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结局如何?

润杨阆苑


能写出“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此豪迈的诗句,黄巢也曾经辉煌过。公元875年,王仙芝在河南濮阳举旗造反,以“平均”为口号获得农民热烈拥护,在曹州的黄巢听闻,带着黄氏子弟前来会师,王仙芝为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为军中判官。本来曹州、濮州等地已有大大小小的起义队伍,在王仙芝和黄巢攻城掠地时,纷纷前来汇合,大军连下十八城,在876年进逼洛阳城下,唐廷为之震惊,赶紧采取招安手段,在许以高管厚禄下,王仙芝动摇,黄巢不为所动,只率领2000人马分道扬镳。

黄巢(820-884年),55岁起兵,征战大半中国,完成梦想,当了皇帝,跌宕十载。

黄巢率部北上,打回山东老家,人数发展数万,攻下沂州后南下,分两路进安徽,公元878年在黄巢打亳州时,听闻王仙芝投降不成兵败身亡,余部陆续投奔黄巢,拿下亳州后,在众多推举下,黄巢号“冲天大将军”,改乾符为王霸年号,第二年,黄巢再逼洛阳,唐重兵压进后,黄巢掉转枪头直扑江南,攻占杭州,杀死御史中丞李彥坚,拿下福州后,从粤东进入岭南,占领广州,俘虏天平节度使李迢,进攻桂州,乘湘江到达潭州,杀死刺史李绚,逼年江陵,这里是当时唐军最高统帅王铎的大本营,号称50万黄巢大军压境时,王铎跑了,黄巢乘势北上,直捣长安,路上遭到各节度阻击,兵力大损,黄巢军退回安徽。

黄巢南征北战的线路图。

公元880年,重整装备的黄巢,再次率兵进入河南,此时由于漕运断绝,在河南的唐军给养供不上,各军闭城自守,黄巢挨个击破,这次一举拿下洛阳,进逼潼关。这时的黄巢已拥兵60万,急的团团转的唐僖宗只凑到2000人守潼关,结果显而易见,黄巢一路势如破竹,唐僖宗带着文武百官逃往汉中,黄巢大军浩浩荡荡开进长安城,公元881年1月,黄巢在大明宫即位称帝,国号“大齐”,天下大赦,唐3品以上官一律停只,4品以下的官照职留用。

仙霞关至今存有唐末黄巢起义遗址。

听到黄巢当皇帝的消息,在汉中的唐僖宗向全国发布收复长安城的诏令,还忠于唐廷的官僚武装们,纷纷建立联系,准备集结向黄巢军反扑。此时的黄巢被到来的胜利和光芒有点冲昏了头脑,他并没有马上结集部队清剿唐军,也没有追击唐僖宗,而是在长安城享乐,还虏了几个姬妾热炕头,底下的将士们也骄傲起来,烧杀抢掠,纪律不再严明,甚至有人抢得财物和女人后离军归乡享福去了,长安城的高府宅邸都被黄巢军占领着,整体越来越腐化,可以想象,几十万大军布满整个长安城,弄得臭烘烘、乱糟糟。

仙霞关黄巢雕像。

在各地军阀慢慢形成包围长安城之势时,黄巢才派朱温东取邓州,派尚让西攻凤翔,但龙尾一战,黄巢军大败,唐军迅速围上来,公元881年4月,长安诸军行营都统郑畋正式发布檄文,讨伐黄巢,长安城已四面被围,黄巢与唐军在东、西两面展开激战,到了882年,长期困守长安的黄巢军有点顶不住了,很多人投降了唐军,大将朱温也投降了唐将王重荣,此时唐军清来了沙陀军助阵,黄巢撤出长安向东到达河南陈州,可陈州又久攻不下,四面唐军又围了上来,黄巢大败,逃往山东老家,公元883年7月,在兖州一个小村庄,只剩几十名兵士的黄巢,感慨大势已去,无力挽回,拔刀自刎,倒下后还没断气,他的外甥林言割下了黄巢的头颅,献给唐军邀功去了。黄巢虽然死了,散落在各地的将领,如鲁景仁、黄浩等继续着义军活动,坚持了10几年才被镇压下去。


图文绘历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得不说,这首黄巢的诗可谓是气势十足、睥睨天下。

黄巢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的人说他是杀人狂魔,丧失人性,以人为食,而有的人却赞赏他敢于抗争,是中国农民起义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确实黄巢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失败了,但是他所达到的成就少有人及,就连大名鼎鼎的宋江也只是"他日若得凌云志"才敢笑黄巢不丈夫。但是如此人物,最后结果却少有人知。

史书上说,他被自己的侄子给砍死了,脑袋都被割了下来。但问题是,这个脑袋拿到唐王朝前面时,可以想象的是已经高度腐朽,彻底认不出来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黄巢的脑袋 。

那么黄巢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下场呢?

