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愛與規矩

教育部出臺賦予教師的懲戒辦法,有人說太晚,的確太晚了。對於家長來說,尤其需要舉起懲戒的尺子,給孩子從小立好規矩!多年來,中國教育被一批愚蠢的專家與輿論誤導,讓中國教育只剩表揚鼓勵,沒有了規矩、懲戒。今天轉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院士此文,希望給家長們一點啟示。

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愛與規矩

我讀博士的時候,有一位美國同學,與我在同一個系裡做博士生,雖然指導教授不同,但在同一個房間學習和工作,我們暫且叫這位同學為John吧。John個子高大,密歇根州人,年紀比我小一歲,父親是通用汽車的一位裝配工,母親是家庭主婦,育有四子,他是老三。John說話不多,但看上去蠻有主見的,他給我最初的印象是,這位老兄的“脾氣”實在是太好了!這裡的“脾氣”不是指他總是和和氣氣的,而是指似乎什麼事情對他來說都不成問題,他都可以穩妥地辦好。

首先是吃東西,似乎什麼菜對他來說都是最好的食品。John每天早晨會在書包裡帶一瓶果汁,一袋麵包和一瓶花生醬,平時午餐他就用花生醬塗在麵包上夾著吃,而我們常常去街上買盒飯,有中餐、有墨西哥餐、也有熱狗之類的,買來有時吃不完,或者埋怨有的菜太鹹了、太辣了、太生了,每到這個時候,John都會過來跟我們講,“你們不吃的話就給我吧。”他什麼都能吃,什麼口味都能吃,一大碗白米飯,沒有任何菜,照樣吃下去。他不僅口味隨便,量也隨便,我有時問他,“你是不是餓了,怎麼能吃這麼多東西?”他說,“沒有啊!我現在吃這麼多,晚上可以少吃,甚至不吃,如果午餐太豐盛的話,我晚上有時只吃一隻蘋果。”反正,在吃東西上面,我從來沒有碰到過像他這樣好脾氣的人。

有一次我問他,“John,為什麼你能做到什麼東西都吃呢?”他說,“我得感謝我父母,特別是我母親,母親在家裡是很有規矩的。”他們家的一大規矩是,無論哪個孩子都應感恩桌子上的食物,不論喜不喜歡都應該把它吃了,如果不喜歡吃而不吃飯的話,那麼,第二頓吃的一定是同一種食品。媽媽的說法是,等到肚子餓了,一定會吃的。於是,他們最後都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凡是在桌子上放著的東西都喜歡吃,不僅不挑食,營養均衡,而且每次吃飯都有一種喜悅感,有一種感恩的感覺,所以他們家的孩子個個高大健壯。

John做什麼都很有規矩,一板一眼的,安排得很周全,照現在的說法是“很靠譜”。有一次,我游泳回來,把溼的泳衣往窗臺上一放,就出去了,晚上回來時發現,他幫我在我書桌的側面釘了一條細繩子,把泳衣晾在那裡,他說,這樣對泳衣好,而且不會讓房間看上去不雅觀。我很感謝他,心想,我是經過上山下鄉鍛鍊的,自認為是比較會管理自己的人,但明顯地,他做得比我好。在往後的日子裡碰到了許多事情,有的與實驗有關,有的與課程有關,有的是與生活有關,我愈來愈發現這個人簡直是個金礦,處處發光,做任何事情都有條不紊。有一次,在一門比較難的數學課後,他來問我問題,我很輕鬆地回答了他的問題,而且還跟他講了與他這個問題有關的一系列概念問題,他很感激我,臨走時感嘆地說,“你的數學真好!我不如你,我只能靠我的‘管理’(organizing)來制勝了!”我當時感到震動,學術上“管理”也可以制勝?因為,包括我在內的中國學生普遍以為理論基礎是做研究的最重要的本錢,殊不知人家還有這一招。John後面的研究一直做得很好,從那以後我就開始領悟到,“管理”在研究上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John的“管理”不僅體現在事情上,在時間上也很有一套。有一次,我問John,“你怎麼會管理得如此有條理?是從哪裡學來的?”他說,“我還得感謝我母親。”他說,小時候因為家裡小孩多,母親裡裡外外一個人,有時他們幾個兄弟會把家裡玩得一塌糊塗,待母親回到家時,看到家裡上上下下都亂七八糟,母親從來不發火,總是很安靜地對他們說,“誰把哪個弄亂了,誰就把它放回去。”有一回,只有他一個人,整個廚房的地上都要他一個人收拾乾淨,收拾到一半時,他忍不住哭了,跑到媽媽腳前說,“媽媽,如果我今天不把廚房收拾乾淨,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他母親說,“媽媽永遠愛你,但你必須先把廚房收拾乾淨。”他只好再回去整理,後來又來回哭了幾次,與媽媽講了同樣的話,媽媽也還是同樣回答他,“媽媽永遠愛你,但你必須先把廚房地上收拾乾淨。”

