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带六岁孩子来家里吃饭,孩子悄悄拿走了我非常喜欢的小摆设,要不要和她沟通一下?

倾倾浅浅湾湾


我小时候也偷过,不止一次。因为我的观念里只要不偷钱就没事。没人告诉我偷东西不对


中年耗子


我老公朋友家的闺女也是差不多六岁,很机灵可爱的姑娘,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从没拔尖过,就是喜欢饰品啊还有她认为喜欢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开车两家出去,这姑娘就自己坐我们的车走了,她爸妈开车前头走,看见我带的小鸭嘴夹子很小一个比较精致,我也是刚买回来的第一次戴,韩国的饰品买过的都知道不便宜,我是买来夹额头上的碎发,挡着脑门我就心烦,这姑娘发现了说阿姨你头上这是什么我能看看吗,我拿下来她看了说能送给我吗,我没犹豫送给你了,她放兜里了,还有一次我家闺女戴了一个小爪子小花形状的,这姑娘也喜欢她就帮我闺女梳头,把小爪子拿下来了,估计她喜欢想拿走放袋里了后来就掉出来了,她下车忘记了,我一直没说话观察她,但是我内心想这孩子自己向别人要东西,她父母不知情那以后习惯了怎么办,我就跟她说没关系你戴着吧,我会跟妈妈说你喜欢我就送给你了,但是得让妈妈知道哦,不然妈妈哪天发现以为你偷拿回来的错怪你怎么办,等见到她妈妈我简单说了一句,她妈妈貌似都觉得这不是事儿,她们也不差闺女吃喝用,但是孩子老是喜欢要别人的东西,孩子别看小,她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博得她喜欢的东西,,她妈妈一直说我富养女儿,为了以后别让一顿肯德基就跟别人走了,我相信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孩子出现问题不及时纠正和管教的话她就成为习惯,这样的习惯不是富养出来的


家常小厨子


我想起我家小姑娘六岁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有一次,同事请去她家吃饭,大人有六七个,小孩子两三个,吃饭一大桌,很热闹。

小孩子们吃好就到处跑着玩了,大人在一边聊天,也没注意她们。

等会儿回家后,我发现小姑娘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可以挂在手机上的布偶,是个灰扑扑的小熊。

虽然觉得它挺丑,重点可不是这个,而是这个布偶我先前没见过,也没给她买过,就问她哪儿来的。

小姑娘可能第一次自主拿别人东西,潜意识里觉得有点方,再看我表情稍微有点严肃,就有点怕。

但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怯生生的说,是在刚才那个阿姨家那里拿的。我问她有没有跟阿姨说过,阿姨有没有同意送给你?

她说,没有跟阿姨说,我自己看到了喜欢就拿走了。

我很严肃地告诉她,这样做不对,不问自取是小偷才做的事。你喜欢可以跟阿姨说,阿姨同意了再拿走,阿姨不同意就不能拿走。或者你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帮你问问。

现在,妈妈要打电话问问阿姨,这个东西人家还要不要,如果人家不同意送给你,你就得还回去,知道吗?

小姑娘点点头,小声地说,我知道了,妈妈。

然后,我就当着她的面马上打电话给那个同事,跟她说清楚是怎么回事后,再问她那个小熊布偶她还要不要,不要的话能不能送我小姑娘,或者我可以跟她买。

同事笑着说没关系,那个布偶是她先前买东西的时候店家附送的,不要钱,小姑娘喜欢就送给她了。

我再三道歉和道谢后,才挂了电话。

我手机开的扩音,挂了电话后,小姑娘很期待地跟我确认,妈妈,阿姨是不是同意送给我了?

我点点头,是的,阿姨同意送给你了,但是,这次的事你知错了没有?

小姑娘点点头,妈妈,我知道错了,以后不会再这样悄悄拿别人的东西,做小偷是不对的。

我再告诉她说,不仅不可以悄悄地拿,也不能随便开口跟别人要东西,有时候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但你问了别人可能不好意思不给你,但是,君子不能夺人所爱,知道吗?你要是喜欢什么东西可以跟妈妈说,妈妈会买给你,知道不?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知道了妈妈。然后在问过我可以去玩之后,就开心地拿着小熊去一边玩了。

从那以后,类似的错误小姑娘再也没有犯过。

说来也奇怪,平时给她买的玩具并不少,很多种类,像这种布偶娃娃之类的也有,但小姑娘却对这个丑不拉几的小布偶情有独钟,天天拿着,吃饭睡觉都舍不得放一边,一直扣在手指上,还是我强行规定吃饭不能带着她才放下,吃饭后立刻拿起。

