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女徐妙锦,为何会拒绝永乐帝朱棣的求爱?

strong-lee


徐妙锦,安徽凤阳人。出身显赫,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女儿。



明朝第一才女徐妙锦,拒绝永乐大帝朱棣的求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按世俗:能嫁个如意郎君保证一辈子吃穿不愁,是每个少女向往的境界。而如果能够嫁给皇帝,则是祖上积了阴德,则是自身修行得到位,一生将贵 不可言。

但要成为皇帝的女人谈何容易!所以,在古代,皇帝选妃,每个涉事家庭都非常重视,都巴不得自己能成为皇亲国戚,家人将来 都能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享受令人艳慕的荣华富贵。


徐妙锦天生丽质,有丰富的涵养,知书识礼,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徐小姐别具一格,因沉溺于艺术的海洋中,对于男女之情并不看重,视荣华富贵的生活如浮云,也许是她已经享受过了,不稀罕吧。

夙承姆训,素闲闺仪,性复贞静。在室有年,未曾出适,惟以礼义自持。

朱棣听说徐妙锦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才华横溢,就想把徐妙锦娶回去立为皇后。此时徐妙锦已经28岁了,不过徐妙锦并不动心,一方面,妙锦有因代王妃被逮之事而独不愿嫁。另一方面,她有政治信仰,徐妙锦认为建文帝是正统,朱棣是犯上作乱,是逆子贰臣,所以,别人梦寐以求的事,她并不上心。


朱棣特使来宣旨时,徐妙锦装病,拒不接旨。朱棣也知道徐妙锦是装病,又派女官来探视,徐妙锦闻知,就开始呻吟。来者请求徐妙锦给自己留条活路,徐妙锦说,自己相貌丑陋,脸有麻痕。女官跪视良久,说:“您的貌美如花,我们没法向成祖回复啊。”,徐妙锦只好指出自己的麻痕所在,女官才回去复命。

建文中, 妙锦有感代王妃被逮之事, 独不愿嫁.燕王得国, 仁孝崩, 此时妙锦年二十有八矣.建文中,妙锦有因代王妃被逮之事,独不愿嫁,燕王得国,仁孝驾崩,此时妙锦年二十有八矣。文庙闻其贤,欲聘而立之,妙锦不应。内使女官宣谕上意切,妙锦拥被声吟,徐示其面曰:吾面着花,而天帝而帝则不如是。女官呆视,谓无有。妙锦谬指曰,班班矣。女官出,遂削发为尼。文皇亦觉不立后也。《罪惟录卷二皇后列传之徐皇后》


女官回去后,徐妙锦削发为尼。朱棣知道以后,竟然把仁孝皇后留下的皇后之位空中,不再立皇后。这里徐了表达对已故徐皇后的怀念外,主要是向徐妙锦表明,我能等,只要你来,这个位置就是你的。由此可以看出徐妙锦在成祖心中的份量。

从古至今,荣华富贵都是世人追逐的目标,在财富与地位面前摧眉折腰者不胜枚举。因人类贪婪的本性所致,没有几个人能抵御权力的诱惑。但人类也有凤毛麟角,对自己的物质欲望管控得很到位,不会因利欲熏心而失掉自我。徐妙锦为了自己的信仰独善其身,令人感佩。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徐妙锦修了长发。明仁宗的张皇后还是太子妃的时候,出于好奇,特召见徐妙锦。此时的妙锦,浮华落 尽,成熟稳重,淡定从容,仙风道骨透露出飘逸。尽管青春不再,依然风姿绰约。后宫上上下下都对徐妙锦充满了尊敬之情,人们私下议论,这样的 人拒绝当皇后也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徐妙锦受过儒家礼仪熏陶,谨守君臣之义,深谙顺逆之理。尽管为一介纤弱的女子,却有傲岸的嶙峋风骨,不慕虚名,睥睨皇后的位子,淡泊以明志。彰显了她的远见卓识。


