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退休教师,每月给5000元生活补贴,让你到当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去不去?

鹰眼看社会


假如我退休了,每个月给我发5000元生活补助,到当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我大概率上还是会去的。因为这条件我觉得好像比我所知道的银龄讲学计划给出来的待遇还要好呢,同时也能为当地教育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于银龄教学计划,我所了解到的情况

“银龄讲学计划”是教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一批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的计划。

招募工作由省级教育部门负责,以县为基本单位,主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受援学校为县镇和农村学校。

可是据我所知,补贴的生活补助没有5000元一个月这么多。

2018年8月31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介绍,银龄讲学计划今年计划招收1800位退休老师,对每位银龄讲学计划的老师补助的资金是每年2万块钱。

而且要求是退休教师年龄需在65岁以下,主要针对的是中学教师,原则上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不过,如果地方财政上可以承受,也愿意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配比到每位参与银龄讲学计划的老教师,教育部是乐见其成。但是这些偏远地区怎么可能有这么一笔钱拿出来补贴给来支教的老师呢?所以,大概率上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生活补贴可能已经是很不错了。

退休了之后讲学发挥余热,我个人还是非常乐意的

退休后讲学发挥余热,对自己来说,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好事一桩。

对于退休下来没有了原来规律任务的人员来说,还是需要找到一件可以投入激情和热情的事情来做才能有所寄托,对身体健康来说大有裨益。

对孩子们来说,如果有这样一批师德师风高尚、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老校长来推进当地的教育发展,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当地的教师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一种促进,地区之间的差异会带来思维认知上的不同,通过交流和沟通,也许在研讨的过程中,一批年轻的教师会快速成长起来。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写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意思是严先生的风骨、品德,有如高山一样高,有如流水一样长;后面两句是拿自己与严先生作对比,是说自己现在还不能达到严先生的高度,但自己内心是希望能够像严先生一样的水准。

文字表达了对严先生的景仰和敬佩之情,我辈如此平庸之人,也是一样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心力在教育事业上能够发挥余热的。

我现在心里衡量这个生活补贴的费用,是因为我养育孩子还要花钱,也许到我退休多年后我不需要考量这个生活补助的费用标准也是可能的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说自己一生最看重自己的教师身份,叶先生是白发的先生,也是诗词的女儿,她从1979年来到大陆任教,今年已经是任教40周年,也是95岁华诞,她影响了几代年青学人,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叶嘉莹先生之前为所在的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裸捐了累计3568万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人能比,是我辈仰望、追随的先生。

我现在心里衡量这个生活补贴的费用,是因为我现在养育孩子还要花钱,小孩子的意外状况之多和学习费用之高也是普通人家最大的一笔开支。

也许到我退休多年后我不需要考量这个生活补助的费用标准也是可能的吧,我寄希望于未来我也能把孩子培养成别人传说中的那种学有所成的孩子,我自己身体健康,那我就不谈这个生活补助标准我也是有可能去大山里、偏远农村里支教的。


十里荷塘秋水长


我是一位退休一年半的老师,退休前始终坚持在一线做班主任。三十多年一直是三点一线,家,办公室,教室。早上6点半到校晚5点下半,陪伴最多的是我的学生,他们伴随着我的喜怒哀乐。他们给我带来许多美好时光,偶尔也使我变成愤怒的小鸟。使我愧对我的儿子。儿子一直认为我是别人的妈妈,他觉得我总为认别人的孩子好。从一年起到上大学前总是叫我老师。变得生疏。从他6岁时开始分床,直到上大学前一晚才和爸爸说,今晚你的床能让给我吗?我想和妈妈一张床。他把我的胳膊伸开头枕在上面眼泪夺眶而出。看到儿子我也十分激动。十多年的情结一下打开了。使我内心愧疚。儿子特别贴心,由于我身体不是很好。儿子每天早,中,晚三次电话问候,直至现在。那时我就下决心,我退休后要把所有没给予儿子的陪伴都给他,可是当能实现时已经晚了,儿子工作了也早出晚归,并离家在外。不需要陪伴了。悔矣!我把全部的人生交给三尺讲台,给予了第二个家。现在茫然了,失去了方向。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回到学校那片净土,和爱的三尺讲台,一群带给我喜怒哀乐的孩子。


用户8437152351466


我是一名有着39年教龄的退休教师,退休后,仍春顾着挚爱一生的教育事业,也想报名参与银龄教师行动,但我不是什么优秀教师(说起职称评定,存在不公平,。我曾担任34年班主任,但没有班主任证。从1993年到2017年一直怛任小学六年级语文,且每次在学生升初中考试时成绩名列中心校前5名。但仍未被评为优秀教师,因为我只会踏实干,不会走其它门路。)故针对银龄教师报名是可望而可及,遗憾。其实,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同仁,未必能在教堂上上好课,说不定一线教师不比他们逊色呢……


用户7201549337712



我就是一名教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如果我退休以后,身体健康,不用看孙子,我非常乐意去偏远农村支教。不给5000块钱的生活补贴,都愿意去。真心话!

