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老了沒生存能力時,它的子女會養育照顧它嗎?

菩薩我想對你說


古人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麼動物也非草木,它們有情嗎?它們能在“父母”年邁後貼心照顧它們嗎?

也許,每個人都期望著我來訴說一個又一個類似於“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溫馨故事。然而,我接下來的言論可能要傷了這部分網友的心了,我認為:絕大多數群居動物都沒有“贍養父母”的本能。有的動物會在父母的體能嚴重滑坡後將其趕出領地,並霸佔其領袖的地位,獲取在群體中更優先的交配權;有的動物會將年邁的父母當做天敵來臨時的擋箭牌,給自己爭取更多逃生的機會;有的動物則會在飢不擇食的情況下,將年邁的父母作為自己生存下去的食物。

總之,“冷酷無情”、“相互利用”、“自相殘殺”“兇殘”、“狡猾”、“報復心重”才是野外動物們的自然天性,而“贍養父母”、“知恩圖報”對這些野外動物們來說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良好品德。至於為什麼強調這些“兇殘”的標籤是野外動物的專屬,則是怕誤傷了家養的狗、貓等圈養動物,畢竟我們聽到了或者看過了太多的狗狗捨命救主人、或者狗狗幫忙照護主人孩子的故事,它們與我們人類朝夕相處早已被同化,天生的野性已然退去了七分。

好了,接下來就講述一下為何說野生動物們不存在“贍養父母”的感情吧!

在我擺出這一觀點後,很多網友都拿“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兩則故事來教育我如何的“睜眼說瞎話”,那我就在闡述觀點前給你們洞悉一下這兩個故事的“本來面目”!

先來說說“羔羊跪乳”的典故

“羊羔跪乳”這個詞語出自古訓《增廣賢文》,原文是“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瞧瞧,這是一段多麼溫馨的畫面啊:小羔羊為了報答羊媽媽的養育之恩,在每次吃奶水時都會雙腳跪地,跪著去吃,並在吃奶時經常留下感動的淚水。

然而,在被這則故事感動之餘,讓我們來思考一下上圖中的小羊羔如果不跪下去,它能吃到奶嗎?小羊羔斷奶年齡在3個月齡以後,3個月齡的羊羔在0.5米左右,而一隻成年羊的身高在0.8米左右,去掉肚子的厚度,其奶嘴距離地面的高度也就0.4米,也就是說如果羊羔不蹲下去的話,長高後的羊羔根本無法吃到奶。

所以,與其說是“羔羊跪乳”,不如說是羔羊早就過了斷奶的年齡,都“長大成羊”了卻還嘴饞羊媽媽的奶水,而採取的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說完了“羔羊跪乳”,咱再聊聊“烏鴉反哺”的典故

除了上文中講到的古訓《增廣賢文》中“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記錄外,“烏鴉反哺”還出現在了《本草綱目·禽·慈鳥》中:“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意思就是:小烏鴉剛出生時,烏鴉的媽媽哺育它60天,等烏鴉媽媽年老後,長大的烏鴉會再給媽媽餵食60天,這就是所謂的“有恩必報”、“有情有義”了吧!

然而,現代科學在拍攝、研究了包括烏鴉在內多達幾十種鳥類的起居生活後,並沒有發現有所謂的小鳥餵食老鳥的現象發生,但是鳥類中確實存在互相餵食的習慣,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被稱為鳥類的“合作繁殖”,合作繁殖是指兩個以上的家族成員在繁殖期共同照料同一窩幼鳥的現象。至於為什麼古人會觀察到“烏鴉反哺”的現象,最可能的解釋就是因為烏鴉中兩個家族成員在餵食時,由於被餵食的烏鴉(可能是小烏鴉)羽毛較為鬆散顯得體型較大,被人類誤認為是年老的烏鴉,而投食的烏鴉(很可能是媽媽)被誤認為了成年後的烏鴉,加上當政者想要樹立“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所以這一現象經過有心人的牽強解釋便被強行賦予了“即使是烏鴉都懂得孝敬父母,作為兒女的我們難道還不如一隻烏鴉嗎?”的含義。