说起这黄巢黄老四,也可算是个富贵人家出身,家里上数好几代全是贩私盐的,在古代贩私盐利润可是非常之高,按道理说黄巢家里干了好几代这生意,人脉路子是都已经铺好了,黄巢安安稳稳做个私盐贩子就行了,但是人家黄巢四岁的时候随口作了一首诗,这可就把家里长辈给惊着了,这么多年,难道咱这大老粗家族要出一个文化人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对读书有功名这件事还是看得挺重的,你家里再有钱没有有功名的读书人,你就是个暴发户,没有社会地位,没人瞧得起你。所以整个黄家请最好的老师给黄巢补课,势必要黄巢考取一个功名,没曾想这样一考就是二十多年,考了三次,一次没中。

黄巢写下了文章开头这首著名的诗后,低头长叹一声,回家干起了祖传的贩私盐生意。

公元874年,全国水旱频发,秋粮颗粒无收。但唐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重"的政策,各州县不敢上报灾情,继续摊派收税,导致民不聊生。民众饭都吃不上了,谁还吃盐?私盐贩子们干不下去了,一群亡命之徒还怕什么。于是身为私盐贩子王仙芝造反了。

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他的起义军号称草军。这时候黄巢心里就有点痒痒了,到了公元875年,王仙芝的部队打到曹州(菏泽),每天蹲在村口等义军的黄巢激动的不得了。他立马散尽家财,带着子侄八人以及募得数千人加入王仙芝的部队。

这一年,黄巢55岁。而后来王仙芝想被招安,但是黄巢没给个官职,再加上之前的屡次不中,黄巢不同意,还跟王仙芝打了一架,整个起义军就知道了这件事,很多人跟着也附和黄巢。手下人都不同意,王仙芝没办法只能接着造反。

过了两年王仙芝死了,黄巢被义军推举成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一代杀人大魔王就此崛起,从安徽打到福建又从福建打到湖南,整整十二个省,大半个唐朝被黄巢搅得乱七八糟。

六十岁那年黄巢攻破长安城,立国号"大齐",称帝后的黄巢大赦天下,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及皇室宗亲杀无赦,以报当年科举之仇。

公元883年,黄巢最倚仗的部下朱温投降了唐朝,在唐将李克用的进攻下,黄巢撤出长安城。

公元884年,黄巢兵败狼虎谷(今山东济南莱芜),后下落不明,虽说史料记载已经被斩首,但是由于头颅腐朽,所以有许多其他说法。

有一个说法跟李自成的段子很近似,说五代十国期间,洛阳有一个高僧,叫翠微禅师,是一个大刹的住持。他圆寂的时分,指了指脚下,脚下有两个字,黄巢。所以有人说黄巢当和尚去了。

后边又有许多人说见过黄巢本人。还有人说黄巢在兵败后自杀了。

我觉得黄巢自杀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被唐王朝数次不取,而后造反成功称帝,但是又被赶出长安,四处而逃。最后普天之下竟然没有安身之地,人生大起大落自然承受不了这个打击,自杀身亡后,才被手下割下首级拿去唐王朝领赏。这样似乎两方面能够对得上。


历来现实


黄巢,在历史上出名是有两大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是魄力惊人,面对大唐朝廷,跟随王仙芝起而造反;二是诗文写得不错,他那一首《不第后赋菊》,充满了无尽的气势: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就是这么一个文物双全的人物,最后领导的起义还是失败了,有人说,失败后的黄巢很快就死了了,也有人说黄巢出家了,最后到底是哪一种结果呢?