一段时间后这个布偶就脏兮兮的了,说了好多次给她买个新的她也不愿意,直到最后实在又脏又破,被我说了几次,她才同意重新买了一个类似的小熊布偶。

可能那个小布偶是她自己先看上的,而且算是经过了一番曲折才彻底成为她的小玩具,她潜意识里对这个布偶有一种成就和归属感吧,总是那么宝贝着,其他玩具可不见她那么执着。

题主这样的情况,如果孩子妈妈没有主动提起,你可以主动问问你那个朋友,说你很喜欢的xx小摆件不见了,先前看到她儿子在玩,问下小朋友是不是带走了?

如果朋友说带走了,小朋友很喜欢,正想问问你能不能送给他,这时候你说要拿回来肯定对方会不乐意,而且不一定真能送回来,人家可以过一两天说弄丢了或者摔坏了。

你还不如大方点直接说就是问问这个东西到哪儿去了,既然小孩子喜欢就送给小孩子玩了,这样对方开心,也知道是你送的,而不是屁都不吭一声。

如果对方否认,连问都懒得问她的孩子,那这样的情况,十有八九她是知道的,但就想耍赖。

这样的情况,你就当用一个东西看清了对方的人品,以后减少往来,算是及时止损了,避免以后更大的损失。


钩沉育儿


孩子可以惯,但不能手欠,手欠了就成为习惯了,大了就变成小偷惯犯了。

你把朋友找到家里,将事情的经过说给她听,表明自己的态度。小摆设不要了,送给孩子了,但要和孩子讲明是“送”给她的。

希望朋友能够对孩子说,喜欢别人的东西,可以看,不可以摸。想玩,就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因为这件物品的所有权不归她所有,她想干什么都要征得别人的同意。

我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从小就是手欠欠的,不管往家拿回了什么,大人都不问来处。等到大一点了,吃的喝的玩的,几天就能拿回来一点。大人像木头人一样,不管不问的。等到警察叔叔上门时,他们蒙了,这孩子到别人家里玩,把金项链揣自己包里了,到市场重新加工了,变成自己的了。接近万元的东西,这回老实了,到里面呆了两个多。出来后,手就老实多了。

孩子是棵幼苗,咋管咋长,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要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千万不要小错不错,大错后悔。等到孩子成人了,再想管什么都晚了。

我最烦那种不分青红皂溺爱孩子的,打不得说不得骂不得,惯子如杀子的教训深刻啊。


黎涛微世界我在等着你


朋友6岁的小孩子拿了你最喜欢的摆设,要不要沟通一下?其实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要解决好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得需要学问和技巧!首先这个家长是你朋友!再好的朋友对于处理敏感事件的方法不一定是你想像的那么单纯!简单,首先很多人要面子,自己一向认为自己调教的儿子,一定是最棒的,你突然向他提起这类事件,让他面子有些过不去,一是认为你非常小气,二是自己的孩子作风不正,三是自己无能调教无方!四是无脸也无胆再带孩子来你家玩了!即使你向他沟通时,他不说什么,还感谢你怎样怎样!但心中绝对不爽,从此以后我相信你们之间的朋友感情,可能要大打折扣!最好的处理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你家的小孩上他家玩的时候,看到这个东西以后,说这个东西好象是我家的,只要你朋友听到以后,一定会注意到,在这个时候你朋友如果是个真正明事理的人,便会要开始盘问孩子,东西哪来的,怎么来的,就会要教育孩子啦!这样的话,事情解决,孩子得到教育,东西也会归还于你,朋友还是朋友!


幺哥有梦


题主跟朋友好好说说吧。咱不需要尴尬,也不需要隐瞒,相反,朋友会感激你的。

其实,6岁孩子悄悄拿走喜欢的东西,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 - 对物权概念和边界的模糊,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教育学家研究指出:通常大部分孩子在2岁到6岁时,会迈入成长时期的【物权意识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对自己喜欢的物品开始产生”霸占”的意识,然而物权意识却还很模糊。

“拿走喜欢的东西”,是这一个时期孩子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 - - 要知道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的这种天性,但我们也需要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和我们成人所理解的”偷”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


置之不理?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可取

有人说,既然是孩子的天性,是这一个时期孩子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 - - 那就不要大张旗鼓地说出来了,影响朋友关系,还显得自己小气。