希望星晨58298869


徐妙锦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的第三女。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幼时好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田地里刨土的老农民。朱元璋在投身郭子仪的起义军后,曾经到家乡去募兵,徐达就是在这时跟着朱元璋去参加起义军,成就了自己不凡的一生。由于是朱元璋带出来的,所以徐达无论何时都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洪武年间,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几乎把跟他打天下的武将给杀完了,但是对徐达这位开国第一功臣却一直是非常信任,徐达一家也成了明初第一兴旺的家族。



徐达一生对朱元璋忠心无二,但他的儿子们却分别站到了不同的阵营里。长子徐耀祖继承了父亲中山王的爵位,他站在了建文帝的一边。建文年间,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遂到京城来拜祭爷爷朱元璋,徐耀祖就曾建议建文帝软禁三人,以制衡燕王朱棣。要知道朱棣的王妃是徐耀祖的姐妹,三人都是徐耀祖的亲外甥,徐耀祖有如此建议,对建文帝的忠心真的是没的说了。徐达的幼子徐增寿则是支持朱棣的,靖难之役暴发后,徐增寿几次暗中给朱棣传送消息,最终被建文帝诛杀。



永乐五年,朱棣的徐皇后去逝,据传朱棣曾经想娶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为皇后,却被徐妙锦给拒绝了。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引出一个问题,很多人说徐妙锦敢抗旨拒绝朱棣,是因为她和大哥一样支持建文帝,看不上谋朝篡位的朱棣,还把她的不畏强权大加赞赏了一番。但其实在我看来,徐妙锦拒绝朱棣并不是支持建文帝,看不上朱棣。徐妙锦是一位清冷自持的人,又是女子,所以对于政事她应该是不关心的。我们也知道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杀了不少的建文时期的老臣,他对那些支持建文帝、说自己是篡位的那些人下手是非常狠的,徐耀祖因为支持建文帝被一直囚禁到死。徐妙锦如果有支持大哥的言论或举动,朱棣不处置她就不错了,怎么还会想娶她当皇后呢!



而徐妙锦拒绝朱棣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想嫁人。徐达共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朱棣当皇帝后被封为皇后,二女儿嫁给了代简王朱桂,四女儿嫁给了安惠王朱楹。按着顺序,徐妙锦是老三,应该先于老四出嫁才对的。要知道古时对于儿女婚事的先后是非常讲究的,年长的不出嫁,不会先嫁年幼的,就是在现在很多人家也是讲究这个的。而徐妙锦又是花容月貌,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所以有才、有貌,家世又好的徐妙锦也根本不存在不好嫁这一说,所以徐妙锦从一开始就是不准备嫁人的。朱棣在求娶她的时候,她都已经二十八岁了,古时的女子从十四、五岁就可以嫁人了,徐妙锦如果想嫁早嫁人了,根本不会等到二十八岁,所以徐妙锦拒绝朱棣不是看不上朱棣,而是不想嫁人。



那么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为什么不愿意嫁人呢?这个很难说,也许真的就是天生性情高冷,也许是身处大家庭,看透了家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徐妙锦是徐达的妾室所生,五、六岁时父亲就死了,从徐达的两个儿子分别支持不同的君主也能看出这个大家庭里的争斗有多激烈。聪明的徐妙锦或许自幼就看透了这些纷争,所以才会不婚不嫁,没有夫家,也没有孩子,孑然一身,自然也就远离这些纷争了。


永乐五年,朱棣的徐皇后去逝,朱棣跟徐皇后感情深厚,他要求娶徐妙锦,很大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她是徐皇后的妹妹。决定一辈子不嫁的徐妙锦如果碰到其他求亲的人,大可以一口回绝,但现在是皇帝求亲,所以她怕拒绝了朱棣之后会连累家人,才不得已削发为尼,朱棣看这姑娘如此绝决,又是自己的小姨子,所以也就没再追究了。

