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养生的?

ctxb567


【文藏来答】来看看古代老祖宗的“广播体操”——八段锦。

(清 无款 《八段锦册》)

(清 无款 《八段锦册》局部图)

八段锦与太极拳均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法。文献中类似的锻炼法,最早见于魏晋著名道士许逊(249年至347年)《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并著录于宋代道教的养生书。

(清 无款 《八段锦册》局部图)

八段锦由八种功法集锦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姿势分站、坐两种。站式要求双脚与肩同宽,坐式要求盘膝正坐,配合舌抵上颚、意守丹田等细节,每种动作反覆多次。此为站式八段锦,照清宫千字文“岁”字编号,可知原贮于清光绪帝瑾妃(1873年至1924年)所居的永和宫。


文藏


华佗曾经创造五禽戏教人演练,太极拳与气功这些都可以作为健体强身及延年益寿。是通过调气息,精神入定,放松身体使气血畅通,脏腑便得到调理,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黄帝内经》说:心静神凝,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饮食上要讲究,早上吃得好,中午吃要饱,晚上八分饱。这些在现在得到科学的认可。古语说:爽口物多作疾,不应食肥甘厚味太多,饮食更不能毫无节制,这些我们古代先贤早已经视为养生大忌。再有,节制房事尤其重要,现在的医学虽持否定结论,说精液相当于唾液,因此不会因频繁房事影响身体健康。古人说精由骨髓生成,是有道理的,皇帝大多短命,有人说这个没说服力,但当你不节制性欲时,神疲乏力,痰涎增多,腰酸腿软,身体就百病滋生了。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中医说肾有化气之功,使血液运行无阻。肝藏魂,对应五行为木,肾对应五行为水,水生木,故常言有道:房事多,伤腰伤眼。所以,节制房事极重要。古人都是通过上述的养生方法来延年益寿的。


郑上志


古代养生根据昼夜阴阳之变化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摘录如下:

1、卯时(5:00-7:00)见晨光即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摩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用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最后去室外晨练。

2、辰时(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头百余次,有醒脑明目之作用;漱口时间延长好。早餐宜食粥。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肠胃蠕动,促其消化。

3、巳时(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做家务,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阔论。因为说话多易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最好“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00-13:00)午餐应美食,要求食物暖软,不吃生冷坚硬之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

5、未时(13:00-15:00)此时最好午休,以养精气神。

6、申时(15:00-17:00)此时读名人诗文,或练习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贪多。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以固牙齿。

8、戍时(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收心,后睡眠,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安睡。

9、亥、子时(21:00-1:00)安眠养正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畅,忌睡姿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时(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要量力而行。

古人养生十个“小动作”

明代医家胡文焕总结前人健康长寿经验,提出养生“小动作”的健身方法,简单易行,无论行立坐卧随时可做,认真准确去做,定会收健身防病之效,对中老年人尤为适合。

背宜常捶阳气旺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经常梳发脑神通

孙思邈说:“梳头可以使身体愉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梳发传统称为栉发,指用手指梳发按摩头部。用二手五指分开并屈指伸入头发间,从前额沿头顶至后脑循环往复按搓头部,每次梳头十次至百次。动作宜轻柔,或用木梳每日梳头3-5遍,每遍60-100次,可以疏通头部经络,防止脱发和头发早白。头部是人体属性为阳经络聚集的地方,常梳可刺激头部经络引气血下行,防治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通调太阳、少阳之气;又能引气血上行,治疗脑供血不足。可使头发乌黑发亮,又能消除疲劳、清醒头脑。

面宜多擦气血平

面宜多擦气血平。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为运睛,即眼球转动。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谷道常提防痔疮

谷道指肛门,平时有意识撮提肛门,可防治痔疮、肛裂等疾病。取站势或卧势,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起并紧缩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停顿一下,再放松呼气。反复做5-7次。经常做提气动作,能升提阳气,可健身防病。有防止脱肛、痔疮等作用。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胸部、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足心常擦心清净

古人称为擦涌泉,涌泉是前足心的穴位。能固肾暖足,具有滋肾水、降虚火、镇静安神等作用。可防治眩晕、耳鸣、足部酸痛、麻木浮肿下肢挛痛等症。先泡洗双脚,再用右手握住右脚趾,用左手摩擦右脚的涌泉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发热为止。再将足趾稍稍转动,然后放开双脚向上、向后尽量翘起足趾,再收缩足趾,像这样反复翘、收缩十次。右脚着地之后,换做左脚,方法如前。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降虚火,治疗头昏、头痛、目眩、咽痛。还可治疗失眠及足部萎缩、麻木等,对延年益寿有明显效果。

以上方法均为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动作要轻缓,次数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贵在坚持,必有益处。


趣闻故事


甭管什么世道,养生从来是中国人不变的话题。 大国正崛起,身体的毛病忽然就多了起来。工作超时、作息不规律、食品不安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电子辐射……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的身体离健康变得有些遥远。

