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五十歲駕崩,他有兒子,為何要傳位於其弟?

小史坑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悟空問答上用不同的方式問了無數遍了。

趙匡胤不是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受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傳給自己的兒子。

一、金匱之盟的疑問

金匱之盟與陳橋兵變、燭影斧聲並稱宋初三大疑案,歷代對此爭議很多,眾說紛紜。大體上分為“獨傳約”和“三傳約”的區別。獨傳約:即太祖傳位給太宗。三傳約:太祖傳給太宗,再由太宗傳給廷美,廷美再傳太祖兒子德昭。鑑於五代諸帝在位時間最長不過10年,平均在位不到4年,杜太后臨死要求立長君的遺言,完全有可能發生。但就算是這樣,也未必會寫成誓約。從趙匡胤的作為來看,杜太后臨終時所謂“金匱之盟”的口頭協議應該還是有的,只是沒落實到書面協議,但在前期對趙匡胤也確實產生了影響。

因為只是口頭協議,太祖始終沒有明確公佈儲君之位。卻在杜太后去世後僅月餘,趙光義以泰寧將軍節度使、大內都部署的身份被任命為開封尹、同平章事。對趙光義看似平常的任命,隱藏著玄機。在五代時,凡皇位繼承人都要先照例被封為京城尹,所以,趙光義此番受封,無形中透露出趙匡胤欲傳位於他的信息。其間因為趙普的阻撓,那時的宰相趙普根據歷代的殷鑑,是反對傳弟,力促趙匡胤傳子的。太祖本人的不甘心而導致遲遲沒有明立儲位。趙匡胤會有上述的舉動說明他在皇位繼承上是受到某種約束的,但又不像是在履行書面誓約那麼正式規矩。

二、宋太祖趙匡胤棋差一著

開寶六年,德昭已二十三歲,到了完全可以傳位的年齡,趙匡胤卻拒絕了趙普的建議,按前朝慣例將光義晉封為晉王,確定了其作為準皇儲的地位。在策封晉王的同時,德昭被封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太祖這個行為就值得玩味了,作為口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發言人,不可能不對親兄弟產生警惕心。應該是面對晉王羽翼漸豐和在開封盤根錯節的勢力時,針對性的進行假裝忽視和縱容,好讓趙光義因此而忘乎所以,露出迫切繼位的心思。太祖才好有藉口順勢而為收拾掉親兄弟。因此太祖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的勢力。這代表隨著德昭、德芳的逐漸長大成人,太祖傳位於子的心思開始活泛。誰不想把大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由於不是正式立儲,皇位傳承仍舊可能會有變數。

三、趙光義黨羽眾多,盤根錯節

趙光義羽翼已就尾大不掉。自公元961年宋建隆二年始,趙光義就開始擔任開封府尹,掌管東京達十三年之久,網羅了大批的人才入自己的官署,號稱:“南衙”,據考證,包括:宋琪、石熙載、竇偁、柴禹錫、程德玄等共六十六人。南衙儀仗每次出行,燦若圖畫,開封人都讚歎說:“好一條軟繡天街”。 足見趙光義已羽翼豐滿。

宋太祖在趙德昭二十六歲時的開寶九年,祭出遷都一招,結果遭到群臣和晉王趙光義反對,因為倘若遷都洛陽,代表著趙光義在開封多年的苦心經營將化為泡影。由此也從側面證明這時趙光義黨羽和勢力的強大。既然遷都不成,太祖無奈之下只好轉而繼續培植德昭,同樣在開寶九年,把接待吳越國使臣的事情交給了趙德昭,很多人覺得這個沒什麼含義,但在這之前接待吳越使臣這類事都是趙光義在做的。 不過所有的一切都在開寶九年戛然而止,應該說對於太祖的心思,趙光義是心知肚明早有覺察的。於是在開寶九年,當太祖用德昭逐步取代光義的職權時,孤注一擲先下手為強。就在開寶九年的冬天,趙匡胤因為燭影斧聲被敲破核桃暴亡。趙光義即位,在開寶九年還有九天的時候改元為太平興國元年。

四、宋皇后的行為如何理解

宋皇后於太祖暴死後第一時間命內侍都知王繼恩召趙德芳。注意宋皇后讓王繼恩召的是趙德芳,並不是德昭。說明:一、宋皇后為了避嫌,畢竟德昭和宋皇后年齡彷彿。二、宋皇后和德芳更親近,與德昭不睦。三、也或是趙光義使用的離間計,用以離間宋皇后、德昭、德芳這同一個陣營,三者之間的關係,畢竟《太祖實錄》無論是新錄和舊錄,都已經被趙光義父子篡改過了。(注:太祖實錄舊錄和新錄分別在太宗、真宗兩朝修纂過四次。)並不能就此依據表明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是小兒子德芳。畢竟其時,以培植了三年的德昭的實力對壘趙光義尚嫌孱弱,又遑論德芳呢?


