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空庭春欲晚1


我十分赞成这种说法。原来我到处寻找药方,现在我所有药书送人,治病不用药才是最高境界。


健康创新


这个我仿佛看到了刚学中医的我

那时对中医染上浓厚的兴趣,家里也都是大夫,努力背了几年中药,方剂,还有中医学基础,然后读了许多古籍,就觉得任何病在理论内用药得当就可以治好,那时的我简直就是狂妄至极,觉得没有什么病是我治不好的,后来上了临床我的自信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泪奔][泪奔][泪奔] 我记得第一个接触的病号是一个患有消渴的病人,咽干口渴能饮水,年龄七十余,下肢有水肿,没有糖尿病,血糖不高,各方面检查没有什么问题,然后我用五苓散为基础合玉液汤,服用一周并没有什么效果[我想静静]脉象弦硬,那时我的心态都快蹦了,都没脸在面对那个患者,甚至不敢进医院了,不过后来慢慢的患者的治愈率还蛮好,自信心也恢复了,但绝对不狂妄了,那时才慢慢意识到,病不按照书上长,人体是多变的一个复杂整体,

这里说的学医三年无病不治应该是指,学医三年没什么临床,觉得按照书上所讲用方得当都可以治好,学医十年无药可用,是指在临床上待几年自信心都磨灭的差不多了



清云居士


我没有医生资格证书,我就小学文化。但是我还是懂一些药方,还有就是中西医的作用。我救过不少人,帮助过很多人。但是我没有收一分钱。反正大病先看西医,西医治疗恢复期,我会选择中医调理。大病看完西医不找中医调理不行,因为西药救命好,止痛止痒快,但是对内脏影响很大。所以看完西医,我会找中医排毒调理。


飞飞1433019865842


真学医行医的不好回答,没学医行医的回答则只算纸上谈兵,我这种学过医又没有行医的人来回答应当最合适。

我学医两年不到,刚把基础课学完,进入临床只几个月时间就改了主意,想当文学家,就去考大学念中文了。一晃40年过去,当初学的基本知识还记得一些。

学了医,明白了人生病的基本原理,无外乎细菌病毒寄生虫,外伤冷热免疫力,无论诊断是否准确,给几样医药,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比如抗菌素,一般都是按照类生产的,一种可以抗几十几百种病菌,瞎蒙也错不了。另外,绝大多数疾病,只要不是外伤、不是无法恢复的体内细胞或组织死亡,不是无药杀死的细菌病毒,身体本身的抵抗力也能够抵御,三两天个把星期,一般不治也恢复了,所以说,很多病都好治疗。

至于天下无治病之药,分三种情况,一个是机体机能下降或衰老,一个是确实没有发明出来的药物,如癌症,还有一种则是人体免疫力下降,都是无法治疗的疾病。

要用我的话说,其实是真正的病治不了,治得了的都不算病。题目的话更多地是中医式的装神弄鬼。


通用汉语研推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真是感概万千,中医如此,西医也是如此啊!

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

这仿佛就是我上大学时候的真是写照!学医5年,苦是苦,但是感觉自己的收获巨大!不说自己是华佗在世,也是扁鹊复生。学完哪有自己不会看的病呢?仿佛我不去看专家门诊就是对我所学知识的浪费!

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炎!

低热、盗汗:结核!

进行性肌萎缩:运动神经元疾病!

。。。 。。。

这些知识点背的滚瓜烂熟,天下之病,何愁没有解救之良方?!!!

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

上班了以后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虽然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太夸张了,但是此时的我发现治病并没有那么简单,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病人不会按照书上的典型特征来生病“:就说说阑尾炎吧,阑尾炎很多都不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也有很多是其他疾病。所以,收起了以前的狂妄,哪怕有人在网上问我,医生,我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请问是什么毛病?我都不敢说是阑尾炎了。

  2. 发现很多疾病治不好:就拿骨科来说,关节炎根治不了,椎间盘突出根治不了,强直性脊柱炎根治不了,虽然可以控制症状,延缓进展,解决患者的痛苦。但是,无法根治啊,可能会再次发作。恶性的骨肿瘤就更不用说了。

  3. 发现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还太少:打个<strong>比方,上次有个患者以为是颈椎病住院的,最后检查出来是运动神经元疾病。那么问题来了,运动神经元疾病比癌症还惨,出现症状后都会在3~5年内死亡,基本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据了解,目前出现的一些新药疗效微乎其微,我们对这些疾病的认识真的太少了。就算是常见的结核来说,我个人认为认识也不足,吃药需要吃一年多是对患者的一种折磨,我们应该研制出强力对抗结核杆菌的药物或者是提高机体抵抗力能强力对抗结核杆菌的药物。

  4. 治病总会有有害的一面:不说吃药副作用、手术风险,哪怕按摩、理疗都有它的有害的一面,因此,能不能有一种治疗方法是对人没有伤害而效果显著的呢?虽然很多治疗方法伤害很小,但是,只要有伤害,我都不敢说自己能把这个病完全理解透了。

  5. 其他:病人没钱怎么看病?病人怀疑医生怎么看病?


