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称呼的潜台词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俗套是:

张三对李四有了好感(或者爱上了李四)。为了传达这个信息,张三就对李四说:

以后不要叫我张主任(或经理、厂长、书记、局长等什么的),就叫我张三好了。

李四点点头或不着声就表示默认和接受了,如果说"不,还是叫张主任(或经理、厂长、书记、局长等什么的)吧,这样顺口",那么不是表示李四暂时没有接受对方,就是表示张三没戏了。

变换称呼的潜台词


称谓,也叫称呼,是交往中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由于交往的人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所处有不同的环境,所怀有不同的心理,因而便有了各种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称谓中常常透露出许多隐蔽的信息,因此,文学作品中便有了运用"称谓不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的修辞手段。一个人对另一个怎么称呼,实在不是随随便便的,尤其在前后称呼不一样的时候,总要隐含着一些东西的,所以钱钟书先生说:"称谓不一,非漫与(随便)也。"(《管锥编》)那么,前后称呼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变换称呼的潜台词


首先,变换称呼,可以反映被称呼者社会角色的变化。例如《井冈翠竹》中,写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称毛泽东为"毛委员";写抗日战争时期,称毛泽东为"毛主席"。这成为的变化,既表明毛泽东政治角色的变化,又带有特定的历史色彩。又如,王蒙小说《蝴蝶》中的主有公张思远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小石头——张指导员——张书记——张老头——张副部长。这正是其曲折的人生经历在称谓中的折射。《杨门虎将》中杨敬业不容许杨四郎在军营中叫他"爸爸",只能称"将军",其用意也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变换称呼的潜台词


其次,变换称呼,可以显示称呼者对被称呼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故乡》中,"我"与闰土原来是兄弟相称的,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见到闰土时说:"啊,闰土哥,——你来了?……"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道:"老爷!……"——这种称呼的改变,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反映中年闰土深受封建的等级观念的思想束缚。《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母亲"对于勒的称呼前后也有多次变化,听说他发财时则高兴地称"这个好心的于勒",当知道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时则称之为"这小子"、"这个贼"、"那个讨饭的",听说我给了他十个铜钱的小费时则大骂"这个流氓"。前后成为不一,反映了"母亲"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表现她冷酷、自私、惟利是图的思想。

变换称呼的潜台词


第三,变换称呼,可以表达称呼者对被称呼者复杂的情感。例如,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有一支插曲叫《迷娘曲》:


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黯绿的密叶中映着橘橙金黄,

骀荡的和风起自蔚蓝的天上,

还有那长春幽静和月桂轩昂——

你可知道吗?

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心爱的人儿,我要与你同往!


你可知道,那圆柱高耸的大厦,

那殿宇的辉煌,和房栊的光华,

伫立的白石像向我脉脉凝视:

"可怜的人儿,你受了多少委屈?"——

你可知道吗?

那方啊,就是那方,

庇护我的恩人,我要与你同往!


你可知道,那高山和它的云径?

骡儿在浓雾里摸索它的旅程,

黝古的蛟龙在幽壑深处隐潜,

崖崩石转,瀑流在那上面飞溅——

你可知道吗?

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们趱程吧,父亲,让我们同往!


在这首著名的诗歌中,迷娘分别称威廉为"心爱的人儿"、"庇护我的恩人"和"父亲",这正表达了迷娘对稍长于自己的威廉怀有非常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变换称呼的潜台词


第四,变换称呼,可以透露出称呼者微妙的心理。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背后称项羽为"项王",而在鸿门宴中却当面称其为"将军",(如:臣与将军僇力而攻秦。)这说明刘邦要表明自己的地位同项羽相匹敌,有自占身份之心理。又如,《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有一回竟突然称阿Q为"老Q"来了,这显示出赵太爷想和"革命党"阿Q套近乎以探口风的微妙心理,说明赵太爷对革命的恐惧。

"名"不正,则"言"不顺。悟透变换称呼的其中三味,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是有好处的,可以从变换称呼中窥视对方心理,也可以借助它传达一些难于直说的信息;可以用它来分析文学形象,也可以用它来塑造人物。

变换称呼的潜台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