典故背後都折射出當政者的主觀意圖

用低級生物的行為特徵來影射人的舉止,是中國古人慣用的“伎倆”,無論是“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還是“虎毒不食子”,當政者都想利用這種偶然間發現的動物行為來給民眾一個道德標杆去效仿,尤其是在科學知識沒有普及的過去,這種動物的行為都被當政者誇大為上天的特意安排,最終的目的無非就是形成穩定和諧的家國關係!而這些文化的傳播對中華民族形成的良好品德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科學已經普及的今天,我們有很多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怎麼孝敬父母、怎麼樂於助人,大可不必再用一些毫無關聯的“動物行為”去牽強附會,或者去強行道德綁架。

冷酷無情的鹿與羚羊

除了這兩則故事外,其實還有一種在中國人心中非常神聖的動物不僅不會去贍養父母,反而會在父母年邁後將其作為求生的踏腳石,這個“毫無人性”的動物就是梅花鹿——很多方面證實梅花鹿可能就是古人眼中神聖無比的祥瑞——麒麟!

很多人都對下面這個鏡頭感動熟悉,“羚羊飛渡”的場面每年都在上演,這群隨著季節遷徙的群居動物在遷徙途中總會碰到不可逾越的懸崖峭壁,而它們採取的方法正是將年邁的羚羊(或鹿)作為墊腳石作為在空中二次跳躍的發力點,年輕力壯的成年羊或者成年鹿們獲得了生存的機會,而年邁的老鹿們或老的羚羊們則被永遠的踩下了萬丈深淵。

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弱肉強食,不管弱者是不是自己的至親,在危險面前想盡辦法讓自己活下去才是每個野生動物的本能。而即使是被中國帝王們奉為祥瑞的鹿也逃不出這“冷酷無情”的叢林法則。

總而言之,自然界只有人類區別於其他的物種,建立了唯一的高等文明,“贍養父母”、“知恩圖報”是人類獨有的品德,而法律法規也只是人類社會的產物。野生動物們為了能在危機四伏的野外獲得生存,必須保持著一顆時刻警惕、野蠻兇殘、冷酷無情的心。

畢竟,“愛心”趕不走老虎,也驅逐不了餓狼,弱肉強食才是最終的叢林法則!

這裡是科學驛站,要了解最前沿、最權威、最有趣的科學知識,就點擊關注並留言討論哦


科學驛站


大多數動物的父母和子女並不會長久生活在一起,因此自然也就談不上子女養育照顧年老的父母了。

圖示:猛禽金雕幼崽,在成年後就會被趕走,啃老在動物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為什麼子女和父母不長久生活在一起呢?

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子女一旦發育成熟有了獨立生活能力,就會被父母驅逐,或者父母就會離開,留下子女們獨自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如果父母和子女長久呆在一處,那麼最後的結果那多半就是大家都一起餓死。

圖示:長臂猿夫妻


以靈長類為例,長臂猿夫妻獨自過日子,不和其它長臂猿廝混在一起,小長臂猿長到亞成年就會被父母趕走,讓它們自己尋找生存環境,也去尋找自己的配偶,組建成一對對新的長臂猿夫妻,長臂猿這個物種也因此得以世代延續。在這種物種延續策略之下,父母和子女之間並沒有什麼長久的親情可言。

圖示:豆瓣9分以上神作推薦,BBC紀錄片《王朝》


即便是群居的非洲雜色狼,雌狼在成年後,也會離群而去,並試圖建立自己的群體和王朝,如果女兒和母親的領地相鄰,甚至還會發生女兒侵略母親的領地,將母親驅逐的事情,更不用談贍養母親這樣的事情了。這在BBC的紀錄片《王朝》中有記載,而觀看此段情節的觀眾在彈幕中勸告那個逆女不要太過分!但面對大自然的殘酷,有時候只能保持沉默,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這其中絕大多數都違揹人類的生存策略和道德倫理。


