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不從政也沒實權,那每天都幹什麼?

語堂


日本的政治制度從二戰以後,就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中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天皇的地位與職能要從他們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方面說起。   

那議會制君主立憲是什麼呢?

君主立憲制屬於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而其下又包括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英國、日本實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而曾經的德意志帝國和如今的泰國、摩洛哥等地就實行的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在二元制中君主掌握實權,君主在這種制度下仍然是權利中心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所以就如同中國和西方中世紀的君主一樣要決策國家的大小政治事務;但議會制中議會不僅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而且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君主統而不治,對政事沒有決策權,由議會選舉產生的政府才是真正的國家權力中心,由此相較確實在職能上偏禮儀性。

但不論是哪種,實際上都難言輕鬆。   

首先,只要是君主制,君主就承擔著國家元首的身份,所以天皇仍然是國家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對外,天皇要接待元首級的外賓,在皇居舉行茶會、宴會進行款待,接受外國駐日使節的國書並頒發信任狀,還要進行重要出訪事務;對內,日本的地勢臨海,且位於地震帶上,災害多發,天皇也要進行慰問和安撫。這些事務的頻率都不低,比如給駐日使節頒發信任狀就每個月都有一兩次,人事一變動就要辦儀式。


  

議會制的君主還要在形式上任命官員,所以首相由國會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內閣成員由首相任免,天皇認證,也是一些大小的儀式、典禮。   

日本是有宗教文化的國家,主要信仰神道教,而太陽神是日本神話中高天原的統治者,是神道教最高神祇;特殊的是,相比起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大型宗教事務都由教會主持,日本皇室祭祀需要天皇主持,原因是天皇對於日本而言有神聖化的意義。

神道教中,太陽神是日本天皇的始祖,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作為神統治日本,不論是在天皇無權的幕府將軍統治時期還是在現在,日本始終沒有爭議過天皇的存在,而且絕對不會將政治錯誤歸咎於天皇。由此,皇家祭祀也在天皇的日程中佔有絕對的優先級。   

天皇除了這些重大的禮儀性職務以外,還有一些繁瑣的日常事務。首先是文書審批,天皇署上自己的名字,對提交上來的文書予以通過,這個過程肯定不只簽名那麼簡單,這些事關國政的文書都很重要,必須仔細閱讀,這就很耗費時間精力,而且數量很多,天皇經常要一早就去審閱文書。   



另外,作為國家地位最高的人物的君主還要負責頒發榮譽,所以每天要接受謁見與進行授章。由於授章類型較多,受賞人數龐大,累計相當費時,現在天皇一年下來要給大約22000人授章,平均每天就要見60人。不僅如此,對於清掃龐大宮室的志願者團體,天皇也要每週抽出時間接見並感謝。   

日本皇室是沒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無法依法加入政府,所以不能夠進行我們所通識的“從政”,也不能決策國家如何發展。但從天皇的事務和工作量來看,日本天皇的生活幾乎沒有與政治分割開的時間,不從政並非不參與政治,無實權絕非無權力。


歷來現實


日本施行君主立憲制,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是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不過這個“象徵”也足夠天皇每天有得忙,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作為天皇需要做些什麼呢:

  • 第一,按時上班處理文件,形式上對國事行為進行任免批准等;
  • 第二,接待外賓以及進行出訪、訪問活動;
  • 第三,主持皇家祭祀、相關慶典以及授予榮譽等事務。


二戰後,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了下來,《人間宣言》的發表將天皇從神壇上拉下並且失去了所有實權。不過根據日本法律,天皇仍舊可以根據國會提名任命首相,也可以召集國會、解散眾議院、批准各項法律等。當然,天皇做這些都需要經過國會或內閣的授意,只是形式上需要天皇來做而已。

雖然如此,天皇每天僅審閱大量的文件就非常忙碌了。以明仁做天皇時期為例,平均每年需要審閱批准的文件超過1000份。如果沒有其他活動,天皇每天上午9點就要去“菊之間”上班,有時候也需要加班。天皇的工作內容就是認真閱讀、蓋章、簽字等,重複而沒有意思。