恰恰相反,展现这种行为的时候,是孩子物权意识的萌芽时期,也正是培养孩子物权意识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偷拿,既是一种行为上的尝试,也是一种后果上的试探。如果没有适当的奖惩,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暗示,甚至于产生不被发现后窃窃自喜的心理和习惯。

小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小偷偷东西被逮住,临去监狱之前,他要求再吃一口妈妈的奶。结果在老母亲的哀嚎和众人的诧异中,小偷把妈妈的奶头咬掉,还恨恨地对妈妈说:“当初我小的时候,偷了同学的铅笔,妈妈你不仅没有责备我,还夸我做的好。如果当初从一开始你就教导我,我绝对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甚至到现在仍然能听到不少长辈们在跟小孩子讲这个故事。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故事太假了太老土了,可是往往现实就是如此呢。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最终能否成长为栋梁,父母的爱护,培育,和扶正非常重要。


“当众斥责孩子”?关切的问候和良好的诱导更重要

很多人发现孩子偷东西,第一反应都是暴怒,丢脸,因为急于想改正孩子的问题而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其实,很多时候,了解孩子“偷拿"东西背后的原因,进行正确的诱导,远比一棍子打掉孩子的自尊好。


在我奶奶村子里,有一个小男孩不怎么爱说话,老低着头,有时候能感觉到他是在刻意躲避和别人接触。我觉得他有点怪,问过小伙伴才知道,原来, “这个小男孩是个贼”。

这个男孩家里不太富裕,可是家教很严。有一次他在学校拿了同学的铅笔,被老师发现后,叫了家长,家长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我再也不敢偷东西了”,大家都认为他知道错了,大人教育得对,可是慢慢的,孩子开始有了小外号“贼”,大家看他的眼光不同了,他也开始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自卑。

心理学家曾指出,以孩子的内疚,自责建立起来的责任感,会让孩子背上终生的枷锁。如果从信任,尊重,参与的角度,才能促成孩子形成基于自身内心和尊严的责任感。


当发现孩子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重要是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教导孩子物权意识,引导孩子来主动弥补带来的后果。

因此,遇到类似问题的家长,有几个建议:

  1. 友善坦诚和孩子沟通情况,不要着急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2. 私下和孩子沟通处理,尽可能避免外人参与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和批评

  3. 和孩子一起协商解决办法, 比如主动交还,赔偿礼物等等

祝好。


小白精读所


一定要说。

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只要是有心的家长一定不会掉以轻心的,

怎么说?实话实说。注意要只描述事实,不要带有任何个人主观的评价。

可能你的朋友会问怎么确定是孩子拿的,你要有完整的证据。

假设你的朋友表现出袒护,不承认等拒绝的行为。我建议你们以后就不要来往了,因为她已经证明了她的人品。


青茂育儿汇


这个问题的确比较难处理,既要照顾到孩子家长的颜面,又要不伤孩子的自尊,达到教育孩子和要回心爱物的双重目的,是要动一翻脑筋,本人认为如当时发现了,应先与家长沟通,通报情况,由家长去处理,不要与孩子直接接触,因为那是别人家孩子无论你怎样出于好心,孩子家长也会不开心的。


中华拉面总局


你既然发现了,就当着大人的面说呦,这个东西你喜欢吧,我也喜欢,下次来我家咱们再一起玩好吗?他家大人肯定说对对对,下次来再给你玩。孩子只好放手。如果孩子不放手并执意要拿走,家长也无法,你就说借你玩几天,过两天再还我怎么样。孩子必须学习界限感,知道主权的概念,这是你和他家长作为大人的责任。


将计就计计步器


六岁的小孩,还在似懂非懂的年纪,主要还得看他的家庭教育如何,平时妈妈一定会告诉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一旦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已有,他既然是偷偷拿走了你喜爱的小摆饰,肯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又实在无法克制对小饰品的诱惑,只好偷偷的拿走,如果在朋友尚未离开前你发现了,可以直接告诉小朋友:妈妈要带你回家了,你刚刚玩的小摆件,要不要放回原位呀?下次可以再来玩,或阿姨下回可以买一个给你 。妈妈知道后多半会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孩子已经偷拿回家了,只要确定是孩子拿走的,就直接打电话给孩子的妈妈,说明这件事,让孩子妈妈去处理了,六岁的小孩不会撒谎,妈妈一问,就会老老实实的招供,乖乖的拿出来,所以"完璧归赵"是不成问题的。家教严历的,孩子免不了会被教训一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