总之:成绩越好的医学生应该越有都有这样的通病,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上了临床就傻眼了。

骨科王医生


这个题目错了,是这样‘学医三年,天下无病不治,行医三年,天下无方可用。’这是孙思邈说的。这是怎么回事?

有人分析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学医非常难,过去跟师头三年,先学认药,从开始生长,到成熟,分门别类,这就是鲜药。然后再认切后的中药。再学习炮制。第二个三年,侍奉老师的起居,然后就是老师开了处方,认真学习,与原著有那些区别,抄下来,背诵。第三个三年,伺诊,就是老师开了方子抄下来,受到老师的教学,这个时候还不能独立看病。直到把所有功课学的差不多了,由老师指导,学生开方,再事后研究,背诵。直到第四个三年学习完毕后,才能出徒,独立行医。

当学生学习出徒后,胸有成竹的认为天下无病不治。当行医三年遇到复杂疾病,甚至顽固疾病,还有面对死亡的疾病,怎么也拿捏不准的时候,便出现无方可用了。

这就是学医难的真实写照。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就拿叶天士说,先后拜了19位老师。要想成为名医几乎用一生的时间。

现在有些人不知道中国历史学医之难,学医之辛苦,轻易地不公正对中医产生了误解。中国有中医是中国人的骄傲。历史创造了多少著名的医学家,历史永远尊敬为中国人的生命贡献一生的中医大夫。


笑着看西方


这句话说的更多的西医,西医发现了很多疾病,起了一大堆病名,做了一大堆这种病的危害研究,但是该怎么治疗?他们却没有办法。

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西医说是上呼吸道感染。那么,有药治疗吗?没有,现在几乎所以的感冒西药都是缓解症状,减少病人的痛苦,但是没办法治疗。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我们都太熟悉了,中国高血压患者都2.6亿了。去吃常见又普通的病种,能根治吗?不能。西医做了大量的研究,给出了种种发病机制的解释。你可能想当然的以为,我们在教科书上把这种疾病都认识那么深了,治疗起来肯定简单。你又错了,现在针对三高的药多如牛毛,但全部都是控制药物,没有一种根治药物。所以三高得终生服药,治疗不好。

总之,不管西医还是中医,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中医师和中医师、西医大夫和西医大夫之间的水平差距,不比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差距小。祈祷我们都健康少生病。


大金鹰下的红尘客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

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

就讲,学了三年医,对人的身体,基本了解

对病情基本掌握,只要对症治疗,没有什么病是治不了的

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

这句话更好理解

说这句话的人,必定是行医高手

医术已经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

总体系统的讲这句话

但行医三年之后,才发现,并不是医术高就能治病

医术,高只是医疗技术!

为患者治病的最高境界

是医者,帮助患者进行自我修复

行医三年之后,才会明白

再高的医术,都不如患者自我修复

再高的医术,患者自己不想康复

时间的推移,病情依然会存在或是继续加重

人体,就像宇宙一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

充分发挥自己的修复能力,就能杜绝很多疾病

愿天下的人健健康康,远离疾病!


李志成157182419


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这是中医人经验之谈。

学医与行医是两个境界,学医面对的是书本,甚至面对的是教条,行医面对的是生命,是鲜活变幻无穷的临床实践。

这个经验之谈告诫人们,当你在书本上行走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以为只要是学霸死背硬记就可以治愈天下所有疾病,只有当你到临床时才发现处处荆棘,时时变幻,想以书本死教条来行医,那无疑是削足适履。中医大师从来不是考场上考出来的学霸,从古到今,没见过考中医高分者出现过一个中医级大师,所以别迷信考试,要在实践!

举个最简单例子:中医四逆汤能治心脏病人,但附子量是多少?中国药典规定十克,如果你死抱药典洋洋得意自认为可治天下心脏病人,只要考一百分你就是治病神医,那就错了。事实是十克附子量一个心脏病人也治不了,如果按药典规定天下心脏病都是无治病之药。想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生命该用多少量?李可大师用到200到300克方才效如桴鼓。这个结论是哪来的?是用小白鼠双盲试验来的吗?不是,是李可大师用自己血肉之躯饮服毒药用生命证明来的铁证。李可是民间中医走出来的,不是学院派有证证死教条考出来的。由此可见,学院派有证证纸上得来终觉浅,培养了以为天下无不治之病自大狂心态。民间中医在荆棘环境中如履薄冰,慎思笃行,以身试药,方知仅仅行医三年实践远远不足为医,必须潜心临床数十年方可效如桴鼓。这是民间中医与体制内学院派中医根本区别:一个是温室长大的的循规蹈矩的乖乖宝,却不能治病,一个是栉风沐雨在原野巨石丛中的青松,阅尽人世间苦难,尝尽千变万化的病案。其中艰辛,一时难以对人分说!