五、趙匡胤死後,太宗的作為

結果王繼恩卻叫來了趙光義,同樣的事王繼恩後面還幹過一次,太宗去世後,與參知政事李昌齡勾結,繼恩謀廢太子。呂端發覺陰謀,奉太子真宗即位,並將王繼恩下獄,後來繼恩死於貶所。宋皇后見是光義,愕然失色之下改口喊官家,說:“我們母子性命都交給官家了。”光義邊落淚邊回答:“當共保富貴,勿憂也。”於是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這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對於這段歷史的大概記載。

太宗繼位後的行為

趙光義即位後,迫不及待地將開寶九年改元為太平興國元年。一般來說,以子繼父、以弟承兄,出於對前任皇帝的尊重和承認,當年是不改元的。趙光義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他曾回顧道:“即位之始,覽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習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別作朝廷法度。於是遠近騰口,鹹以為非。至於二三大臣,皆舊德耆年,亦不能無異。朕執手堅固,靡以動搖,晝夜孜孜,勤行不怠。”究其原因太宗這樣做主要還是源於得位不正的心虛理虧。

接著,太宗下令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與自己子女一樣,皆稱皇子皇女;讓廷美擔任開封尹兼中書令,初封魏王,後又改封秦王,表明自己沿用太祖時皇弟尹京的舊制;太祖子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與廷美均位在宰相之上。以穩定人心、鞏固自身地位。然而待皇位穩固後,太宗就很難再與侄兒和弟弟“共保富貴”了。

太祖兒子的結局

公元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北漢為宋所滅後,不顧群下的反對趙光義率宋軍乘勝進攻契丹,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遭遼軍重創慘敗後中軍潰散,作為皇帝的趙光義也中箭失聯。宋軍夜驚,一時不知皇帝蹤跡,有人便建議隨軍的德昭繼位。太宗旋迴,回來後知道此事很不高興,想必也是感受到了還有擁戴太祖嗣子的勢力。回京後,趙光義以伐遼未成,對掃滅北漢的功臣拒不封賞。德昭提醒他時,太宗大怒:“等你做了皇帝,賞也不晚!”德昭回去後旋即自盡。史載:太宗聞訊,抱屍大哭道:“痴兒,何至於此!”用假惺惺的眼淚來掩飾自己的威逼。又過了兩年,23歲的趙德芳死於非命,《宋史》說是“寢疾薨”,與他老子同樣,在睡夢中就去了。   

太祖弟弟趙廷美的遭遇

德昭和德芳死後,秦王廷美就成了太宗的眼中釘肉中刺。在德芳死後僅半年,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廷美即被柴禹錫告發“將有陰謀”。 但因德芳剛死,太宗唯恐痕跡太露,暫時壓下。次年三月,又有人“告發”廷美準備在太宗前往慶祝金明池的水心殿落成之際犯上作亂。太宗假意不忍心張揚其事,罷去廷美開封尹,將他調到洛陽任西京留守。與此同時,與廷美往來密切的一批文武臣僚都因“交通秦王”而貶官流放。

不久,剛剛因出籠“金匱之盟”改裝版幫了趙光義大忙,而復相位的趙普就向太宗報告,盧多遜與秦王廷美勾結一事。罪名是盧多遜向廷美效忠道:“願宮車(指趙光義)早宴駕(指死去),盡心事大王。”罪名一出即罷盧多遜相位下獄,後流貶海南崖州,相關涉案人等斬首。秦王被勒令歸私第,其朝中勢力徹底剷除。 五月,又遭繼任開封府尹李符揣摩上意,奏稱:“廷美銜恨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廷美旋降涪陵縣公,房州安置。與後周退位小皇帝作伴去了。兩年後38歲的趙廷美鬱郁死於當地。

太宗對廷美的迫害,連太宗的長子元佐都看不過去,出面向父親申辯四叔的冤屈。當廷美死訊傳來,元佐也隨之發瘋。此外太宗還對宰相李昉等誣稱趙廷美為乳母耿氏所生,為掩蓋自己逼殺廷美,甚至向父母潑髒水,故意編造謊言。涪陵之獄,看不見任何確鑿的罪證。《宋史·趙廷美傳》把這一冤案歸罪於趙普。

趙普為了什麼?

