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嗎,為什麼不殺掉他為朱允炆繼位鋪路?

無根樹花正孤


大傢伙,我是夏目愛看書,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朱元璋應該是不知道朱棣的野心的,同時作為朱元璋第二喜歡的兒子,朱元璋也不可能殺掉他為朱允炆鋪路,朱元璋的身後事雖然是倉促之間安排的,但是還是給建文帝留下能臣武將的。

朱元璋並不知道朱棣的野心

第一階段,太子朱標在世的時候


興宗孝康皇朱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於太平陳迪家。太祖為吳王,立為王世子,從宋濂授經。吳元年,年十三矣,命省臨濠墓。


朱元璋的家教是傳統的家庭教育,其中關於繼承權是採用最傳統的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所以說在朱元璋稱王的時候,朱標就是世子,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朱標就是太子,而且朱標本人也相當的精明能幹,朝中的事務都可以應付自如,同時朱標從小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所以在軍隊中也有一定的威信。

如果說以上能說明朱標是一個好太子的話,那麼朱標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保護自己的弟弟,也因此成為眾多皇子的好哥哥。所以說在當時朱標還活著的時候可以說朱棣完全沒有當皇帝的想法,畢竟朱棣也是按照傳統教育出來的孩子,這麼好的大哥擁護還來不及呢!

第二階段,朱標已死

如果說朱標沒有死的時候,朱棣一點當皇帝的想法都沒有的話,朱標死後作為朱元璋最有本事的兒子,朱棣開始有想要當皇帝的幻想。但還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話,朱棣排行老四,前面還有兩個哥哥,所以說自己也沒什麼機會。就在此時朱元璋也開始糾結了,到底是立賢還是立長呢?最後朱元璋因為心存對太子的內疚之情,傳位給他的長子朱允炆。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棣不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兒子,這也就直接將朱棣派出在皇位繼承人的序列中。同時朱允炆作為太子的長子,在太子朱標生病的時候日夜照顧父親,由於對朱標的喜愛,朱元璋直接將原來的感情延續到朱允炆的身上。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允炆比較仁義,如果說開疆拓土的時候需要一個勇猛的皇帝,需要嚴刑峻法,納悶守城的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胸懷天下,所以在朱元璋看來朱允炆很合適。

以上是朱允炆的優勢,同時也是朱棣的劣勢。朱棣本人雖然跟隨徐達將軍南征北戰累積了很多軍功,也的到來朱元璋的認可,但還是朱棣本人還是知道父親的厲害,所以說朱元璋認定的皇帝他也會極力的去擁護,畢竟朱元璋對於朱氏的子孫可是能很強大的威懾能力的,所以在這一階段朱棣可能會產生當皇帝的想法,但是還是迫於朱元璋的威嚴放棄了。

虎毒不食子,不可能莫名其妙的上兒子

題主說道為什麼不殺兒子給孫子掃除障礙,首先朱元璋雖然對外姓的開國將領是相當的冷酷,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朱元璋還是相當的信任的。從分封諸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一口氣將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全部封為藩王,所以由此看來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孩子還是相當疼愛的。同時燕王朱棣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軌的行為,無緣無故只是因為這個孩子比較像自己,或者說能打仗,有軍功,真的是不太有這種可能性的,所以說朱元璋也不能因為想要幫助孫子穩定皇位而殺掉自己的兒子。

朱棣還是當時比較受到朱元璋喜愛的兒子,雖然說諸侯沒有讓朱棣繼承大統,但是對於這樣以為驍勇善戰的兒子還是相當喜愛的。而且朱元璋對於朱棣還是委以重任的,將朱棣封為燕王,王府位於現在的北京城,直接工位南京政權,北拒蒙元。所以說在朱元璋看來這個兒子絕對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北京的位置相較於南京的位置更容易抗擊蒙元。朱元璋也告誡朱允炆不要削藩,要善待自己的叔叔們,共同進攻蒙古人。所以充保護朱允炆的角度來講,朱元璋更加不可能殺掉燕王朱棣。

