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时候也就是7几年时非常冷,现在不冷了为什么?

风火三哥


原因是生活条件变好了,感受的冷少了,小时候穷,衣服都没得穿,又旧又破,都是涤纶,麻布的,根本不保暖,也没空调,暖炉,过冬全靠抖,睡觉全靠挤,记忆里就是天天鼻塞,或流鼻涕,手脚长冻疮。现在不一样了,羽绒服,棉服谁还买不起,只是档次的问题,大部分人工作都在室内,空调,暖气,再差也是封闭不透风的室内,外出装备齐全,所受的冷明显少了很多。都忘了生冻疮的感觉,鼻塞都很少了。


FBI警告你


不请自来!

的确如题主所说,我们小的时候,也就是七几年,真的是非常冷的!

那个年代,风调雨顺,四季分明。该热的时候就热,该冷的时候自然就冷了,入秋之后天气转凉,等到霜降节气时,天气已经非常的凉了,入冬之后气温就一路慢慢的下降,直至零度结薄冰,真正冷的时候是三九四九。那时候农村流传着许多关于严寒的俗语,如: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就在四九。三九四九冰上走。等等。


记得在七十年代时,农村除了解放前大地主家的瓦房之外,当然解放后,地主家的瓦房也分给农民们居住了,而全村除了那十几间瓦房外,其余的全是土墙茅草屋顶。

每到进入严冬以后,由于雨雪的作用,只见一家家的茅草屋檐下挂着一根根粗而长的冰铃铛,太阳一照还闪闪发光。最长的有一米多!由于那时缺乏零食,更有小朋友们,手抓着冰铃铛当冰棍吃!

那么为什么那时会有那么多而长的冰铃铛呢?本人认为是这样的:一,那时候天气真的寒冷,而且进九之后,天天如此,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二,由于那时是茅草屋顶,雨雪落在上面,大晴天九点以后开始化冻,冻着的雨雪开始还阳化冻,一直到下午三点左右,又开始收冻结冰,而茅草屋顶非常的聚热,虽然外面已经点水滴冻了,但其时茅草屋顶上还有水往下滴,等到流到屋檐时就冻住结冰了,每天如此,化一点又冻一点,等到进入到腊月下寻,冰铃铛就又粗又长了!

那时本村的北面有一条四米左右的小河沟,每到周末和寒假之时,我们一帮孩子,足足有三四十个之多,男孩占多数,也有不少女孩子,我们一同在那条小河沟里玩耍,因为那条小河沟里的水,早已经全部结成厚厚的冰了,人再多也没事!……!

随着地球的大气层被破坏,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厄尔多尼等极端天气的出现,是再也见不到七十年代冬季的风景了!
只能给我们这帮过来之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吧!

本人观点!


三农问题探讨者


我是一名80年生的八零后,我小时候也很冷,家里屋檐下冰溜子都挂好长好久,冬天好冷,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去上学,到学校脚都冻麻了,耳朵都冻烂,我的很多同学小手都冻坏,现在这样的情形很少见了,归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温度提高了,小时候看冬天的天气预报,零下十度很常见,现在基本没有了。