趙普在太祖晚年被罷相。太宗即位之初,突然漏話:“如果還是趙普在中書,朕也不得此位!”原來趙普是反對太宗繼位的,據《玉壺清話》記載,太宗貶謫盧多遜後對趙普說:“朕幾欲誅卿!”(我好幾次想殺了你。)從太宗再用趙普後,追問往事時,趙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來:“先帝若聽臣言,則今日不睹聖明(太祖如果肯聽我的話,就見不到您光輝形象啦”)。

太平興國二年,趙普請求入京參加太祖入陵,其後,備受趙光義冷落和宰相盧多遜的打壓,嘗夠了世態炎涼。為改變“旦夕憂不測”的處境(早晚都在擔憂,怕遭遇不測。),趙普密奏,說明金匱之盟一事,後來太宗果然在後宮找到了,興奮之餘太宗立即召見趙普,向他道歉說:“人誰無過,朕不到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人哪裡會沒有過錯呢,我不到50歲,就已經知道前面49年對不起你的過錯了。)

誰不是想傳位給自己兒子呢?

但還不放心,對自己身後皇位的繼承,繼續試探趙普,趙普回答:“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傳位這事,太祖已經做錯了,您怎麼能夠再做錯呢?意指太宗應該將大位傳給自己兒子。)太宗頻頻點頭,這回才算真放心了。

總結

上述林林總總可以看出,太祖因為趙光義的勢力和手段,沒有機會傳位給兒子。而太宗在位時,如果德昭不死,太宗就很難傳位給真宗,既然太宗抱定了傳子的想法,趙光義又是寡恩陰狠手段毒辣的人,又怎麼可能履行“三傳約”給太祖兒子繼位的機會呢?


天下不武


公元967年趙匡胤駕崩,關於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裡面只寥寥數語“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此時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8歲了,次子趙德芳也已經成年了,為什麼趙匡胤要傳位於弟弟趙光義?(這個問題首先要默認皇位是趙匡胤傳給弟弟趙光義的,而不是“燭影斧聲”懸案裡所映射的趙光義弒兄篡位。)


都說這得益於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961年34歲的趙匡胤和病危的杜太后定下了“金匱之盟”,說是按照二弟趙光義-三弟趙廷美-大兒子趙德昭的順序傳承帝位,以免重蹈前朝幼子誤國的覆轍。先不論趙匡胤是出名的孝子謹遵母親大人的遺囑,且看趙匡胤一生沒有立過太子,而且對弟弟一直很容忍照顧,早早封晉王,開封府尹,做足了皇儲才能有的待遇。對自己的兒子也只是節度使、防禦使。


歷史上商代的王位經常是兄終弟及,後來的元朝也是,趙匡胤的帝位本身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來,雖然經過“杯酒釋兵權”達成了軍權集中,但是相對於共同打下江山的趙光義,趙德昭趙德芳明顯實力不足,而仁德的趙匡胤功臣都沒有殺何況手足趙光義?而他深知如果兒子繼位趙光義肯定會對兒子構成威脅。所以“燭影斧聲”裡面“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或許是趙匡胤自覺病危,給弟弟委以重任,弟弟心裡高興也要做謙遜之狀,而“太祖引柱斧(《隱居通議》中說此斧非刀斧而是金杖子,類似柺杖之類)戳地,大聲說‘好為之’”也是對弟弟守好大宋江山的嘔心之囑。


墨梅逸清寒


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句話用在宋太祖趙匡胤的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上回剛聊過,老趙成功的發動了陳橋兵變,搖身一變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

在這個過程中,有個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Who?他的老弟趙光義唄。這哥們原名趙匡義,老趙當皇帝后,為了避名諱,弟弟改名為趙光義。

毋庸置疑,趙光義同學輔助老哥上位是有很大功勞的,老趙是這麼想的,可小趙卻沒這麼想。小趙同學所做的一切,絕不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哥哥當皇帝,而是為了自己有一天也能當上皇帝。瞧瞧人家哥倆的這理想、這雄心。

在老趙當上皇帝后,第一步棋算是走完了。可老趙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小趙還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他自己也要當皇帝。大家都知道,這當皇帝可不像是在學校當組長,名額特別多。這皇帝的名額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說白了,就只能有一個,小趙同學當然知道這點。於是,但凡有資格和自己競爭皇帝寶座的人,一個個都意外死亡,不清不楚的就領了盒飯了。