《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说黄巢是被杀

一般来说,考量历史,首先是看正史,黄巢在正史当中,是兵败后很快就死了,一说是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杀了,一说是自杀了(新唐书是黄巢自杀)。

《旧唐书·黄巢传》: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

这意思很明显,黄巢是被他的手下将令林言所杀,同时还杀了黄巢的两个弟弟,总共有七个人。然后,林言带着尸首,押着黄巢的妻子送往了唐朝的管辖地徐州。

林言,其实是黄巢的外甥,从旧唐书来看,这个既是下属,又是外甥的林言是个心狠手辣的人。

《新唐书·黄巢传》记载,“巢计蹙,谓林言曰: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这话什么意思呢?说黄巢蹙着眉头,对外甥林言说,你杀了我,拿着我的人头去献给唐朝皇帝,你可以得到富贵的,别让其他人占了便宜。林言不干,于是黄巢自杀。

看来黄巢不错,就算死,也讲究一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在新唐书里,看来是为林言平反了。

后来的一些史籍《资治通鉴》等,纷纷说明黄巢是被林言杀死。

那么,黄巢是不是当时就死了,是不是被林言杀死的?

《五代乱离记》、《贵耳集》等书籍,认为黄巢出家为僧

不同于正史,还有些书籍,纷纷说明黄巢只是出家了,并没有失败后当时就死。

这里面最出名,而且很有道理的,就是唐朝末期陶谷在《五代乱离记》的记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这证据看起来非常靠谱,这段黄巢的诗文,说明了黄巢前三十年在世俗生活中,脚不沾地,要么为了富贵拼命做个贩卖私盐的商人,要么为了起义四处奔波。三十年后,看破红尘,开始了平凡的僧侣生活。

有人说了,诗文能代表什么?难道别人就不能模仿他的风格做一首吗?

话是对的,道理也是对的,不着急,我们再看看其它的证据。

张端义在《贵耳集》记载:“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

张端义是南宋人,估计这个记载是他根据民间传说和查阅相关资料所得,不管出处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黄巢没有被杀死,是当和尚圆寂的。

北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言之。”

这个说得很详细,说黄巢首级被送给唐朝,那全都是假的,黄巢其实没有死,在泰山时出了家,然后逃脱了,赶到河南张全义那里,因为那里有很多的黄巢余党,为了保住黄巢,这些人都没有去识破。

张全义是谁?曾经是黄巢手下,黄巢失败时,及时投了唐朝,后来朱温上位时,又投了朱温。那是黄巢旧相识,曾经黄巢重用过张全义,张全义收留黄和尚,也有这个可能。

关于张全义和黄巢的事情,南宋人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做了呼应,卷五:“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西京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当时都说黄巢已死,张全义在群僧中看见了黄巢,这和黄巢去投张全义的行为相一致。

从这些书籍看来,黄巢好像当时没有死,而是出了家,最后圆寂。

黄巢后期的命运真像到底是什么

黄巢的死,史书和各种记载充满了矛盾,那么到底黄巢是当时就死了,还是当了和尚?在我看来,黄巢当和尚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从出身来看,黄巢是私盐贩子出身,曾经过的是刀头添血的日子,享受过荣华富贵,没有过过贫苦的日子。对于生命,自古以来,穷苦之人更加不注重,因为日子太苦,活着不容易,所以容易轻生。

而没有被穷苦生活逼迫过的黄巢等富贵之人,轻易自杀,基本不可能。

和朝廷的对垒,黄巢绝对不是一次了,遇到危险,也不是一次了,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早就放弃了,还能等到这时候?

其次,林言并没有过上富贵的生活。据说,在献上黄巢首级的路途中,林言被沙陀人干死,结果沙陀人拿着首级去领赏了。

黄巢从小练武,林言那能轻易杀得了?况且一杀就是七个人,林言真这么厉害吗?如果真得这么厉害,林言也不会轻易被沙陀人干了。最关键的是,林言死了,从此死无对证,谁知道沙陀人拿的是谁的尸首?

第三,欧阳修等人修《新唐书》的时候,从《旧唐书》中“林言杀了黄巢”,换为“黄巢自杀”。这说明,民间关于黄巢没死的传说很多,正所谓“空穴不来风,无风不起浪”。这些传说已经影响了欧阳修等人的修书。如果不是尊重《旧唐书》是距离黄巢最近的正史书籍,欧阳修等人可能都快写黄巢出家了。

第四,《旧唐书》是结合唐朝历史记录,又结合其它资料,有后晋石敬瑭安排人编撰的,看起来说服力很强。但是,陶谷的《五代乱离记》和《旧唐书》成书基本在一个时期,难道真实性就差很多?