如果徐妙锦想嫁人最起码也和她的姐妹们一样是王妃,当皇后或许是多少女子梦寐以求的,但出身高贵又性格清冷的徐妙锦却并不为权势所动,得到了世人的一致称赞。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后,张皇后就非常赞赏她的高洁品行,派人把她从老家接到宫里,以公主的待遇对她,宫里的人都非常尊敬她。由此也能看出徐妙锦并没有看不上朱棣,要不然朱高炽也不会对她如此礼遇。徐妙锦一生未嫁,1440年时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孔六十三


  明成祖朱棣称帝时,已经四十二岁了,而他的妻子与他差不多大。我们知道古人的寿命大多不长,所以朱棣称帝五年后,他的皇后徐氏就去世了,而朱棣是在十六年后才去世的。在这期间,朱棣不是没有想过再立皇后,但他想要立为皇后的人却拒绝了他。她就是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

  徐妙锦和徐皇后一样,都是明朝开国将领,魏国公徐达的女儿。只不过徐皇后崩的时候,徐妙锦才十六岁,两人之间差了三十岁的年龄差距。可以说,这个时候想立徐妙锦为皇后的朱棣,是完全可以做人家父亲的年龄。而徐妙锦自幼便贤良聪慧,天生丽质,舞文弄墨,满腹诗书,甚至比她被称为“女诸生”的姐姐,仁孝皇后更为出色。虽然生长在王公之家,但执礼柔嘉且寡言笑。

  洪武末年的时候,徐妙锦就因为姐夫代王被逮捕,所以就爇香告天,即焚香告天,矢不适人,愿意不嫁人,而后亲藩来求婚的都婉拒了。试问这样一个聪慧敏捷、富有学识的女子,又怎会像其他无知女子一样认为当上皇后就能母仪天下了呢!更何况还是要嫁给一个年龄可以当自己父亲的人!

  所以在朱棣让内使和六尚女官前去宣旨的时候,徐妙锦就称病,不出家门。有人再来劝,都说:“这是陛下的诏命,你怎么能抗旨呢?”女官随即也来到徐妙锦的病榻,来探视。徐妙锦拥被呻吟,内使远远的排列在房栊外面,和女官一起叩头请求她。徐妙锦不得已,于是对天发誓说:“我之所以不嫁,是因为容貌丑陋而且有麻痕。”女官都跪着仰视良久,说:“您的容貌明莹如玉,您太过自谦了。”徐妙锦立即指出麻痕,女官随即回去复命。随后徐妙锦削髪为尼,从早到晚望虚空礼佛,没有一天懈怠。朱棣知道后,竟虚中宫,不再册立皇后。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徐妙锦也留起了长发。明仁宗的皇后,张皇后在当太子妃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件禁宫中的往事,歆羡徐妙锦的品节行为的高洁,为古今所罕有,所以想见徐妙锦一面。于是明宣宗朱瞻基派遣宦官至留都南京,召徐妙锦赴北京,叙一叙亲戚间的恩谊,勅有司具舟楫饮膳得礼仪和公主一样。徐妙锦入宫,自称徐达第三女,肃拜谦谨雅裕。张皇后以下都很尊敬徐妙锦,每天晨入晚出,或者不待到晚上就出去了。凡数日,徐妙锦都进退恭重,不失跬步,即礼仪很足,没有细小的差错。宫娥见到了都悚然私语:“这就是拒当皇后的人啊!”正统五年,即公元1440年正月徐妙锦卒,年六十有一。

  可以说这位拒当皇后的徐妙锦,确实是个妙人儿,尤其是在那样一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生大事的封建社会,徐妙锦却还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且终生不嫁,其心志和勇气更让人不得不佩服。

  徐妙锦在拒绝朱棣时,还写了封《答永乐帝书》,这书是这么写的:“臣女生长华门,性甘淡泊。不羡禁苑深宫,钟鸣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红鱼。不学园里夭桃,邀人欣赏;愿作山中小草,独自荣枯。听墙外秋虫,人嫌其凄切;睹窗前冷月,自觉清辉。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矧臣女素耽寂静,处此幽旷清寂之境,隔绝荣华富贵之场,心胸顿觉朗然。