所以邓铁涛大师说过: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掘墓人。是的,不经一番寒彻骨的野生经历,哪来真正中医扑鼻香?可是,谁能理解上述中医人经验之谈?


东楚龙野虎


四诊合参前,先参道。

中医有道,无需分派。

中医药理论核心的原创性重大突破----《自然药观》开创中医科学之路

《自然药观》一书发现了内病外邪的奥秘,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五运六气奥秘和规律,并详细地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医看病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依天道行医,而不再只是凭经验、感觉和验方在看病。

《自然药观》诠释了五运六气的“药道观”,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全景详细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使后人能准确地做到因时制宜。

五运六气可通俗理解为内病外邪。五运对应内病,六气对应外邪。

当前,我们处在五运的四运(处暑后7日-立冬后4日),六气的四气(7月23-9月22日)。见p288页。

一、四运的新病和未病表现为大肠实和胆实,有阴(热)实和阳(寒)实之分,需要辩证。有人可能大肠、胆阳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阳阴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阴阳两实,身体较平衡的人,则症状不明显。

(一)大肠实(p93页):

大肠实,实有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食指,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痛而不好施治。

寒实(阴实),则气虚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二)胆实(p92页):

胆实,实分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发怒,头痛,惊悸不安,下额痛,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

寒实(阴实),则导致骨病,自汗,发冷,胸、肋、胁、大腿、膝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裸前以及诸关节都痛。

二、四气的外邪表现为:热在泉和湿在泉。P139页

热在泉症状:

腹中常鸣,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疾状,下腹痛,腹胀。

湿在泉症状:

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喉肿胀,喉痹,下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顶部似拨,腰像折断,大腿不能摆动,腰弯不变,小腿似开裂痛。

这些内病外邪的症状,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作为普通人也该了解和知晓,看医生时也能讲清楚自己的状况。当然,作为医生是必须要清楚的。

治则和用药举例详见《自然药观》。三、不真懂标病和本病,不能区分旧病、新病和未病,何以行医?

一炁三元,元炁,一焦得元精,二焦得元神,三焦得元气,四元之病是先天的本病,本为病之源。

物质有阴阳二相,有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有气血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虚相和实相病是标病,标为病之变。

人以心为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人正神明论》:“气血者,人之神”。先天元炁所化的血气有四元之病,是元神的先天之病相。相对于先天而言,经天冲脉所化的血气病,是标病,但相对后天而言,冲脉所化的血气病,则是本病。阴阳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是后天的标病,后天的标病是识神后天之病相。

故血气病为本病,也称三焦病,寒热相移,气逆不顺,《内经》称为气厥。心为先天元神本病之所。

阴阳病为标病,肾为后天识神标病之所,标病由五运六气之虚相病和血气的精气神(光热力)之实相病构成。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数理化学科上的实验科学,是物体实象科学,如视力变化、体温变化、血压变化、血尿成分、体液各种物质的浓度变化、骨髓变化、神经变化、呼吸气体变化等等,其本质都是光热力的变化。

从时间上分,病可分为旧病、新病和未病。五运的每一运约为73天零五刻,六气的每一气为60天,三焦的每一焦为90天。在这三个周期前,所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旧病,也称已病或久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已产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本病)为新病;在这三个周期内,将要发生的五运病、六气病、三焦病为未病。

从诊脉象看,脉来小弱而涩滞是虚,为旧病(久病);脉来浮滑而疾数是实,为新病。

旧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按阴阳生克传导或遁化给新病的五运六气病(阴阳标病)和三焦病(血气本病),新病再传导或遁化给未病。旧病和新病的标本病变化传导关系复杂,当出现气逆、寒、热、泄泻、中满、大小便不利、旧病邪气有余及旧病正气不足时,可以区分先治或后治标病、本病,具体如下。

(1)先治本病情况:

(1)\t先有旧病,而后出现气逆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2)\t先有气逆旧病,而后出现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3)\t先有寒旧病,而后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4)\t先有旧病,而后生寒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5)\t先有热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6)\t先有旧病,而后有泄泻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病后泄者,治其本”。

(7)\t先有泄泻旧病,而后有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以调泄泻,再治标病。即“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8)\t先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旧病,而后发生烦心的新病,则先治气血本病。即“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9)\t旧病邪气有余,转为新病的本病,即先治气血本病,后治阴阳标病。即“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10)先有大小便不利的旧病,而后有新病的,先治气血本病,以利其大小便。即“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11)新病中既有阴阳标病,又有气血本病,如果发生大小便不利的,则先治其阴阳标病,如果有大小便利的,则先治其气血本病。即“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2)先治标病情况:

(1) 先有旧病,而后有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新病,则先治阴阳标病;即“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2) 旧病的气血不足本病,转为新病的标病,则先治阴阳标病,而后治气血本病,即“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治病要“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轻的,或已缓解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急重的,则先考虑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