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除夕夜,广东省派出的128名医护工作者组成的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搭乘包机出发,飞往武汉。“降落武汉已是凌晨三点。外面风雨交加,而内心满腔热血。”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师蒋洁在日记中写道。

2月4日,又一支57人组成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从广州出发驰援湖北。“有点忐忑,孩子才11个月大,刚刚给她断了奶。不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和丈夫一起上一线,我觉得我们都很棒!”急诊科护士黄媛和丈夫冯剑锋同为党员,在集合地,他们拍下了庄严敬礼的合影作为留念。

在这场与疫情的举国之战中,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相继奔赴武汉。连日来,一批又一批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不远千里,进入这座被阴霾的冬天笼罩的城市,守候着春暖花开。从方舱医院到重症病房,从检测实验室到病家消毒现场……抗疫最前线,处处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是女儿、是妻子、是父母。而投入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中,他们只牢记一个共同的身份——白衣战士。

出征——

有惧,无悔!

迎向未知的挑战,他们怕不怕?

回想起年初四随广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时的场景,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传染病学主任医师张丽华瞬间红了眼眶,泪水潸然而下。父亲78岁,母亲73岁,身体都不好。“父亲当过兵,他跟我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个时候,共产党员就得上!”张丽华说。

刘文辉是广州市疾控中心虫媒传染病组组长,1月19日回湖北黄冈老家探亲,疫情当前,他主动请缨就地投入战斗,目前在武汉负责病家消毒工作。“这个决定我没敢告诉刚刚怀孕的妻子,我想给未出生的小孩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而母亲的不舍和担忧让我动容。”他说。

“我们也害怕,怎可能不怕?但医护人员的专业历练让我们能比普通人更快克服恐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郭亚兵说出了许多队员的心声。

投入武汉抗疫一线多日,队员们心中有惧,却无悔。因为知道,想走进这个践行初心使命、大医精诚的“考场”,竞争是多么激烈,入选是多么不易!在东莞,22人医疗队从发出“召集令”到最后确定,仅用不到6小时,有109人请缨;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3年曾赴小汤山医疗队的24名队员毅然写下请战书,感召大批医护人员退掉回家车票,向组织请战,从1月23日至24日,该院党委收到请战要求千余条。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请战书如雪片般飞出。从中“胜出”的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有身经百战的老专家,有初出茅庐的95后;有心念家乡的湖北人,有心怀大爱的广东人;有的人援藏回来又踏上抗疫征程,有的人退休一个月又重返岗位。为什么要出征?每个人都抛出了掷地有声的理由。

“我五十多岁了,哪怕组织不派我上一线,也希望自己站出来能给年轻的医护人员以信心。如果国家有需要,我们小汤山医疗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责无旁贷。如果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带队,我二话不说,随时待命。”当年南方医院赴小汤山医疗队的老队长郭亚兵,最终如愿以偿,作为南方医院医疗队队长再度出征。

“我实战经验足,可以充分发挥所长,协助当地因地制宜规划隔离病区、制定救治流程。”有23年感染类疾病从业经验的张丽华,曾在2003年非典时走进隔离病区,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爆发时救治众多患儿,凭借“身经百战”的经验顺利入选。

“我是湖北人。第一批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当中,有我的大学同学。这次疫情,我不上,谁上?!”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益明对领导说。

在入选后的培训中,李益明看着身边一张张聚精会神听讲、热切讨论业务的广东籍队友的脸,心中翻滚着敬意和谢意。“我很想很想跟每个队友握握手,向他们道谢:在我的家乡遭遇疫情的时候,你们所有人完全可以在家里陪伴父母小孩,在广东海边闲庭信步。而你们却毫不犹豫奔向武汉,只为献一份力、尽一份责,你们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他说。

坚守——

病房,就是战场!

2月6日零时30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接到指令,他们将在7点40分作为首批援助武汉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正式进入设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江汉方舱医院,为患者提供治疗。

医疗队立即展开布置。时间仓促,但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在几分钟内就将任务落实到位。领队张刚庆告诉记者,首批进入江汉方舱医院的4位医生,都是专门选拔的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他们将在方舱医院工作6小时,除了提供及时的治疗观察,还将对病患开展心理疏导。

上岗前夜,这个拥有过半党员的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将党旗挂在了驻地宾馆的墙上。

没有豪言壮语,一批又一批广东援鄂医疗队从抵达武汉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进行着爱与责任的接力。

首批广东援鄂医疗队的90后护师蒋洁,在武汉病房坚守十多天,脸上一直保持微笑。“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也希望把好运带给患者。”她说。

但事实上,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工作压力,都在不断挑战着她的极限。“七个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衣,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停核对药物,不间断护理患者。汗水模糊了护目镜,浸湿了衣裤,泡发了双手。每次我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摘下N95口罩时,就感觉胸闷、气短、头痛,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需要我帮助的患者,又卯足了劲。”她说。

2月5日,在支援武汉的第12天,这个爱笑的姑娘第一次感觉到了害怕。凌晨四点,她突然感觉眼睛剧痛,畏光、无法睁眼。“凌晨四点的街道,空无一人,而我却在去往武汉协和医院的路上驱车狂奔……”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非常害怕,害怕自己因此不能跟战友一起抗击疫情,害怕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幸运的是,经检查,医生说她的眼睛是消毒液灼伤,对症治疗即可。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格外注意,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更多挑战。

第二批广东援鄂医疗队的医生张丽华,1月28日晚9时和队友们一抵达武汉,便争分夺秒谋划起与武汉医务人员的交接事宜。他们所入驻的汉口医院,由于疫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内科医生都已投入了新冠肺炎的救治,疲惫不堪地坚持着。“他们真的太累了,我们得尽快顶上去,让武汉的医务人员撤下来得到喘息。”张丽华说。

张丽华记得,第一次进入隔离区,她和队友们按排班上午11点准时出发,大家都没有顾上吃午饭,而回到酒店,消毒、洗澡后已是晚上9点。“这时安心坐下来吃饭,冰冷的盒饭也像是美味佳肴了。”她笑道。

紧张而昂扬的战斗氛围中,也有真正开心的时刻。

“进驻汉口医院第三天,我一到病区,就得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昨天我们护理过的2床,今天出院了!”东莞市中医院呼吸科护士罗良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千里到来的意义啊,希望病区更多的病人能陆续好转出院!虽然我们戴着口罩,穿着重重的防护服,看不到彼此的表情,但我在每个医生护士的眼中,都看到了无限的喜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杨)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2月4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黄媛、冯剑锋夫妇在出发在集合地拍下了庄严敬礼的合影。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2月4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出发赶赴武汉。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2月5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提前进入江汉方舱医院查看工作场地。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首批进入江汉方舱医院工作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在驻地挂起了党旗。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鄂医疗队在江汉方舱医院门口。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广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传染病学主任医师张丽华(左二)在武汉市汉口医院。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首批广东援鄂医疗队的90后护师蒋洁被消毒液灼伤眼睛,前往眼科看病。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首批广东援鄂医疗队的90后护师蒋洁和队友们在工作中。

广东援鄂医疗队:冬夜围城,一群“白衣战士”自南方来

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摘下口罩,蒋洁的脸上满是压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