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里的“残阳”和“瑟瑟”的意思是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许章杭


残阳,即是夕阳。太阳落山,已近夜晚,阳光由热烈变得柔和,颜色由金黄变成绯红。夕阳大家都见过,就不再赘言。

重点说“瑟瑟”。现在一讲到“瑟瑟”,基本上都能想到是拟声词。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瑟瑟也;人发抖时发出的声音,瑟瑟也。声音细腻而柔和,有小波动,便是瑟瑟的声音。瑟,是古代乐器,有二十五弦。”琴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可见瑟的声音是比较细腻的。瑟瑟,是从乐器名引申出来的形容词。

把“半江瑟瑟半江红”里的“瑟瑟”理解为水纹像是风吹过树叶一般,即“吹皱一池春水”,亦可。

在唐代,瑟瑟是宝石的名称。薛爱华在《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一书中,已考证出瑟瑟是天青石,即是深蓝色的宝石。瑟瑟为唐朝境内所无,产自于阗、石国等地。

因而,瑟瑟又名为于阗石。唐朝境内的瑟瑟,除了通过正常的贸易与朝贡获得外,还有一个手段就是对外战争。西域的商人曾把上等的瑟瑟,运到长安,以供贵族装饰之需。瑟瑟可做头饰、枕头等。

因瑟瑟颜色是天青色,故而引申为天青、碧绿之意。把瑟瑟当作颜色的形容词,是白居易的首创。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用白话文来讲,夜色降临,夕阳残留,光线洒落在江面上。江面上看过去,一半是天青色,一半是绯红,参差不一。总而言之,是一幅极有画面感的夕阳残照画。

瑟瑟当作动词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便有了流动的层次感;当形容词理解,便有了强烈的画面感。


辉城啊


"残阳"是即将落山的太阳,也指晚霞;“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在本句诗里指碧绿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思是: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晚霞快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红色与绿色交织变化,绚丽无比。

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老白同学在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日落后又看到了“月似弓”,到了夜间又看到了“露似真珠”。此情此景,让老白诗兴大发,于是写出了这首经典的小诗。


喜欢请点赞支持啊!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路寻写作创富


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从诗的标题就可看出,既为暮江吟,残阳当然即指快要落山的夕阳。但为什么要叫铺水中而不说照水中?我们知道,从上往下大角度为罩,照、罩在这里有相通的意思,微小差异是:“照”为光照,“罩”为某种器皿从上往下罩。小角度就跟铺床一样,平摊铺开。小角度残阳落水,用“铺”就比用“照”更准确,更加形象化。

瑟瑟,原指风或其他细微声音,瑟瑟发抖;瑟瑟另一层意思指某种宝玉,色碧。这里取第二层意思,碧色。残阳铺水,因有角度,光线不可能将江面全部铺满,因而一半有残阳,一半有阴影。残阳如血,是红色的,阴影部分保持原色,色碧。所以两句意思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一半红色,一半碧色。

什么人是诗人?诗人就是能将我们平常惯见的景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勾勒出来,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产生联想,形成一幅美丽画卷,让我们因此获得愉悦,获得美感。在诗人眼里,到处俯首即诗。如果你也有那么敏锐独特的眼光和观察力,并能将此化为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出来,让人共鸣,那么你也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诗人。


云卷飞山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由我来回答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

这里残阳是指的是晚霞。意思就是太阳落地那刻还没有全部落下部分在地平线下,部分还在地平线上,所以是残阳。而残阳有余晖红如血,故而霞也。这里的铺水中就是一道霞光从地平线过来仿佛人为铺也,很形象化。这里的铺,既然是铺就说明江水平静进一步说明了江水的平静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

瑟瑟本是指绿色的宝石这里是说绿色的水。

可怜九月初三月这句

可怜是古汉语现在意思指的是可爱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

真珠指的是珍珠

整首翻译就是:一道落日的余晖洒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清澈平静犹如一层铺装,一半的江水碧绿如玉,一半的江水鲜红似血。不知不觉已到了的夜晚才知今天是九月初三,你看这夜晚是如此的美丽可爱,露珠晶莹剔透在明月的辉映下犹如一颗颗珍珠,明月当空犹如一张高挂的弓。