  乃日昨阿兄遣使捧上谕来,臣女跪读之下,深感陛下哀怜臣女之至意,臣女诚万死莫赎也。伏思陛下以万乘之尊,宵旰勤劳,自宜求愉快身心之乐。幸外有台阁诸臣,袍笏跻跄;内有六宫嫔御,粉黛如云。而臣女一弱女子耳。才不足以辅佐万岁,德不足以母仪天下。既得失无裨于陛下,而实违臣女之素志。臣女之所未愿者,谅陛下亦未必强愿之也。

  臣女愿为世外闲人,不作繁华之想。前经面奏,陛下犹能忆之也。伏乞陛下俯允所求,并乞从此弗以臣女为念,则尤为万幸耳。盖人喜夭桃秾李,我爱翠竹丹枫。从此贝叶蒲团,青灯古佛,长参寂静,了此余生。臣女前曾荷沐圣恩,万千眷注。伏恳再哀而怜之,以全臣女之志愿,则不胜衔感待命之至。”




龙城猪立叶


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第三个女儿和明成祖徐皇后的妹妹,也就是说她是永乐帝的小姨子。

相传徐妙锦倾国倾城,貌美贤淑,才能俱佳,执礼柔嘉且寡言笑,但是具体的史料记载不多,只是墓志铭记载:其在室有年,未曾出适,也就是终身未嫁,立志独身。徐妙锦以一篇文章《告永乐帝书》拒绝当朝皇帝的求爱,最后削发为尼,闻名于历史。

臣女生长华门,性甘淡泊。不羡禁苑深宫,钟鸣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红鱼。不学园里夭桃,邀人欣赏;愿作山中小草,独自荣枯。

文中说我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但是性甘淡泊,不羡慕深宫中华丽的生活,愿意做山中的小草,独自荣枯,在幽旷清寂的环境中顿觉心胸好开阔。昨天我哥哥把册封诏书拿来的时候我跪读之下深感陛下对我的好意,但是以您陛下的万乘之尊,外有台阁诸臣辅佐,内有三宫六院的嫔妃,我只不过是一个弱女子,才不足以辅佐陛下治理天下,德又不足以母仪天下,就是去了也帮不到什么对于陛下,相信我所不喜欢做的事情陛下也不会强迫我去做。

我这个小女子本是对世界没有什么用的闲人,希望陛下以后不要想我了,有的人喜欢夭桃秾李,而我则向往翠竹丹枫,希望在此清净之地长参寂静,了此余生,望陛下以后不要打扰我了,臣女必将感激不尽。

臣女愿为世外闲人,不作繁华之想。前经面奏,陛下犹能忆之也。伏乞陛下俯允所求,并乞从此弗以臣女为念,则尤为万幸耳。

盖人喜夭桃秾李,我爱翠竹丹枫。从此贝叶蒲团,青灯古佛,长参寂静,了此余生。臣女前曾荷沐圣恩,万千眷注。伏恳再哀而怜之,以全臣女之志愿,则不胜衔感待命之至。


其实,徐妙锦之所以拒绝永乐帝,是因为她与他的哥哥都支持建文帝,内心深处觉得朱棣得位不正,薄视永乐皇帝:

建文君当坐殿上,以待燕王至,苟不让则死之,何必自焚窜?

后人高度评价,她宁愿失去皇后的尊贵之位而削发为尼,其见识远高于靖难诸臣之上,真乃千古奇女子也!可以说是知君臣之义,明顺逆之理,自愿为尼,以安淡泊,寺庙里青灯黄卷,隔绝荣华富贵之场,心胸顿觉朗然!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首先看一下两个人的年龄,朱棣登基时是42岁,他的妻子徐皇后差不多也这么大。五年后,徐皇后去世,这时候,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只有16岁,可以说,两人的年龄差了三十多岁。当然了,这也不算什么,毕竟朱棣贵为天子。