2.衣服质量提高了,现在大家穿的衣服比以前保暖效果好了。

3.室外呆的少了,受冻的机会少了。

4.室内暖气和空调普及了,家里单位都不冷了。

5.出门坐车的多了,路上也不冷了。


场均2点8


说说我的感受。

本人生活在桂林北边的一个小山村。记得我们小时候几乎每年都会下雪,一般先下一两天圆圆的米豆子,然后再下蓬松松的六出雪花。那时一到下雪就非常高兴,清早起来开门一看,哇!到处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手上戴着一副毛线手套,在雪地上撒了欢地跑,喜欢听那种咯吱咯吱的声音;喜欢踩别人没有踩过的地方,因为那样的地方踩出来的声音更清脆。后来下雪的年份越来越少了,直到2001还是2002年下了一场雪,特别厚特别白,那时心里想小时候的“冬”又回来了。2004年冬天又下了一场,然后三五年都难见一场雪了。即使下雪也是下几颗米豆子,这里一撮白色那里一撮白色,整个大地再也没有被白雪完全覆盖过。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冬天外面收割过的稻田里,只要里面有几公分深的水,里面总会结一层冰,有时厚有时薄,露出几根禾茬。那时我们总会约几个小伙伴,穿着露着脚趾的解放鞋,在上面追逐嬉戏。大多数情况都是踩到冰薄弱的地方,把鞋弄湿了,玩够了、冷够了再回家挨一顿骂。到了冬天,晚上洗脸盆放在外面忘记拿回家,里面的水就会结成整个大冰坨坨。这也是我们的玩具,把它们拿出来,在泥巴路上面使劲砸,有时结冰薄,就穿一个洞,拿稻草串起来玩。瓦房的屋檐上会垂下来一条一条的冰柱,长的时候有二三十厘米。我们想办法把它们一整条掰下来玩,一只手冻的受不了赶紧换一只手拿,冻得双手通红还舍不得扔,还时不时用舌头去舔一舔。树叶上也会结一层冰,把它小心地一整块弄下来,树叶的脉络清清楚楚,晶莹剔透。

现在这些景象好久都看不见了。以前夏天32度、33度就很热了,而且这种热的天气也就那么几天。而现在35度都不算热了,37、38度的天气太正常了,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又久。

一切都变了。


不参不透


本人70后,坐标华北,我来说说我的感受吧。小时候我们这里哪年冬天都要下两三场大雪,有时候一场雪就能持续两三天。一到下雪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像过节一样兴奋。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经常玩的忘了吃饭和睡觉,一个个小手冰凉、小脸通红却满头大汗。那时候感觉整个冬天就是在不停地下雪和化雪。化雪的时候,房檐上的冰凌最长的将近一米。以前我们这里冬天零下十几度是家常便饭,河里的冰用石头都砸不破,最厚的有将近五公分。我们经常在上面蹦啊跳啊,还能滑冰甚至能在冰上骑自行车。可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感觉气候明显变暖了。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有时候整个冬天没见过雪,即使下雪也就是三五分钟到十几分钟,下完就化了,很少像以前那样一下就是一两天的雪。现在冬天河里也很少结冰,即使结冰也很薄,比纸厚不了多少。这几年一冬天气温低于0度的也没几天,最冷的时候也就零下六七度,低于零下十度几乎没有。我们小时候小孩子们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外面疯,不是玩雪就是玩冰。本来那时候没电脑也没手机,电视机也很少。现在的小孩子整天都呆在家里玩电脑、抠手机。当然下雪的时候孩子也出去玩,也很兴奋,但远没有我们小时候热闹。冬天不下雪不结冰感觉特没劲。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未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记忆,小时候一到冬天就非常寒冷。我的老家在淮北平原,记得冬天每年都会下雪,池塘和小河会结上厚实的冰,不光是孩童,连大家们也都在冰面上嬉戏玩耍。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年雪下得特别大,连推开门都费劲,马路上的雪没过了膝盖,上学的路还是沿途的人们齐力挖出来的。不过,现在老家已经很少有下那么大雪的时候了,池塘即使结冰也是薄薄的一层,根本不可能再上去玩耍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除了小时候物资水平比较低、人们吃穿没有现在丰富造成的体感温度较低以外,气温整体上升是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历史记录的气象数据显示,从1860年算起到现在的150多年时间里,全球平均气温是呈波动式上升趋势的。波动是指不同时间段内,平均气温有上升也有下降,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特别是近30多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明显加快。

有气候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南极冰芯、植物同位素测定等情况,模拟了近2000年地球的气温变化。模拟结果显示,从2000年以前到1900年左右,全球气温的变化幅度很低,虽然也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仅上升了1度左右。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和以前都完全不同,在长期历史变化上看,上升的幅度要比过去近1900年上升的总和还要多得多。

