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之眼: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中国”古代识字率考

CCTV4《国宝档案》首播 海丝传奇——崔溥和《漂海录》。

CCTV4《国宝档案》视频和笔记:海丝传奇,崔溥和漂海录,崔溥,漂海录


识字率考

且江南人以读书为业,虽闬童稚及津夫、水夫皆识文字。臣至其地写以河之,则凡山川古迹、土地沿革,皆晓解详告之。

江北则不学者多,故臣欲向之则皆曰:“我不识字。”就是无识人也。

【明代时期(公元1488年)的中国江南地区的人以读书为业,即使是童稚及津夫、水夫都识文字。崔溥在江南的时候,在地上写河流名字,江南人凡山川古迹、土地沿革,都晓得,并且能详细解释告知给崔溥。说明在明朝江南地区,无论地位高低,家庭贫富与否,都接受过基本的童蒙教育,文化普及程度非常高。

江北则不识字的人多,崔溥每次向他们写字咨询,他们都是如此回答的“我不识字。”换句话说江北人识字率低,而江南人识字率非常高】

中国江南公务员平易近人

且江南人号为官员者,或亲执役为卒徒者,或踞胡床,冠带无章,導卑无位,似若殊无礼节。然在官衙则威仪整肃,在军中则号令严切,正伍循次,无敢喧嚣,一出令时,闻一铮声,远近云集,莫或有后。

江北亦然。但山东以北,凡出令非鞭扑不能整之。

【且做官的江南人,平时和百姓家里,亲切,或踞胡床,冠带无章,導卑无位,看似是没有什么无礼节。但是当他们在官衙执行公务的时候,就威仪整肃,在军中则号令严切,正伍循次,无敢喧嚣,一出令时,闻一铮声,远近云集,莫或有后。

江北也是这样的。但山东以北,凡是上面发布命令如果不用鞭扑就不能整装待发】


摘要

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中国明朝建国120年),朝鲜官员崔溥,字锦南,乘船不幸遭遇风暴,漂流到了中国,又从中国沿陆路曲折的回到朝鲜。崔溥将自己的一路见闻写成《漂海录》一书呈给了当时朝鲜国王。书中涉及到明朝弘治初年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被朝鲜视为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而备受重视。

“异域之眼: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中国”古代识字率考

明弘治元年,朝鲜官员崔溥(韩国欧巴,同时也是一位韩国学霸),字锦南,奔父丧从济州岛乘船回驶,不幸遭遇风暴,几经周折,最终漂停于我国浙江沿岸。锦南先生及同行共四十三人,由浙江登陆后,历经曲折,沿运河北上至京城,由京城出山海关过辽东最终回到了朝鲜半岛。

“异域之眼: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中国”古代识字率考

崔溥回国后将自己一行人的这段不幸而又传奇的经历写成《漂海录》一书呈给了当时的朝鲜国王,书中明载行程始末,往来细节,生动的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当时朝鲜是中国的属国,朝鲜人对中国的态度也可以从《漂海录》中流露出来。《漂海录》是崔溥写给朝鲜国王的,这决定了书中朝鲜对中国态度的真实性。因为是内部资料,中国人并不是它的受众,所以书中不需要刻意掩饰什么。这本书流入中国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

《漂海录》作为珍贵的时代写照,对了解我们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多视角。更真实。

“异域之眼: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中国”古代识字率考

异域之眼:·13世纪外国人《马可波罗游记》眼中的中国

异域之眼:·16世纪葡萄牙人眼中的中国

异域之眼:·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眼中的中国

异域之眼:·17世纪西班牙传教士闵明眼中的中国

异域之眼:·17世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茲眼中的中国

异域之眼:·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眼中的中国

整理自2020年1月7日

未完待续:内容整理中···

字者,文化之心。心者,民族之志。

万古华夏,文化延绵不断,字之功。

千秋九州,圣贤相传不息,字之德。

故字存,则志存,字失则志失。

字创于洪荒,擬之自然。立本象,沿用千年。

故欲神交古人,必断文识字,欲志在圣贤,须明古知今。

习雅言之道,育君子之风。


“异域之眼: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中国”古代识字率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