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1990年代之前的寬巷子,從西往東望去,北側尚無“寬居”“六和居”等新建獨棟樓院(攝於1980年代)


在成都,我家住在南門錦江邊,多年來,我無數次騎車穿過少城,穿過寬窄巷子及其他老巷子,知道這些像蜈蚣的腳腳爪爪似的巷道,曾經是何等僻靜、古雅而整飭。常見到一些深宅院落的大門關著(那時裡面根本看不到做生意的鋪子),便生起一種神秘的探索慾望,想像院中幾代同堂,子嗣相延,家族親情何等綿長!

悠悠老巷的蜀籟

1990年代以前的寬巷子,實際就是一個大巷套小巷小院的居家環境。格局上,多數老院落是兩進相套帶門斗兒;門斗兒是大門二門,二門即中門,兩側有小門,平時一般關著,非婚喪嫁娶宴請賓客之大事不開中門;門斗兒外一邊一個石獅、石鼓或石門墩。有的門斗兒上懸山有翹簷,浮雕各種花紋圖案的挑枋、雀替,門楣雕金瓜、佛手,裝飾性很強。儘管因街面不大,門斗兒一般都不闊大,但進門後即是天井,一家人的室外活動空間並不窄小;且院落裡通常都植有花木,樹大者如白果樹、氣柑樹、皂角樹(甚至芭蕉)等,許多都上百年,小兒常爬樹玩樂。樹上有鳥,地下有蟲,小娃娃們就算被大人嚴管不許出院壩,天井裡也有自然的氣息。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寬巷子西段南側大院(攝於1980年代)


那時,寬、窄巷子,及大多數的少城街巷(除長順街、同仁路、金河街)難見汽車蹤影,更沒有在巷子裡開茶鋪飯館以聚眾打堆的。巷子裡的一切活動就是住家戶們慣常的生活,如乘涼、洗衣晾衣、做鹹菜,掃地,出外倒渣滓,搬蜂窩煤,上房撿瓦,下棋,逗鳥等。小娃娃們最喜歡在巷子裡玩樂,對他們來說,那是一個比家大得多的自由天地。總之,街的意義很淡,還真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寬巷子北段11號院闊大的門頭,額書“愷廬”(攝於1990年代)


院內巷間生活多半相同,因為百姓日常活動沒什麼差別,不過吃喝拉撒睡、油鹽柴米茶,洗洗涮涮,修修補補,或者閒坐門口,看點書報,玩會兒棋牌,或擺擺家長裡短、兒女情長的龍門陣,一天一天打發(方言,此義為消磨)日子;春夏秋冬,年復一年,不知不覺,娃娃就長大了,半輩子就過去了,再有孫兒,人就老了。平庸的日子顯長。老走少城巷子間,覺得比一輩人老得多的這些巷院好像沒有盡頭——這當然是幻覺。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寬巷子11號院內小天井(攝於2001年)


李劼人以自己的體驗寫過滿城(少城):那裡“最清靜,最涼爽,在那裡又不怕碰見什麼人”,而且“滿城裡,則你走完一條衚衕,未見得就能遇見一個人”。“一句話說完,滿城是另一個世界,是一個極消閒而無一點塵俗氣息,又到處是畫境,到處富有詩情的地方”(《死水微瀾》)。這是清末的情形,當時多半還保持著八旗安居的格局,如按八旗等級,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的上三旗居滿城北段,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的中三旗居滿城中段,(寬、窄巷子屬中三旗居地),正藍、鑲藍的下二旗居金河以南的滿城地段。

有等級差別,就意味著在滿城中有無形的規矩界限維持了一種秩序,令一般人不致在此放肆。所以,滿城的環境好,有參天大樹,有層層灌木叢,還有陂塘,與盡是店鋪、擠滿了人的大城(即老成都主城)儼然兩個天地。辛亥革命前後,社會動盪,滿城八旗格局漸被打亂,有了兼併;民國年,八旗喪失特權,地皮房產有交易,滿城裡居民的成分就雜了。解放後,部分屬地主資本家的房子充公,再分給老百姓住,到而今,世代居住在少城的旗人恐怕是鳳毛麟角。

寬巷子的老院子

1990年代後期,我落腳於仁厚街,加之寬巷子中段有了第一家喝茶的門面,便能更深更久地體驗寬巷子的呼吸、氣味及日常狀態。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寬巷子西段大院子外曬醃菜(攝於1990年代)