當然自然界中也存在子女中的一方和父母長久相處的群體。

圖示:形成母系社會的東非狒狒


有些動物形成了較為複雜的社會模式,比如靈長類中的狒狒、黑猩猩等等,形成了較為複雜的社會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子女中的一方常常會留在群體中,另一方在成年或亞成年階段會自己離開群體或者被驅除,根據是雄性還是雌性被驅除,動物學家將這些社會分類為父系社會或母系社會,人類就是典型的父系社會,女兒嫁出去,兒子留在家中。如果反之,是兒子離家出走,女兒留在家中招上門女婿,那就是母系社會。


當然,動物們這麼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出現近親繁殖,至於為何形成了父系或母系社會,可能是進化的偶然,畢竟無論是驅除雌性(如黑猩猩和阿拉伯狒狒)還是驅除雄性(如獅子和東非狒狒),都能達到防止近親婚配的目的。


對於母系社會來說,為了防止父女亂倫,通常雄性動物只會在群體中呆幾年的時間就會被其它雄性趕走。而在父系社會中,為了防止母子亂倫,雌性動物則常常更換群體。所以無論父系還是母系社會,要麼有長久的父親,形成長久的父子關係,要麼有長久的母親,形成長久的母女關係,如大象群體,雄象成年後會被驅除,除了交配期,大象群體中不會有任何成年雄性,交配結束成年雄性大象也會離群,但不會有長久父母子女關係。

圖示:埃及狒狒又稱阿拉伯狒狒,這是一個父系一夫多妻制社會,兒子們成年後在父親身邊組成群體,有類似人類家族的雛形


在這些群體中可能會形成某些類似人類父愛或母愛的感情,但動物們限於自身能力,也很難照顧年老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因為年老的父親常常會被兒子們篡權,這一點就和人類的王朝差別不大。在阿拉伯狒狒的父系社會中,沒有哪個老父親能得以善終,雖然它子孫滿堂。


  • 那麼在這些群體中,子或女會贍養年老的父或母嗎?並不會。

在這類群體中,年老的父或母,常常會離開群體獨自死去,比如年老的雌獅或受到重度創傷的雌獅,可能會把自己還幼小的孩子託付給自己的妹妹們照顧,自己找個地方養傷或者安靜的死去。在這方面大象群體有最多的傳說,年老感覺自己快支撐不住的雌性大象,會告別象群,踏上找尋大象墓園的傳說之路。當然,傳說只是傳說,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大象墓園,只不過年老大象會離群獨自死去的事實是真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大多數動物群體,甚至包括位於食物鏈頂端的獅群,也缺乏照顧自己年老的姐妹或母親的能力,大自然如此殘酷,任何不合時宜的溫情,都可能讓群體覆滅。不過,對於這類形成了相應社會模式的動物,唯一能確定的是等級地位,通常長輩,在喪失生存能力之前,在群體中會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存在按輩分排列社會地位的雛形現象,倒和人類社會有兩三分相似性。

圖示:靈長類動物一旦形成群體,就會形成壁壘分明的等級。通常高等級雌性的後的會自動獲得更高的社會等級,在母系社會中拼媽是常態。


最後有必要提醒一句,對大多數動物來說,衰老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圖示:遲暮的雄獅


在動物園中的多數動物,其平均壽命通常比野外同類多活1/3到兩倍左右!當然這是指那些管理良好的動物園。這裡只說成年的動物,至於那些連成年都長不到就死去的野外動物不論。即便是食物鏈巔峰的貓科動物,其幼崽能活到成年的概率在大自然中也低於1/3,其它動物的數據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而大多數野外的成年動物遠未到衰老,就已經因種種原因喪命才是常態,衰老在大自然中不是常態。


2016年,一篇發表在“ 科學報告”上的研究證實,動物園中的多數哺乳動物預期壽命通常比其野生同類的壽命更長。首先,所有食肉動物,在圈養中的壽命都比在野外長。這種效應在野生壽命短,死亡率高的小動物中最為明顯。生活在動物園對壽命較長且死亡率較低的物種的壽命和死亡率影響較小。