第一個領盒飯的,就是正坐在皇帝椅子上的新王朝開國皇帝——老哥趙匡胤。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老趙突然就駕崩了,享年僅50歲。皇帝的位子還沒坐熱乎就掛了,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的未解之謎。

事發當夜,小趙同學奉詔進入老趙的寢殿內,屏退左右後,哥倆開始推杯換盞,喝得挺美。殿外的眾多宮女和太監們,在燭影搖晃中,模糊的看到小趙時而離席,擺手後退,又時而爭吵和躲避什麼,但“嚓嚓”的斧聲卻是清晰可聞,這就是“燭影斧聲”的由來。

當年陳橋兵變時,《宋史》記載太祖趙匡胤事前並不知情。而這次《宋史》又記載,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指明瞭小趙有不在場的證據。

無論是不是小趙乾的,總之這天到了凌晨,太祖老趙就駕崩了。得知老公去世,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晉王府請來了趙光義,當皇后一見到小叔子時,瞬間就全懂了。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特有的稱呼,她這樣喊小趙,就是無奈的承認小趙做皇帝了。趙光義心說第二步棋終於走完了,但還得裝作傷心道:“共保富貴,不用擔心。”

於是,38歲的小趙登基為帝,是為宋太宗,在位共22年,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君主。太宗即位之後,繼續進行著全國統一的戰事,但因為好大喜功,幾次北伐攻遼都受到挫敗。太宗一看自己武功不求行,便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政治、經濟循規蹈矩,不求上進,使宋朝漸漸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文史不假


趙匡胤把皇位傳給其弟趙光義,其主要原因是遵從太后遺命及自己曾經對太后的承諾。

太后當時看到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自己的兒子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年僅七歲柴宗訓做了皇帝。當時趙匡胤兩個孩子都還小,皇太后擔心小孩子主宰天下,黃袍加身事件重演,太后每天憂愁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太后在病中對趙匡胤說:“你去世後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為君,真是國家的福氣啊!”趙匡胤叩頭說:“我不敢不聽你的教導。”太后又對趙普說:“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命趙普在床前寫下遺命,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裡。太后在趙匡胤為皇帝第二年就去世了。

趙匡胤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器度豁達。他時刻也沒有忘記答應太后的承諾,因此在太后去世的15年裡,時刻培養提拔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如在太后去世的當月,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963年,太祖給光義增加封地,賜給功臣名號;972年9月19日,太祖封光義為晉王兼任侍中,並且下詔晉王趙光義班位在宰相之上。

趙光義曾經得病,趙匡胤前去看望他,親自為光義用艾草灼燒穴位,光義感到疼痛,太祖也拿艾草燒灼自己的穴位。趙匡胤還常常對左右親近大臣們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奇異的現象發生,以後一定成為太平天子,論福分我不及他。”

由此看,皇帝位傳位給趙光義是趙匡胤遵從對太后的承諾,雖然這承諾過去15年了,趙匡胤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承諾不會失效。


刪繁就簡347


趙匡胤並不想傳位給其弟趙光義,其實趙匡胤更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趙匡胤駕崩時,有兩個已經成年的兒子,分別是二子趙德昭,時年26歲,四子趙德芳,時年18歲。但是這兩個兒子不但沒有接上皇位,而且在幾年後都意外死亡。

趙光義能夠奪得皇位,使用的是陰謀,並不是趙匡胤傳位於他。據宋史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五十歲。

也就是說趙匡胤是突然駕崩,而且駕崩當晚與趙光義一起飲酒後住在一起,然後就暴死了!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

另據記載,趙匡胤暴死當晚,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但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

趙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后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

宋皇后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所以真相帝認為:趙匡胤並不想傳位給其弟趙光義,但實力強大的趙光義搶走了皇位。而趙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在趙光義坐穩皇位後,都意外死亡,讓人不得不懷疑!

趙德昭,在趙光義繼位三年後,被趙光義逼迫後自殺身亡,死時年僅29歲。

趙德芳,在趙光義繼位五年後,吃肥肉而死,死時年僅23歲,傳聞是被趙光義毒死。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趙德昭的九世孫為宋理宗,趙德芳的六世孫為宋孝宗,皇位最後還是回來了!


