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在中國,最隆重的節日就是春節

豐富多彩的“年俗”

是每一箇中國人心目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中國人的“年”既神聖而又充滿歡樂

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

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

那麼在今天

各地又有哪些有趣的年俗活動呢?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正月十三年俗活動


燈頭生日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扎彩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了。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祭祀關公

在西安長安區農村有這樣一種習俗,每年正月十三這天,要祭祀關公。而祭祀關公所用的一種叫“添碟子”的貢品尤為特別:一粒粒飽滿的大黃豆被排成一溜溜屋簷,各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層層碼在由幾個碟子架起來的造型上,最後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臺樓閣,這就是長安區獨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添碟子”。

祭海

農曆正月十三,相傳這一天是海龍王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漁民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祭海活動,祈盼全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按照傳統習俗,供桌上早已擺好了祭品,有豬頭、鯉魚、大餑餑等。供桌前,人們焚香化紙,紛紛朝向大海行叩拜禮,震耳的鞭炮聲響徹天地,璀璨的煙花更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放海燈

正月十三放海燈,是我國漁民的傳統習俗,據民間傳說,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海邊的漁民和村民沿襲著傳統習俗,在岸上擺設祭品,點燃煙花爆竹,把製作精美、寫滿祝福的船燈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風順幸福平安。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說到“祭海”和“放海燈”

相信不少小夥伴都倍感熟悉

獨具膠東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和民俗活動

——祭海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在煙臺,祭海這一習俗歷史悠久。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或十四(因漁村而異),所有的漁民都是集體出門,大夥兒高舉鞭炮,邊走邊放,還抬著盛滿供品的“柳鬥”。“柳鬥”裡邊裝著豬頭、香餑餑以及當年打上來的最大的魚,還有酒菜、供香、佛蠟、燒紙等物品。豬頭上必須有豬血灑在上面,意為“發血財”“掛彩頭”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漁民們來到各自的漁船上,開始祭拜——把“柳鬥”抬到船上,擺放好供品,朝著船頭方向按照輩份兒順序開始叩拜“海神”,祈求來年風平浪靜,保佑出海打魚人平安歸來,魚蝦滿艙。到了晚上,漁民們還會把用蘿蔔和麵做的漁燈放入大海。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祭海民俗是漁民在漫長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創造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和民俗活動。每年祭海節過後,漁民再進行修船、添置漁具等準備工作,接著就開始蓄帆向海,準備打漁了。作為世代相傳的習俗,如今的祭海儀式雖然仍是海邊漁家最重要的節日,但祭海活動卻不斷注入新的內涵,成為人們崇敬海洋、歡兆豐收、祈福平安的群眾性民俗活動。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在沿海漁民的眼中,祭海比春節還重要。因為祭海儀式的存在,漁家流淌著的圖騰崇拜,不再是抽象難解的,而是鮮活、可愛的:漁民對於給予自己衣食富庶的大自然所表露出的敬畏,讓人驚歎;人類對於同大海和諧相生所流露出的神往和追求,讓人感動。


祭海作為一年一度的盛會

自然是不能錯過的精彩內容

今年情況特殊,煙臺各大祭海活動

紛紛取消或延期

但我們仍能從往日的影像和文字中

一睹祭海活動的盛況

下面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吧~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開發區漁燈節(正月十三、十四)


地點:開發區初旺村、蘆洋村、八角村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漁燈節煙臺開發區沿海漁民特有的傳統民俗節日,從元宵節中分化而來,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流傳於山後初旺、蘆洋、八角等十幾個漁村。漁燈節的“燈”有三層意思,一是取魚蝦豐登之意;二是有照亮引路,佑護人船平安歸來之意;三是有使神靈認人識船,保佑漁民平安之意。正月十三當天,除了傳統的祭祀活動,在廟前搭臺唱戲及鑼鼓、秧歌、舞龍等亦是漁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開發區的初旺村、蘆洋村、八角村是現今膠東地區的著名漁村,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舉辦的漁燈節在膠東最具代表性和較大的影響力。往年每逢漁燈節,煙臺開發區的漁民們都會走出家門,抬著豬頭、大鮁魚和餑餑等供品,打著彩旗,敲著鑼鼓,一路歡歌登上自家的漁船祭祀海神,祈求新的一年魚蝦滿倉。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芝罘島東口祭海(正月十三)

