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租、免稅、退費……北京16條措施為中小微企業打上強心針

減租、免稅、退費……北京16條措施為中小微企業打上強心針

2月6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佈廳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介紹“16條措施”落地相關情況。 劉瀚琳/攝

今年春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持續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生產、消費和生活。為應對疫情影響,切實減輕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幫助企業共渡難關和穩定發展,2月6日,北京市出臺了《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16條措施”)。措施包括減免中小微企業房租、延期納稅、進一步增加信貸投放等。專家指出措施有利於增強經營者信心,但政府能做的依然有限,生產消費的恢復還需社會加強自救意識。

生活服務類行業經營受損較重

“今天發佈實施的16條措施是今年市政府出臺的第一個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在2月6日召開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表示,“此次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就是中小微企業,現在很多中小微企業不能正常營業,同時又面臨著房租、工資等實質性壓力,中小微企業的生存面臨嚴峻挑戰。”

據恆大研究院分析,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期間,我國電影、零售、餐飲、旅遊等行業受損嚴重,民企、小微企業、彈性薪酬制員工、農民工等受損程度更大。

日前,澎湃研究所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瞭解疫情對企業的影響,發佈報告稱,截至1月31日晚18點,從1295份有效問卷來看,無法正常開工營業的企業中,有45.1%的企業認為無法正常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有24.4%認為損失較為嚴重,合計達到69.5%。僅有少數企業認為損失比較小或很小。

在這些企業中,感到壓力最大的是獲取新訂單、保障員工安全、支付員工工資、現金流,同時在交付訂單、還貸和物流運輸等方面也面對著不小壓力。

北京知誠民營企業財稅與金融服務促進會會長任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生活服務類企業受影響是最大的,它們需要面對面和人群產生接觸和聚集,像影院、餐廳、旅遊等,智力密集型企業還好,可以遠程辦公。”他還指出,“這個影響是深層次的,比如飯店不營業了,它的上游蔬菜供應上也是全鏈條受到影響。期待政府聚焦生活服務類企業和部分跟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商業服務類企業進行重點支持。”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16條措施中,為緩解疫情造成的突出影響,將對受疫情影響的滑冰滑雪場所給予適當額度用水用電補貼。對受疫情影響嚴重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的重點連鎖餐飲(早餐)、菜店(生鮮超市)、便利店等網點設立項目,對其給予房屋租金等支持,支持比例上限由原50%提高至70%。對於因疫情影響暫停舉辦的展會項目,如年內繼續在京舉辦且參展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參展企業總數的50%,給予一定的場租費用補貼。

符合條件可減免2月租金

“沒有營收,企業的房租是淨支出。加上必要人員的工資、節前進的貨積壓的資金成本,這三點是生活服務類企業面對的比較嚴重的困難。”任壯說。

為減輕企業壓力,16條具體政策措施將通過“減”和“增”對中小微企業加強扶持。

其中“減”主要指在疫情期間,對受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停徵特種設備檢驗費、汙水處理費、佔道費。

同時,減免中小微企業房租。其中,承租京內市及區屬國有企業房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按照政府要求堅持營業或依照防疫規定關閉停業且不裁員、少裁員的,免收2月份房租;承租用於辦公用房的,給予2月份租金50%的減免。對承租其他經營用房的,鼓勵業主(房東)為租戶減免租金,具體由雙方協商解決。市區政府將給予一定資金補貼。

此外,受疫情影響納稅申報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可依法辦理延期繳納稅款,最長不超過3個月。對受疫情影響的“定期定額”戶,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定額,或簡化停業手續。

同時增補企業所需。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內的科技型小微企業,根據研發投入實際情況,給予每家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研發費用補助。

在金融支持方面,北京市將進一步增加信貸投放。全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其中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20%。對因受疫情影響經營暫時出現困難但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

同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快和擴大LPR定價基準的運用,推動2020年全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較2019年再下降0.5個百分點。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給予貸款貼息支持。北京市將拓寬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提高融資便捷性。

對於金融支持,任壯認為,由於每個銀行都會有嚴格的風控措施,新的金融措施必然會存在與風控體系的衝突,這時候得從中國銀行的角度發佈一些準備金政策,要有壞賬率,要有普惠式的措施。“市政府發文能不能影響到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能影響到什麼程度,這值得期待。”

穩生產促就業,專家呼籲民間自救

疫情期間,企業生產信心減弱,也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在此次發佈的16項措施中還包括保障企業正常生產運營,援企穩崗等政策。對受疫情影響較大,面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且恢復有望、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按6個月的上年度本市月人均失業保險金標準和參保職工人數,返還失業保險費。

疫情期間,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的中小微企業,截至4月底企業職工平均人數與上年平均人數相比持平或增長20%(不含)以內的,一次性給予該企業3個月應繳納社會保險費30%的補貼;截至4月底企業職工平均人數與上年平均人數相比增長20%及以上的,一次性給予該企業3個月應繳納社會保險費50%的補貼。

“現在什麼時間能恢復營業,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安全心態什麼時候恢復,他們願意去消費才有復工的可能性。在心態平穩以後可能會有消費的急劇增長期,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下來的企業是受益的,如果沒抗住也沒辦法。那時候政府在再就業再創業方面需要更多支持。”任壯對未來恢復生產消費抱有期待,“在疫情平穩以後無論是用工就業還是創業恢復營業都可能有一個爆發期,這是需要提前籌備的。”

“這次的政策有兩個目的,一是恢復企業繼續經營的信心,二是給受影響比較大的企業打一劑強心針。未來情況好轉是一定的,中國本身的市場非常巨大,消費還會存在,這次最先淘汰的可能是競爭力比較弱的、基礎能力不夠強的企業,活下來的是有競爭力的企業。但不能對競爭力稍弱的企業坐視不理,畢竟這是一種民生的事業。”CEI中國企業研究所秘書長唐大傑說。

唐大傑同時指出:“政府能做的事是有限的,可操作的餘地不是特別大。民間是需要站出來的。有些地方的餐飲行業協會作用非常大,比方說它站出來,聯合一兩家國家背景的公司或銀行,專門做一個紓困基金,由行業裡德高望重的人出來讓一些將死未死的企業獲得資金活過來。這可能有一定風險,但是有直接效果,民間要有自救的意識和行動。”

北京商報記者 劉瀚琳 實習記者 呂銀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