官逼民反,靖難之役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一改往日的仁義,在一年之內將自己的無為叔叔或貶為庶人,或降罪發配沒收領土。導致所有的藩王人心惶惶,其中作為但是用兵幾萬能征善戰的朱棣,朱允炆更是派去大量的間諜予以監督,朱棣最後被逼的裝瘋賣傻,生活在豬圈裡面,最後不得已造反,畢竟先在已經到不反抗就要被殺掉的情形了。於是朱棣從北京起兵,率兵直接南下,在一路上受到多位藩王的幫助直接殺向南京城,最後南京城城破,朱棣順利登上皇位,可以說朱棣本來並不太可能會造反的,畢竟在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所以說朱棣在恆大程度上是被逼的。

朱棣登上皇位之後五次出兵攻打蒙古,穩定了邊疆,同時還派鄭和下西洋,散播歡笑散播愛。可以說是將明朝的威望帶到了頂峰,大力發展經濟,使得百姓安居樂業,也為明朝之後的仁宣之治創造了一個較為和平的外部環境,功在千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些許幫助,謝謝!


夏目愛看書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嗎?為什麼不殺掉他為朱允炆即位鋪路?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



其一,朱標在時朱棣沒有表露野心

朱標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理所當然,而且朱標能力也不弱,治國理政都很不錯。

所以,朱標在時朱棣並沒有表露野心。

直到後來朱標先朱元璋去世,太子之位空缺,朱棣才有了當儲君的可能,於是野心漸露。

朱元璋為了防止藩王出亂,還在《皇明祖訓》中專門對藩王進行約束,希望祖祖孫孫都能自我約束。

但他卻忽略了一點,人的貪慾是無限的,只要有點可能,誰都想當皇帝。



其二,朱元璋的親親政策

朱元璋由農民出身,小時候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日子讓他記憶猶深,他希望自己的子孫都能衣食無憂。

所以朱元璋眾建藩王,並給他們很大的權利和福利待遇,讓整個大明王朝豢養朱家子孫。

朱元璋的意念裡,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家自己人的王朝,他認為只有外人威脅江山朝廷,對自己的子孫卻很是信任,這從朱元璋不顧西漢七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的教訓仍然分封藩王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自私的,對自己的子孫也是放心的。

所以,即使後來朱棣表露了野心,朱元璋只是對其進行了斥責和約束,而不是狠下決心防患於未然。

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僅僅四年,朱棣就推翻了朱允炆。


老朱為了皇孫能順利登上皇位,大肆誅殺功臣,卻沒想到最後還是被自己的兒子顛倒了朝廷,簡直就是對他的諷刺。


津城沐雨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此後這個出身貧賤的帝王,在其執政的三十一年裡相繼實行了一系列維繫王朝統治、加強皇權的措施。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這一系列明初大案的發生,無不是朱元璋為後來者、為大明朝對官僚、官僚體系、權臣、貪腐的整肅。而對外之上,朱元璋更是建立了九王塞邊體系,分封諸子,以藩為屏,拱衛中央。

這其中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被敕封為燕王,藩屬北平;與秦王朱樉(藩屬西安)、晉王朱棡(藩屬太原)、寧王朱權(藩屬大寧)等人身居重鎮,兼領軍權,位高權重。

但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由於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倚重(甚至以他為監國),加之朱標太子寬厚仁德、頗得人心,包括朱棣在內對於皇權、皇儲之位並未存在覬覦或者說未敢存覬覦之心。可惜的是,也正是這年太子朱標在巡視西安返京之後,身染病患,不久便薨逝。

皇儲之位空懸,自然也讓人趨之若鶩。嫡二子秦王朱樉與次妃鄧氏,更是有了紋繡龍袍等僭越之舉,但朱元璋很快便確立了朱允炆的承祚地位,立其為皇長孫。

事實上,朱允炆雖然被冊立為皇長孫,但由於與父親朱標一般仁德更兼之年輕、缺少政治經驗,朱元璋對於長孫朱允炆的繼位,也是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藍玉案便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的產物,藉由此案藍玉、傅友德、馮勝等手握大權之人盡皆被誅戮。

