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感染了新冠状病毒的人,他的传染期有多长?

时空探秘YJ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这个病情的潜伏期都有14天,在无症状的时候就可以传播人了,确认感染后在未治疗好的期间内都是传染期,所以传染期的时间就是患者确诊到完全康复的时间加上14天潜伏期的时间。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谢谢!


俗人壹枚小张


一个感染了新冠状病毒的人,他的传染期有多长?

关于这个问题,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为 1-14 天,大多为 3-7 天。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即使没有症状也可能出现传播。目前所见的主要传染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的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是否会被感染,主要取决于是否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接触过,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感染后可能病情进展更快,严重程度更高,预后较差,根据目前的患者的情况来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只有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一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要及时隔离就医,康复期间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同时在半年内康复的病人不会被这一类新型冠状病毒再次感染。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最好举措就是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减少聚集性活动,尽量避免到疾病流行地区以及人员密集地方,尽量居家休息,如果需要外出,必须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出门时尽量减少接触公共设施,勤洗手,打喷嚏或是咳嗽时可以用手肘、卫生纸等遮住,不要用手去捂。

如果接触过确诊患者或是疑似病人,要提高警惕。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新型肺炎的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1月22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控,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

她提醒:过年时如果有点发烧不舒服,尽量到医院去看发热门诊,检测一下,是流感或者其他毛病,也可以好好治疗。<strong>假如有从武汉来的相关人员接触史,更要重视,检测便于更好地治疗。

李兰娟院士

记者: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有特效药吗?对于抗流感常用的奥司他韦,对新型冠状病毒有用吗?

李兰娟院士:抗新型冠状病毒不像我们其他的流感,有像奥司他韦等抗病毒效果比较明显的药。这个病毒它现在没有直接抑制病毒的特效药。我们现在也有几个药在用,包括一些中药。但这个需要专业医务人员定,老百姓自己不要去买药,更不要乱用药,这个是我们住了医院以后,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来用药,不要滥用药。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跟当年的H7N9禽流感病毒相比,它在发展到重症以后哪个更严重?有什么不一样?

李兰娟院士:H7N9的重症发生率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要高

,现在这一次的疫情,从目前统计的数字来看,它的病死率比H7N9要低。<strong>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有多久?人感染之后,除了发烧之外,还会有哪些症状?怎么去判断它是属于新型的冠状病毒?

李兰娟院士:冠状病毒在SARS的时候,潜伏期最长14天以内,这一次根据现在的病人统计,估计在10天以内。

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的人感染后差异性比较大。有些患者感染后潜伏期比较长的,也有两三天就发病的。最长的到10天,我们把潜伏期预计的稍微长一点,确定为14天。

记者问: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吗?

李兰娟院士:潜伏期现在看来也可能有传染性,所以这一点要非常重视

,因为现在我也了解了一些病人的情况,病人自己没有发烧,早期跟他有接触的人发烧了,跟他接触的人,可能后面也会有感染发烧等情况。

记者问:如何检测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李兰娟院士:没有检测试剂,医护人员无法确诊到底是不是冠状病毒,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检测试剂并发放到全国,现在用专门的试剂检测一下,那就可以明确感染的是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记者问:有了检测试剂,从样本送检到最后出结果大概要多少时间?

李兰娟院士:现在比较快,大概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有不同的方法,有核酸检测的方法,还有测序的方法。我们确诊病人有好几道,一个是核酸的检测,然后还要测序,最后要几个部门认定再共同确诊,以免造成误诊。

记者:马上就到除夕了,市民吃年夜饭或春节期间聚餐,要注意哪些?

李兰娟院士:过年期间市民聚餐多,建议大家不要吃野味。提倡大家禁止野生动物买卖,要保护野生动物。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毕竟是哺乳动物感染,所以对哺乳动物这方面,希望大家肉类煮熟一点,不要吃生肉。

记者:之前提出人传人的传播特点,能不能给市民的日常预防做一个提醒建议?

李兰娟院士:因为这是个新的疾病,我们还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但是按照理论的经验,这是一个呼吸道的传染病,这个是比较明确的。所以通过呼吸道的传播这个是比较肯定的,它主要是肺部有炎症,肺炎以后病毒肯定是先在肺下繁殖,通过呼吸道、唾沫等等来传播。当然现在我们还在继续研究有没有粪便、血液这方面的传播,这块工作还在研究当中。

呼吸道传播肯定存在,洗手这也是爱护卫生嘛。

到人很多的场合,戴个口罩,平时人少的地方也不一定要人人戴口罩,但是你到公共场合人比较汇聚的地方,或到医院的发热门诊等地方,还是要加强防护。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特点?哪些措施可以抵抗病毒?