動物園飼養的約84%的哺乳動物,在動物園中的壽命高於野生動物。對生命節奏快,壽命短,死亡率高的物種來說最為明顯。畢竟在動物園裡,這些動物受到保護,不受食肉動物,食物競爭和惡劣氣候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生活在動物園裡就一定比生活在野外更好,尤其對群居動物而言更是如此。


總之在大自然中,能夠有資格衰老的動物並不多,這其中雌性大象可能是佼佼者。大多數動物無論是群居的還是獨居的,早在衰老之前就會被其它動物給吃掉,又或者被大自然的環境變化給淘汰,比如在四季分明的氣候環境中,每一次冬天每一次大雪都意味著許多動物的死亡。


另外,大多數動物並沒有能力照顧衰老的父母,反之父母其實也沒法照顧過於衰弱的子女,無論幼年動物動物還是衰老的動物,終究得靠自己生存,父母的照顧也是有限的,它們並不擁有人類這樣無微不至的技術,能夠將本無法在大自然中存活的孩子成功挽救回來,這樣的奇蹟完全依賴於人類的技術進步,而不僅僅是人類的倫理。



裸猿的故事


忘記是什麼時候看過的一個動物片,記錄了一頭老獅子的最後一刻。

大約是一家四口獅子,見到遠處的牛群,就悄悄圍了上去,形成了左、中、右三箭齊發的架勢,那隻老獅子則慢吞吞地跟在後面。等三頭獅子已經狩獵成功,開始爭吃小牛,老獅子才走到幾米遠的地方蹲下來,眼巴巴看著那三頭的難看吃相。後來,三頭獅子終於把小牛撕成了大小不等的三份,各自拖開了,這時候,老獅子才拖著沉重的步子,去到屠殺現場,它一邊舔食地上的血跡,一邊就慢慢趴到了地上,舔著舔著,就閉上了眼睛,像睡著了似的,漸漸就沒有了呼吸。

從這個片子記錄的情況看來,動物老或者病,直到臨死前一刻,也並非沒有生存能力,而是生存能力非常小,只能拾人牙慧。子女顯然是不理不問的,打到獵物只管自己吃,吃不完也藏起來,弄丟也不會照顧它家老人。


通用漢語研推


我認為不要說動物,就說說人吧。我今年50,還有個93歲的父親。

大兒30,已結婚,5歲時,他母親不辭而別,一年後找到他時已嫁別人,所以協議離婚。

兒子十三歲時我給他找了個後媽,後媽帶來了一個初生男孩,有了這個男孩後我們一直十四年沒有再要孩子。

大兒在學校學習成績不好,初中未讀完就再也不肯去學校,17歲時揹著我和他媳婦同居了,直到老婆懷了孩子帶著老丈人來見我才知道他在外面找了老婆。

2015年看他倆帶著孩子在社會上盲目無業,我找了很多關係為他辦了證開了藥業有限公司(當然我沒什麼錢,首期資本是他老丈人提供的),兩年前,逼著我簽字和他斷絕關係,不止簽字還逼著我壓了指印。

為此我還難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現在想通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吧!隨他去了。

我這樣的問題大家還有誰和我是相同的呢?希望發出來大家共同探討,不喜勿噴吧,謝謝大家!


語過情添


問:如果動物老了以後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其子女會不會贍養它呢?

養育子女是動物的本性,而贍養父母則是人類「獨有」的文明。雖然題目中提到的是「它」,但人屬於動物,那刺楸就把人類介入討論的範圍吧。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人和動物有區別,人類知其父與母,而動物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當父母老了而沒了勞動力,其兒女會贍養照顧他們,直至善終,在去世後其兒女和後子孫還會在過年、清明時去上墳祭拜,感恩和緬懷先輩,但動物可以嗎?

