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晚了不給家裡打電話,一定是沒把家放在心上嗎


下班晚了不給家裡打電話,一定是沒把家放在心上嗎


提到愛,我們就會想到溫暖,想到春風,想到陽光,想到鮮花的香氣……

愛,會傷人,你信嗎?

想一想,自己青春年少時,你對一見鍾情的異性,感情維持了多久?你有沒有過痴迷地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在鍋碗瓢盆的婚姻生活裡,你和伴侶發生了多少次口角戰爭?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我們彼此不夠相愛嗎?

不是因為我們不相愛,而是因為有些披著華麗外衣冒充愛的小丑在作祟。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他就是那個戳穿了皇帝的新衣的小男孩。武志紅的成名作,經典代表作《為何愛會傷人》,從心理學角度,揭開那些披著愛的外衣的小丑的面紗,解讀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錯誤的愛的方式。

武志紅。北京大學心理學碩士。知名的心理專欄作家,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曾主持《廣州日報》的“健康·心理”專欄。創辦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在廣州、上海、北京均已成立心理諮詢中心。

代表作:《為何愛會傷人》《身體知道答案》《夢知道答案(升級版)》《為何家會傷人》《你就是答案:活出...的自己》《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等。

今天,我給大家解讀《為何愛會傷人》

我會從三個愛的假象:迷戀,一見鍾情,和投射性認同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一下為何愛會傷人。


下班晚了不給家裡打電話,一定是沒把家放在心上嗎


愛的假象之一:迷戀

徐志摩曾經痴迷於他心中的女神林徽因。林徽因在這位痴情的大詩人心目中,就是完美女神的化身。林徽因自己怎麼看待這份感情呢?晚年的林徽因跟兒子說:

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武志紅說,這種痴迷不是真愛。而是自己內心投射到被迷戀者身上的一個幻想,痴戀者愛的不是真實的對象,而是自己幻想出來的對象,對方的真實性,他們暫時看不到。

痴迷發生後,被痴迷者,能感受到愛和幸福嗎?並不會。因為痴迷者根本不在意真實的他們。

所以,林徽因說:

據實說,我也不會以詩人的美譽為榮,也不會以被人戀愛為辱。我永是我,被詩人恭維了也不會增美增能,有過一段不幸的曲折的舊歷史,也沒有什麼可羞慚。

為什麼會產生迷戀呢?因為童年時期愛的缺失。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自己的異性父母或者重要的異性撫養人有所不滿,他就會在心中幻想一個符合他內心理想的異性父母。童年時期,對異性父母的這種不滿越強烈,他就會越渴望理想的異性出現。這個理想的異性一定會和他的父母差異性很大。

這種差異,就是造成痴迷的根源。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乏看到有些人特別痴迷地戀著一個人,為了對方,他們可以做一切,甚至丟掉自己的性命。對方卻不勝其煩,以前我們會感動,也很費解。現在,可以明白, 這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痴迷,是他把心目中對理想異性的嚮往投射到對方身上。被痴戀者就是一隻替罪羊,所以他們當然感受不到被愛的溫暖。


下班晚了不給家裡打電話,一定是沒把家放在心上嗎


愛的假象之二:一見鍾情

紅樓夢中,賈寶玉對林黛玉是一見鍾情。第一次見面時,寶玉看林妹妹好生熟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忍不住直接說出來:“這個妹妹我見過!”當賈母說他們未曾謀面時,寶玉說,雖然沒見過,可是心裡覺得面善,權當遠別重逢。

黛玉第一次看到寶玉是怎樣的呢?

黛玉一見,便大吃一驚。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可見,一見鍾情的感覺就是熟悉。武志紅說,一見鍾情的秘密也是熟悉感。

當人們對某個異性產生一見鍾情的感覺時,其實是自己內心“少年時代對異性的憧憬”被強烈地喚醒了。

我有位好友,在女人中,她是一位長相極其普通的人。可是無論戀愛對象還是現在的老公,都很帥。我們取笑她是外貌協會的會長。她說,她老爸就很帥。原來,她對長相帥的異性總是一見鍾情,是他們喚醒了她內心對自己父親的崇拜。

一見鍾情的感情好不好呢?是否可取呢?