而就在藍玉案發後的第二年,洪武二十八年朱棣在一樁“索馬事件”之中,也已經彰顯了他的野心。

是年, 朝鮮使臣前往大明朝貢,而在途徑北京之時,朱棣對於朝鮮上貢大明的駿馬十分喜愛,便向朝鮮使團索取馬匹。為了討好這位手握大權的實權王爺,朝鮮使臣自然識趣的將馬匹饋送給了朱棣。

此事後,朱棣的心路歷程可謂是一波三折。從最開始的喜悅到聯想到父親設置的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的不安,直至自己坦白自首,父親朱元璋留下了一句“朝鮮王何得私交?”

這樣的重話之下,朱元璋顯然已經對朱棣有所懷疑,並在洪武三十一年病情沉重之時,連下兩道敕書,以挾制朱棣。

兩道敕書一道是給予武定侯郭英,另一道則是給予都督楊文。其內容如下:

“朕有天下,胡虜遠遁久矣。然萌孽未殄,不可不防。今命爾為總兵,都督劉真、宋晟為之副,啟遼王知之,以遼東都司並護衛各衛所步軍,除守城馬軍及留原一百存守斥候,餘皆選揀精銳,統領隨遼王至開平迤北,擇險要屯駐提備。一切號令悉聽遼王節制。”“朕子燕王在北平,北平中國之門戶,今以爾為總兵,往北平參贊燕王,以北平都司、行都司並燕、谷、寧三府護衛,選揀精銳馬步軍隨遼王往開平替備。一切號令,皆出自遼王,爾奉而行之。大小軍官悉聽節制。慎毋貳心且有疑志也。”

在這兩份敕書之中,朱元璋將號令之權委於遼王,而非朱棣。臨死之前,朱元璋更是留下遺言“燕王不可不慮!”作為一個出類拔萃,從社會底層依靠屠龍而成為惡龍的政治家,這不僅是朱元璋對於孫子朱允炆安穩承位所做的努力,更是對政治、政局、兒子的敏銳感知。而之所以不去殺朱棣,一則是虎毒不食子,更遑論朱棣還是一員久經沙場的驍勇之將,對威懾、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有著重要作用;另一則便是他對於自己安排的信心,他相信憑藉自己的敕令足以挾制野心勃勃的兒子,自己遺留下的政治遺產(一如託孤駙馬梅殷)足以讓孫子朱允炆作穩帝位。

但是很遺憾,再優秀的謀劃也是靠人來實現的。而朱允炆,顯然是“糞土之牆”一般,昏招盡出也成就了叔叔朱棣的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成功上位的傳奇。


清風明月客


朱棣有被逼反的部分因素存在,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謀嫡”的主觀意願的。洪武9年,17歲的朱棣就已經就藩北平了。

在藩王中,朱棣的能力是相當突出的,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也是朱元璋造就的。


因為洪武后期的北伐,大明北境的安危,加強對大明北方軍隊的影響。這些朱元璋即便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也不放心,這些事情都要交給自己的兒子們來實現。所以為什麼要讓朱棣娶徐達的女兒,而不是讓朱標娶徐達女兒。因為每個兒子身上擔負的任務是不一樣的。

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要求也很高。就藩之前,先上政治課。出去就藩,實際上相當於重新打江山。要謙恭慎行,不能驕躁,飲食穿著要節約,要懂民生艱苦。你們的任務就是去跟掌握軍權的大明良將們去學習打仗,建立功勳,逐步替代這些人,成為大明皇室真正的守護神。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朱元璋

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有沒有考慮到藩王膨脹呢?實際上是考慮到的。

首先,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斷絕了各路藩王“謀嫡”的想法。大明朝是唯一一個明確了皇帝必須嫡長子繼承的朝代;

其次,依據古制,藩王雖然因為守邊,有一定的兵權。但是論實力,無論如何都無法和中央抗衡的。也就是說按照朱元璋設計的這一套,諸侯發展得可以和中央抗衡,至少夜是幾百年後的事情;


