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博士,你怎么看?

2051无所谓150418426


对于对于博士怎么看,作为一个在读硕士研究生我有以下观点:

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博士,所谓博士就是比继大学毕业后的三年硕士更高的学位,要取得这个学位的流程是读完本科取得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并在大四上学期(一般是在12月多一月之间,每年不一样)进行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次年的三月到四月间进行复试,复试成功了那么恭喜你,你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等到硕士研三的那年3月左右有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后四月左右复试,复试成功就成为博士,等到博士期间课题顺利,毕业论文做完就可以博士毕业,否则会延期一年到两年,根据研究领悟和自己具体的课题不同而不同。用的来说,现在大多数能读到博士毕业的,真的都是具有超强的意志和实验水平,因为博士毕业必须发相关领悟的好文章,所以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出去社会也将是同行业的佼佼者。

2,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能对于你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课题研究从而知道研究领域的知识,多数是在老师和师兄师姐引导下完成,但还是未精细研究。但博士对一个课题或者一个自己的研究材料就得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从什么角度来剖析能得到对科研有用的贡献,那么你的博士生涯就成功一半了,现在许多的成就都离不开一届届一代代的学生与老师共同努力,大多数时候学生都是执行者与实践者。所以硕士博士上完后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能力真的会得到提高。

3,抛开上面的一些什么实验,科研来说,博士也是一个人,一个在其他方面也许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性格也是各种各样,但是能坚持到博士,无论从心理还是知识方面都是了不起的。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神秘那么死板,他们也是很逗比很有爱的,但是时常会经历一些科研过程中想象不到的困难,所以慢慢变得麻木变得不苟言笑。但是请你们相信90后已经入驻博士大军,现在的博士是即能科研又能幽默。不排除一些个例会为这个群体蒙羞,但是请你们相信99%的博士都是通过自己的辛苦和汗水得来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翟博士,有那么好的人脉和money)。

总的来说,博士是现在与未来高校,公司,政府的杰出贡献者,让我们为他们点赞!








你们的小胖雅


今天不说如何读博,怎么读博,也不说读博有多难,只说读博的益处。

读博的确很辛苦,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做支撑……请就不要读博。不过,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坚信,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所有的付出,换来的终将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还是那句老话:在这个满大街本科生,研究生贬值的时代……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没有强大的家庭做背景!找工作时,拿什么和别人比拼?唯有高学历和文凭才能脱颖而出。

都说读了博就业面会变窄……我却不那么人为。作为博士来说,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一、博士毕业可以进高校,可以进科研所。

二、退而求其次可以考专业证书,将来可以做工程师。

三,可以考选调生,博士靠选调生入选后是科级待遇;研究生入选后是副科待遇;本科入选是科员待遇。其入选待遇,就能看出文凭的差别。

四、即便找不到工作回家卖猪肉,或是回家利用高科技种地,也照样能玩出花样创造出价值来!因为读博几年,主要培养的就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读博,也许有人喷,也许遭人不理解的嘲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不要和没有见识的人去讲道理……因为辩解一句,都是多余的!此文,送给正在读博,和即将读博,或打算读博的志士们……[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野鹤7640558165039


本人小硕一枚,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仅供参考。

第一,博士首先会选择一个领域的某个方向作为自己的研究,阅读大量的文章,做大量的调研,如果是理工科的需要做很多的实验,希望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博士是需要创新和创造的,博士应该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是各种知识组合创新者,而应该是知识的创造或者创新。

第二,博士在某一个领域一般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不然博士不是很好毕业。博士毕业有的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学者,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论文水平。但博士并非万能的,并不是对所有的领域都熟悉,大部分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很熟悉,很多读博士也是为了以后去高校做个老师,有很好的工作。

第三,目前很多读博士就希望去高校做个老师,有一个稳定体面的生活。个人认为,博士应该需要家国情怀,有一点理想主义,敢于做大学问,解决大问题,不能仅仅是为了博士毕业而写论文,但是目前很多依然是靠论文毕业。博士要能够把冷板凳坐热,在某个领域取得成果,赢得社会的认可,这样才能获得全社会的尊重。

