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修辞立诚,乃致良知?

迷迭香Love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的古人那样强调个人的修为的。而格物致知就是最好的解释。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至知。”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于是宋,元,明,清以及后世的儒家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理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理学家们认为"理"是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名字也不尽相同,如天、道、上帝等),而且它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因此,如果不能抑制私欲的膨胀,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身,进而保持人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融"人欲"于天理之中(不是"灭人欲")。理学家还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哲学上定义为客观唯心主义。

另一派则是以王守仁领衔的"心学"。王守仁认为,心是宇宙的本源,“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哲学上定义为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还作有"四句诗"来教化: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简而言之,朱熹们认为,若要"致知",必先"寻理"(天理);而王守仁们则认为,若要"致知",必须寻求"内心"的力量。


石头521


《周易》乾文言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此语是针对乾九三爻辞而言。九三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九三处下卦上位之极,能整日自強不息(乾乾),至夜晚也不懈而心怀忧惧,有所警惕,所以没有灾害(无咎);就好比有功业可居,是因为意诚真实,不作虚饰浮文所致,懂得事物将发展至某种程度,就达到某种程度,相近就没差别;知道最终结果就促成这个结果,就可以保全道义。所以文言继续解释曰:“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在六爻位序上,九三处凶位,因在下卦之极,位极易反,故凶;能无咎,就在于有乾乾之志,厉咎夕惕,所以无咎。意图明确而不虚浮,以至达到天赋的道德观念;这就是“修辞立诚,乃至良知”的意思。


正道行953554


修辞者,以能精确表达心之所想为目的,所谓辞达而已。然通常情况,人虽有所想,可是含混不清,缘于内心之智慧照见不明,如此自然不能表达清楚。

故人要表达明白,必需于内在照见明白。另外,在致力寻求恰当表达之时,有助于引导自己更清楚的照见。如此一旦灵光乍现,找到合适之说明内在认识之语言了,如此也就让自己的照见变得清楚了。

故人要开发内在心性之光明,可以从精确表达入手,如此而训练内在照见之能力。如此日久,必可发扬心性之光明,圆满内在之良知。

所谓诚者,可理解为实事求是。及能修辞以达到精确表达时,自是让自己的表达与事实无二分别,故说立诚。而如此之过程又能训练自己内在照见能力,发挥心性之光明,故而说,修辞立诚,乃至良知。

再者,及人能精确表达自己之理解时,自然有助于内在智慧生发,如此而让自己产生新的见解。由此,可以对修辞立诚,乃至良知,有一番新的理解和体会。

良知者,可理解为心性之光明,也可理解为智慧之认识。故及心性照见能力提升了,或者有了新的智慧理解了,均可认为于良知开发上有了进步。

其实,对于这句话,只是寻求文字层面的理解意义有限。需要自己能够切实去实践,如此而让自己有真实的体会,进而自然实现与这句话的印证,如此方让自己有真正的收获。否则,自己难以真正进入这句话背后的境界体验中。


本然同在


修辞立诚,来源于易传。易经是群经之首,深得儒家追捧。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士的座右铭,由此可见,修辞立诚的深意。要立言,先要立德,立功。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个诚字,代表的是真,实,诚。文章不能哗众取宠,假大空,言过其实。

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其特殊含义。知善知恶,是良知,要求文章爱憎分明,观点明确。良知发自于心,文章应当发自于心,真情实意,产生心灵的共鸣。致良知还代表着知行合一,文章应当有实用价值,不能言之无物。

修辞立诚,乃致良知,说明文章不仅是给别人看,也是给自己看。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种见解,至今对做文章还有指导意义。


老梁139490047


如何理解:修辞立诚,乃致良知?

回答

这是古人们对文化和良知相互统一的概括,修德立身,知心立命,学习根蒂的总结。

人最应该拥有的良知,不管聪明和愚昧,都应该拥有诚信和立身修德这个根基,之后才能去为人处世。

中华文化集中表现:

古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一代又一代学文化人的精雕细刻,精工细作的加工;

老子说:【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代又一代有良知文化人,德艺双馨,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德学兼修;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代又一代以文济世文化人,开万世师表,垂青史留名;

让中华文化厚植于社会的土壤里。诚心静气,向学修命,文达天下。

🌾🌲🎄🌴🐫





野骆驼9005184025938


王明阳四句教,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即然这句教是对"良知"这个词的解释,那么写文章除了"修辞",最重要还是"立诚",就是写"真话",不是写"好话"。


陇西当光


修辞立诚,乃致良知。修辞,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立诚,即:建立诚信。良知,即:人天赋的善良本性和道德观念。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修饰要建立在诚信上,要有道德,有良心。对文字、词句、语言表达的修饰,要准确、鲜明生动有力。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诚信和说服力,文章才能让人相信,这样的文章才是有道德和善良的。


蝉翼下的精灵


诚意是圣门教人第一义,人能真诚的面对自己,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开始,是人生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起点。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欺骗自己,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不愿意出来。当梦境破灭的时候,我们还会编织新的梦境。

如果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梦境之中。打破梦境,是勇气,更是智慧。



国学紫薇


修辞立诚,要义有两条,首先是指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发空论。而且言为心声,不作伪辞。广义说,就是佛教所说的,身口意合一,合一就是致良知。


施钰坤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写文章干什么首先要有那个诚心诚意,也就是手要有那个持之以恒完成的决心,然后你要是按照你的意愿决心坚持下来了,也就是到了完成了你所想要写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原来坚持的意义所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