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愛與規矩

John的媽媽說得很好,“媽媽永遠愛你,但你必須把廚房地上擦乾淨。”“愛”與“規矩”是教育的兩面,缺了任何一面,就不能成為教育了。沒有“規矩”的“愛”只能是溺愛,那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永遠長不大。當然,沒有“愛”的“規矩”,其實是定不下這個規矩的,達不到任何教育的目的。

John還同我講過另一個童年的故事。那是一個聖誕節的早晨,一家人早早地就圍在聖誕樹旁等待分拆聖誕禮物,因為他們家小孩多,上一代人的兄弟姐妹也多,所以大家的禮物常常搞亂,當他抱著一大堆禮物,興高采烈地回到自己的房間時,突然發現自己多了一份禮物,他正暗暗竊喜,這個時候他父親走進了他的房間,父親並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對,但他還是忍不住對父親說了,說完後他求父親,“爸爸,我知道我們是朋友,就這一次,你可不可以不說出去?”停了一會兒,爸爸撫摸著他的頭說,“孩子,爸爸永遠是你的朋友,我可以不說出去,但你願意同一個不誠實的人做朋友嗎?”他聽了後,驟然感到沉重,站起來,看著窗外,眼淚不禁嘩啦啦地流了下來,他父親一直站在他身後,手撫著他的肩,兩個人默不作聲地望著窗外的大雪。過了很久,他媽媽進來了,他主動和媽媽說,他多拿了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應該是屬於他的兄弟的。

那天晚上,他的父親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大意是,古希臘建神廟的時候,有一位偉大的雕塑家受命建一尊神像,他花了很長時間把一塊大石頭雕成了一座四面都有神像的藝術品。完工後,他要求神廟付四面神像的錢,但神廟的負責人說,只能付正面的神像的工錢,因為這裡面朝神廟的正大門,這就夠了。雕塑家說,“那不對啊!神在天上都看得見!”他父親想說的是,我們做的任何事情,上天在上,都能看得見!

從那以後,他做每一件事都會想到“天在上面看著吶”!這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中“慎獨”的概念,晚上十二點鐘在馬路上開車,碰到紅燈,你會停車嗎?我非常欣賞他父母的這種做法,從小養成某些最重要的規矩,養成自律的習慣,比給他什麼都重要。在養成這個習慣之前,父母不要輕易去做孩子的“朋友”,記住,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首先是一個“政府”,你說的東西,他覺得大概是對的,所以如果你不講規矩,不講原則,一開始就“哥們”、“兄弟”,那這個規矩是永遠立不起來的。古人說:“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在這之後,我讀過不少近代名人傳記,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如曾國藩、李鴻章、梁啟超,到美國的肯尼迪家族,我發現一個家族以及家族中每一個人的成功與這個家族的規矩有很大關係,規矩不僅要立得高,而且要有執行力,我發現在執行家規中母親的作用似乎更為重要。我常常問John,你們家這些規矩做起來是不是很苦?他說,“不會啊!只要你養成了習慣,反而會感到生活和學習變得更容易、更自由,少了很多顧慮和煩惱,也免除了很多陷入不必要困境的可能性。”想來也是,懂了人生的規矩,才能真正享受靈魂的自由。