再次,藩王之間“搞平衡”,然後不斷去敲打,防止某方坐大。而朱標則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和事佬。惡人朱元璋自己去做,把好人留給朱標。但是後來朱標、朱樉、朱棡等人的接連死去,實際上打破了這方面的平衡。使得朱棣凸顯了出來。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幾個藩王中被打壓最厲害的恰恰不是朱棣。

所以應該說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應該時根本沒有意識朱棣會和朱允炆之間出現如此結局的。

另外朱元璋一輩子殺過很多人,有與自己為敵的、有自己過命的夥伴、也有無辜的人,但是唯獨沒有殺過姓朱的。


唯一與朱元璋有間接關係的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

朱元璋也是用鞭子一頓抽,然後圈禁起來,最終鬱鬱而終。這讓朱元璋也非常愧疚,最終作為補償,在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將朱文正8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藩桂林。也是朱元璋侄孫輩唯一的藩王。

魯荒王朱檀乾的那些荒誕事,令人髮指。竟然捕小孩煉仙丹。朱元璋也不過只是殺了他的老婆湯氏,而對朱檀用了髡刑而已,並沒有殺他。頗有點“本來朱檀是該死的,但是因為是朱元璋的兒子,所以以發代首”的意思。


明朝的皇帝當中,明確有證據殺過姓朱的,只有朱瞻基殺了朱高煦,還有就是崇禎自殺。沒有證據朱棣殺了建文。


炒米視角


明太祖朱元璋對最高權力的掌控能力在歷代皇帝中絕對是首屈一指,他是中國歷史上殺害功臣最多的開國皇帝,也是唯一敢完全廢除丞相職務與宰相制度的皇帝,朱元璋具備一眼看透人心的能力。而且朱元璋心狠手辣下手果斷,總是能把隱患扼殺在萌芽之中。

所謂知子莫若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四兒子朱棣的野心,朱棣的性格能力最像朱元璋,可以說是朱元璋最優秀的兒子,朱元璋再心狠手辣,他怎麼可能自毀長城,捨得殺死自己最優秀的親生兒子朱棣?

明朝開國皇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對朱元璋來說,選擇皇位接班人就成了一道難題,如果要選“長君”,那麼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都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生的嫡子,怎麼說也輪不到老四燕王朱棣,按照這種立長的繼承製度來看,如果朱元璋強行立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老四朱棣為儲君,那麼將來朱棣面臨的同樣可能是一場皇位的爭奪戰,也許西漢的“七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會在明朝重演,得不償失,因此朱元璋乾脆跳過兒子輩,直接選擇嫡長子朱標的兒子即孫子輩為自己皇位的接班人。



而且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65歲了。朱元璋為了能讓皇太子朱標順利繼位,整整培養了朱標25年,為他扶植了一個龐大的太子黨。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

如果因為皇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就要徹底推翻掉先前他為朱標扶植的太子黨,重新再構建一個新的太子黨,這個工作量,明顯不是已經65歲高齡,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標的兒子中選擇,讓自己的嫡孫接朱標的班,繼承皇太子朱標原有的太子黨。這是比較穩定的方案。

不過皇太子朱標有幾個兒子,並不是只有朱允炆一個兒子。朱元璋在四個太孫當中選擇了朱允炆,也有他的考慮。

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按明朝“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規定,本來可以作為皇太孫的他於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八歲,比朱標還早死了十年。

朱標去世的時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歲,老五朱允熙只有1歲,年紀太小,因此朱元璋只能在15歲的老二朱允炆與14歲的老三朱允熥之間選擇皇太孫。

本來老三朱允熥是朱標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朱允熥的運氣不太好,他剛剛出生母親常妃就去世了,年僅23歲,應該是難產而死。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死後,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成為繼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變成了嫡子,與朱允熥平起平坐。

老二朱允炆更會做人,因此祖父朱元璋更喜歡朱允炆。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朱允炆14歲時,父親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朱元璋朱標父子因此都喜歡孝順懂事的朱允炆。