一度我愛上午去喝茶。此時,整條寬巷子如早起的人一般,剛甦醒,充滿朝氣。去買菜的,在門口洗曬衣裳的,穿過巷道的小販、收荒匠,雖零零星星,卻帶給巷子以生機。我坐街對面牆根兒喝茶。冬月有日頭照著,暖烘烘的,躺在竹椅上懶起,眼瞟街景,很舒服。朝東頭看過去,逆光中,瓦角子和樹枝沒細節而只有輪廓,明亮的背景上不時有人影晃動著,那裡彷彿是另一個世界,充滿幻覺。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老院壩裡的住戶在九十年代都還很多用蜂窩煤煮飯的(攝於1990年代)


距我約20米遠的25號大門斗兒外擺了幾把竹靠椅,或坐或站的幾個人晃著。冬日的暖陽總會把平日裡蝸居在老宅裡的居民吸引出來,曬曬身上的黴氣,鄰居間也會借這明快的街景心情舒暢地說說閒話。

後來我到25號院門口同謝運生聊天,他是土生土長的寬巷子人,家住24號院。結婚後從家裡搬到單位宿舍,老宅一直是他爸媽住。前兩年,他父親去世,母親進了敬老院,房子就空起。他不時回來看一下,並沒有住在這兒。“這兒有好多老熟人,尤其是老鄰居,回來還有龍門陣擺”,他說。“在這兒從出生到現在已經50年了”。那口吻,大有一言難盡之慨。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在院外摘菜或倒水,是巷子裡住戶的特權。院子是擴大了的房間,巷子是擴大了的院壩(攝於1990年代)


25號老宅裡的格局有改動,搭了一些小房子,故院壩顯小了,擺明了非一家之宅。因此,冬天有陽光時,院內的人愛到門口處打堆,有婆婆、婦人坐在那兒摘菜,打毛線,還有人端起飯碗到大門口來吃,邊幹活兒邊聊天。兜售生意的小販在有人的門口都要多待一會兒。街坊的狼狗“西西”,對巷子裡的人似乎熟得很,在鄰居間的呼喚聲中跑這兒跑那兒,四處湊著熱鬧。逆光中,有極濃的市井味。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寬巷子東頭去巷外市場買菜的嬢嬢們(攝於1990年代)


我起身到寬巷子西頭,靠南這邊的矮房子,破敗寒磣,已失滿城深宅大院的富貴氣,但陳舊的形式很具平民色彩。八十年代去一位同學在寬巷子西段的家,小巷裡面很寬敞,但已非規整的幾進院落,平房橫豎錯落,間有圮頹土牆,既像是戰亂後重修的,又像是鄉村聚落小戶人房舍,絕非少城顯族宅第。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小販在巷子裡隨時被家庭主婦攔下來選貨(攝於1990年代)


45號小巷子裡頭掛著“寬巷子居委會老年活動室”的木牌,小巷曲裡拐彎,房舍並不規整,裡頭是小家院景象。37號是正經的老門斗兒,石門墩一邊一個還在,這是西頭進巷子看到老宅門臉的第一眼。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寬巷子東頭平房6號門口的老人小孩與貓兒(攝於1990年代)


35號門口有兩個石門墩昭示著這裡原先也是老宅院,但後來改換門庭。對於熟悉它的主人家,這是安身立命之所,只要它在,隱隱地,情感中就會留存著根系。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老一輩當家的仍用大木盆、搓衣板洗衣物(攝於1990年代)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用大圓簸在巷子街沿上晾曬乾貨,就像是在自家院裡一樣。賣點煮熟的雞蛋鵪鶉蛋,就算是家戶人最早的小買賣了


33號老院門,是牆上開門洞,磚砌門框,門額上題宅名。沒有通常的懸山頂、八字牆、高門檻、石門墩。古時按制官階地位不同,門第修建有分別。清康熙五十七年築滿城,以八旗軍駐防其中。當時每旗官街一條,共八條,又兵丁衚衕共三十三條。如寬巷子在滿城時(按滿城在民國二年時拆除),西頭駐鑲紅旗,窄巷子在滿城時,西頭駐正紅旗,他們的地位在滿清統治時,比非旗人的一般老百姓要高。民國年滿城城牆拆了,少城(即滿城)成分已雜,住戶地位的差別倒並不比過去減小。這從門斗兒能看出些端倪來。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早年的老人多靠讀報或看電視瞭解社會新聞(攝於1990年代)


在1990年代之前,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少城格局是穩定的,各家各戶的生活,多是安分守己地過日子,並沒有想到有一天老城宅院會徹底地改變。直到1990年代初,寬巷子中間到西頭北側半邊院落被拆,街坊們才警覺祖居的地基已開始動搖。當巷院居家生活的形態完全消失之後,老住戶才發出嘆息,回不去了。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當成寵物養的狗兒才有資格享受盆浴(攝於2001年)


「讀城」寬日窄月:2004年前的寬窄巷子(一)

寬巷子東頭挨近長順街市場,最早有在家裡放錄像的,不過全沒有做生意的樣子(攝於1990年代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