武志紅說,一見鍾情的感情可靠,也不可靠。如果一個人童年記憶中,異性父母的形象是給與他溫暖的。那就問題不大。如果異性父母給他的傷害多餘溫暖,那麼,一見鍾情勢必就是一次新的創傷。

我們總是忍不住去重複自己的童年,哪怕他是傷痕累累,哪怕再受一次傷。因為理性在情感面前,總會那麼弱小。

如何讓理性戰勝情感,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成長,才能讓自己變得多些理智,少些情緒化,少些衝動。


下班晚了不給家裡打電話,一定是沒把家放在心上嗎


愛的假象之三:投射性認同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有個固執的觀點:我愛人下班後,如果有事情不能正常回家,比如公司開會,或者其他突發事情,必須給我打電話或者發信息告訴我。我覺得,一個家庭必須要有一個家庭的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感也會增強家人之間的感情聯繫。

有時候,愛人能按我的要求做到。有時候,他沒做到。我就會跟你爭吵。我就認為他不重視這個家,不重視我,不重視孩子。他應該養成這個習慣。對此他很反感,認為我小題大做,沒事找事。

武志紅在書中說:

投射與認同,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機制,每一個人際關係中都充斥著大量的投射與認同。

一般情形下,我們儘管玩投射,也渴望對方認同,但對方並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對方沒這麼做,我們也不是太失望。

然後,有些人會特別執著,他投射時,抱著強烈的願望,渴望對方必須以他所期望的方式回應他,如果對方不這麼做,他會嚴重焦慮,認為對方不愛他。這種心理機制,被稱為投射性認同。

下班晚了不給家裡打電話,一定是沒把家放在心上嗎


原來,我掉進了投射性認同的漩渦。

而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頑固的投射性認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分不開。

原生家庭中,一個孩子的表現行為贏得了父母的贊同,孩子就會認為這時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些行為使父母對自己疏遠了,或者總是受到父母的批評和反對。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壞的”。孩子會有意識地做一些好的行為去贏取父母的認可。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邏輯,並執著在自己的邏輯上。越是在關鍵時刻,越是覺得自己的邏輯是正確的。就像我,一直都認為我的想法是正確的。

書中,投射性認同分了四類:

權力的投射性認同。它的內在邏輯是我對你好,你必須聽我的,否則就是不愛我。

依賴的投射性認同。它的內在邏輯是我這麼無助,你必須幫我,要不然你就是不愛我。

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它的內在邏輯是我對你百依百順,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情慾的投射性認同,他的內在邏輯是我這麼性感,你必須滿足我,否則就是不愛我。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一般就是權力的投射性認同和依賴的投射性認同。我就是權力的投射性認同。

武志紅說,中國的孩子大多數會有依賴的投射性認同,因為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父母普遍將孩子聽話視為一大優點。這樣情形下,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依賴的投射性認同。

我為什麼是權力的投射性認同呢?我想這跟我小時候,在家裡是長女,母親早早指使我做很多事情。小小年紀的我洗衣服,蒸饅頭,做飯,我都會。父親在外地上班,母親下地去幹活,家裡的活都由我來完成。我掌握家裡的一切,大家對我的所做所想積極的回應,就是對我的愛和尊重。愛人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不能及時回我電話,我就認為這是不重視我,還會擴大到他不重視這個家,不重視孩子。

其實,他是不是真的不重視,我並不在意。我在意的是他必須按照我認同的方式做。

通過以上,我們對三個愛的假象的解讀。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個披著愛的外衣的小丑,痴戀,一見鍾情,或者投射性認同,他們罪惡的根源都是我們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彌補。

幸運的是,現在的我們有很多機會和資源可以學習,成長。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增長自己的見識,讓自己的靈魂更加豐富,我們可以用心,用愛去給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讓孩子沐浴在健康的愛中茁壯成長。

下班晚了不給家裡打電話,一定是沒把家放在心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