真相帝說歷史


趙匡胤五十歲駕崩,他有兒子,為何要傳位於其弟?(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眾所周知,古代盛行世襲制,尤其是皇帝去世或遜位後,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期待自己家的江山流傳千古。然而卻有一位皇帝,在自己駕崩後,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這在歷史上非常少有,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自西周以來,父死子繼早已是皇位繼承的默認規則,趙匡胤50歲突然駕崩之時,其子趙德昭已經年滿二十六歲,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十八歲了,且品行端正,趙德芳還素有八賢王之美譽。然而在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潛在風險下,趙匡胤卻主動放棄這一儒家所擁戴的禮法原則,而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於情於理,都讓人倍感蹊蹺,也成了千古疑案。千百年來,人們對於宋太祖之突然暴斃和趙匡胤傳位於弟而不給兒子,可謂是眾說紛紜,最終形成了著名的“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兩大千古之謎。小編通過查閱資料,終於有所瞭然,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看看吧!

1、趙匡胤皇位的由來。

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樞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後僅有七歲周恭帝即位,,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但因主少國疑,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恭帝禪位。960年,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2、趙匡胤的突然駕崩傳位之謎——“燭影斧聲”。

話說趙匡胤在當皇帝以前,與一個道士關係交好。這個道士在趙匡胤當將軍的時候,對他說你將來是要當皇帝的,等你當了皇帝以後不要忘了我。趙匡胤當時還是後周的臣子,嚇得趕緊和這個道士斷交了。

後來趙匡胤果然當了皇帝,碰巧又碰到了這個道士,趙匡胤大喜過望,說你算的太準了,這個道士也很謙虛。趙匡胤把他請進宮裡,問了他一個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道士聽了這個話後,掐指一算,說到:“陛下,貧道剛才算了一下,如果今年(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夜裡天氣晴朗,您的壽命就還有一紀(十二年或者三十年),反之,如果天陰看不到星星了,你就抓緊交代後事吧”。

這個回答讓趙匡胤不置可否,他只能等到十月二十日見分曉了。等到十月二十日夜,趙匡胤登高望遠,他看到萬里無雲,繁星點點。趙匡胤心裡十分高興,準備回宮。結果就在趙匡胤正準備返程的時候,瞬間陰風大作,暴雪驟起。趙匡胤的內心崩潰了,立刻傳旨,急召晉王趙光義入宮。他要和趙光義好好喝一頓酒,至於喝酒的目的是為了道別還是為了禪讓,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趙匡胤驅趕了所有的侍衛宮女,太監們只能從遠處遙望,不得靠近。

後來,根據宮人的描述,人們看到宋太祖和趙光義推推搡搡,似乎讓弟弟接受什麼東西,但趙光義一直不幹,一直在避讓。再後來,哥倆喝酒一直喝到了午夜,等到他們到殿外醒酒的時候,殿外的積雪已經好幾尺了。此時,趙匡胤對著這些積雪,用柱斧戳著雪,回頭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哥倆就回屋睡覺了。

當晚趙匡胤命令晉王留宿宮中,蠟燭滅後,宮人們聽到趙匡胤鼾聲如雷,第二天凌晨,宋太祖駕崩。早上,趙光義登上朝堂,宣讀太祖遺詔,登基稱帝。後來近臣收斂太祖遺體,發現太祖屍體晶瑩剔透,就像剛洗完澡一樣。

3、趙匡胤的突然駕崩傳位之謎——金匱之盟。

據說,為了不立幼君,防止大宋江山再一次被別人黃袍加身,杜太后(趙匡胤兄弟的母親)臨終前讓趙匡胤、趙普等來討論皇位繼承問題。杜太后問太祖皇位怎麼來的,趙匡胤說是祖宗積德。杜太后說:不對,周世宗的兒子年紀太小,你才有機會,要是周有年長的君主,你哪來機會?所以,你以後要把皇位傳給你弟弟,國家才能長久。於是,孝順的趙匡胤聽了母親的話,在病床前寫下了誓言盟書,並且放在金匱中藏好。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趙匡胤並遵隨母命先讓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做了開封府尹,一般來說開封府尹就是儲君,但並未封王(後封晉王)。當年,杜太后病危時,趙匡胤只有35歲,長子才11歲。只要趙匡胤再多活幾年,長子肯定就會成年,根本不可能存在"孤兒寡母"的情況。