一、動物不照顧的原因

在自然界中,動物哺育下一代是不變的自然規則,撫養幼崽是先天的本能,其對幼崽的愛不輸人類,因此有「虎毒不食子」的說法,而人類卻有「易子相食」的故事。



動物長大之後就脫離了母親的庇佑,在自然界要生存,就要躲避天敵和尋找足夠的食物,整天都為了生存而奮鬥,很難像人類一樣在道德和精神層面上養育照顧老的。如果照顧老的,而在自然界生存又那麼困難,別說延續後代了,活下去都可能不太現實,因此有了雄獅將老獅子趕出獅群的現象。

另外,群居動物還好說,起碼年輕的和老的生活在同一群體中,可能存在養育和照顧的現象,而獨居動物即便是想養育和照顧老的也不太可能。

二、動物也有照顧老的例子

其實,某些動物會照顧老的,流傳盛廣的就是烏鴉反哺的故事,但真正見過的人很少,也許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畢竟人類對動物的認知也存在著錯誤,比如現在人類發現鴛鴦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忠於愛情。


三、在照顧父母方面,人類也有做得不好的

人類也有不贍養父母的,刺楸之前見過一個古裝劇,劇中某個地方,父母老後動不了就會被送到活人墳墓室中,兒子和媳婦每天送飯並封一塊磚,直到完全封死。而如今,這種陋習雖然沒有了,但某些父人老了後,也有兒女也不管不問的現象,甚至幾個兄妹間互相推諉,無人管的境況也很悽慘。


以上就是刺楸動物老了之後其子女是否會贍養照顧它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因為大多數動物都是在“中年”的時候就死去了,他們活不到老年。

在遠古時期,人類中的“老人”數量十分稀少,他們也許會因為擁有更多知識和技能而得到善待,也許跟老年動物一樣老了以後就被拋棄了。那時候因為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具體如何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認為很大可能是真正能活到老年的人類十分稀少,而且他們見多識廣,還能做些帶孩子之類的事情所以一直留在部落裡生活。

現代人類活到七八十歲的農村老人其實繼續進行簡單勞動的也非常多,能活到八十歲以後的已經非常少了。對老人冷漠對待的人也不少,這跟動物沒有太大區別。


用戶104713436689


大部分動物子女是不會照顧贍養老人的,這其中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多數動物都不能活到安享晚年。處於食物鏈中部和底部的動物經常甚至在幼年階段被捕食者捕食,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經常因疾病、飢餓、領地爭奪和人類殺戮,幼崽也可能被其它成年捕食。比如最常見的家燕在正常情況下壽命可活十幾年,但是其實大部分都活不過第一年,每3只家燕中只有一隻能活著回到北方繁衍後代。即使成年後,每年的死亡率也在30%以上。即使是獅子,70%-80%也活不過兩歲,成年率僅三分之一。所以野生動物壽寢正終的很少,圈養下的獅壽命可達30年,但是野外的獅子平均壽命只有10年。

在動物進入老年之後,對於獨居動物,自然是沒有人照顧的,自生自滅。在其他群居物種中如狼群中,如果一隻動物因年老病衰正在死亡,它們通常也能感知到自己正在死亡,就會離開群體,孤獨地死去。

當然贍養照顧老年個體也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對於某些社會性動物如大象和許多靈長類動物來說,它們也會照顧老者。大象和許多猿在行進的過程中會專門放慢腳步,等待年老動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性動物的生存需要經驗和知識,通常最年長的個體有最長的時間收集重要知識比如食物和水在哪裡,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危險,即使是那些很少出現的威脅,一頭大象需要至少會十多年來學習足夠的生存信息和社會信息,這些從長輩那裡傳下來的信息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大象並不僅僅是因為好處而照顧老者,大象會照顧守護群體中任何虛弱的成員,包括年幼的、生病的和年老的,大象群體中形成的紐帶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它們多年後會回到一個成員死去的地方去觸摸其骨頭。


科學閏土


這個問題相當諷刺,整個動物界裡只有豺跟狼還有大象鯨魚是有一定程度的養老。也就是說,我們一直認為的狼心狗肺實際上才是真正的有情有義,反而是那些綿羊兔崽子是真的沒心沒肺。