再来看下徐妙锦这个人。历史上她确实是个才女,从小就聪慧过人,舞文弄墨,满腹诗书,这放到现代,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书呆子,带着眼镜的形象,但偏偏这徐妙锦又是个大美人。人美、有学问,所以不自觉的也会有些“清高”。

但这么一看也没什么啊?为什么要拒绝朱棣呢?毕竟皇后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这个职位争的是头破血流。

我们先看看徐妙锦是怎么说的,她在《答永乐帝书》里这么写道:

臣女生长华门,性甘淡泊。不羡禁苑深宫,钟鸣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红鱼。不学园里夭桃,邀人欣赏;愿作山中小草,独自荣枯。听墙外秋虫,人嫌其凄切;睹窗前冷月,自觉清辉。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矧臣女素耽寂静,处此幽旷清寂之境,隔绝荣华富贵之场,心胸顿觉朗然。

文里描述的,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惬意生活,也是很多品格高尚,诸如陶渊明之类向往的归隐之后的生活。

虽然这些只是拒绝皇帝的一个“说辞”,但再综合徐妙锦这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来看,真实原因应该也相差不远。

徐妙锦就是那种仙女一般,对金钱地位权力都不感兴趣的人,她不喜欢宫中的生活,最适合的她的,应该是嫁给一个博学多才、性格温和的人,两人双双归隐山林,日落而息,这样的生活,才是徐妙锦想要的。

拒绝荣华富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对方还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徐妙锦依然完美的拒绝了朱棣,这份淡然、从容、而又机智、勇敢的气质,值得世人尊敬。

关于徐妙锦,有人说是徐达的第三个女儿,有人说是徐达的第四个女儿,一般野史笔记都认为是第三女。但实际上徐达总共就生了三个女儿,而且各自都嫁给了藩王(长女嫁给朱棣),徐妙锦真是硬生生加进去的一个杜撰人物,当然你如果非要说朱棣后来把正史中所有徐妙锦的痕迹抹去了,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徐妙锦这一人物最初出现在文人笔下,大约是明代正德、嘉靖之间。当时,朝廷的对靖难的文禁渐渐松弛,所以一大批讲“革除之际(建文朝事加上靖难前后)”故事的野史笔记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当然半真半假,传说居多。最开始写徐妙锦传的应当是黄佐,此人就写了大量的建文朝遗事。

请注意,此时徐妙锦这个人物已经出现了,但并没有出现她答复朱棣的书信记载!并没有出现她答复朱棣的书信记载!并没有出现她答复朱棣的书信记载!重要的话说三遍!!黄佐的徐妙锦传主要就讲她拒绝朱棣而后削发为尼,并且言之凿凿的说这个故事是他从徐达的后人徐天赐那里听来的。而后徐妙锦的故事就被大批同情建文帝的文人广泛传播,至于为什么这个故事大家都喜欢传播,用谈迁《枣林杂俎》的一段大概可以说明:

(徐妙锦)尝论革除事,谓「建文君当坐殿上,以待燕王至,苟不让则死之,何必自焚窜?」每语(朱允炆)逊国事,未尝不痛哭也。

徐妙锦在所有记载中,都是一个消极抵抗朱棣、认同并怀念建文帝的形象,因为忠于朱允炆,所以拒绝朱棣,哪怕对方已经是九五之尊,在她身上完美的体现出了“气节”二字,美丽且坚贞不屈,这绝对是明代文人非常喜欢的人物类型啊,所以在黄佐写出这个人物之后,大家都对其搞了各种二次创作,比如说拒绝朱棣的不是徐妙锦,而是徐妙锦的妈(徐达的老婆),而且朱棣得知后还很不耐烦的说:“夫人女不归朕,更择何等婿耶?”最终导致徐妙锦嫁不出去,不得不出家等等等等(这个版本里徐妙锦倒是成了被迫出家了),总之就是各种胡编呗。

朱棣是原配皇后是徐达的长女,也就是说,如果徐妙锦真的存在,那她就是朱棣的小姨子。娶小姨子这种事实在是挺尴尬的,特别是在宋明礼教森严的时候。文人写这么个故事,大概也有借此黑朱棣倒行逆施的成分在。