正因為朱允炆因為孝順父親朱標得到祖父朱元璋的歡心,公元1392年,在朱標病死以後,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心疼地安慰他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當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也不僅是因為他聰明孝順,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長女,另一位明朝開國名將藍玉是常妃的親舅舅。

朱元璋擔心傳位給朱允熥,將來候常、藍兩個開國名將兼外戚集團會尾大不掉,重蹈歷代的外戚權臣干政甚至王莽曹丕楊堅等外戚篡位的覆轍,威脅明朝的天下。

另外,朱允熥的外祖母即開國名將藍玉的姐姐藍夫人據說因為妒悍,她砍下朱元璋送給常遇春的美女雙手而被朱元璋殺害,開國名將常遇春也因妻子被朱元璋殘殺而鬱鬱而終。朱元璋因此與藍玉、常家、朱允熥都結下了冤仇。

因此,朱元璋就沒有選擇根正苗紅的原嫡孫朱允熥作為皇太孫。

相比於老三朱允熥老二朱允炆不存在這個問題。朱允炆的生母呂妃並不是明朝開國名將的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威脅明朝的統治。 於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選中,變成了大明的繼承人。

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以後,朱元璋製造了“藍玉大案”,殺害了藍玉和常升(常遇春兒子),繼而又殺掉了很多與藍玉關係密切的明朝開國功臣。

藍玉等開國名將都屬於明朝開國皇太子朱標的太子黨。但由於藍玉等太子黨又都跟朱允熥的外戚,為了給了皇太孫朱允炆剷除障礙,朱元璋只能狠心把這些開國名將全殺了。

朱元璋大興冤獄,給藍玉等開國名將編造了“謀反”的罪名。但眾所周知,藍玉等開國名將死的非常冤,他們只是因為妨礙了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才被朱元璋羅織罪名殺害。

正因為朱元璋為了讓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大肆屠殺藍玉為首的太子黨及開國名將,客觀上讓老四燕王朱棣漁翁得利,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清除了很多障礙。 至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篡奪朱允炆的皇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應該是有所預料的。

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朱元璋明知道朱棣有可能會篡奪孫子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可能對親生兒子朱棣痛下殺手。

無論朱元璋多麼喜歡孫子朱允炆,但從血緣關係上來說,還是親生兒子朱棣比孫子朱允炆更近,因此朱元璋即使預料到朱棣有可能篡奪朱允炆的皇位,也不可能打壓甚至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子朱棣。

在朱元璋看來,無論是孫子朱允炆的皇位長治久安,還是兒子朱棣篡奪朱允炆的皇位另起爐灶,都是他朱元璋的後代做皇帝,都是他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都穩賺不賠。

何況朱元璋把朱棣等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王,就是為了防禦外敵穩定地方,歸根到底是為了讓大明王朝長治久安,而不是為了鞏固孫子朱允炆的皇位。

綜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並不特別在意有沒有靖難之役的發生,無論有沒有靖難之役,都是朱元璋的後代在做江山,都是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至於孫子朱允炆能不能守住皇位,兒子朱棣會不會篡奪皇位,朱元璋並不是特別介意。

朱元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只是為了確保大明江山不會落到藍玉等外姓人的手中,至於孫子朱允炆兒子朱棣,對朱元璋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他都不會刻意打壓,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發生,因此可以說朱元璋是靖難之役的始作俑者。


事實證明,朱元璋沒有殺害最像自己的親生兒子朱棣為孫子朱允炆繼位鋪路是正確的,朱棣治國安邦的才能遠遠強於朱允炆,朱棣雖然發動了靖難之役,但並沒有使明朝的國力受到削弱,反而開創了文治武功“遠邁漢唐”的永樂盛世,使明朝的國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這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可能達到的高度。


