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探新局」村民王桂英的新能源“生意經”

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新春走基層·探新局」村民王桂英的新能源“生意經”

1月30日,王桂英在自家工廠傳送帶前整理生物質燃料


●採訪時間:1月30日(正月初六)

●採訪地點:禹城市李屯鄉

●受訪者:王桂英,66歲,李屯鄉丁寺村村民

美麗鄉村,新面貌;小康生活,看老鄉。

她叫王桂英,今年66歲,是禹城市李屯鄉丁寺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同時在村裡經營著向電廠供應生物質能源的“小生意”。

11年來,王桂英見證了村民們從自行焚燒秸稈,到主動向其生物質燃料定點收集處“聚攏”的環保意識轉變過程。鄉村環境愈發美好,她的“小生意”也做到了百萬級別流水,年供生物燃料5000噸以上。從電廠備案的燃料收集點到擁有自己的註冊公司,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藍天下也有她的一份付出。

“現在是特殊時期,生物燃料的運輸暫時中斷了。”春節期間正值全國各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經濟導報記者聯繫上王桂英時,她正在離自家院子100米處的廠區裡整理年前收儲的樹皮等生物燃料。

王桂英所在的生物質燃料加工廠區佔地4畝,有2600多平方米。“建這個廠區有五六年了,現在還註冊了公司,按電廠要求先納稅後收款。一開始收燃料是在自家院子前,因為靠近主幹道,大家來我這裡也比較方便。”她說。

11年前,王桂英在家門口偶遇國能高唐生物發電有限公司來農村收集生物質燃料的工作人員。正是這場偶遇讓她瞭解了生物質發電,也從此開啟了她在村裡收集農村生物燃料、為生物發電廠提供生物質能源的“小生意”。

王桂英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剛開始接下這個差事的時候,蹲在家裡定點收集可謂是“痴心妄想”。10年前的農村,農忙節點自行焚燒秸稈、家家戶戶燒柴火很是普遍。她和丈夫常常跑去數公里以外的樹皮加工點聯繫廢料收購。

隨著農民生活逐步提高、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王桂英的“小生意”也變得順風順水。

“村裡鄉親意識到焚燒會汙染環境,自家做飯也更新換代用上了電器,來我這送秸稈、送樹皮的明顯就多起來了,村裡環境也‘亮堂’起來。”王桂英給經濟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收集點生物燃料的收購價是0.05元/斤,有歲數大的大娘騎三輪車去河邊摟樹葉一天也能摟上百斤,賺點零花錢沒問題。

而通過王桂英自家工廠加工、稱重、運輸等一系列管理後,電廠給到王桂英的收購價就到了200元/噸。每月至少需要向電廠供應400噸生物質燃料,這麼多年來,其年供貨量一直保持在5000噸以上。據瞭解,像王桂英這樣的定點收集處在禹城李屯鄉一共有3個,禹城全市向該生物質發電廠供應生物質能源的收集點在10個左右。

“雖說年流水超過百萬元,但實際上中間運輸等管理費用並不少,一年給國家納稅在10萬元左右,純利到手大概有15萬元。”王桂英表示,她們一家之前幹過肥料銷售,也曾趕上奧運場館建設潮去北京打工。“之前賺的不少,賠的也多。反而幹上這麼個小買賣,倒著實長遠,不知不覺已經十來年了。將欠帳還清後,家裡置辦汽車,我們老兩口也用上了智能手機。明年還準備給兒子買輛新運輸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