第四,学习知识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学习很多的知识,而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贡献,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实干才能兴邦,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可能会好一点,基础学科的突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努力和奉献。

第五,对于博士的期望很高,但博士也不是万能的,对于我们的博士,应该需要更多地是包容的环境,因为创新的前提是允许犯错,因此想要创新,就必须要有创新包容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创新的成果。给与他们好的生活和待遇,让更多优秀的人愿意读博士,做基础理论研究,如此只有基础理论的突破,我们的行业才会处于领先的地位,不然在行业内永远是追随者。希望博士们能够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做学问,学以致用。谢谢。


刚刚深圳


对于博士,我是尊重加尊重,不仅是学历的最高层,一般人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更因为博士还要耐得住寂寞,在实验室专心地研究,有这样能力的人本来就不多,你还得耐得住寂寞,能做到的人,真的是人类的精英啊.

博士不光是难考,还很难毕业.没有科研实力的人不敢进入这个行列,愿意并敢于进入这个行列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对于科学研究有着崇高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是领军人物,社会的发展正因为有了他们,才变得如此有生命力.

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所有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看高层次的人才,博士可以说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国家的高科全靠高层次的人才了.博士们加油,国家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博士的参与.


启蒙的智慧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怎么看博士?

小西刚刚还跟媳妇说”读博时,我可苗条啦!”,原因是她让我将几个盘子里的剩菜“收拾”进肚子,同时还数落我最近又胖啦!也许,和小西一样遭遇的人不少啊!

其实,在我读博的时候,体重还是比较轻的。“熬”个博士毕业不容易,每天都泡在实验室,一次实验失败就意味着前面半个月、一个月的工作就“白干”。少白头的小西,有1/3的头发是高考是白的,还有1/3就是读博。之前,一个在中科院读博的俊俏师弟发个自拍照,居然秃了半个头顶。幸亏读博之前就被媳妇“逼着”结婚,也许就是怕读博后秃顶拍婚纱照太丑啊!

博士是我国最高的学位,博士的媳妇也不是“博士后”,后者是一种倾向于工作的经历。作为研究生导师和老博士的小西聊聊博士的话题,通过“进”、“出”分享下我自己对博士的一些理解和感悟。

博士的“进”在变得难!

之前,不少人都听过那句“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甚至传出“导师们都求着自己的硕士生读博”的传言,小西只能说“传言不可信”!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于这类事情传播时侧重分享成功,而不是失败。

不明白?小西举个例子,隔壁村的穷小子小东找了个大户人家的闺女,是不是大家喜闻乐道的话题?小东要是二代,是不是只有一句“门当户对”的恭维话,或者就是内心深处的一句“好白菜都让猪拱了”。其实,读博也一样,不管是申请-考核制或者普通招考,失败的同学更多的是选择继续或放弃科研路去工作。

为何?因为博士不是单看学位,而是得看学校、导师、研究方向等多个方面,如小西团队的“大牛导师”,每年仅有2-3个招生指标,邮件联系和面谈的不下20人。往往,越是好的导师,竞争的压力就越大。想要进入这样的团队读博,谈何容易。

-博士入学考试-

博士的“出”会变得易!

也许有人看到这个小标题,就会反驳小西的观点。怎么我看到的都是各类博士延期的报道,甚至达到2/3的博士4年未能如期毕业。小西之前读博时,也有同学遇到过类似的延期,不能一锅全推给导师,个人的努力同样非常重要。

延期率之所以高,在于大部分人的科研小论文没有搞定,而当前模式下没有几篇拿得出手的小论文出去也无法求职。主因是在学院、学科、导师的毕业政策制定时,将学校博士生答辩要求提升不少,如3篇2区SCI小论文允许论文送审。