動物之間的養老要考慮很多因素的,一個是群居,只有群居動物才可能出現彼此養老。因此直接排除了那些愛流浪的動物,像虎豹熊這種類型的動物都是獨來獨往自生自滅的。

其次則是有養老的能力,一般來說食草動物是沒有養老能力的,很多動物自己都活不到老的時候。這類動物雖然也是群居的,但實際上都是湊數的,只要一有風吹草動那麼就跑得比兔子還快(當然兔子也一樣),這種類型的動物很少有活到老的,只要年紀一大跑不動就會被食肉動物吃了。

豺狼食肉之間的養老也不是無條件的。想要被養老也得建立在群體生活資源富餘的情況下。食肉動物在分配食物的時候會優先供給給主要獵手,這一點也很簡單,打獵需要獵手,只有強壯的獵手才能捕獲更多的獵物;再來則是幼子,幼子是群體的希望;最後有結餘才會給老成員吃。所以即便豺狼有互相養老,老了之後的生活也很慘,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也沒有幾年蹦噠了。所以犬科動物從衰老到死亡往往也只有半年到一年左右。


優己


除人類外,其它動物都不懂贍養,母愛,這個道理有,這是天性,否則,就不會產生繼承下一代,中有先者的責任,沒的後繼致責任。

動物與人的本質的區別在於,動物的大腦沒有人類的發達,成年後在兄弟姐妹母子這種關係自然就消失了,表面上的群居似乎是以家庭的形態存在,但是,維繫家庭的紐帶是生存而不是情感,所以,當動物老了的時候,他的子子不可能會對他照顧,人類則不同,人類脫離了動物的範疇,發展成為具有高等智慧的高級生物,人的一生都明確自已的父母是誰,一直都明確自已在家庭中的地位,人類是社會給織,不止有感情,而且受思想歡約束,也就是說,受道德約束。

如果中國的老人,不用給女子上學娶妻。買房花錢,用這些錢足夠老人自已養老了,可現在,許多的年經人拼命壓榨老人最後一滴血,到 頭來拿動物不養老來說事,這是為人子女所應該做的嗎?!


影視地域


動物老了沒生存能力時,它的子女會養育照顧它嗎?

不得不承認,這個問題問的比較經典,當我們還在討論“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時候,一個關於動物失去生存能力時有無被照顧的話題便悄然而來。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人能從事生產勞動,這是一個社會組織性質的活動,是人的根本屬性。而動物只能通過簡單的勞動捕獲食物,基本上過著飢一餐飽一餐的日子,只有靈長類動物或其它類型的少數動物會簡單的藉助自然環境儲存一些食物,比如松鼠會儲存一些乾果過冬,蛇類則往往是在飽餐一頓後儲備豐富的能量過冬天,但是對於有著森林之王和草原之王的老虎和獅子,都是現捕現吃,且捕食成功率僅20%左右。

由於在自然環境中動物沒有穩定的食物來源,食物鏈上下游間的博弈、非種族間的相互排斥、打鬥等,加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動物的生存環境更為惡化,棲息地不斷被分割、縮小,因此對於動物而言在殘酷的環境中能生存、能吃飽比什麼都重要。

比較讓人震撼的是,絕大多數動物成年後都會被趕出巢穴獨自去覓食和建立自己的領地,很少與父母居生活在一起,而即便有少數動物能夠活到老年,也會獨自默默離開種群,因此動物界不存在養老的現象。

除此之外,受傷的動物也會被種族所拋棄,過著流浪生活,自生自滅,因為受傷了就意味著沒有捕獵能力而要分掉同伴的食物,這在動物界是不被允許的。

總之,由於動物自身的屬性、生存環境等因素,使得絕大多數動物並不能“一帆風順”活到“安享晚年”,而沒有穩定的食物保障也使得所謂的“養老”成為空談,畢竟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只是個例或者僅在典故中出現,不能代表某類物種的全部。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