厚德載物49847


趣談答案:知子莫若父,朱元璋肯定是知道朱棣的野心的,只不過他實在是捨不得殺掉朱棣。

朱元璋的嚴於律人寬於律己

在講這件事情之前,我們首先要講一講那個悲慘的月份。

大家都知道明帝國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是個乞丐,那麼他在當乞丐之前是有著一個相當完美的家庭的,只不過這個家庭在某一年某1月,因為突然遭到災荒,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都死絕了,只剩下自己和哥哥兩個人。

就這麼一個家庭獨苗,就導致朱元璋心裡面或多或少有那麼一點點的畸形,而絕大多數的所謂的畸形,更多的是傾向於朱元璋疼愛自己的子嗣,為了自己的子嗣可以做很多很多無法想象的事情。

比如朱元璋就曾經發布過命令,自己的兒子,自己兒子的兒子,自己兒子的兒子的兒子,但凡是和朱家有一點點血緣關係的人,他們都不需要去勞作,每天每月每年去領朝廷的俸祿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之下,就導致朱元璋的孩子們越來越多,就跟滾雪球一樣,到了崇禎年間,估計已經有百萬人口了。

從這個狀態就能夠看得出來,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孩子是極為寬容的,寬容到為他們想到了未來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以後的事情。

朱元璋的寵溺之心

其實在明史當中,我們就已經能夠見到朱棣對朱允炆能夠當上皇帝表現出來的種種不平衡。

比如在明朝歷史當中,朱棣曾經走到朱允炆的身後,毫無徵兆的拍了拍他的後腦勺,說道,沒有想到你這個小兔崽子也有今天。

而朱棣說這句話的時候,朱允炆剛剛被冊封成為了皇太子,也就是說朱棣正在用這樣的一種語氣和未來的皇帝說話。

這件事情史官都知道,朱元璋自然也會知道,但是朱元璋知道歸知道,實在是沒有辦法,誰讓朱棣也是自己的兒子呢,手心手背都是肉,捨不得。

但歷史終究會給朱元璋上一課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捨不得也不想但是終究是需要做出一個抉擇來,尤其是當朱允炆拿起屠刀站在了朱棣的面前,朱棣不踹他一腳,都對不起自己剛買的皮鞋。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朱棣以前並沒有當皇帝的想法,至少在朱標死之前朱棣都沒有想過,因為想了也是白想。朱標生下來就被立為太子,從小接受特殊的教育,而且朱標也很爭氣,各方面表現優秀,是一個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朱棣即便在打仗方面得到朱元璋的認可,但是他非嫡非長,史書記載他是馬皇后所生,但事實應該是他繼位以後篡改了史書,以求名正言順。而且就綜合素質而言,他也比不了朱標,這一點自知之明他還是有的。

即便朱標死了以後,朱元璋傳位給太孫朱允炆,也是合乎禮法,朱棣可能也就失落一下,並不會表現出有任何委屈和不甘,至少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不敢輕舉妄動。

朱元璋死後,毫不意外的將皇位傳給朱允炆,這時候朱棣有反意,但不堅決。反倒是朱允炆的削藩舉措刺激到了朱棣,因為朱允炆對幾個叔叔也是痛下殺手,將朱棣同母弟弟周王廢為庶人,趕到雲南蠻夷之地生活。其他幾位王爺齊王、湘王、代王、珉王都遭受同等待遇,其中湘王被逼自焚而死。

應該說朱允炆比較絕情,那麼以朱棣的性格不可能坐以待斃,他不想落得其他王爺一樣的下場,所以打出“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

也可以說建文帝自己引火上身,然後用人不當,經驗不足,最後導致失敗。

回到問題中來,朱棣有反叛的野心,但是朱元璋不一定看到,即使看到了,他也未必能下得去手殺朱棣。皇帝的兒子哪一個不想繼位,實乃人之常情,朱元璋再狠毒,他可以殺功臣,但絕不會對親兒子下手。





小睿史話


主要是燕王朱棣是個偽裝的高手,朱元璋在世時,他特別的低調,很少與其他王子聯繫。

明太祖60歲的時候,太子朱標死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皇叔,眼看皇位繼承權落到侄兒手裡,心裡不服氣。


朱允炆有個伴讀的老師叫黃子澄,看到他整天苦眉愁臉的,心事重重。便問原因,朱允炆說:*現在幾個叔叔手裡都有兵權,將來如何管理*?