这首诗是一首纯景诗。起句是景,承句依然是景承上,转句离开景转到现实交代时间。这里的合句露和月其实已经到半夜了,起句的残阳还是白天刚落幕的时刻。所以这里的合句也就是总结江到半夜时的精致。起句是景,承句也是景,转句是时间,那么合句就要总结。但是总结是什么呢?总结的是诗人感觉时间已经很晚,景色已看够了。所以合句的总结也是景但是是半夜时的景,从起句的天刚黑到半夜露出这段时间自然而然,浑然天成,这也是唐诗中的纯景诗,有景有意,有意无意。顺其自然,实乃唐诗中不可多见的好诗


隹周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傍晚快落山的太阳。

"瑟瑟:指水的碧绿色。

一天傍晚快落山的太阳全铺在大江的水面上,半江碧绿水与半江晚霞交相辉映,美丽极了。

这诗句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如下:

一道斜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夕阳红155908541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白居易〈暮江吟〉的前两句。全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短短的四句却描绘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的景色。一个是夕阳西下,天边落日只剩一抹(一道)的短时间内的景色,另一个则是月儿升起后的较长的时间段的景色。

题主的第一问问得十分到位,到位就到在只有在“一抹残阳”的这个时间段才会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绝美的景色 。“残”者,不全也;而“残”到了只剩一抹,即一道的时候,落日的绝大部分都处在地平线以下,即江水水水面以下的时候,那残存在水面上的“一道残阳”便是它与诗人人所在的位置距离最远的地方。这时候,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便只有传播距离最远的红色光才能为人所看到,其它的光则传播不这个地方(警示灯多为红灯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江面自然就只能反射出红光,“半江红”如此,“残阳如血”也是如此。

那么,既然“一道”和“一抹”乃为相同的意思,为什么白居易在这里用的是“一道”而不是“一抹”?不是也有“一抹残阳”、“一抹红霞”的诗文之句吗?这就是诗人的功力之所在了。因为“一道”要比“一抹”要窄的多,正因为其窄窄的一道,才会使它与水面的夹角几仅为零,才会使站立在江边的诗人能够看到远处的江面染红的景象,而近处或脚下的江面依然是其本来色彩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奇幻的景象。一般情况下,初升的太阳和将落的太阳才会是红色,日上三杆,就是“白日”了 白居易〈忆江南〉里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描写的是太阳初升时江花如火的景象就是这个原因。古人那时候时当然还没有现代人的“物理学”的概念,但却有着修词炼句时“体物入微”、“顺理成章”的概念,此即为范例也。

以下再谈诗中的“瑟”字该如何解释?通常的语文教科书中把这里的“瑟”字解释为“绿色”,或“深色”,于是此句便被解释为“江面上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了。这个解释,本人却觉得有些牵强了。如果“半江瑟瑟半江红”解释为“半江绿色半江红”,那么,白居易对绿色十分偏爱,何不照直就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样的就写写“半江绿色半江红”?岂不是更加生动?如果说这里的“瑟瑟”两字是指“深绿色”,那他在在〈琵琶行〉里的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二字又如何解释?曹操〈短歌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瑟”字又如何解释?