当老师还是当乡村教师最好!既可以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又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不用像在城里一样忙个半死不活,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偏远农村的教师职责比较单一,就是好好教书,尽量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就可以了!

我是一个有乡村情节的人。喜欢乡村里闲适的生活,有三间房,一个院子,一块菜地。可以说只有在乡村才会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上班时好好教书,下班后过过田园生活,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我不是说着玩的。虽然还有差不多十年退休,我已经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子了,有图为证!就等着退休以后去安度晚年了!当然,如果当地的小学还需要我发挥余热的话,我是很乐意的!

至于生活补贴的事好说!


这是我家院子的一角!

退休后,我可以在这里看荷听雨,答悟空问答!


凡眼看红楼


如果我退休了,每月有5000元的补助,让我去当地偏远农村支教,我会去的。

因为我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对于农村条件的艰苦已经适应,退休了还能发光发热,为国家做贡献,是一件光荣的事,况且还有那么高的收入。

我跟女儿交流过,退休了,我能做点什么,女儿的想法是,什么都别做,辛苦了一辈子,该好好享享福了。

我有我的想法,忙习惯了,一旦闲下来,人就颓废了,我必须做点什么,让我的退休生活丰富起来。

第一个想法就是

如果身体允许,我可以选择不退休,我是高级教师,国家有规定,可以工作到60。可大家挺抵触这件事,认为我挡了年轻人的路,占了高级名额。我不想背这个黑锅,如果不占名额,我就继续工作,如何占名额,给好人腾地方,选择退休。


第二个想法就是

如果提前退休,想去海南私立学校打工。我有个朋友在海南私立学校打工,据她讲,凭我的普通话,凭我经验,凭我的数学底功,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学校教课,她负责安排。她今年六十,还在一线当班主任,教数学。她行,我也应该可以。

第三个想法就是

听孩子的,正式退出教师队伍,颐养天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的爱好很广,平时太忙,都生疏了,唱歌是我的最爱,去参加公园组织的大合唱,打乒乓球,羽毛球,绘画,写作,气候适宜的时候旅游,一天也应该挺充实。

想法是好的,就是不知道身体如何。

有一点,退休了决不能闲着,让自己忙起来,生活才有意义,你说呢?

你有不同的想法请留言,也可以给我提建议,我会非常感激的。


元气女神


我要纠正一下,不存在“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每月发5000元生活补贴,让你到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支教”的说法。

估计是题主弄错了,国家在2018年出台《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说,拟聘任一万名退休教师,到偏远薄弱学校去讲学。



大家一定不要弄混淆概念!

第一,能够参加“银龄计划”的不是一般的退休教师。

银龄计划拟聘任的退休教师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学校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等。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专家型的教师。

这些教师都是能够给学校带来切实帮助到人。从学校管理到年轻教师的专业培养,到学科建设等,是全方位的帮助。

第二,银龄计划聘任的教师,不是到服务到位上课,而是去指导工作的!

这些专家型的老教师,到服务单位不是常驻,是短期帮扶。是为帮扶单位“把脉问诊”,为解决帮扶服务单位的问题出谋献策。

比如,专家帮学校管理出谋划策,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听课、评课,培养年轻教师,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银龄计划要求的退休教师,必须是身体健康,能够承受出差等工作要求才行。

所以有的人说“退休后,都老的走不动路了,还去赚什么钱啊?”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是“老的走不动路了”,那是无法参加银龄计划的!

第四,不存在“每月5000块”的说法。

银龄计划规定,参与的老师一年的薪酬为2万。根本不可能是每个月5000块!



所以,综上所述,退休教师参加银龄计划,主要是要利用老教师丰富的管理、教学经验,来帮助后进、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这其实是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也是让退休后还留有余力的人,能够继续发光发热!

当然了,有资格参加银龄计划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名师。他们平时接受的邀请是很多的,有的一次讲座就是5000块,有人一个月都能将十多个讲座。这样的人是不大愿意参加银龄计划的!