第五,有些时候,有些人在朝廷的宣传中,必须死去,这样他的部属才会全部散去。黄巢这个人,就是应该死去的人,就算他没有死,朝廷也会在宣传中让他死,这样符合整体局面。

在后世,明朝的建文帝,虽然被朱棣私下安排人四处寻找,但对外宣传上,就说建文帝已经死了。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整体的稳定。

第六,那首诗,那首黄巢的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这诗确实符合黄巢的风格,出现在寺庙里时,本身就说明了此事。哪里有那么巧的事,刚好有个有才的和尚,能随便模仿黄巢写诗?关键是,其他和尚模仿黄巢的诗意义何在?外面的人,跑来乱写一气的可能性,又小之又小。

通过前后左右对比,黄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当了和尚,只是晚唐需要一个黄巢死了的“事实”,因此会有这方面的宣传和记载。

当然,唐朝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详细查访黄巢到底死了没有,因为,此时的唐朝到处是窟窿,到处是危机,公元907年,唐朝终于被朱温连根拔起,从此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蓝风破晓


  • 黄巢死因之谜
唐朝末年,政治黑暗,国力衰弱,统治者却只顾横征暴敛。唐僖宗在位时,连年闹灾荒,但是朝廷不想着赈济灾民,却加重了赋税,农民暴动时有发生。
875年爆发的黄巢起义将唐末农民战争推向高潮,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攻占了长安,没过多久黄巢就在此称帝。此后黄巢就开始过上了逍遥自在的帝王生活,而把天下的局势置之度外,并没有乘胜追击逃跑的唐僖宗,也没有就势歼灭驻扎在长安附近的唐朝禁军。几个月之后,唐军就攻下了长安,而黄巢则往山东方向逃窜。不过黄巢最后的结局如何,却没有一个定论。仅仅在唐朝史书中,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黄巢被他人所杀,另一说是黄巢死于自杀。
  • 要想弄清黄巢的死因,首先要了解黄巢起义的性质以及失败原因。

黄巢出生于盐商家庭,曾经读过书,也参加过科举,但是屡试不第,于是对科举制乃至当时的社会感到不满。他志向远大,却无法通过科考施展抱负,于是在一次考试落榜后,他写下了“待到秋,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表现出想取代唐朝统领天下的野心。

后来,唐朝政府打击民间贩私盐的行为。875年,盐商王仙芝等人在长垣聚众起义,随后黄巢也纠集了千余人响应。两军会合后,分兵作战。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举为王,自号“冲天大将军”。从879年到884年这年间,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山东、河南、两广、两湖等地。881年,他率军进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 黄巢生性残暴,观念狭隘,喜好滥杀无辜。

虽然四处作战,或胜或败,但始终未能打开局面,基本上仍局限于长安一带。尽管黄巢作战勇猛,但他为政却十分暴虐,导致最终被唐军所击败。例如,黄果占领长安后,就忙着称帝,而不考虑安置百姓的事宜;有一次他率军打退了唐军的进攻后,发现很多百姓暗中帮助唐军,于是在城内大肆杀戮;在转战各地期间,每攻下一城,他就纵兵劫掠、屠杀。

黄攻占长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成都。882年,唐僖宗组织各地武装围剿黄巢,沙陀人李克用、党项人拓跋思恭也出兵援助唐军。黄巢的将领朱温在此时突然降唐,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884年,黄巢接连败给李克用和朱温,起义最终失败。

  • 《新唐书》中关于黄巢死因的记载是,黄巢从长安撤退之后,逃到狼虎谷时就要他的外甥林言取下他的脑袋,拿去献给唐朝,这样林言就很可能获得高官厚禄,享受荣华富贵了。


然而林言自己不忍心杀死黄巢,所以黄巢就自杀了。而《旧唐书》则说黄巢为林言所杀,并没有《新唐书》那样的细节描写,所以黄究竟死于自杀还是他杀就成了一个谜。

不过后来人们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唐朝官员记录这场战争的残卷,残卷上说黄巢是被他军中的重要将领尚让杀害的,尚让是为了拿着黄巢的人头向唐朝将功赎罪。可是有些历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是六月伏天,从尚让杀害黄巢的地点到当时唐军驻扎的地点,至少需要走20天以当时的条件是不可能对尸首进行防腐处理的。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黄巢最后是出家当和尚了。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叫张全义的人,他有一天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了一个很眼熟的人仔细一想竟然是黄巢,所以他觉得很惊异,但黄巢自己却一点都不惊讶,而是神色自若地离开了。


