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星星之火"——青年志願者用行動詮釋最美青春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陳彥仿)“我們平凡,匆匆來,匆匆去,從沒想過去當什麼英雄,但偶爾也會發出星星般的光芒。在這片陰霾下,我們是努力發光的個體,哪怕只曾在黑暗中貢獻過最微弱的熱。”2月5日,結束了一整天的工作之後,21歲的志願者趙朝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每天用日記記錄當天心情,從1月29日開始志願者工作至今,就沒有間斷過。

  1月28日,烏魯木齊市高新區(新市區)團委向全市人民發出邀請函,招募志願者,共同抗擊疫情。700餘名報名的志願者中,有73名年齡在20歲左右,其中最小的只有18歲。6日,記者走近這些在家還被父母稱之為“孩子”,而在疫情面前,卻能擔負起責任的青年。趙朝印,就是其中之一。

  5日晚上9點10分,結束了一整天工作,趙朝印洗完手換好衣服後,打開了和媽媽的微信視頻。“媽,我來啦,想我了吧!”說著,嘿嘿地笑了。

  趙朝印是伊犁師範學院新聞系的一名大二學生,1月9日放寒假回到烏魯木齊的家,20天后離開家成為一名志願者。

  “快喝點水,看到你好,媽就踏實了。”這一通視頻,只持續了三分鐘,可媽媽卻要等24小時。

  “看到招募志願者,我沒多想,我是年輕人,體力好,抵抗力好,我就來了。”趙朝印說,志願者準備出發了,她才告訴媽媽。媽媽沒多說什麼,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去吧,孩子,好好幹,媽媽等你勝利回家!”

  趙朝印每天的任務是為醫務人員配備物資:“他們要為留觀群眾測體溫,我幫他們穿防護服,登記體溫,還要做每天的工作做總結。”

  每當將醫務人員送到電梯口時,他們的背影就總會讓這個年輕姑娘熱淚盈眶:“我穿過那防護服,10分鐘汗水就能浸透身體,口罩、護目鏡帶上後,很快就會因為缺氧而感到頭暈、呼吸不暢,可他們從不喊苦、喊累,這就是擔當和責任。”

  幾天的志願者工作使她成長。她在個人公眾號中寫道:時刻準備著出發。


疫情中的

  19歲的志願者張博文是新疆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大一學生,1月30報名,31日開始為留觀群眾服務。

  張博文每天要為留觀群眾送餐,進行樓道消毒,還會給他們做心理疏導。對於幾天的志願者服務工作,張博文說:“我們不是想當英雄,但在困難面前,我們絕不退縮,那個家長們眼裡玩心大,不靠譜兒的孩子,長大了。”


疫情中的

  等疫情結束後,張博文和所有的志願者都會有14天的觀察期,開學了或許暫時不能回到課堂。張博文說,報名的時候就已經想好,疫情不去,我們不退。國家培養我們長大,現在是我們回饋祖國的時候了。

  志願者中,阿迪力江·阿力木江是年紀最小的,只有18歲。也是看到招募信息後,最早報名的志願者。

  “1月23日,我爸爸就參與了疫情防控工作,我是兩天後才知道。那時,我對他充滿了崇拜,我也想像他一樣!”阿迪力江說。

  29日早晨,阿迪力江和第一批志願者來到烏拉泊收費站,為進城車輛中的每個人測體溫。連續工作22小時,工作量之大是他沒想到的。

  “凌晨4點以後的烏魯木齊特別冷,但我感覺到渾身都是勁兒,我們的成長不應該只是年齡的成長,還有經歷的成長。”阿迪力江說。

  “現在,我和爸爸經常視頻,在視頻中,爸爸讓我保護好自己,要加油,等疫情結束後,我們一起回到家裡為這次的成功舉杯慶祝。”阿迪力江說,平日裡他的叛逆導致和爸爸產生了代溝,通過這一次父子齊上陣,兩人的心貼在了一起。

  20歲的馬歡每天要做的是為留觀群眾測體溫。她在石河子大學學習護理專業,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1月22日,才結束了在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實習期。

  讓我沒想到的是,媽媽非常支持我做志願者共工作,她說,國家培養了我,該報效國家的時候就不能退縮,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不論年齡大小,迎難而上,為國分憂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離開家的那一天,媽媽和爸爸緊緊地抱住我,讓我注意安全,等待我的凱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