至于徐妙锦答复朱棣的那封信,反正明代史料中是从未见过,估计最早也得是清朝才有的了。我个人认为,徐妙锦这个人,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她存在。就算此人真实存在,她答复朱棣的信也绝对是后人附会的


历史的影子


徐妙锦: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和徐皇后一样,都是明朝开国将领,魏国公徐达的女儿。只不过徐皇后崩的时候,徐妙锦才十六岁,两人之间差了三十岁的年龄差距。可以说,这个时候想立徐妙锦为皇后的朱棣,是完全可以做人家父亲的年龄。而徐妙锦自幼便贤良聪慧,天生丽质,舞文弄墨,满腹诗书,甚至比她被称为“女诸生”的姐姐,仁孝皇后更为出色。虽然生长在王公之家,但执礼柔嘉且寡言笑。

洪武末年的时候,徐妙锦就因为姐夫代王被逮捕,所以就爇香告天,即焚香告天,矢不适人,愿意不嫁人,而后亲藩来求婚的都婉拒了。试问这样一个聪慧敏捷、富有学识的女子,又怎会像其他无知女子一样认为当上皇后就能母仪天下了呢!更何况还是要嫁给一个年龄可以当自己父亲的人!

所以在朱棣让内使和六尚女官前去宣旨的时候,徐妙锦就称病,不出家门。有人再来劝,都说:“这是陛下的诏命,你怎么能抗旨呢?”女官随即也来到徐妙锦的病榻,来探视。徐妙锦拥被呻吟,内使远远的排列在房栊外面,和女官一起叩头请求她。徐妙锦不得已,于是对天发誓说:“我之所以不嫁,是因为容貌丑陋而且有麻痕。”女官都跪着仰视良久,说:“您的容貌明莹如玉,您太过自谦了。”徐妙锦立即指出麻痕,女官随即回去复命。随后徐妙锦削髪为尼,从早到晚望虚空礼佛,没有一天懈怠。朱棣知道后,竟虚中宫,不再册立皇后。





斜眼观世界


首先想说一下周迅,这篇《答永乐帝书》,被周迅初读之时,就感觉,其气质真是和徐妙锦有几分相似,由她来读这篇文,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跑题了,转回正题。

首先看一下两个人的年龄,朱棣登基时是42岁,他的妻子徐皇后差不多也这么大。五年后,徐皇后去世,这时候,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只有16岁,可以说,两人的年龄差了三十多岁。当然了,这也不算什么,毕竟朱棣贵为天子。

再来看下徐妙锦这个人。题主都说了她是才女,历史上确实也是,她从小就聪慧过人,舞文弄墨,满腹诗书,这放到现代,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书呆子,带着眼镜的形象,但偏偏这徐妙锦又是个大美人。人美、有学问,所以不自觉的也会有些“清高”。

但这么一看也没什么啊?为什么要拒绝朱棣呢?毕竟皇后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这个职位争的是头破血流。

我们先看看徐妙锦是怎么说的,她在《答永乐帝书》里这么写道:

臣女生长华门,性甘淡泊。不羡禁苑深宫,钟鸣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红鱼。不学园里夭桃,邀人欣赏;愿作山中小草,独自荣枯。听墙外秋虫,人嫌其凄切;睹窗前冷月,自觉清辉。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矧臣女素耽寂静,处此幽旷清寂之境,隔绝荣华富贵之场,心胸顿觉朗然。

文里描述的,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惬意生活,也是很多品格高尚,诸如陶渊明之类向往的归隐之后的生活。

虽然这些只是拒绝皇帝的一个“说辞”,但再综合徐妙锦这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来看,真实原因应该也相差不远。

徐妙锦就是那种仙女一般,对金钱地位权力都不感兴趣的人,她不喜欢宫中的生活,最适合的她的,应该是嫁给一个博学多才、性格温和的人,两人双双归隐山林,日落而息,这样的生活,才是徐妙锦想要的。