地點:芝罘區芝罘島東口村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自煙臺芝罘島建村以來,這裡的村民每年正月十三就自發地組織祭海神活動,距今已經有300多年曆史。東口村80%以上的村民都從事漁業捕撈和養殖業。對漁民來說,每年的祭海活動就像過春節一樣重要。在這天,全村老少走出家門祭奠海神娘娘,獻祭品、扭秧歌,歡度漁燈節,漁民們齊聚芝罘島東口漁港,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相傳海神娘娘是漁民的保護神,海島人世代以打漁為生,因此對海神娘娘信奉有加,至今還流傳海神娘娘高擎神燈,保佑迷航遇險的漁船平安歸港的動人故事。如今,海島漁民“祭海”早已不再是一種迷信的祭祀,而是成為一種承載著濃郁漁家文化的特有民俗,預祝漁業豐收、敬畏海洋、歡兆豐收、祈福平安的盛大節日,有人把它稱為漁家的“狂歡節”。


海陽祭海(正月十三)

地點:海陽虎頭灣、連理島、南邵家村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海陽的“祭海”起源於明朝,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主要流傳在沿海一帶的桃源、環岱庵、方里、大辛家、港北、冷家莊、南莊、邵家莊、鳳城、魯古埠、海豐等80多個漁村。2008年山東海陽“祭海”民俗被列入第二批煙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是膠東沿海地區民俗中海龍王的生日。漁民們為了祈求海龍王保佑人船平安,在這一天,用大木盤端著餑餑、豬頭、大魚;用籃子提著鞭炮、紙香、酒等,到海邊龍王廟前祭祀,祈求出海平安,一帆風順,年年有餘。有的“祭海”活動還會邀請“海陽大秧歌”團隊來表演,商販們也雲集於此,十分熱鬧。往年海陽虎頭灣、連理島、南邵家村

都會在正月十三這天舉辦隆重的祭海大典,作為當地的一大盛事,吸引不少遊客前去觀看。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萊州三山島祭海(正月十三)

地點:萊州市三山島街道三山島村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杜欽國 攝

萊州市三山島街道三山島村自古以來就是漁村,村裡祖祖輩輩以打漁為生,在以往生產力低下的年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老百姓衣食來源,這裡的漁民們形成了祭海神祈求風調雨順的漁家文化。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杜欽國 攝

每年的正月十三,村民們自發聚集在一起,抬著貢品在舞龍隊的引導下步行上山,熙熙攘攘的人群跟隨著他們一同湧向三神山之上的海神廟。男女老少在海神廟前焚香燒紙、鳴放鞭炮,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對海神的虔誠之心。祭海神的同時,三山大鼓敲擊出震撼人心的鼓點,營造出莊嚴、神聖的氣氛。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杜欽國 攝


蓬萊新港漁燈節(正月十三、十四)

地點:蓬萊市新港街道劉家旺村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煙臺蓬萊一帶的漁村,每年正月十三、十四,漁民有到蓬萊閣龍王宮送燈、進獻貢品的習俗,以祈求出海平安和漁業豐收。經過不斷的演變發展,後改為以供祭船、送漁燈、放鞭炮等為主要內容的儀式,同時還要到海邊舉行大規模歡慶活動,這成為了蓬萊每年都要舉行的盛大節日——漁燈節。


長島廟島祭海(正月十五)

地點:長島廟島顯應宮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每年正月十五這天,長島人都會去媽祖廟拜謁媽祖。數條船往來於南長山與廟島之間,免費接送,為謁拜上香的群眾和漁家提供方便。這一天,廟會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拜廟、上香、許願、求福,人頭攢動、鑼鼓喧天,十五廟會熱鬧非凡。秧歌、腰鼓等民間節目也精彩上演,前來祭海的秧歌輪流叩拜,送上了漁民對全新一年的祈福。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祭海民俗,是漁民在漫長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和民俗活動。每年祭海節過後,漁民在進行修船、添置漁具等準備工作就緒後,就開始蓄帆向海,準備打漁了。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萊州東海神廟祭海(正月十八)