李兰娟院士:病毒本身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56摄氏度30分钟,冠状病毒就死亡了。这个是按照以往对冠状病毒的经验,乙醚,75%的乙醇,含氯的消毒剂,还有过氧乙酸等等,这些溶剂都可以有效地灭活病毒。

天气好的时候,市民对家里的衣物经常晒晒太阳也好的,保持通风、通气、空气流通。这个病毒的本身的抵抗力不是太强,容易被消灭。

记者:市民在家开暖气或者是空调,能够有效预防吗?

李兰娟院士:开暖气和空调不能杀死病毒,需要56摄氏度。

记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家里可以进行哪些消毒方式?

李兰娟院士:家里常规的话,碗筷我们现在都主张要定期消毒机消毒,或者煮一煮,煮沸到100℃,其他的病毒也杀死了。所以我们食物要吃煮熟的食物,不要吃生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个都是我们日常要掌握的一些卫生知识,希望能够做好。

记者:医用酒精在棉片上面进行消毒,擦拭手机和双手,这个有用吗?

李兰娟院士:75%的酒精是能够杀灭这个病毒的,所以大家如果去买这些东西,在日常经常接触的地方,想要定期去消毒一下,都是可以的。

记者: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易感人群是哪些人?

李兰娟院士:所有人都易感,老年人、免疫功能比较低下的、有慢性病的这些人,更容易感染,或者变重症。所以免疫功能比较差的、老年人等等,要更加注意防护。

记者:当年的H7N9是到5月份天气暖和以后,疫情才慢慢下来的,您觉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它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李兰娟院士:到5、6月份天气热了以后,病毒容易减少,春节前后、冬春季病毒感染容易发生,这个也是一个自然界客观的规律。那么这个疾病因为它是新发传染病,我们已经采取了比较好的应对措施。

现在正好碰到一个春节人口大流动,所以可能病例数还会再增加。那么关键在于,武汉这个地方不要进去也不要出来,另外我们各地一旦有发热门诊对所有的发热病人都进行检测,发现了就隔离,这样我相信能把它控下来。

记者:病毒会发生变异,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那现在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李兰娟院士:感染性疾病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从被感染到病情发展再到恢复,每一个感染的人都有这么个过程。目前来讲,我们新发现的这个病毒到现在,从1号到现在也不过就二十几天,目前仍在研究观察中。

记者:病毒后期会发生变异吗?

李兰娟院士:当然会变异了,病毒在不断地变异,这个新感染的病毒也是病毒变异的结果,以后它还会再变,变是永恒的。

记者:病毒会变异得更加厉害吗?

李兰娟院士:可能会变得更厉害,也可能变得更轻一点,这两种可能都会有的,需要我们继续观察病毒的变化。

记者:钟南山院士提到过,最怕出现的是一个“超级传播者”,对于超级传播者如何定义?

李兰娟院士:所谓超级传播,是人为的定义。像当年SARS的时候,有一个人被感染了以后,跑到北京,结果一个人传染了几十个人。MERS在韩国一个人感染后传染了100多人。一个人病毒感染以后传播了很多人,专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超级传播者”,所以我们现在这方面还是要注意,目前我们对所有的发热病人都在密切观察,防止“超级传播者”的出现。

记者:

最重要的还是观察隔离,要观察多久才能够解除观察?

李兰娟院士:我刚才讲过潜伏期,观察的时间,现在规定一般是一个礼拜到十天,我们最长的14天之后应该说就可以解除隔离了。


大河涂料网


根据目前披露信息,新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在5~12天。

参考与之相近的SARS-CoV和MERS-CoV:SARS病毒的潜伏期为通常2~7天,部分病例可长达10天,极少数报道潜伏期长达14天;MERS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5~6天,部分病例可短至2天,可长达14天。

本次疫情中,我国内地、香港和日本规定的医学观察期均为14天。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发现的病原体,潜伏期只能通过对确诊病例的暴露史或接触史进行统计来获得。但病毒尚处于快速突变以适应人类的阶段,加上很多病例的暴露史或接触史并不明确,导致潜伏期的统计范围较大。未来也可能会再修正潜伏期的数据。


Shangrila-kun


只要他检测核酸为阳性都有可能会传染的,据其它方面来,潜伏期最大也有14天,不能所察觉出来,期间都有可能被传染,主要还要做好自我防护,个人卫生。


似笑非笑31795213


  你好,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短的有1天发病,最长的不超过14天。基于目前最新的流行病学显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