拒绝荣华富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对方还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徐妙锦依然完美的拒绝了朱棣,这份淡然、从容、而又机智、勇敢的气质,值得世人尊敬。


第一节历史课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古以来,宫廷是很多美貌女子向往的圣地。被皇帝选入宫中,为妃为后,世人艳羡,雍容华贵,锦衣玉食,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然而,宫廷的残酷冷漠也是让她们不寒而栗的。历代嫔妃为争夺皇后之位往往斗得你死我活,能被九五之尊的皇帝册立为皇后,更是莫大的荣耀。但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奇女子,他不愿意当皇后,还敢对皇帝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做你的皇后!” 她就是徐妙锦。

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第三个女儿。她才华出众,美艳动人,颜值和仪态都超过了他的大姐仁孝徐皇后。正因为她兰心蕙质,所以仁孝徐皇后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去世后,永乐帝朱棣便对新皇后不作第二人想,一心要把徐妙锦迎进宫去,填补她姐姐留下的那个空位,从此统领后宫,母仪天下。

此时父亲徐达早已去世,徐妙锦的嫡母是徐达的继室谢夫人。谢夫人对徐妙锦从小就怜爱有加。面对皇帝的婚使,谢夫人婉拒道:“小女德薄貌陋,何能匹配天子。”朱棣听到婚使的回奏,冷笑着说:“令千金不配天子,将择何婿?” 言语中颇有威逼的意思。

于是,聪明乖巧的徐妙锦递上了一封情词哀切的书信,婉言谢绝了朱棣的“美意”。徐妙锦熟读诗书,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旦激怒皇帝,便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她巧妙设辞,反复强调自己虽然出身于豪门贵族,但是性甘淡泊,一心向佛,宁愿远离红尘俗世,长伴青灯黄卷,以此了却余生。清词丽句中透着淡然的悲切,白文敬语里带着傲然的尊严。

徐妙锦没有接受朱棣的求婚,最终削发为尼,在兰若梵音的陪伴下红颜凋零。而朱棣也是一位奇特的皇帝,徐妙锦的拒绝并没有让他怒不可遏,反而决定从此不再册立新皇后。徐妙锦死后,朱棣命人按照皇后的规格把她安葬在北京的长陵,也许是对这位奇女子贞烈的崇敬之意吧。

在古代社会,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可以说是无数女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何况又是皇帝亲自求婚?但是徐妙锦情愿出家也不愿当皇后,究其原因,应该是鄙薄朱棣嗜血好杀的残暴人格。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江山,并且大肆残杀提出反对意见的文武大臣,创造了“诛夷十族”的千古恶例,其皇位之得来,颇为“不正”。徐妙锦饱读诗书,受儒家和佛教思想感召,对朱棣的这些做法自然是深恶痛绝的。所以,她怎么会屑于和朱棣这样的人白头偕老,共度一生呢?


棒槌袄袄


徐妙锦,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第四个女儿,为人贤良聪慧,天生丽质,舞文弄墨,满腹诗书,且沉鱼落雁宛若天仙,更有甚者称其比其姐仁孝皇后更为出色。后传说曾出家为尼。

关于徐妙锦再受关注,要感谢近期大火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第二季的第三集,主题是爱情。周迅首发阅读明代美女徐妙锦拒绝明成祖朱棣的求爱信。

关于这封信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正史不可考,而且有杜撰的嫌疑。因为按照常理,皇帝写信是不可能被拒绝的。做为皇帝,朱棣也不可能自降身价写信求爱。对象还是自己的小姨子!

关于这一点,专家也有解读。许子东就说可能是后代一个文人杜撰的。这一期梁文道没有了。上一期很受欢迎的杨雨回归。不知道当初停播是否因为梁文道。希望杨雨的回归,能再次让节目精彩起来!

而据真实历史考证,

徐达 (1332~1385)在世,假如这个女儿是1385年生的,仁孝皇后死后(1362年 - 1407年),徐妙锦也22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在该嫁为人妇了,况且徐家功臣世家,女儿不可能二十好几还不嫁出去。真实的历史是: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分别是徐皇后、安 王妃、代王妃。

所以徐妙锦这个人物,真实存疑,不可考!