雖然沒實權,但天皇終究是日本的象徵與元首,禮儀上有些事情必須天皇來做,首相是做不得的。比如接待元首級的外賓、接受外國駐日使節的國書,以及很多的出訪事務等。

明仁時期幾乎每年都要出訪國外,日本地震等災害頻發,天皇自然也要前去慰問。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是非同一般,而每年日本天皇需要接待的到訪外賓也是非常多的。禮節性的各種接待、出訪關乎日本的顏面,這樣的工作一點也不輕鬆。

作為天皇,自然也是需要打理主持皇家事務的。儘管有宮內廳做主,可主持祭祀之類依舊要天皇來做。在日本皇室,每年的宮廷祭祀就有18次,日本各地還有各種重要典禮,有的也需要天皇參加。

另外,日本很多的獎章、榮譽的授予也需要天皇來做,比如日本國際獎、國際生物學獎等諸多學術界獎章的頒獎,日本內閣成員、醫護人員、各項榮譽獎章、文化勳章等名譽頒獎,也要天皇來做。每年這種密集性的各類頒獎活動就超過200次,天皇如果有社交恐懼症,肯定是要受不了的。

總而言之,天皇的工作非常忙碌卻又枯燥乏味,對體力與心理都是不小的挑戰,以至於明仁天皇在位30多年終於受不了了要退位。


澹奕


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皇是世界為數不多的國王,雖然他們手裡邊沒有任何的權力,但是卻是一個國家的象徵。

就拿日本來說,日本的最高統治管理者是首相,但若是從日本的國事上來說,真正的領導則是日本的天皇。

但是日本天皇手裡面並沒有任何實權,無非也就是有參加國會大會的權利。名義上可以發佈任何命令,但是在發佈任何命令的時候必須得到群臣的同意,或者在國會的允許之下來發布國家的命令。

準確說日本天皇是其實對於日本來說就是很多餘的一個官職存在。

那日本天皇不從政也沒有實權,他每天都幹什麼事呢?

或許有網友認為既然沒啥事可幹,每天可能就是遊山觀水享受作樂了唄,其實現實並非如此。

他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徵和代表,每天還要象徵性的去處理一些事情,他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樣,每天要批閱的文件有很多。

比如在國家準備發佈一條法令或者說推行一個政策的時候,由國會商量好並且經過首相同意之後,最後便交給天皇“審核”。

其實天皇沒有權力對即將發佈的命令做出任何的更改,只能夠聽從國會的意見,但是還要走這條程序。

所以天皇的工作就是在這些條例上蓋上自己的印章,簽上自己的名字。

除了要批閱這些文件之外,在推行新的法律制度的時候,天皇還要象徵性的進行簽字同意,只有天皇認可的法律條文才算是合法有效的。

接著,就是日本在祭拜靖國神社,還有一些國家祭祖大典的時候是要由天皇主持的,畢竟這個事換其他人也不合適,所以天皇有一個工作就是要去這些祭祀場合進行主持。

除此之外,天皇和英國女皇一樣作為一個國家名義上的領導人,還是要接見很多的外賓,並且進行象徵性的談判。

每當外國賓客到訪日本的時候,天皇就要作為一個主人的身份去進行迎接,並且招待與其交談會晤,雖然實際上談不了任何靠譜的東西,但是這個場合還是要走的。

所以綜合的來說,天皇的工作還是挺辛苦的。

除了正規工作之外,天皇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保持日本的信仰,在日本的傳統文化裡面,天皇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現在在一些年輕人的印象中天皇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在一些中老年人的認知裡,天皇才是日本的主人。