天天开心历史


黄巢是唐末时期的人,出自商贾之家,善于骑射通晓文理,是一个满怀诗意的有才之人。但其实他本人相当自负,认为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实际上他屡次名落孙山。这与他后面的起义有很大的关系,他一生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这个社会对于他来说不公平,屡次的名落孙山也严重地打击了他的自尊心。正因为如此,黄巢这才成为了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认为这样才使他才能充分发挥。

黄巢起义军起初其实就是各地方的农民和当地地主的结合。他们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流动进攻,导致这场起义持续了十多年。曾经两度攻破长安,严重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腐败糜烂的唐末王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是黄巢却有名无实,打着“为民除害,天补平均”的旗号。却残忍暴虐,所到之处无一不血流成河,哀嚎遍野。黄巢也被为“屠夫”,这是历史上寥寥无几的事件,黄巢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事情在他看来不过是人之常情,曾因一时之气屠杀整个长安城,其残暴恶劣的行径令人发指,后来被号称“冲天大将军”。

就这样一个生性残暴的人,阴差阳错之下做了一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事情。在古代的中国,有的门阀士族掌握着社会绝大部分的权利和财产,他们既和皇亲国戚有联系,又掌握着全国大部分的商业行当, 所以门阀士族的存在阻碍当时社会的发展,各族门阀之间明争暗斗,权倾朝野。给当时社会造成一定的恶劣影响,因为当时科举制选拔,门阀士族垄断着科举制,所以当时怀才不遇的人数不胜数。也正因如此,黄巢才格外痛恨这些门阀士族。

虽说当时门阀氏族中也有不少名人志士和文武双全的有有才之人,但更多的却是一些平庸无能之辈,没有能力却身居要职的宦官子弟,他们欺压剥削普通百姓,使更多的平民百姓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现象不但使社会停止不前而且也极大缩减了时代发展的速度。

黄巢起义之后,把主要目标放在了这些门阀士族的身上。正是因为黄巢对他们的残暴猎杀,唐朝末期时局动荡,唐朝覆灭以后,又是五代十国的时期,兵荒马乱,门阀士族经过如此沉重的打击,便慢慢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这阴差阳错之下,黄巢居然成为撼动这百年门阀士族的功臣。 虽然黄巢在这一事件上成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功之臣,但也不能掩盖他残暴恶劣屠杀的行径。


历史云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充满杀气的《不第后赋菊》,是黄巢留给历史最著名的印记。 其实黄巢本可以成为唐朝的一位官员,可惜主考官不识货,把灌了半肚子墨水的黄大爷给黜落了,一气之下黄巢写下了这首反诗。

投靠王仙芝

公元875年,王仙芝的部队打到曹州,每天蹲在村口等起义军的黄巢激动的不得了,他立马散尽家财,带着子侄八人以及募招的数千人加入了王仙芝的部队。这一年,黄巢55岁,所以说任何时候想努力都不为之过晚。

自立为王

黄巢军事水平超高,起义军一路摧枯拉朽。唐僖宗眼见势大难敌,便下令招降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 王仙芝造反的目的只是想和唐朝讨价还价,弄个大官做做。黄巢则反对在羽翼未丰的情况下仓促谈判,你本钱太少,能谈出个卵来?最终黄巢选择了单飞,而王仙芝在失去黄巢后如同无头苍蝇般乱撞,最终被官军打败命丧黄泉。黄巢在兼并王仙芝的旧部后,在亳州城外称王,自号“冲天大将军”。

黄巢自以为官兵不堪一击,很快他就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在江北被官军一路追着暴打。江北不能立足,于是转移到江南发展,但黄巢还是被官军打得四处跑。最后,黄巢只能带着幽灵一样的军队,再次过江进入江东宣州一带寻找战机。由于唐朝在江南税赋最重,百姓生活极端困苦,黄巢一到,迎马拜降者有二十万,黄巢势力迅速壮大。在打掉了贪婪的淮南节度使高骈之后,黄巢觉得是时候去长安追逐他的伟大梦想了。


