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重陽登高,南京人應該登哪座山?

九九重陽,今又重陽!

本週三就是重陽節了,在“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金陵城,重陽節習俗豐富多彩,別有一番風雅韻致。

那歷史上,老南京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呢?重陽有登高習俗,可南京有那麼多的山,應該登哪座山呢?重陽節,又為何要賞菊呢?重陽節又為何有了敬老之意呢?

重陽糕上必須要有重陽旗

民以食為天,任何重要的節日習俗都少不了吃。在江浙滬一帶,重陽節都要吃重陽糕。

南京人喜歡吃糯米,總是變著法子把糯米融入生活中去。重陽吃糯米糕,清明吃青團,端午裹粽子,正月十五吃湯圓……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


「讀城」重陽登高,南京人應該登哪座山?


△剛剛蒸製出爐的重陽糕。紫金山記者 翟羽 攝

上週,紫金山記者去了南京一些老字號,尋找正宗南京味。綠柳居菜館總經理王堃告訴記者:“在中秋節之後,就會推出重陽糕的,到重陽節當天結束銷售。重陽節前一週是重陽糕銷售最旺的時候,一家門店最高一天的銷量,可以達到5000到6000塊。”

自宋代起,便有重陽節食重陽糕的習俗記載,《夢粱錄》記載:“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這種插小旗於花糕上的傳統,迄今不改。大多數孩子對旗幟的喜愛超過了糕本身。


「讀城」重陽登高,南京人應該登哪座山?


△插上重陽旗的重陽糕。紫金山記者 翟羽 攝

為什麼要插個旗子呢?綠柳居菜館小吃部廚師長宋晨說:“‘高’與‘糕’諧音,象徵著用吃糕來代替登高,而糕上插小旗則代替插茱萸之意。”

南京人重陽節爬的山也在變

在南京,重陽登高的民俗可以追溯到南朝永明年間。據記載,齊武帝就經常帶著群臣,在重陽節這天到東郊紫金山的孫陵崗登九日臺。以後歷朝歷代,重陽節南京人必定登高。

宋代以後,南京雞鳴山、棲霞山、鳳凰臺等處都是重陽登高勝地,但漸漸的,赴雨花臺的人數更多了。明末姚旅《露書》這樣寫道:“清明、重陽之景,無過秣陵。雨花臺數里之內,士女席地,若蟻聚垤,絃歌入雲,簫鼓沸地,士風之樂,以此為第一。”

不過,到了清朝,南京人更愛登高看“唯見長江天際流”之壯闊景象。在老“金陵四十八景”中就有“幕府登高”之說。幕府山山巒延綿起伏,登臨幕府,遠望景天一色,萬里長江從山下奔騰向前,叫人怎能不去幕府山登高?

到了民國,隨著轟轟烈烈的城市建設,南京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南京人更愛站在城中小山丘俯瞰全城。民國學者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中記載:重陽節,南京人到北極閣登高,“山後花農多以種菊為業,紫豔黃英,壟畝相望,遊人載菊而歸。俗雲‘山後看菊’。”

在歷史更迭中,一些常見於古代文獻中的南京地標早已消失了,例如鳳凰臺。也有一些通過近年來的打造,彌補了歷史遺憾,例如報恩塔、賞心亭。重陽節這天,我們也可以去這樣登高望遠。

重陽節有了敬老之意,與朱元璋有關

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也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

有關重陽節的敬老之意,據說與出身貧苦的明太祖朱元璋有關。由於皇帝本人出身貧苦,所以能體諒民問疾苦,對老年人特別體貼。

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洪武十九年(1386年)頒佈詔令:“凡民年八十、九十而鄉黨稱善者,有司以時存問,若貧無產業、年八十以上者,月給米五斗、由(油)五斗、酒三鬥;九十以上者,歲加賜帛一匹、絮一斤……”

由此開創了社會尊老養老的先河,並且因沿相襲。後來人們將重陽節與尊敬長者聯繫起來,該節亦稱“敬老節”“老人節”。

南京老人重陽賞菊、飲菊、飾菊

重陽節,落木蕭蕭下,群芳紛紛謝,此時只有菊花,盛放傲人驕姿,獨攬天地秋意,所以,當中國文化中提起重陽的時候,也就與菊花緊密相連起來。

中國是菊花的原產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南京種菊歷史也很悠久,重陽賞菊這一習俗也源遠流長。據說,金陵文士賞菊,這至少可溯至南朝時期,南朝南京的花農就培育出了白色菊花。

到了宋代,南京名列全國四大名菊產地之一。詩人范成大在描述金陵藝菊時有言:“園丁結成樓塔,高一二丈,名曰菊樓。”

明清時期花神廟、雞鳴山皆為育菊賞菊佳地,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一書中形容這裡是“紫豔黃英,壟畝相望”,人們在此暢神愉悅,流連忘返。民國以來,南京市民常去玄武湖等地賞菊。


「讀城」重陽登高,南京人應該登哪座山?


△遊人觀賞菊花。新華社發

除了觀賞之外,古時,人們還要簪菊花。簪菊花和重陽節插茱萸一樣,都是為了辟邪。時盛麟曾在《民國古都剪影》中提到,“20世紀40年代,美容手段還極其原始,以佩戴菊花為自己容顏增色的女性十分普遍。”確實,那會兒,南京也有“清明戴柳,重陽簪菊”的說法。

物盡其用,是老話兒。南京人不僅賞菊,也食用菊花,最常見的就是菊花茶、菊花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