對於這些人來說,天皇是不可取代的,因此可以說天皇也屬於日本文化傳承裡面的一個重要部分。

其實做天皇生活也還是不錯的,天皇一年能夠3.2億日元的花銷,雖然在層層撥扣到天皇個人手裡的並不多,但是要比普通的上班族幸福多了。


夏目歷史君


日本天皇的確沒有實權,無論是決定國家大事的權利還是軍事上的權利一概沒有,但也不能說日本天皇在位置上沒事可幹了,相反地,日本天皇每天要做的事還挺多:傳承文化傳統、代表國家出訪、蓋印章。

和君主立憲制下的英國女皇差不多,還有如今的印度總統,日本天皇手中並沒有掌握實權,而相對的,他們更多的是作為國家的一個代表、傳統文化傳承的標誌被立。自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受到美國脅迫,日本的《人間宣言》出臺,正式奠定日本統領國家的權利從天皇身上被抽走、落入國會之手的後路。

不過就算實權被拿走,日本天皇依舊沒有被廢,這個制度一直保留至今,而且天皇的即位也有嚴格的要求,皇室的血脈不容破壞,天皇皇位一脈相承。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日本天皇連實權都沒有,難道每天作為擺設受到國家民眾的景仰就完事了嗎?

也不能這麼說,畢竟嚴格來講,日本天皇好歹也是有工作的工薪黨,和普通的公司職員差不多。並非說身在皇室,就有隨便揮霍的權利了,日本天皇及家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開銷,都是要報給國會,最後由民眾公共稅收報銷的。這和英國女皇的運作機制十分相似,而且寫給國會的單子上,每條每例都要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然國會是不給批的。

而至於天皇的工作,除了一個持久性的傳統文化標誌以外,其實每天還挺忙的。就說國會出來的各種文件需要經過天皇蓋章通過這個事吧,天皇每天要蓋的章就數以千記了,國會多少人參與議事,天皇大概就要蓋和人數一樣多、甚至更多的章。畢竟君主立憲制上明明白白地規定國會作出的決策,最終要由天皇審批通過——事實上天皇也只有通過的份,所以也只能明明白白地蓋章,這章由別人來蓋還不行,只能由天皇親自授予。

想想看每天要蓋這麼多的章,不說眼花繚亂,手也要酸了。嚴格意義上來說天皇對這些文件是有著“任”與“免”的權利的,但現在的日本天皇大多都把沒有實權這個標籤深深地刻在骨子裡了,誰沒事幹會找國會和首相的麻煩呢。

除了閱讀文件、審批文件、給文件蓋章外,日本天皇作為一個重要的禮儀象徵,也經常需要在一些特殊場合出面。比如說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來訪,天皇的出面迎接就是一個禮儀化的流程。更多的還是一些國家級的賽事頒獎典禮、和一些晚會的嘉賓,天皇都會到場充當門面,以及日本傳統的一些禮儀祭祀場合,也都需要天皇來主持。

所以綜合來說,天皇也是個苦命職工,只不過職位是生來就被定好的,還每天都挺忙。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日本在1889年頒佈憲法,代表著日本政體形式上從君主專制變成了君主立憲制。所謂君主立憲制,就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法,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日本的天皇、歐洲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女王、國王以及亞洲、非洲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等都是各國君主立憲制政體所規定的最高“精神領袖”,是超越“純粹的政治”並象徵國家統一精神的最高領導者,但是他們往往沒有實權,實權一般都掌握在這個國家的總統、總理或者首相手中。

日本德仁天皇夫婦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君主制度(包含君主專制階段,所以時長超越了英國,但英國是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在百年的歷史中天皇的權力大小也是歷經波折,從最初至高無上到被架空,再到明治維新之後逐漸擁有實權,再到二戰戰敗之後失去實權,只作為一種精神象徵繼續在日本延續著。沒有實權的天皇每天都在做什麼?按照日本憲法規定,天皇如今主要職責有: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蓋玉璽印),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從表面上來看,天皇還是有著很大的權力,實際上不過是個“空殼”,他的存在只不過是讓已經敲定的國事多一道程序,可儘管如此,他也得兢兢業業的去做,畢竟這是日本憲法所規定的。