2019年初,清华大学宣布取消博士生毕业时的论文要求,希望带动博士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其实,小西觉得除非整个大环境发生变化,否则没有太大含义。比如,博士毕业后想进入高校做专职教师,还是得看你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如双非院校最低都要求发表3篇中科院三区(含三区)以上论文。

之前,小西也和其他导师交流过博士毕业这个问题。在国内几个博士生延期毕业后选择“轻生”的事情报道后,曾有些导师说“能放毕业就放毕业”,但是小西不是太认同这个观点。不提学院、导师的要求,起码得独立完成一篇不错的学位论文,否则读博什么都没有学到。

而且,小西觉得目前的博士培养方案在发生变化,不再单一以论文为导向,同时新增的“工程博士”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小西想说的是,去掉个人科研论文的要求外,延期的人是不是能少一多半?之前,我就有个师兄等着论文发表,延期了半年。

-结语-

最后,小西想说的是读博切记要慎重。毕竟4-5年的时间内,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会读博”,掌握合理的方法,否则延期就是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另外,985等名校的博士招生计划比较紧俏,甚至有课题组内部学生读博排队的现象,有心读博也可以看看中科院、社科院等,最起码博士生的补贴能发到5000元/月,是高校博士生不可企及的梦啊!

大白话就是:前期想明白,给自己找到理由,否则读博时会后悔的,加油!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帅小西De


以前以为学历高、做事严谨,现在感觉一般般。


北大毕业博士演讲:微信运动上半天走98800步,运动康复专家: 半天两个马拉松?

导读

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谈起艺术,可能北京大学博士在毕业典礼的发言中,或许能让人感觉到“别样的艺术”!到底怎么回事呢?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一起去看看。

新闻

7月17日,运动康复专家谢博士表示:“我觉得他挺厉害的。我平时运动挺多,我知道一个人每天1小时走1万步是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正常情况下他需要连续走10个小时才行。因为每个人不一样,可能他走这个步数的时候是要和团队一起进行急行军的活动,也不能说他不现实,只能说不符合常规吧。”

“他”是谁?

运动康复谢博士口中的“他”到底是谁呢?通过了解,原来他就是北大的优秀博士生庄方东。

“他”的特别!

在2019年7月的北大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博士的庄方东发表了毕业演讲:“由于微信运动的限制,98800步只是我半天的步数,攀越的高度接近10万米,消耗了60000千卡的能量,相当于食堂2000多碗米饭或者1200瓶水。去年的5月15日,我们终于站在了世界最高峰,高呼北大精神永在巅峰。”

现场气氛

现场的同学都一阵羡慕,演讲到了高潮不时的传来“哇”的惊呼声。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质疑声音。

网友的质疑!

除了现场的少许对此数据的质疑外,网络上的网友更是对此进行了热议。

个人看法

看完新闻后,相信大家对次新闻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我个人认为:毕业生演讲,极其有可能是为了现场效果夸大了一下成果,也可能是软件的数据有点错误。大家可以对此看成北大学子毕业演讲的一种“艺术”,没必要过分的追求数据的严苛。但是,北大作为著名的学府,毕业生不能太过对数据有所忽视。这半天跑两个马拉松,不现实,也太不符合常理,这极有可能让孩子有错误的认识。对此也希望大家研究学问和数据的严谨,给社会也传递一份正能量!

今日话题:你对北大博士生半天走10万步,相当于2个马拉松怎么看?

关注:悦享新社会


悦享新社会


我昆士兰大学博士,马上博二了。只能说很辛苦,很寂寞,很不容易。要摆弄的仪器一大堆,要写的科研文章一大堆,要做的实验一大堆。天天很早起,很晚睡,娱乐的时间几乎没有。幸亏拿了全额奖学金,没啥经济压力。不过,一把年纪了,晚上还睡单人床的感觉你懂的!





Dreamcatcher2019


现在都是注水博士


竹雕1


博士不是我国的最高学位/博士是全世界的最高学位,/


用户8244214706744


看图片,戴上官帽,威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