称帝

唐广明元年七月,黄巢在江南腹地把官军打得找不到北,官军非降即逃。十一月黄巢占领东都洛阳,洛阳是长安门户,小皇帝李儇也是个实在人,立马跑路。同年十二月初五黄巢进入长安,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场面非常震撼:

“巢乘金装肩舆,其徒皆被发,约以红缯,衣锦绣,执兵以从,甲骑如流,辎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民夹道聚观,尚让历谕之曰: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五天后,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黄巢心满志得地坐在大殿上,接受各怀鬼胎的唐文武百官山呼万岁,黄巢骄傲地笑了。 但他并不知道这也是他走向死亡的开始。黄巢称帝后对中上层的官僚采取压力打压的政策,据《新唐书》:

“因大掠,缚棰居人索财,号‘淘物’,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在封建社会得罪了官僚和文人,后果可想而知。



一代枭雄的结局

很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拉起了造反的旗帜,王重荣的河中军大破黄巢军,尽劫其粮船,复引兵进抵渭水北岸。此时唐朝各路军阀开始围攻关中,黄巢主动撤退出长安,率军退至灞上。 受到巨额赏金刺激,各路诸军为了能摘下黄巢的项上人头,几乎是三军用命。几通砍杀之下,黄巢军实力受损非常严重,黄巢能掌握的兵力也不过十五万人。公元884年六月十七日,泰山脚下的狼虎谷襄王村,黄巢被徐州节度使时溥派来的人马团团围住。无路可逃的黄巢仰天长叹:“想吾起事以来,转战千里,无不胜。今日如此,盖天意乎!”黄巢让外甥林言“帮助”自己抹脖子自杀。一代枭雄黄巢,命丧于此。


雁城流浪僧


唐末轰轰烈烈的为时十年的大起义几乎推翻大唐王朝的领导人黄巢,其人生最后的结局,一千多年来一直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迥然不同的版本: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还是遁入空门当了和尚与青灯佛卷为伴,确实还是个谜团。

第一,官方正版说法:黄巢兵败被外甥所杀。

公元883年6月15日,黄巢义军被唐军追至山东瑕丘(今兖州),黄巢与唐军殊死激战,手底下的士兵几乎全部战死,黄巢与其外甥林言退到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这时,林言见大势已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乘机杀了三个舅舅~即黄巢及二弟黄邺、三弟黄揆等七人。林言拿了人头打算向唐军将领时溥献功,在半路却遇上了一支唐军,他们又杀了林言,将林言和黄巢等人的首级一并献给时溥。黄剿兵败被外甥杀死,资料来源是《旧唐书》。

第二,官方副版说法:黄巢兵败后自杀。

宋代欧阳修《新唐书》说,大唐将领时溥派手下李师烧领兵万人尾追义军不舍,在瑕丘最后一战,黄巢身边人马丧亡殆尽,退至狼虎谷。黄巢感到自己无路可走,就对外甥林言说:“我本想讨伐奸臣,洗涤朝廷,但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如果拿了我的首级献给唐朝皇帝,一定能因为奖励取得富贵,这个好处就不要留给他人了。”说罢,黄巢就举剑自刎,但割了几下并不成功。林言不忍看到舅舅这样痛苦,遂一刀将黄巢杀死,并将黄巢的几个兄弟和妻子的首级全割下,装在盒子里,打算献给时溥,半路碰到唐军林言被杀。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没有直接采用欧阳修的说法,而是放在《考异》中,书名叫《续宝运录》,但黄巢外甥的名字成了朱彦。

第三,民间野史说法:黄巢兵败遁逃当了和尚。

这种说法主要以宋朝的野史、笔记小说为主要依据,认为义军战败后,黄巢没有死,而是虎口脱险,先投奔了张全义,之后做了和尚,并得以善终。宋朝人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五代张全义为洛阳留守时,在一批僧人中看到了黄巢。说黄巢当了和尚后还写了一首与举义时风格迥异的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危栏看落晖。”当时人认为后来黄巢住在明州雪窦寺,人称雪窦禅师。雪窦寺有黄巢的墓。

在韶州的南华寺,保存了黄巢于877年写的《斋僧文》,自称是率土大将军。在安徽歙县昭庆寺,也有黄巢的《斋僧疏》碑文,讲到他打算舍银六锭,斋一千僧人。


书中有毒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最先站起来反抗的一般都是底层的老百姓,比较著名的有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汉朝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还有清朝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