與歐洲國家的皇室家族差不多,日本天皇家族也算得上是日本上層社會的名流,而且由於延用君主世襲制,所以天皇的繼承也變得相當簡單,且基本找不到權力鬥爭的現象,畢竟天皇家族的實質權力還不如天皇家的姻親家族權力大,沒什麼好爭的,即便是爭到了也還是逃脫不了“工具人”的命運,目前,日本更多的把“天皇”當做一種值得敬畏的文化,一種精神象徵,而不是僅僅是一種職位。


日本德仁天皇“寒酸”的登基場面

如今在日本國內,天皇最多隻能算得上給內閣打工的人,雖然剛才提到,日本憲法規定,天皇可以任命內閣大臣、批准法律、政令等,但是日本憲法還規定,天皇在參與國事時,必須得到內閣的建議與承認。這就有點意思了,與“古代的君王可以決定下屬機構的構成與決策”不同,日本天皇對名義下屬機構發號施令時,必須要經過下屬機構的同意,日本政府這不明擺著在向世界宣佈:天皇的決策就是個可有可無的人,這就有點像“公公”和“皇帝”的權力換了換一樣彆扭。

日本天皇每天最多就是喝喝茶,等內閣有事通知自己,有會議就去旁聽,有儀式就去參加,他沒有姓氏,沒有名字,沒有戶籍,這個職位彷彿就在告訴日本全體民眾,天皇是要被他們像神一樣供著的。日本政府每年會給天皇撥款三億兩千萬日元,約合人民幣兩千多萬,看著很多,但其實這筆錢最後落到宮廷那些人手裡的真沒多少,大部分都被他們花了,所以毫不誇張的講,日本天皇每天就只是在做一份如何什麼也不幹,然後去花錢的工作而已。日本天皇最風光的時候莫過於參與外交活動,這也是天皇在國事上唯一的直接價值體現,也是眾多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們最具有價值的活動。當下,日本德仁天皇才即位沒多久,在正式即位之前德仁夫婦做的最有意義的活動之一也就是作為東道主接待了特朗普夫婦,其他的基本沒有值得一說的。

德仁天皇夫婦接待特朗普夫婦

如此無所作為,日本為什麼還要保留“天皇”?如果日本政體不發生變革,天皇依然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存在,沒有哪個日本人願意看著天皇在這個世界上消失,這是屬於日本文化中的信仰,是日本民眾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日本民族團結,給“統治者”避免了很多麻煩。


黑先生1998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不禁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日本天皇真的只是一個象徵性職位嗎?這兩個問題,實際上都是相差無幾的。

首先來說,日本天皇的存在確實不只是象徵而已,至於不從政,沒有實權,我覺得還是得分情況討論,而且也更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視日本天皇存在的實際價值。

在我們多數人看來,日本天皇不過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職位而已,並沒有什麼職權,如果和英國的女王比起來,其權力確實要小得多。

首先最明顯的一點,日本天皇的工作都是“儀式性”的,比如說公佈法令、頒佈榮譽、會見外賓等等,甚至在日本的憲法裡,還有一條天皇的工作就專門叫做:“執行各項儀式”。

說實話,剛開始我覺得這一職位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不過就是一個象徵性職位而已,並不能像古代的皇帝一樣還可以行使權力。但是當我看到邵恆老師在對其講解之後,我的看法完全改變了。

裕仁天皇

雖然日本天皇沒有參政的權力,但是這個職位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形象工程而已。與之相反的是,天皇在日本政治中起著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日本可能存在的軍國主義苗頭進行制衡。

如果你熟悉日本的歷史,那麼你就不難知道,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實際上和天皇制度是密切相關的。按照1889年頒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裡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都歸天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軍事統帥權,乃至天皇還可以解散國會。

而正是這樣的制度,為軍國主義的產生和擴散創造了很好的政治條件。所以在後來,日本軍部的勢力就開始逐漸增大,並對其他國家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要知道,這些戰爭都是以維護天皇的旗號發起的,

