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待久了,買買買根本停不下來?

網友盛傳,疫情才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帶貨網紅,口罩和雙黃連賣到脫銷,消毒產品也長期處於熱賣榜單。與之相反的是,今年我國零售業受此次疫情影響在春節7天內就有高達5000億的損失,線下門店瀕危,很多企業經營困難,零客流、無收入還得照付工資和房租。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曾表示,線下門店停業導致2萬多員工待業,根據國家政策規定繼續發放工資,一個月支出在1.5億左右,若疫情在短期內得不到控制,目前賬上的現金已撐不過三個月。

在家待久了,買買買根本停不下來?

但是,危機與機遇相伴而生,低谷之後必會走向高峰。阿里巴巴因為17年前的非典被隔離在家中而推出淘寶,京東也在彼時轉型線上商城,從而揭開了我國電商時代的帷幕。資深零售專家顧國建也表示,疫情帶來的並非是消費能力的減退,而是消費場景的轉換,此次疫情正是一次拓展線上渠道的戰略機遇。

嚴冬中的生機:線上零售迎來新高潮

根據尚策蒐集到的信息顯示,大年三十,叮咚買菜的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300%;從除夕至初四,每日優鮮的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蘇寧菜場的訂單量是平時的3-5倍;盒馬鮮生在今年春節期間的備貨是往年春節的2倍左右,也是平時的5-10倍。當然,現在的線上零售並不侷限於電商,還有私域流量和微信社交零售,對於大部分流量集中在社交媒體的線下門店來說,將線下顧客轉變為線上流量也不失為一種商機。

疫情期間猛增的線上銷售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線上零售的發展趨勢。面對線上需求井噴,名創優品、盒馬、多點Dmall、叮噹快藥等多個企業還相繼嘗試“無接觸配送”服務。品牌連鎖門店通過小程序實現門店業務線上化,顧客在小程序下單,訂單自動分配到消費者附近的門店,然後安排達達或者順豐進行2小時的“無接觸閃送”,既能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又能保障企業自身業務的持續運作。

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而此次疫情的保守估計在2-3個月左右,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種疫情之下崛起的消費和服務方式,或將因為用戶習慣的養成,以及各種基礎設施的增加和完善而走向成熟。

尚策認為,對於各中小企業而言,這個暫時還沒來到拐點的疫情真空期,未嘗不是一個轉型升級的契機,把握機會,靈活改變經營策略,基於“人、貨、場”三大要素出發,全面賦能連鎖門店,快速開展社交零售,藉機涅槃為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業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