小蔺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下敲响了唐王朝丧钟的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年时曾写了一首《题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有道是“修的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黄巢刚开始也是有着一颗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热心,可是当时唐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朝臣结党营私,没有关系很难有出头之日,黄巢到长安参加科举屡试不中,最后悲愤之下写了这首恨意满满的《不第后赋菊》,也为后来埋下了伏笔。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离开长安以后,回家继承了家业,干起了走私贩盐的买卖,乾符元年(874年),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河南最为严重,麦才半收,秋季的庄稼几乎没有,冬季蔬菜太少 。但自唐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急” ,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

于是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聚众数千人,于长垣县揭竿而起,攻州占县,攻陷了曹州、濮州和郓州。声势大涨。王仙芝遂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号称草军。

提出“天补均平”的口号,发出檄文,抨击揭露官吏罪行,得到百姓欢迎。875年6月,王仙芝率领农民起义大军一路攻下濮州、郓州、曹州等地。此时在冤句的黄巢闻讯惊喜万分。他曾与王仙芝一同贩卖私盐,亲眼目睹了唐统治者的黑暗腐朽和百姓生活的困苦,心中久郁不平之气。今见王仙芝率先起事,也立即会师。两军合一,达到了几万人众。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黄巢认为他领导农民起义征战七年,终于取得胜利,赶走唐朝皇帝,建立自己的政权,已经大功告成。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义军将领,他的思想确实太狭隘了。农民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使他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满足于既有的胜利。既没有乘胜追击又没有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当时关中尚存唐朝禁军的主力部队,程宗楚便纠集十万人马对其形成包围之势。黄巢无奈,撤出长安。官军人城,到处抢劫,一片混乱。黄巢又乘机杀入,官军大败。他进城后也大肆屠杀了一批欢迎官军入城的居民,这使他在百姓中失去了威信。

中和元年,唐朝军队汇集了沙陀贵族李克用的骑兵,从四面八方包围长安。同时配合军事围剿采取分兵诱降政策起义军将领朱温叛降。这就影响了义军的力量,又加上城中无粮,李克用骑兵骁勇使黄巢不得不退出,久攻不下。唐王朝又调动大军围攻,黄巢只好率军败退,退至泰山下虎谷时被唐王朝大军重重包围。黄巢见无法突出重围,拔剑自刎。

黄巢领导的起义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方阶级,瓦解了唐朝反动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但同时黄巢此人也有很多的“黑历史”,比如组织军队吃人、抢掠、屠城、挖坟盗墓等等,像辉煌的大明宫基本上就是被黄巢农民军毁掉的。另外黄巢对割据藩镇和地主阶级的实力估计不足,称帝后又犯了不少错误,导致其最后走向失败。








蔺MG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公元820年出生于山东菏泽一个盐商富户之家。在古代,盐政的控制权在国家,盐的赋税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个人只有从官府购买才是合法的,不允许私自贩卖。也就是说,黄巢祖上是经营盐业生意,据说他家十分富裕。严格来讲,黄巢不属于农民范畴,他和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还是有区别的。



黄巢从小聪明伶俐,史书记载“五岁能背三字经,七岁有三国曹植“七步能诗”之才”。有道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通读历史,我们发现英雄人物长大后都会遇到挫折,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就是这样,科举屡试不第,于是才有了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起义”。

黄巢的人生和洪秀全如出一辙,小时候很聪明,长大想走科举之路升官发财报效朝廷,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黄巢在25岁时应试进士科,结果名落孙山。到了29岁又去赶考,结果依然落第。33岁时再次进京赶考,依然如此。黄巢觉得上天对自己太不公平了,于是在赶考居住的“馆驿”,愤愤然于墙壁上写了著名的《不第后赋菊》,时间就在晚秋九月九重阳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引自黄巢诗

讲真这首诗很霸气,诗中透露出黄巢对唐朝末年制度的不满。从字里行间,黄巢有造反之意,说它是反诗不为过也。黄巢心想,“老子再考就成老头了,看来科举之路行不通。”朝廷不用爷,自有用爷处”。黄巢造反之势,就差一个点燃导火索的人。

