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人,你們丟棄的口罩由他們回收

龍頭新聞記者 李丹

與以往不同,每年這個時候,哈爾濱街頭人頭攢動,香坊區城管局第二環境衛生清潔中心業務中隊長陳仁杰回憶說,應該是垃圾收集工作異常繁忙的時候。然而,今年哈爾濱街頭少了塞得滿滿的垃圾桶,多了數百個或紅色、或貼著“廢棄口罩”警示標誌的回收箱。現在,他們的任務已不僅僅是掃淨街道、清運垃圾,而且還肩負著回收廢棄口罩的重要任務。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在無人的街頭,刺骨的寒風凜凜,五個身穿白色防護服的環衛工人出現在街頭,他們是由香坊區城管局第二環境衛生清潔中心黨員組成的香坊區 “口罩回收突擊隊”。從1月27日至今,突擊隊每天奔走於124個“廢棄口罩”回收點,最多時一天回收80斤左右的廢棄口罩。5日,記者走近他們,還原疫情來臨時哈爾濱“口罩守護者”的日常工作。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王文輝在安埠商廈門前收集廢舊口罩。

“沒有顏色”的工作服

1月27日9時,35歲的陳仁杰走進了公濱路105號的集合點,消殺、整裝,穿上白色的防護服、雨靴,戴上口罩、手套、護目鏡,拿上專業工具,陳仁杰堅定地看看同行的4名同事,王文輝、張勝、李相君、朱春輝,交換眼神,一聲令下同步出發。

有些意外,以往熙熙攘攘的公濱路轉盤道沒有一輛車,行人三兩個,戴著口罩,行色匆匆。今天出行作業有點不一樣,作為香坊區“口罩回收突擊隊”,陳仁杰和同事首次上崗,一個抬手,一次邁步,防護服“嘩嘩”作響,擾得人全身緊張。

到達香坊萬達門前作業區,53歲的李湘君下車,然後開始作業,“在作業桶旁邊,要先消殺一下,然後按照作業流程,收緊作業袋子進行回收。”在萬達廣場收集比較累一些,因為這裡人流不少,加之這有一個大型超市,口罩回收數量一直挺高,作業時要儘量避讓行人。

李湘君是“口罩回收突擊隊”中年齡最大的,不擅表達,一個勁兒地低頭作業,塑料袋子呼呼啦啦作響,李湘君眼神凝重,一絲不苟。上車前,李湘君仔仔細細地消殺,為自己也為同事負責,“以前都是熒光黃的工作服,現在穿著白色的工作服,有些不適應,這個不適應,不是工作內容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陳仁杰在福順天天門前收集廢舊口罩。

5次消殺的“心理重量”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從出發作業,到每一個點位結束作業,陳仁杰和同事們需要進行5次消殺,包括廢棄口罩的,也包括作業人員自身的。細心的陳仁杰說,剛開始承擔工作的時候他發現,同事們都比較緊張,也比較焦慮,“搓手、反覆消殺、反覆走動,沒有一刻安穩的時候。”每天9-11時、16-18時都是他們的作業時間,只要臨近出發時間,幾個人明顯躁動不安。”

陳仁杰表示,他是防化兵出身,對於一些知識還是比較瞭解,在上班時和下班後,陳仁杰都利用專業知識為同事們講解一些防護的作用,緩解大家的焦慮,“每次作業後,護目鏡裡都是汗水,有的是作業時累出來的,也有緊張時淌出來的,脫下手套,皮膚已經被泡得發白,指甲蓋都軟了,更別說雙腿的酸脹,真的如鉛塊一樣。”5個人被戲稱是行走的“84消毒水”和“酒精瓶”,一走一過,身邊味道濃重。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張勝在展望大廈門前收集廢舊口罩。

“坦誠”與“隱瞞”的兩面

他們5個人中,大多數沒有和家裡人說自己的真實工作,怕家人擔心,也怕無形的壓力影響工作,31歲的張勝家中奶奶已經90歲出頭,作為突擊隊中的一員,他面對工作有疑必問,錙銖必較,而面對家人,她選擇了善意的隱瞞。

由於回收廢舊口罩工作相較於日常清掃保潔工作更容易接觸病源,所以存在更大的感染風險。每天,他們從中心出發前往通鄉廣場、安埠小區、香坊萬達廣場等場所,“口罩回收突擊隊”每天都能回收幾十袋的廢舊口罩,通過他們的專業作業,徹底阻斷了病毒傳播的路徑。

採訪中,陳仁杰和同事們都表示,希望廣大市民在拋棄廢舊口罩時,一定用75度酒精先消殺,摺疊後裝入塑料袋,投放進專用回收桶,“您的一個舉動,都是對個人、對大家是負責。疫情面前,人人有責。”

採訪快結束時,太陽光照在街頭,寧靜的哈爾濱多了一絲靈動的生氣。此時,陳仁杰和同事們拉著廢舊口罩,將驅車前往專業的垃圾場,在那裡焚燒這些廢棄口罩。記者希望他們這份特殊的工作不會持續時間太長,待到春花爛漫時,可以和他們面對面握握手,給他們一個擁抱,感謝他們,在防控疫情面前,拼盡所有……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朱春輝在裝運廢舊口罩。

哈尔滨人,你们丢弃的口罩由他们回收

李湘君在萬達廣場收集廢舊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