黃子澄便講了一個西漢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來安慰他。朱允炆是心裡敞亮點了。

1398年,明太祖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就是明惠帝,歷史上也稱建文帝(建文是年號)。當時京城裡大街小巷謠傳,說藩王們串通一起,要造反。朱允炆聽到民間的探子的彙報,是非常的害怕,就找來黃子澄商量辦法。

黃子澄把朱允炆的另一個寵信的大臣齊泰找來商量。齊泰認為各個藩王之中,燕王是最有實力的,是兵多將廣,首先把燕王的權力削掉。黃子澄不同意這個意見,他認為燕王早有準備,先拿他開刀,容易發生兵變。於是建文帝決定先從其它幾個藩王下手。

燕王早就做準備了,暗中招兵買馬,好隨時起兵。為了疑惑建文帝,他又開始演戲了,整天胡說八道,瘋瘋癲癲的。黃子澄等建文帝身邊的人都不相信,他們就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屬都抓起來,又暗中派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去抓燕王,還誘惑燕王府的一部分官員做內應。但是張信是燕王的人,把這個消息通知了燕王。

燕王是聰明過人,知道建文帝是法定的皇帝,公開反叛,名聲不好。就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反叛。歷史上稱*靖難之變*(靖難就是平定內亂的意思)。

這場內亂,打了近4年時間。到了1402年,燕王的軍隊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南軍的低擋,戰鬥非常的激烈。有些將領建議燕王撤兵,燕王堅持必須打到最後。後來,燕王派出小股的精兵把南軍運糧的通道給截斷了,南軍一下就大亂了。燕王乘勝追擊,一直打到應天城下。

過了幾天,守衛京城的大將李景隆打開城門投降。燕王領軍進城,只見皇宮火光沖天。燕王派兵把大火撲滅時,已經燒死不少人。他詢問建文帝的下落,有人報告說。建立帝下令放火燒宮,建立帝和皇后都跳進大火裡自焚了。

隨後,燕王朱棣即位,這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隱者康司馬


自己的親兒子怎麼能說殺就殺?朱元璋再怎麼心狠,那朱棣也是他兒子。

客觀原因,朱棣不能殺

朱元璋在晚年的時候,為了給孫子朱允文鋪路,將功臣宿將殺了個精光,邊關重地,為防禦外侮,他只能依靠自己分封的藩王,也就是他的兒子們替他守國門。北地外敵虎視眈眈,在燕王朱棣就藩的燕京:

他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並曾生擒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棣是北方抗敵的重要力量,殺了他,親者痛仇者快,北地無人駐守,對外敵失去威懾力,韃虜豈不是長驅直入?

所以從政治上考慮,朱棣殺不得。

主觀情感上,殺朱棣,捨不得

朱元璋晚年的時候,他的結髮妻子高皇后馬氏,也就是孝慈高皇后生的5個孩子當中,太子朱標、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棢(晉王)先後去世,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有人說燕王朱棣生母存疑,周王與其一母同胞,生母也存疑),再殺他們,嫡子都要死光了,其餘的兒子們實力又沒有那麼強,留下他,正常情況下,他還可以輔佐嫡孫朱允文坐穩這個皇位。

哪承想,朱允文對藩王勢大很是忌諱,自己無戰功在身,又年紀輕輕,根基不穩,將燕王為首的各路藩王視為大敵,朱元璋在,尚且能制衡局面,朱元璋一駕崩,他擔心局面失控,於是開始著手削藩的事,又因為朱元璋殺光了功臣宿將,手底下無能臣可用,對削藩操之過急,殺了自己的叔伯,給燕王朱棣造成了強烈的危機感,如此一來,燕王造反,發起“靖難之役”,一路暢通無阻,攻下了應天府,奪了皇位。

朱元璋殺功臣,本意是怕這些功臣不聽從朱允文派遣,可曾想過如此一來,他孫子朱允文無人可用,朝廷青黃不接?