“瑟”字的本源乃是古代的一种与“琴”相似的乐器,弹其弦而发其声,但其声不似琴声的声调高,也不如琴声的音量大,它经常是与琴搭配为琴声伴奏而与琴声和弦,“琴瑟和谐”的成语即由此而来;由于瑟弦需轻拨,所以“瑟”字又引申为“轻微的声音”、“轻微的抖动”(瑟瑟发抖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又由于古人把弹琴鼓瑟视为十分庄重,十分文雅的事情,所以在弹琴鼓瑟之前要将琴瑟擦拭干净,于是“瑟”字又引申出“清净”,又由“清净”引申出“原色”,还引申出“清冷”(秋瑟瑟即是清冷的秋天)的含义。由此可知,诗句中的“瑟瑟”即是没有被残阳染红的清静的,清冷的江面波澜不惊地缓缓地流动”着,原来是绿色的当然就还是绿色的,原来是清澈的当然就还是清澈的,总之,还是不把它解释为颜色为好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道残阳落下去,就是黑夜了。黑夜就没颜色,没有使人心旷神怡的颜色了吗?诗人的后两句就描写了与残阳如血截然不同另一番景色:“露似珍珠”(是“真珠”,还是“珍珠”,有两个版本,本人以为还是“珍珠”为佳,此处就不做赘述了。)没有了红色,却有露珠闪烁着仿佛是珍珠特有的银白色的光泽,为什么?因为天上有月如弓,因为有“弯弯的月亮”。于是便有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这首诗的后两句。“可怜”者,使人陶醉也;使人陶醉于晚霞虽然短暂,却有月色如银,露珠闪烁的一幅江边秋夜的景色之中。“九月初三夜”,即是点明了一个“秋”字。说到秋景,便想到王勃〈滕王阁序〉里“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句子,因为它告诉我们,深秋季节,秋水清冷,而不是呈现出“碧绿或是深绿”的颜色来。前面所说的“瑟瑟”何解,是否也可由此得出判断?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以“浔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结尾;这首〈暮江吟〉则是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开头,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结尾,前者悲,后者怜。其意境岂不正如岳阳楼长联的结尾所说: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长生殿〉,以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乐府诗、律诗以及〈忆江南〉的填词,皆脍炙人口,这首七绝(大体合律的七绝)亦是其绝佳的写景诗,让我们整体的再读一遍:“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不是古人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孔之见,就此打住了。


杜新1


这是白居易耳熟能详的《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歌很好理解,看题目《暮江吟》指的是晚上在江边的吟咏。“一道残阳”指的是夕阳即将落山,夕阳的余晖撒落在江中水,染红了江水。比较难理解的是“瑟瑟”这两个字,这里的瑟瑟不是瑟瑟发抖的瑟,从字形看,“瑟”跟宝石有关。据《周书·异域传下·波斯》:“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 瑟瑟指碧绿色的宝石,后来引申为碧绿色。斜阳落在江中,因为太阳已近地平线,阳光投射角度很小,所以一半江水并没有被阳光照射,因此呈现出碧绿色,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画面。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这样的图景并不罕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夜渐渐深了,农历的九月初三已是深秋,天上一弯新月,露水渐渐凝成。诗人伫立江边无限思绪萦怀,他在想什么呢?





月下闲书


把这两句诗整体连在一起理解吧,“一道残阳”,不是一大片,只一道,一条,一绺将落山的红红的太阳光,阳光已不是很强。“铺水中”,水没动,残阳象铺上去的一样,说明没风,很静很美。


正因为上文交代了是一道残阳铺水中,而不是满江都有残阳,所以下句紧跟“半江瑟瑟”,江半边为青蓝色,那就是水倒映天,而且是傍晚,天已在开始暗下来,这时江倒映水的地方更显暗色的蓝。“半江红”,落山的阳光变成了红色,铺在半边江上。

诗人形象地将秋日(九月初三)的落日,江面,水景,天色都交代清楚了。


我们小时候,也经常观赏这样的夕阳,可惜,长大了,反而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色了,即使看到,也不太关注了。


网络梦想999


诗人做诗,力避生、冷、怪、僻之词之义,更何况是白居易!

“瑟瑟”做颜色解,极其生僻。本句句意,只做字面理解足矣。

“一道残阳铺水中”,落日半山之时,晚霞横映水中,如铺展一般。

“半江瑟瑟半江红”,水之西部,因霞光灿烂,故见波光晃眼,显见其红,略见(或不清)波动,而非不动。水之东部,因霞光映之渐少,且月、露映之,故显见波之动(瑟瑟)而略见其色也。


老马识途183228897


残阳指夕阳,瑟瑟指绿色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夕阳照在江水上,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九月初三日这个夜晚多可爱呀!露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