近100年气温升高显著的时候,也正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人口增长了4倍多,工业从简单到复杂、规模从微小到巨大,消耗自然资源、化石能源的速度与日俱增,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越来越逼近地球的整体承载能力,有的区域甚至超过警戒限值,同时大量森林被砍伐,生态空间日益萎缩,温室气体排放也呈明显增长趋势,地球气候的平衡和调节能力不断受到挑战、甚至出现紊乱,全球气温因此节节攀升。随之而来的就是两极冰川大量消融,平均每年消退10米左右,全球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3毫米,各种天然森林火灾层出不穷,极端气候事件年年发生,大量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严重下降甚至灭绝。全球气候变暖和因此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已经成为摆在人类社会必须要共同破解的严峻课题。

儿时的记忆再美好,那也是过去的事了。不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不能再受到这样的伤害了。我们要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认真遵从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各种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排放,尽最大努力守护好地球家园!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小时候,八几年吧,坐标贵州赫章,那时候我读小学,每年九月必须起霜,早晨起来外面白茫茫的一片,十点以后才会化霜,十月低路上的稀泥就冻硬了,敢穿白边鞋了,池塘都能结一寸厚的冰,元旦前后必须下雪,大过年的下大雪是常有的事。现在没有以前冷了,记忆中进入九0年起就很少下雪了,路上也极少冻上了,近三十平来也就零八年雪凝灾害和八几年有得比,但也是供电线路受影响多一些,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哪个冬天不是雪凝灾害啊,只是那时候供电系统还不发达


张氏强哥


我是东北人,在我们这里,六七十年代,秋天过了八月节以后就开始下雪,进了冬天那就i更不用说了。尤其是进了九天厨房的水缸都冻挺厚一层冰,得烧一锅开水烫缸,要不然就要冻死。外面的天气吐口吐沫不等落地就冻住,有的猪瘦一点都熬不过去,不过那时候只要一开春,天气立马就暖和了。


八根那


看了不少人的回答,很多都是南方的,我来说说东北吉林在70年代的冬天吧。小时候,九月份就不能穿短袖了,必须套个外衣。进入11月份就得穿棉衣棉裤了,那时候就开始下雪了,第一场雪都不会化的。天气冷,不反弹。学校会在校园浇冰场,临近大河养鱼池的学校会在冰面上浇,不用担心冰面会出问题,这时冰层足有半米厚。课间不做广播体操了,绕操场跑步,寒气逼人,喘不过来气。12月份基本都是零下30度,我早上上学十分钟的路,路过三家自来水水井,家家都是在排队挑水,早上井边有人刨冰,我用鞋底沾点水,然后踩上一小块冰,那冰就会粘在鞋底下,走在雪地上,嘎吱嘎吱的响!踩碎了就到下一个井继续粘,直到学校。小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现在看看,冬天哪有几天零下30度,零下20多度就不错了。这就是我经历过的!


王SHOUC


我虽然不是70年代出生的,但是我听我奶奶爷爷说过那时候的冬天!

我听我奶奶说,那时候的冬天去河里面打水必须要带锤子,因为冰太厚了必须要用锤子才能锤的开,而且那时候的湖面结冰可以在冰上走,我奶奶还说那时候冬天结婚抬轿子的就是从冰面上过的河,足以看出那时候的冬天有多冷,基本上和现在北方的冬天差不多。

我是80年代出生的人,老家湖南,记得那时候每年的冬天都会下雪,而且雪下的很大,滚雪球能够滚一个成年人那么大,基本上雪的深度都有二三十公分以上,但是现在我老家湖南已经很少下雪了,去年下了一场雪今年还没有下雪,现在的气温基本上都在10度左右,完全看不到一丝会下雪的迹象。

这也是因为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了,维度低的地方下雪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了,至少这最近10年,基本上湖南能下一场雪就很不多了,而且雪一般都不大,能把地面下白就不错了,不出一两天雪就基本融化完了,记得90年代下雪,一场雪要完全融化至少要一周的时间。

其实现在很怀念小时候下雪的场景,但现在对于南方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了,不知道2020年的冬天会不会下雪,很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