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愛與規矩

很多年過去了,做了幾十年老師,你如果要問我,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愛”與“規矩”。那天,一群年輕教師在我家裡,我就是這麼分享的:做老師的第一要明白,你一定要“愛”學生,一位年輕教師馬上打斷我說,“這個不用講,我們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學生。”我同他講,“不一定。”一位老師“愛”不“愛”學生,其實只有學生清楚,學生是非常明白的。你講課講得再好,你給他們的分數再高,當學生們認為你從心裡其實並不在乎他們,那他們是不會喜歡你的。反過來,如果你心裡有愛,哪怕你上課不怎麼樣,說話有時候也會出錯,學生們仍然會喜歡你,甚至會把你的許多錯誤看作是你“可愛”的地方。所以,老師愛不愛學生,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然而,另一條同樣重要的原則是“規矩”,教育是讓被教育的未成年人逐漸養成優秀品質的過程,是逐漸把這些規矩養成為自己的行為、思維習慣的過程,沒有規矩,教育就沒有效果,而只有愛,沒有規矩,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意義。

愛與規矩是教育的兩面,這是因為人的屬性有兩面,一面是人的自然屬性,另一面是人的社會屬性。人作為個體,有很多自然需求,比如生息、吃住、愛好,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想有自己的自由和發展。但是,人又是生活在社會里的,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必須是誠實的、守法的、自律的,就像你開著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你可以有自己的個性,有時開快,有時開慢,可以有自己的目標,但你必須記住你是在與其他車輛一起分享這條高速公路,你必須遵守這個分享的規矩。

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但我發現在華人社會里,人們對年輕人的教育似乎都有點問題。華人社會,無論是中國內地,還是臺灣、香港,似乎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過分強調“愛”,忽視“規矩”,家庭是如此,學校是如此,社會也是如此。年輕人犯了錯誤,不是教導他們去改正,而是強調“他還小,還是個孩子”,任何一個罪犯都是從小這麼一點一點在社會的溺愛下墮落的。古人講:“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我這幾年碰到無數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道理。考試作弊,這在我們學校是極為罕見的,有嚴格的處罰條文,很早就公佈在先的,但當事情出現後,家長來學校評道理,“我們此前不知道這個規矩啊!”如果一個人在家裡沒有規矩,到了學校,學校又沒有規矩,畢業後到社會上,社會上也沒有規矩,這樣的年輕人將對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一個大四的學生去國外留學,要學校開一個證明,母親千里迢迢趕過來學校,幾次要求開這張證明,給學校寫了無數封信,上至校長,下至所有認識的老師,我問她,“你怎麼不叫兒子自己來呢?”她說,“他懶,我同他講過,但他躺在學校宿舍裡玩手機。”當家庭教育沒有一點“規矩”時,年輕人是很難獨立成長的。

當我們講教育要有規矩時,我在華人圈子裡總是聽到一種說法,“他還小,不懂這些規矩,等他懂了之後再教他吧!”其實,這未必對。規矩就像我們常說的“道理”,這“道理”兩字,是“道”在先,“理”在後。在講“道”時,其實不需要,也不可能把“理”講得很清楚,“理”是知道了“道”之後逐漸逐漸自己領悟出來的。這很像在小時候讀唐詩,最重要的是先把詩學下來、背出來,當下你要把詩的意境都講清楚是不可能的,詩的意境是你知道了這些詩之後,慢慢領悟出來的。所以,我認為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規矩,從小就應該學,我所知道我的前輩們也都是這麼做下來的,為什麼到了我們這一代反而不能做了呢?

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愛與規矩

在我看來,“愛”與“規矩”就像教育的兩根筷子,缺了哪一根,都吃不下教育這碗飯。

“愛”與“規矩”不僅是教育的兩面,而且是應該讓受教育者終生擁有的兩項至寶。人生就像一條在彎彎曲曲的急流上漂流的木筏,全憑兩邊的划槳得以保持平衡而順利前行。愛與規矩就是這兩把槳,如果你只在一邊划槳,那你人生的木筏要麼總是原地打圈,前進不了,要麼就是在急流之下顛覆翻倒。只有當你把兩邊的槳平衡起來,你人生的木筏才能夠安全前行。

(配圖/村越由子 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