4、趙匡胤的突然駕崩傳位之謎——司馬光版本的趙匡胤之死。

據說趙匡胤當天夜裡四更的時候駕崩。太祖的皇后宋皇后當時就慌了,急忙派遣大太監內侍都知王繼恩出宮請皇四子趙德芳入宮,入繼大統。接到皇后旨意的王繼恩沒有一絲猶豫,出宮後一頭扎進了晉王府(趙光義家)。理由是按照王繼恩自己的理解,太祖一直想傳位給晉王,於是直接來找晉王。到了晉王府門口,王繼恩嚇了一跳,在這個黑乎乎的凌晨,居然有人坐在晉王府大門口,這個人是御醫程德玄。於是王繼恩問程德玄為何來此,程德玄說:“二更天的時候,我在屋裡睡覺,突然有人在門外大喊一聲,說晉王要見我。我趕緊出來看,結果並沒有人,我就以為自己幻聽了回屋睡覺。結果到了三更天,又有人喊晉王叫我,我出來看又沒有人。我怕晉王真的生病了,於是就跑了過來”。聽了程醫生的話,王繼恩簡單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於是兩人一起進入晉王府。

根據書中記載,趙光義聽說太祖駕崩,“大驚”,然後“猶豫不敢行”,他要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面對這個磨嘰晉王,王繼恩直接催促到:“還在等什麼?再等就壞事了!”。聽完這個話,趙光義帶著王繼恩和程德玄,三個人來到內宮太祖寢殿。宋皇后看見王繼恩來後大喜過望,於是就問:“德芳來耶?”王繼恩答:“晉王至矣。”宋皇后的反應是“愕然”,然後顫顫巍巍的說出了一句更有名的話:“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官家”是宋朝對皇帝的稱呼,皇后的這句話基本已經擺明了態度——承認趙光義的皇帝身份,她輕而易舉的就投降了。所以說趙匡胤兒子沒能繼位,跟這個軟弱無能的皇后有很大的關係(假如要是懿貴妃,不跟你拼個你死我活才怪)。然後趙光義對著屍體假惺惺的哭了幾聲,對皇后說:“共保富貴,無憂矣”,第二天就登基了。

趙匡胤傳位給兄弟,不是趙匡胤本人的意願,而是其母親杜太后的遺願。所以趙匡胤不是不想傳子而是一開始遵從母命加之兒子年紀太小,所以立自己的弟弟為皇儲。後來兒子長大了,想改立皇儲的時候被自己弟弟發現,然後被害了。理由如下:

一是軍隊出身的趙匡胤體格一直都很好,在他駕崩前的9個月裡,曾多次出去遊玩,而且史官也沒有記載過他生病請太醫來醫治的記錄,所以宋太祖的突然駕崩,是在與兄弟趙光義飲酒後發生的。據史料記載,趙光義對於在酒中做手腳這個伎倆非常精通,再加上當時太祖最後的“好做好做”,是不是因為發現了什麼,然後在大叫:你乾的好事!而被趙光義用酒毒死。並且收屍時“太祖屍體晶瑩剔透”,明顯是中毒樣子。

二是趙匡胤一生都沒有立太子,趙匡胤自陳橋兵變到去世一共16年間都沒有立太子,這一點是很不尋常的,開寶八年,太祖趙匡胤進封弟弟趙光義為晉王,讓趙光義兼任開封府尹,地位排在宰相之上,隱隱有接班人的意思。只是後來兒子長大了,想改立皇儲的時候被趙光義發展,這時手握重拳的趙光義聯合太監、御醫和其他利益體(朝中大臣),設計謀把趙匡胤給害了。

三是趙光義對於政敵趙普的重用,選擇了一個特殊的時期。這之前,趙德昭被趙光義逼死,而不久趙德芳也不明不白死了。趙普復起之後,對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大加打擊,最後將之流放,趙廷美憂懼病死。趙光義順利剷除自己兒子的繼位障礙。趙光義啟用趙普的原因就是趙普公佈了“金匱之盟”。

總而言之,雖然金匱之盟已被普遍承認存在,但其是否有文書流傳、內容如何,又被廣泛爭議。但不管真相如何,陰差陽錯,多年後,趙光義後代趙構絕嗣,趙德芳的六世孫趙昚繼承皇位,為南宋孝宗,皇位又回到了趙匡胤子孫手裡。

不知道大家看後,有什麼感想和看法?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應該是將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結合史料分析如下