朱允文削藩,本意是加強中央集權,可曾想過殺了藩王,自身根基尚淺,手下無能臣干將,外地侵入誰來替他守國門?又曾想過物極必反?

朱棣稱帝,決定削藩,效果截然相反

朱棣因為建文帝朱允文削藩的舉措起兵造反,但他自己稱帝后,也認為藩王勢力過大會危及中央政權,也決定削藩。可他的情況與建文帝不同,朱棣重兵在手,實力雄厚,他將眾藩王的封地有的遷到南方,有的藩王貶為庶人,逐漸解除藩王兵權,循序漸進,加強了中央集權。

又設置了奴兒干都指揮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弟河、庫頁島等地,並使其直接歸屬於明中央政府。

削藩效果顯著。

又營建了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重修萬里長城,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

歷史眾說紛紜,誰又能透過時間的長河,看透這些紛紛擾擾呢?


史一下沒事兒


一個是自己的兒子,一個是自己的孫子,你總不可能雙面標準吧!

我們首先得搞清楚為什麼朱元璋一直堅持把位子傳到朱允炆的手裡,而不是朱棣!

朱元璋又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這江山來之不易,之所以一直寄希望於朱標以及他的兒子身上,是因為朱元璋的大兒子朱彪一直都是以勤政愛民這樣一個形象出現的,所以朱元璋也寄希望於自己大兒子這一盤能夠給自己未來的江山一個穩定和平的環境去治理好經過近幾十年戰爭創傷荼毒的中原大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朱允炆的年號叫做建文,而朱元璋的年號叫做洪武,兩個人的年號牴觸這麼大,朱允炆那個乖乖孩子怎麼可能會幹出這種事兒的?唯一有可能的是朱元璋臨終之前囑咐他這麼幹,所以他才這麼做的,而注意我呢,性格較為懦弱,做事情的有幾份他父親的影子,所以朱元璋才會一直堅定不移的立朱允炆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因為朱允炆能夠做到他所不能夠做到的事情!

這並不代表朱元璋會把所有的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因為這個江山是自己來之不易得過來的,不可能說留給一個沒有出息的兒子或者子嗣,最後把這江山給敗壞掉,那朱元璋是最火冒了!所以對於朱元璋來講,無論是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孫子,(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只要能夠幫他守好這塊江山,那他基本上都可以好好的對待她,畢竟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兒子已被那可是出了名的愛護,因為朱元璋的兒子或者是他的子孫後代都能夠免費的從大明王朝的國庫裡面領到一份給養,這個就是很多朝代都比不了的!

朱允炆性格懦弱,勤政愛民,有他父親的影子,而朱棣呢則是另外一個極端,這個人早些年就創立了軍工,而且一直鎮守北方,以軍事見長!朱元璋不是沒有考慮過其他的人選,只不過對於朱元璋來說,未來大明王朝肯定是以平穩發展為主,像豬弟這樣的天天喊著搞事搞事的口號的君王,他是絕對不贊成的,所以他不會允許朱棣去繼承位子,因為大明王朝在他眼裡經不起折騰,但事實上後來名稱祖朱棣乾的也不錯,無論是七下西洋修建《永樂大典》還是北上攻打蒙古人都幹得漂亮,這就需要大氣運以及大魄力才能做的出來,而這一點可能是朱元璋一直沒有吧。他考慮到的事情他沒得辦法,朱元璋年紀大了,她的才華和智慧用在農民起義軍那段階段就已經算是很不錯了!你也不至於苛求一個人一輩子都英明神武吧,這個是神仙,誰都辦不到。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朱元璋才會選擇朱允炆,而對於朱元璋來講,它並不是討厭朱棣,所以才不讓他繼承皇位,不是說明成祖朱棣的出身有一點點受人猜疑,所以才不穿給他,重要的是國策國策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而因為自己的國策去選擇對自己的孩子下手,這一點朱元璋可下不去手!尤其還要針對馬皇后的兒子下手,這個朱元璋可沒有臉回到地下去見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大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