姑苏讲堂



我就是一名城市周边的农村学校的老师,工作了20多年。 为了离家近一点,从边远山区调到了城市周边。

如果让我退休以后再到偏远的农村学校工作,我想我会愿意的,而且会回到我的家乡去。我们老家就有一位退休老师70多岁了,依然坚守讲台,因为那里离中心校太远,没有人愿意去。

我自己本身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值得庆幸的是工作这么多年,我还没有职业倦怠感,也喜欢跟孩子们打交道。农村的家长和孩子比较纯朴,不会把事情想得太过复杂,我这人比较直率,不喜欢跟心思太杂的人交往。

我想回去就近照顾我老爸。我家是教育世家,祖孙三代从教。自从我妈去世之后,爸爸一直在老家生活,他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这么多年,我都没能好好尽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我退休之后回家一边工作,一边和爸爸相依为命。


农村的孩子的确需要老师,我希望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些贡献。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城市学校和周边学校有着大量的教育资源,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根本留不住好老师。就拿我们老家的学校来说,老师是换了一波又一波。老师调动频繁,对孩子是十分不利的。而我因为当年孩子小,夫妻分居对家庭不利。等到退休之后,只要不需要我带孙子,我真的希望能回老家支教。

农村的条件比起以前已经好了很多,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如果可以,我愿意到农村支教。

我是语文教育杨柳依依,关注语文教育,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假如我退休了,让我到当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我是很乐意的,如果还每月给5000元生活补贴,那当然更好!

愿意去支教,不是冲着5000元钱,而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教快30年了,跟教育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去年,教育部印发了《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说实在的,在看到这则消息时,内心还激动了一小会儿,只是苦于未退休而无法成行。我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图新鲜,更不是想给自己换一个养老的方式。

我本身出自农村,了解农村的一䓍一木,至今也对农村里的一切充满了热爱,对农村的教育更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2005年,我市开展支教工作,地点是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我是学校第一个报名的。德昌县地处大凉山深处,属于彝族聚集地,那里经济极度落后,气候非常恶劣,严重缺水,家长的教育观念又很淡薄。到了那里后,看到破败的学校,透洞的教室,断腿的课桌,我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心里反而突然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教育不改变,贫穷永远在啊!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学生同吃,与孤独同伴,与气候抗争……辛苦没有白费,我得到了全校87个孩子纯真的喜爱,受到了家长们质朴的感谢,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一年任务完成的时候,我主动向上级提出再干一年的申请,但因工作的原因,没有被批准。
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有的孩子早已走出了深山,工作、经商、成家、创业……但很多孩子至今都还跟我保持着联系。就在前天中秋节当晚,还与七个学生在微信里视频群聊,看到他们的现状,心里有莫大的欣慰和成就感,眼泪也总是情不自禁地在眼眶里流淌。

所以,如果退休了,身体条件允许的话,即使没有补贴,我也会选择支教的。这件事我几年前已经跟爱人、孩子商量好了,她们也都同意我的想法。

关注豆爸侃教育————生活培养人生态度,教育开启价值投资!

豆爸侃教育


退休后,每月给我5000元生活补贴,愿意去偏远农村教学吗?我的答案是:只要身体尚可,我想我一定会去。原因很简单:

第一:补贴还挺高的。

我目前教了26年书,每月工资才4000多一点,熬到退休,可能也就5000来元。如果退休后再给我5000,相当于我每月挣一万了,这个工资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相当不错了,我为何不去?

我老公也是老师,可以一起去,这样我们的收入就更高了。

第二:我有农村工作的经验。

刚毕业的时候,我曾在农村工作过5年,农村学校真没大家想的那么可怕。

虽然条件苦些,但农村学校孩子少工作量轻,就算家长不配合,一个个辅导也能忙过来。

第三:我农村还有房子、地,权当回归田园生活了。

我老家还有几亩地,还有一个二层小楼,稍微装修一下就能住。

工作之余,种点蔬菜,种点花,再养几只鸡,再顺便每月挣一万元,这种生活太幸福了吧!

第四: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是有感情的。

本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是有感情的。

只要需要,真的愿意去为农村孩子服务。

前几年,我曾下乡支教过两年,深知农村教育的落后,如果可能,我愿意尽一份力。

当然,你所说的5000元待遇几乎是不可能的。

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会那么大,真有一万元,他们也愿意聘请更好的老师,不会要一群老气横秋的退休教师的。

不过,如果没有一定的补贴,退休教师也不会去的,毕竟年龄大了,工作了一辈子了,毫无回报的付出他们真的不愿意干。

我的实话,不喜勿喷!


人生如梦LLH


我是一位四十年教龄的老师,如果工作需要我去支教我会积极报名去任教。因为三尺讲台是我辛勤耕耘多年的阵地,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是我多年的教学对象,看到他们不断成长我心花怒放。在有生之年再次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才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