一、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早逝,縱其一生,大有宋武劉裕氣勢,經其南征南唐,北伐契丹後,中原大勢已定,若非其祚短,哪有宋祖的榮耀,柴榮死後,太子柴宗訓繼位即恭帝,恭帝年幼7歲,此時不取,更待何時,故趙匡胤自導自演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應運而生,太祖死時,有四子:長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這四個兒子的力量和他們的叔叔比起來還是太弱了,綜合考慮,為不步柴榮後塵,金匱之盟(傳言宋太祖趙匡胤生前已經按照母親杜太后的遺命,立下了盟誓,死後傳位弟弟)對趙氏社稷穩定較有利。

二、燭影斧聲,這個沒有證據,真的不好講,太祖崩年50,都說壯年早逝,這真的是瞎話,中國曆代帝王平均壽命應該在40下,50算高壽,並不是誰都能做到唐太宗那樣絕情,關於太祖兩個兒子有傳言為太宗加害,一是太祖次子德昭,史載979 太宗出征幽州,捷後班師回朝,德昭提醒太宗論功行賞時,太宗說了句:“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聽出的潛臺詞是“老子還活著,等你自己當皇帝再賞也不遲”,就這樣,德昭隨後自殺,年僅二十九歲。試想,皇帝行賞自有決斷,你以下犯上,被說了句,就承受不起了,這事我覺得不怪太宗,還有太祖幼子德芳年二十三而暴亡,沒有史料解釋,很反常,說是太宗秘害,這同樣沒有證據,況且,德芳有子嗣後續,子孫趙眘重繼大統,若太宗弒兄殺侄,何不斬草除根。


winyoung7612


首先我要先說明一下我的觀點我認為趙匡胤是自願傳位給他弟弟趙光義的。至於傳說中的燭影斧聲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一些野史中的演義而已。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北宋剛剛建立各方面百廢待興而且周邊契丹、西夏等少數民族更是虎視眈眈,趙匡胤肯定私下給他弟弟說過如今局勢還不太穩定,如果我突然暴斃你來接替皇位,雖然當時趙德芳( 就是影視劇中的八賢王)已經18歲但比起已經是開封府尹的晉陽趙光義各方面還是差了很多。

二: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不可能被他弟弟還是個文人給輕而易舉害死,下毒更是不可能因為皇帝的日常飲食都是經過經過嚴格把關。

三:歷朝的開國皇帝都是智勇雙全之人,從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他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一個靠黃袍加身登上皇位的難道不會提防自己的弟弟變成第二個自己?

四:趙匡胤應該看出他弟弟有野心,因為畢竟是親兄弟與其向後來明朝朱棣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倒不如成人之美,也能保自己的皇子和皇后一世富貴。





O越哥世無雙O


準確來說,趙匡胤並沒有傳位給弟弟趙匡義,而是趙匡義自己動手搶的皇位。當然,在當時的背景下,即便趙匡義不動手搶,趙匡胤的兒子們也坐不穩皇位,最後皇位還得乖乖落到趙匡義的手上,到時趙匡胤的兒子們,其下場和柴榮留下的孤兒寡母,恐怕不會有太大差別。

其實,趙匡義當皇帝,就和趙匡胤當初當皇帝,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因為各方勢力希望他們來當這個皇帝,所以即便他們拒絕,也會有人把龍袍披在他們身上,要求他們當皇帝。唯一不同的是,趙匡義是趙匡胤的親弟弟,所以他不需要改朝換代,否則我們現在看到的五代史,就要變成六代史。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知道,唐朝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局面持續了一百多年,並由此間接導致大唐帝國的滅亡。而所謂藩鎮割據,說通俗點就是地方上的勢力要遠遠超過中央勢力。所以從五代中的第一代朱溫開始,就有意識的加強中央集權,並對地方割據勢力進行滲透和打擊。

在這種背景下,經過一百多年的量變到質變,以及多位皇帝的不懈努力,等到柴榮登基後,中央政府終於建立其一直強大的中央軍隊,並且,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經濟、政治、司法和監察體系都得到全方位的滲透。自此,藩鎮割據時代才終於成為歷史,而柴榮也終於可以開始大規模的實施統一天下的戰爭。



但是,舊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又迎面而來,那就是這支強大的中央軍隊,該由誰來掌控呢?如果說,這支軍隊必須由皇帝本人親自掌控,才足以保障軍隊的忠誠和可靠,那對於皇帝來說,永遠有種說不出的危機。