地點:萊州市永安路街道海廟姜家村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萊州祭海泰山祭山曲阜祭孔並列為天下三大盛典。《山左郡志》載:“甲天下者有三,兗(yǎn)曰闕(què)裡,濟曰泰山,萊曰東海,闕里為民生未有之聖,泰山為帝王首巡之地,東海為萬壑(hè)朝宗之墟,三者甲天下。”可見,萊州東海神廟與曲阜孔廟、泰山並譽天下,同為齊魯之邦的榮耀。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東海神廟位於萊州市區西北9公里的萊州灣畔,佔地60餘畝,是一座龐大的建築群,散盡院落,建有殿、堂、樓、亭200多間。東海神廟《漢書·地理志》注曰:“東萊郡——有海水祠”。海水祠就是最初的東海神廟。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東海神廟建於西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是

中國古代帝王祭海的重要場所。《萊州府志》載有明代學者任萬里的《海廟祭典考》,對海廟祭祀有過全面考證。他認為,對海神的祭祀由來已久,早在舜帝時就有祭海之禮。君王親臨東海舉行大規模祭祀典禮,始於秦漢兩代。至宋朝,朝廷將祭海之事做了定製,以後歷代帝王均循此禮,每年的立春之日便到萊州東海神廟祭海。明後期至清代,祭海規格一次比一次高,所有參祭者對海神行“三拜九叩”之禮。東海神廟在宋朝時進行過大規模修建,明清時有多次擴建,至清道光二十三年經歷最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達到鼎盛。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有文字記載的歷代祭東海神廟共95次。其中,僅清朝就達48次。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東海神廟自北宋重修以來,在民間每年陰曆正月十八、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為祭海神之日。舊時漁民十分崇拜海龍王,把它當做海神。無論貧富,家家戶戶均供奉海神。正月十八到東海神廟祭海祈福已成為沿海漁民的一種習俗。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東海神廟祭祀活動有一整套隆重而恭謹敬肅的祭祀禮儀制度,其祭器考究,祭品豐富,典儀也繁瑣隆重。其中包括:祭期、獻官、壇廟、齋宿等場所修整,祭器及其修補,所用牲帛香燭棗慄鹽魚菜肉米酒等物品祭前籌備制度,以及祭祀中齋戒、陳設、就位、迎神、奠帛、初獻、亞獻等十餘種禮儀操作規制。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每當祭祀之時,香菸繚繞,管樂齊鳴,肅然壯觀。寓意吉祥的整豬、整雞被擺上了供桌;傳統的廟鼓、海廟大秧歌等民間藝術同時上演,展示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無窮魅力;伴隨著歡快的音樂,踩著鏗鏘的鼓點,漁民們手舞足蹈,跳起了廣場舞,扭起了海廟大秧歌……在這一天,全國沿海各地客商,特別是附近沿海如南北長山島、蓬萊等船戶漁民紛至沓來參加祭祀。明清時期,東海神廟既是皇家的祭祀重地,又成為膠東的遊覽勝地,給當地帶來了無盡的榮光與繁華。在這裡人們祭祀上香,又可觀海遊玩,經商購物,熱鬧非凡。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以歷史為依託,以祭祀為載體,東海神廟已成為萊州沿海豐富的民俗文化展示地與交流地。東海神廟祭祀活動經過一千年的延續與發展,已成為了一項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一直深深地紮根於民間,是萊州灣畔及周邊漁民的狂歡,是他們最熱鬧的節日。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年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

逐漸演變成一個個珍貴的文化符號

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

構建出一個個充滿年味兒的特殊記憶

雖然今年情況特殊

但相信我們定會戰勝疫情

早日迎來“春暖花開”


正月十三,又逢“漁燈節”,一起來看膠東特色祭海盛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