乾符元年(874年),唐末发生了连年旱灾,百姓民不聊生。但官府丝毫没有减轻百姓的赋税。此时点燃导火索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另一个唐末农民领袖王仙芝。



王仙芝和黄巢是山东老乡,他是今山东菏泽鄄城县北人,说起来他和黄巢家还有生意往来呢,他是山东最大的私盐贩子。前文说了,朝廷是禁止贩私盐的,王仙芝贩私盐是违法的,他为了糊口谋生铤而走险。但是朝廷可不管百姓的死活,违法犯罪必然是被打击的对象。矛盾最终激化,王仙芝揭竿而起造反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在他身边聚集了上万的贫苦百姓,王仙芝自称“天补大将军”。

此时,黄巢受到了王仙芝的鼓舞,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875年六月,他联系子侄和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在家乡起义造反。此时黄巢55岁,正是老谋深算的年龄。



二人转战各地,时而合兵一处,篡成拳头狠狠打击唐朝割据节度使所占的地方,时而各自为战主动出击。二人所领导的义军很快发展壮大,总体王仙芝的力量明显大于黄巢。

唐朝末年,各地节度使“一方独大”,这些地方军阀拥兵自重,没有一个真心剿匪。他们得了朝廷饷银消极怠工。这些节度使们建议唐僖宗诏安王仙芝。皇上没有办法,于是下旨:只要王仙芝放弃造反,朝廷授他“节度使”之职。

王王仙芝本来就不是坚定的“无产”造反者,充其量就是历史的投机者,他经不起朝廷的诱惑,想做宋江那样的人当投降派。当时黄巢没有被授官职,他愤愤不平斥责王仙芝说:“曾经共同立下誓言,横扫天下,现在你升官了,我们这些人回到哪里去呢?”王仙芝被问的哑口无言,迫于无奈他拒绝了投降唐朝。从这件事后,二人有了隔阂彻底决裂了。



王和黄的分道扬镳,势必削弱了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各自为政,唐廷有了机会。由于王仙芝势力最强,成了唐廷消灭的主要对象。

公元878年,王仙芝所领导的起义军在攻打洪州失利后,被迫在退守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的路上,被唐朝的招讨副使曾元裕所斩杀,自此,王仙芝所领导的这支起义军彻底失败了。

王仙芝被杀后,他的一些士兵投靠了黄巢。黄巢队伍逐渐强大了起来。在哪个兵荒马乱年代,加上天年不收的情况下,士兵增加意味着口粮的增加,有道是“兵马未动,草料先行”。黄巢军中口粮出现了危机。

黄巢接下来做的事很不地道,他所到之处军粮不够吃,就杀百姓吃人充饥。据说黄巢军队吃人多达二十余万。历史上称他为“人屠”,老百姓说他是“天煞星”下凡。我觉得他和明朝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有得一拼。



黄巢其实也不是一个坚定的“无产”战士,有时历史惊人的相似,黄巢几乎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前生后世,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总是处于和朝廷讨价还价的状态。假如唐朝不给黄巢喘息的机会,估计早就灭掉了他。

经过和唐朝军队“拉扯”过程中,黄巢几次死灰复燃,最后逐渐站稳了脚跟。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巢终于把唐僖宗李儇赶出了长安,唐僖宗效仿唐玄宗逃往了四川。黄巢“雀占鸠巢”在长安含元殿登基。国号“大齐”建立金统,并大赦天下。封其妻为皇后,置百官,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弃用,四品以下的官员官复原职。黄巢这种不彻底“革命”的做法,为以后留下了隐患。




▲朱温

果不其然,黄巢称帝两年后,也就是在公元882年,他的手下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由于“诛贼”有功,被唐僖宗赐号朱全忠。黄巢在多方势力夹击下而失败。六月十五日,他带领“散兵游勇”退至山东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时,见到这个村名,黄巢比较迷信,认为自己大势已去,于是对自己的外甥林言说,你斩下我的头,投唐还能保你“荣华富贵”。黄巢和外甥感情很深,林言不忍杀害舅舅,舅舅为了成全外甥,于是挥剑自刎,谁知道下手不重,没死透,林言割下了舅舅的头颅,杀了舅母和侍卫,带着“战利品”进京献“投名状”,谁知在半路被李克用的沙陀士兵杀死了,李克用带着黄巢和他的外甥林言的头颅向皇帝邀功请赏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