因為,這就意味著皇帝始終要親臨戰場第一線作戰,否則軍隊的控制權,就很容易被別人搶走。但問題是,皇帝本人親自率軍作戰,這對皇帝的能力和年齡都有比較高的要求。比如,如果新的皇帝是個小孩子,他如何指揮軍隊作戰?甚至而言,如果皇帝的才能非常平庸,他又如何指揮軍隊作戰?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就只能把軍隊委託給他人代為指揮,但這對於皇權來說又實在太危險,因為一個人掌握著帝國最強大的軍隊,他如果有異心,誰能夠阻止得了?所以,對於柴榮來說,他想要確保他的子孫後代都能很好的控制這支軍隊,就必須對軍隊進行改革。

換句話說,就是在軍隊中設置各種制約,比如多個武將之間相互制衡,官文壓制武官,甚至還有所謂監軍體系等,這樣一番操作後,就算是幼兒皇帝,也不用擔心將領會控制整個軍隊,更不用擔心將領會威脅皇權。但問題是,如果這樣操作,會導致軍隊的戰鬥力被嚴重削弱,從而嚴重影響統一天下的進程。



與此同時,面柴榮本身正值壯年,才34歲,從正常情況下,他至少還可以活個二十多年,所以他即便意識到這個問題,也不會急著去解決這種問題,因為當時後周帝國最主要的任務,是全力去統一天下,而不是作繭自縛弄出一支未成年皇帝也能控制的軍隊。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柴榮竟然英年早逝,而因為他生前沒有解決掉軍隊的問題,所以他死後,掌握軍權的趙匡胤輕而易舉就奪取皇位。等到趙匡胤上臺後,他也面臨和柴榮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中央軍隊的控制權問題。

雖然登基後的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將部分將領的軍權給剝奪,但總的來說,當時北宋帝國正處於欣欣向榮的擴張階段,統一天下的戰爭也已經全面打響,在這種關鍵時刻,趙匡胤不可能對中央軍隊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否則他就是自斷羽翼。



所以,趙匡胤所謂的杯酒釋兵權,不過是將異姓將領手中的軍權,劃撥給他的弟弟趙匡義手上。換句話說,趙匡胤知道在當時的形勢下,各大軍政大佬也好,還是國內普遍人也好,都是希望能夠把北宋帝國這種欣欣向榮的局面,繼續向前推一波,而不是在這種大好局面之下作繭自縛。所以,如果趙匡胤真要進行軍隊改革,他們也會以各種形式進行阻止。

在這種背景下,趙匡胤只能退而求其次,通過重用弟弟趙匡義,來削奪異姓將領們的軍權,以為防止柴榮的悲劇再次上演,這也就是所謂的拉一派打一派,並沒有解決軍隊的真正問題。

所以,等到趙匡胤病重時,趙匡義輕而易舉就奪走皇位,而對此,北宋帝國的絕大部分人,也都是持支持態度。因為,如果不出意外,北宋帝國統一天下將成定局,為確保這個局面順利發展,大家自然都希望趙匡義這個年富力強的皇帝掌控局勢,而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輩來領導大家,這也是趙匡義能夠繞過趙匡胤兒子當上皇帝的重要原因。


我是趙帥鍋


兄終弟及PK嫡長子繼承

按道理講,大宋第二任皇帝應該是趙匡胤兒子趙德昭來幹,但趙匡胤年代正好是五代十國亂世,大家都知道的,事凡亂世,兒子還沒長成的情況下,嫡長子繼承大都沒什麼好結局,不是被篡就是被廢……趙匡胤自己就幹過

所以啊,對於繼承人選擇,老趙很聰明,早期他並沒有考慮自己兒子,而是選擇了弟弟趙光義培養

趙匡胤當皇帝時,趙光義任職殿前都虞候(柴榮時期,趙匡胤位置)、大內都部署、開封府尹(郭威時期,柴榮位置)等都是核心部門。而同時,趙德昭在上面位置呢?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趙匡胤臨死前,兒子離繼承人位置,還差好遠呢

後來趙光義登基後,拿出了一份金匱之盟,也表明了這意思。在趙匡胤老媽臨死前擬定的繼位盟約中,老趙家的江山,趙匡胤兒子趙德昭,是第四位皇帝的。或許有人說,這份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偽造的,真實情況是燭影斧聲趙光義篡位……

當然,也有這可能,但當時大宋狀態真不適合趙德昭繼位,趙匡胤十餘年征戰雖然平定了中原大部分,不過南方福建陳家、吳越的錢家,還有北方的北漢、大遼等,都在虎視眈眈,而且大宋內部真的那麼穩定麼?

如果趙匡胤晚死十年,天下穩定了,或許能傳位給趙德昭,可歷史沒有如果,當時情況,趙光義是最合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