所以,當日本戰敗的時候,在當時的美國國內就有很高的呼聲,要將當時在位的裕仁天皇當成戰犯來進行公開審判定罪。甚至在當時還有人提出,要將天皇制度給徹底廢除掉,以此來掐滅日本的軍國主義。

不過在當時有一個人並不這麼看,他就是麥克阿瑟。他認為要想實現日本的去軍事化,那麼天皇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因為天皇是唯一能夠團結整個日本的重要人物。

麥克阿瑟讓裕仁天皇繼續當天皇,但是要求他必須公開宣佈,自己不是神,而是一個普通人。因為在二戰以前,天皇在日本社會里的地位是神一樣的人物,日本民眾對他是十分敬畏的。

在1947年的時候,美國還讓日本改變了皇室是繼承規定:只要現任天皇直屬的男性後裔,或者是他的兄弟、叔伯才能繼承天皇的位置。這一條款的出現,很好地避免了日本皇室利用家族的其他分支,來重新喚起軍國主義。

此外,美國還有新的計劃,那就是在裕仁天皇的兒子“明仁天皇”上面下功夫,其原話是這樣說的:

“明仁天皇要被當作一個能夠傳播價值觀的渠道來培養,這些價值觀是美國要用來重建日本的。”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讓他來接受美國式教育,不過也正是這樣,才使得明仁天皇形成了和平主義的政治傾向。關於這一點,我們從他的很多行為上都能看出來。

明仁天皇

比如在結婚這件事情下,過去日本皇室都只能和皇室的成員結婚,但是明仁天皇並不是這樣,他打破這一慣例,和一個在網球場上認識的普通姑娘結婚。他們兩人不僅志趣相投,同時也還經常和公眾互動。

但是問題來了,就算日本天皇在價值觀上接受了和平主義,但他還是沒有實際權力,這又怎能制衡日本軍國主義的苗頭呢?

關於這一問題,邵恆老師說到了——其實答案就是在上述進行的那些儀式性活動中。明仁天皇在任期間,持續不斷地通過公眾活動來宣揚和平主義,大力呼籲日本對戰爭當中的暴行進行反思。

2015年的時候,安倍政府通過了一條能讓日本軍隊參與到海外衝突當中的條款。明仁天皇雖然不能直接給予優回擊,但是他特意在當年日本投降紀念日的演講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希望戰爭的野蠻永遠不被重複”。

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這些公眾活動,雖然說天皇不能直接參政,但其公眾影響力,也是不可忽視的權力。通過一系列的公眾活動,明仁天皇實際上為自己塑造出了一種道德權威。

所以,現在你還覺得日本天皇只是一個象徵性職位嗎?

通過看邵恆老師的講述,對我來說啟發還是很大的,因為以前對日本天皇這一職位的認知還是比較淺顯的。


方圓文史


這個絕對是假象!日本天皇是有實權的!只是受限於二戰戰敗才不得不由前臺轉向後臺,表面上把首相推到前面,實際上首相也不過是用來背鍋的(比如發動二戰的天皇就把責任推給了首相),甚至我們從近年來的事可以看到,日本首相先後換了幾任了?他們都是出事後主動辭職的!而天皇卻屁事都沒有,典型的有功勞是天皇的,出事背鍋首相的。

日本天皇確實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實權,當時的日本執政權大多落在日本的幕府將軍手裡,這些幕府將軍架空了天皇,把持了朝政。但是呢,並不代表日本天皇就喜歡這種被架空的感覺,歷史上日本天皇就曾多次發動政變企圖奪回政權,只是因為奪權失敗了才不得不把政權寄放再幕府將軍那裡,這個格局一直持續到明治天皇時期。