节目中,首发的周迅,觉得有点紧吧,读信也干巴巴的。明显开始没有进入状态。渐入佳境后,却又戛然而止。读完后,观众没有反应,周迅也尴尬的一耸肩!暗示观众结束了…希望周迅能调整状态。期待她的后续阅读!

综上!


君笺雅侃红楼


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一共生了四个女儿,大女儿就是朱棣的老婆,永乐的皇后娘娘,二女儿是代王妃,三女儿是安王妃,据说徐妙锦是徐达最小的女儿,也就是朱棣的小姨子。这位姑娘天生丽质,满腹经纶,诗书绘画无一不精,朱棣对其垂涎三尺,只是碍于徐皇后的情面不敢过分造次。

永乐5年徐皇后刚去世,徐妙锦就受到朱棣的召见,朱棣向其表达了爱慕之心,并承诺让她接替其姐姐皇后的位置,但遭到了徐妙锦的拒绝。

能当上皇后是普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徐妙锦拒绝是因为她的政治立场和朱棣不同,她对朱棣“靖难”起家完全不认可不予苟同。在靖难之役中,徐家兄弟姐妹分裂成两个阵营,大姐作为燕王妃当然站在自己丈夫朱棣一边,而大哥徐辉祖是坚决的保皇派,为建文帝冲锋陷阵。徐妙锦和大哥感情深厚,受大哥影响对燕王的篡逆行为十分鄙视,支持大哥率部抗击朱棣的反叛行为。


当燕军攻克南京时,徐妙锦反对建文帝逃离南京,曾经对建文帝说皇帝笃定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看他朱棣敢把当今万岁怎么样,量他也不敢杀了皇帝,看来徐妙锦不单单是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小女子,还颇有胆略见地。

后来朱棣占据南京,大哥徐辉祖被朱棣软禁,永乐五年郁郁而终,同年朱棣向徐妙锦求婚,她怎么会答应朱棣呢,徐妙锦的拒绝实际上是“非暴力不合作”,表示宁可终身不嫁或出家,也坚决不妥协不与朱棣为伍。

整个事情原因也不太复杂,问题是至今关于徐妙锦这个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还得打个问号。《太祖实录》提及徐达有女儿四人,但交代了前三个,最后一位小女儿的婚姻状况和其他具体信息只字未提。



另外据有学者推算,徐达去世时是1385年,那时她已经52岁了,即便他过世那年生的第四个女儿,到永乐5年也得有22岁。在功勋徐达家里,大女儿嫁给了朱棣是仁孝皇后,二女儿嫁朱桂是代王妃,三女儿嫁朱楹是安王妃,她们出嫁时都不满20岁,四女儿22岁的老姑娘还没嫁人不大可能。

也有人认为徐妙锦是个虚构人物,更绝的是甚至还有一封据传是徐妙锦拒绝朱棣的《拒永乐帝书》在民间流传,显而易见这封书信是后来文人伪造,私人书信何况还涉及皇帝隐私,怎么会公开流入民间。这些都反应出靖难之役后江南士人的“精神胜利”,支持建文帝的一些士子们需要徐妙锦那般的风骨,他们敬仰像徐妙锦那般的人物。


至于徐妙锦的原型是谁,有观点认为是徐达三女儿安王妃,也是朱棣的弟妹。安王被朱棣突然就藩平凉是永乐6年,正是朱棣求婚的第二年。永乐15年,安王34岁没有任何征兆死于藩所,也没有任何解释,安王去平凉后,就再也没有安王妃的任何记载,她或许就根本没和丈夫一起去平凉,或许她为了避祸早在安王就藩之前已出家为尼。

当然这些个猜测其中不乏捕风捉影的味道,宫闱秘事又令朱棣不堪,想彻底搞清楚既难也还真没必要,只能做个闲谈或某个编剧再加盐点醋弄个热剧罢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