。將門,雖萌傾國之謀,何忘舊主貴閣。且賜察之,甚幸。以一貫萬。將門謹言”。

口气十分谦和,几乎是在替自己为何称帝而进行辩护。至于平将门想任命藤原纯友为关白恐怕就更是后世的传说了——虽然同时弄兵于潢池,也不排除两人曾在京都有过来往,但是再后来他们彼此之间相隔绝远,怎么也不可能联系到一起,而且从现存记录来看,出了来自于朝廷的推测之外,也找不到任何能够证明纯友在西国举事是为了“响应”将门的一手史料。

至于阪东的新朝廷中不设关白的理由,恐怕同样是崛起于草莽的明太祖会很理解吧?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朝廷利用武家豪门常见的阋墙之怨,调动与平将门有杀父之仇的堂兄弟平贞盛来镇压将门。天庆三年(940AD)二月十三日,阪东新皇平将门战殁于北山之役,时年三十九岁。

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平将门对历史行程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平将门战死之后,阪东的父老时时刻刻的都盼着有朝一日,他能够回来。


三、自有后来人

轰轰烈烈的承平天庆之乱就这样结束了。此后一百多年,由藤原北家在日本的统治几乎称得上固若金汤,而平贞盛的四男平維衡则开创了伊势平家,在晜孙平清盛一代最终取藤原北家而代之,成了朝廷的新贵。但是,这个武士出身的政权很快就像《动物庄园》中的猪一样,变成了和之前的人类几乎无以异也的压迫者。也就是说,平家武士政权仍旧没有“恤民”概念。这是因为伊势平家这种西国的武家和阪东的武家在生活方式是很不一样——前者基本上是王家或摄关家——在地方上的代理人,其权力、财富的来源都是来自贵族的认可;而后者则是与农民一同歌哭在乡间热土上的豪杰。所以直到平家覆灭,源氏崛起,并在阪东建立了镰仓幕府之后,贵族一统天下的时代才算宣告结束。

源氏一门在镰仓幕府的统治丧失而亡,外戚北条氏遂取而代之。这也标志着武家社会的主导权开始完全由阪东本土的武士掌握。永贞元年(1232AD)第三代执权北条泰时制定了第一部武家法典《御成百式目》,其中第四十二条明确的规定:

“诸国住民逃脱之时,其领主等称逃毁。抑留妻子、夺取资财,所行之企甚背仁政。”

泰时第一次将仁政作为政权的合法性加以强调,并且推出了一系列“恤民”政策,使武士成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统治者。再加之北条一门素来生活简朴,不尚奢靡,所以就更显示出“恤民”和“仁政”不是一纸空文。比如第五代执权北条时赖就有以豆酱为下酒菜的轶事,这些传说无论真假,至少说明了当时作为统治阶层重要组成的阪东武家完全认同儒家社会对于君子品质的界定:宽厚、勇武、简朴。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各种关于平将门的神话大量产生。最多的就是:将门战死沙场后被传首京洛,但却因为英魂不灭,终为鬼雄。所以在阪东地区遍布着供奉将门的祭坛,甚至在武藏国的鸟越附近还有一处被称为“将门冢”的孤坟,当地的百姓们深信,这一捧黄土之下,安葬着一个为民请命并为之身名俱裂的英雄······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东京将门冢——据说这里安葬着平将门的头颅。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供奉着平将门的神田神社。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神官为信众祈福。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等待着入殿内参拜的信众。


王者归来

物转星移,数百年后,大城江户在阪东崛起,并在短短的三十年间不仅成了武家社会的政治中心,也迅速成长为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而最早的几代德川将军也都和平将门、北条执权们一样,是土生土长的阪东武家——打心眼里信不过上方,也就是京都的那些贵族们。

于是德川幕府以平将门的英魂能够保护江户百姓平安为由,隆重的祭祀着供奉将门的神田神社。到了三代将军家光的时代,在幕府授意下,由大纳言乌丸光广向朝廷提议,平将门之名便从“朝敌”的名单中剔除。而阪东的武家们从此便公开以将门的继承人自居,并总结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以往武家的头衔,声称这是当年阪东独立时的古制,这套头衔被称之为“东百官”或“相马百官”。

同时,在民间流行的各种曲艺,如净琉璃、歌舞伎中,表演者开始毫不掩饰的对平将门及其家人充满了同情。这种被称之为“将门物”通俗文艺之所以能够被下层社会喜闻乐见,除了江户百姓根深蒂固的乡土之情外,更重要的恐怕就是出于弱者对强权的一种反抗。在所有的“将门物”中,被后世流传最广的便是《相马の古内裹》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平将门的遗孤——美丽的泷夜叉姬以精卫填海之志为父报仇的神话:

平将门败亡之后,他的女儿(也有的版本是小妹)泷夜叉姬为朝廷的残虐而愤怒异常,于是立志为父老乡亲们报仇。但是被仇恨所折磨的泷夜叉姬最终却堕落成了妖女,为了能够召唤阴兵,她二连三地吃掉无辜的妇孺,以获取黑暗的力量。当泷夜叉姬拐走源氏武将大宅太郎光国的妻子之后,太郎光国便独闯已经沦为魔窟的相马古内里——这里曾是阪东新皇的宫廷,与泷夜叉姬展开激烈战斗。正当双方难分胜负之时,大宅太郎光国的援军赶来。自知不敌的泷夜叉姬拔剑自尽,一股妖气破体而出,飞向远方,只留下一具尸体,犹如这荒凉的故宫,美丽而凄凉。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歌舞伎《善知鸟安方忠义传》中泷夜叉姬的扮相。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最经典的一个亮相。


日本初代“反王”的三生三世:从平将门到泷夜叉姬

歌川国芳的代表作《相马の古内裹》


在德川幕府垮台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为止的几十年间,虽然出于对武士阶层的清算和皇权的空前膨胀,平将门又一度被当做“国贼”而遭到污名化。但是在战后,以民主主义的社会改革为契机,曾经义旗高举,正面对抗暴政的平将门又得到了新的评价,甚至一些左翼人士更是罔顾将门也曾登上帝位的事实,将这位阪东新皇塑造成了一位共和主义者。而同时另外一些保守主义者则从将门的传说中身上看到了那种封建时代古老的美德,所以便认为平将门命乃是一位捍卫着传统价值观的先驱者。

总之,平将门成为了日本历史上永远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