在歷史上,日本有兩個世襲統治人物,一個是日本天皇,一個是幕府將軍,這就形成了獨立的日本風格政治,“雙皇制”,一個是操假實權的天皇,一個是握有實權的幕府將軍。但是到了明治時期,由於幕府將軍統領的武裝力量被美國艦隊打敗,這幕府將軍的實力瞬間降落,這便給了明治天皇重新奪回政權的機會,這便是著名的還政天皇事件。從那以後,日本天皇便牢牢將政權跟軍權把控在手裡,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二戰後,美軍收繳了日本天皇的軍權(現在日軍指揮官是美國人),而政權則歸了首相。但是呢,不管什麼類型的公文,要想讓協議生效必須要有天皇的授權。


優己


皇帝在我們中國那可是人人羨慕的職業,全天下都是他的,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有數不盡的美女陪侍,整天醉生夢死,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自己無數次的夢中意淫,只怪自己命不好,還沒有出生,皇帝一職在中國已永遠的消失了。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不僅僅只是中國有過皇帝,現在還有很多國家也有皇帝存在,只不過他們的叫法與我們不一樣,比如泰國叫國王,英國叫女王,日本則稱天皇。

日本這個國家算是很奇葩的,他們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有的說是徐福帶來的500童男童女的後人,還有的人竟然承認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


日本的天皇制度存在很久,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的朝代,從未改朝換代過,都是他一家人傳承下來的,這與中國截然不同,在中國,一個朝代長的兩三百年,短的一二十年,經常為了改朝換代拼得你死我活的。

日本現在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他們的裕仁天皇在二戰時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犯下了滔天罪行,戰敗之後完全被剝奪了實權,被架空了,直到現在,天皇僅僅只是個沒有權力的虛位。


天皇雖說沒有了實權,但他還是有很多象徵性的權利,根據《日本國憲法》,天皇如今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日本稱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息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看起來在日本的許多場合還是需要天皇的存在,雖說是擺設,但是程序、過場還是要走完的。


天皇作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雖說國家的大事小情不用他操心,但他和普通人一樣,每天也是要按時上班的,他每天上午九點鐘準時到達他的辦公室,裡面的文件堆積如山,他同樣是一邊品茶,一邊悠哉悠哉批閱,在需要蓋章的文件上蓋下他最具有體現價值、最有存在感的玉璽。

每週二、五還要出席內閣會議,充其量算個旁聽者吧,最有意義的要數由他親自主持儀式歡迎外國元首,這個活動最能體現天皇的價值,這也與他的身份相匹配,當然了還要在適當的時候,會見一下來訪的外賓。

還有一些重要的場合需要天皇出席的,天皇也必須到場,天皇還會抽時間下鄉走透透,到各地視察,會見他的臣民。


天皇的工作雖說是個美差,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工作奴”,沒有實權,但他分內的工作一件也不能少。

有許多人說天皇這樣的美差,普通人幹十天就受不了,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天皇這樣的美差幹起來挺舒服的,雖說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國家的大事小情從不用他操心,也不用擔心哪個人有野心來謀權篡位,千百年來皇位都是他一個家族的,也沒有後宮的煩惱,每天按部就班的批閱對他來說不痛不癢的文件,時不時的把他顯示權力的玉璽拿出來顯擺顯擺一下,吃喝拉撒的費用都是國家的,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怎麼就受不了,有點矯情。

如果是外國元首來了就更有意思了,可以親自主持歡迎儀式,這樣的儀式天天有就好了,萬人矚目,多麼的風光,如果是政府首腦來了,只是禮節性的接見一下,走走過場意思一下就行了。


也許有人要說,日本天皇既不從政,也沒有實權,不如廢掉算了,其實也不能,存在即是合理的,日本天皇雖說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但他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是日本臣民的精神領袖,對外代表日本,成為日本人的信仰,已經深入到日本人的靈魂深處,天皇的存在對於許多日本人來說就是精神寄託,是日本民族力的核心。

如果廢除天皇制度,那無異於是摧毀日本的民族信仰,對日本來說是不利的。


天皇是國家的象徵,所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倍受矚目,都要有嚴格的自我約束,不能任由自己胡來,他們沒有姓,沒有個人財產和土地,只有被規劃好的人生,皇室聽起來是那麼高貴的身份,令人羨慕,但其實他們也必須遵守《皇室寶典》的規定,謹小慎微,處處低調,活的也沒有平常人自由、快樂,因此也沒必要羨慕。






遺產君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見面。

日本是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日本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了憲法,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今天的德仁天皇共經歷了126代。

日本的現任天皇是德仁天皇,2019年5月1日即位,年號為“令和”,上一任天皇是明仁天皇,年號是“平成”,明仁天皇即位於1990年11月,他是日本200年來生前退位的第一位天皇,再上一位天皇是裕仁天皇,年號是“昭和”,他在位期間指揮和策劃了侵華戰爭,1945年8月15日發表“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向同盟國投降。

日本戰敗後,在美國主持下日本建立了議會民主制度,天皇被剝奪了行政權利,只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存在,他的主要職責是任命首相及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的實施,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式的外交活動和國家典禮以及皇室祭祀。

由於天皇已經沒有的實權,國事方面不過是走個過程和形式,無非是蓋個御印而已,需要天皇出面召集的會議,一年也不過幾次,都有天皇的御用秘書代勞,國家的大型典禮也不過擺個個頭,不需要天皇親自講什麼話,天皇出席的外交活動也很少,基本是外國元首訪問日本時禮節性的拜訪,所以,國事方面天皇的工作量是很小的。

皇室的祭祀是天皇最大的工作量,祭天、祭地、祭祖宗,這些都需要天皇親自主持,特別是祭祖宗,這項工作就夠天皇受的了,誰讓日本號稱萬世一系,126代,代代相傳呢?,如果每一代天皇單祭個出生和死亡,就需要200多天,再加上其它的,天皇基本每天都需要祭祀,祭祀的一套程序是極其複雜的,時間也很長,對天皇來說成了一個體力活,我認為,明仁天皇到了2019年都87歲了,實在吃不消了,所以才傳位給了德仁天皇,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大家又是怎麼認為的呢?請留言、評論喲!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時期,能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權力在日本可謂至高無上。

至於說到日本天皇不從政也沒有實權,應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指昭和天皇(裕仁)之前的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時期,天皇被架空長達682年,純粹如同傀儡;二是指昭和天皇后期,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了議會民主制,因此天皇僅存其名,而無其實,還要每天照常上下班,處理日常公務。

那麼,日本天皇為何會落到如此結局呢?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當時的日本基本已成為美國的“半個殖民地”。因此,為了順應日本民意,這才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制度保留下來。

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血脈如同平民,徹底摧毀皇權神聖地位,僅成為接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徵。

為了更好地掌控日本,美國又給予了日本天皇一定的權力,如:任命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如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解散眾議院,公告舉行國會議員的選舉,認證國務大臣和法律規定其他官吏的任免、全權評書以及大使、公使的國書,授予榮譽稱號,認證大赦、特赦、減刑、免除執行刑罰以及恢復權利,認證批准書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外交文書,出席接受外國大使及公使的禮儀性外事活動,國家典禮和救災宣言等。

而這些工作,就是當時昭和天皇每天的日常工作。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皇太子明仁天皇繼位,再到後來的德仁天皇繼位,都在繼續履行這些工作職責,直至今日。

有人說,這樣的工作太乏味,不知有多少人做夢都想幹吧。

雖說,日本天皇並無實際的權力,但是身份地位在日本依舊十分崇高。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加“主權恢復日”儀式結束後,當天皇夫婦離去時,安倍首相和其他參加者舉起雙手,高呼“天皇陛下萬歲”,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其實,這一切只不過是美國給日本添的一個梗,利用天皇牽制議會,防止日本人團結一致,跳出美國人的“手掌心”。後來,日本政府和軍部,也曾多次試圖衝破和平憲法和美國人的牢籠,但是無論從武力還是天皇方面,都無從下手,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進行一些小打小鬧。今後的日本政府、天皇以及美國三方平衡,一旦被打破,日本也將徹底脫離美國的掌握,恢復完全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