于是,我们四处搜寻养生之道,民间的、科学的,现代的,当然也少不了古代的。毕竟,这个话题在古代似乎更流行,也就意味着关于养生,他们研究的未必比我们少。

关于这些,古诗或者古文中,也多有记载。现在,就让小尚为大家介绍几个特别会养生的古人吧~~

苏东坡---修身养性

① 淡泊宁静、清心寡欲

大多人的印象中,苏轼堪称一代全才。除了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之外,在其他的领域,他亦是成就卓著。比如美食,东坡肉直到今日,依然是一道经典美食;另外,对中医养生他也颇有研究,创作了很多论述养生的文章和书法,《养生论帖》就是其中之一。

帖中写道:“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意思是说,服药发汗,有时达不到效果,可是愧疚之情却可以令人大汗淋漓;不吃早餐,就会饥肠辘辘,可是春秋时期的曾子因为丧亲的悲痛,七天不吃饭也没有饥饿感。由此看来,人的精神主宰着身体,就像国君主宰着一个国家。

接着,他又进一步论述,“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

意思是说,世人常常不知道生气、哀伤可以伤害身体。其实,喜怒过度都会损伤人体正气,过于思虑就会消耗人的精神,甚至伤及肝脾。

所以一个人若想健康无病,先要修身养性,令心气平和,不为爱憎、忧喜、怒气所扰;淡泊宁静,清心寡欲,不被名利所牵引,才会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② 梳头

除了在心态上进行修身养性之外,他其实还有一个养生的小癖好,就是梳头。

羽虫见月争翾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皎洁的月光下,空旷的轩阁中,他散开长发,他频频梳理,本来只是一个日常的梳发养生项目,却被他描绘地如诗如画。

同为宋代的文豪,陆游在养生上也有自己的一番研究。

陆游---食养

① 泡脚

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养生方式,其实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人们也早已深信这种养生之道。陆游,亦是其中代表之一。

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

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

这篇诗出自《剑南诗稿》,可以看出陆游睡前经常用热水洗脚。洗脚按摩能促进各相关脏腑气血运动,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起到强健身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② 食养

泡脚之外,陆游还钟情食养,他的饮食理念是以清淡为主,尤其偏好食粥。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负担,故饮食应以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关于养生,大致可分两点:一为养心,如苏轼等;二为养身,如陆游的食养,另有李时珍的药粥养生。

李时珍---药粥养生

李时珍,我国著名药物学家,平生有许多养生方法,但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他特别推崇药粥养生。

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药粥就细分为补气、补血、健胃、清热、解表等将近十七类。比如很多人吃过的糯米粥、红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他看来,都有着调理养护身体的功能。

他还曾说:“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

他认为,大米、小米利小便,止烦渴,厚肠胃;糯米、黍米益气,治脾胃虚寒之泻痢吐逆。比如在炎热的夏季,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此外,李时珍特别提倡老年人食粥。他认为:老人牙齿损坏者多,脾胃功能虚弱,实行粥养最佳。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而且认为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气的良药。

关于养心,相比苏轼的修身养性,欧阳修同样有着独特的研究。

欧阳修---“五友”养生。

在欧阳修成为文坛领袖之前,他时有不得志之感,久之心情郁闷不畅,便患上了“幽忧之疾”,多方求医,不见好转,痛苦之极,别无良方。

为解除烦恼,他便操练这“琴、棋、诗、书、画”五友,一旦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觉病已痊愈。他在《送杨序》这文中写道:“予常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因此,他常劝人以“五友”为伴,防病养生。

《秋声赋》中写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忧多思之老,方壮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长生之法。”

这里,他认为过多的忧伤会伤害心灵,过重的劳动会伤其体形,一个人的智慧与体力是有限的。如果总是多愁善感,年轻的时候会加速老化,年老的时候会加速衰竭。如若做到平衡,方能达到养身健康的目的。性烈之士多招疾患,情郁之人甚少高龄,能以“五友”为伴者,则长寿者多也!

而现代医学科学也研究证明:健康、优美、悦耳的歌声、琴语对神经系统是个良好的刺激,并反射性地影响人体而表现出兴奋、抑制、降压镇痛、消除疲劳、增进食欲等功效。还有,练习书法、绘画、下棋、作诗、不但陶冶的情操,增进美好情趣,而且对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又何乐不为呢?


尚汤shintas


对于古人如何养生,现在的人的确是不清楚的。按以前翻阅闲书,以及和年长者攀谈,个人有几下的几个观点供朋友们参考:

1,养生,讲究是人的精气神充足。过去有马三立先生说过的一段单口相声《学气功》,开头就说了,人得精神健康、思想健康、身体健康。

2,精神健康就是要学会养气,通俗的说法,人的精神情绪不要大起大落。这大悲大喜最易伤身。古人有云:乐极生悲,否(pi)极泰来。这在咱们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人若能保持好个人的情绪,这在人生的过程中,是一段愉悦难忘的记忆。

3,思想健康就是要学会充实自己,把不好的、不健康的思想抛弃,尽可能的多听、多接触一些俱有正能量、充满阳光、明朗的事物。在这里说句玩笑话:万事生长靠太阳。谁人喜欢天天阴忧拉着脸呢?所以,尽可能的多接触开朗的人,至于唠叨话,分时、分人对待,不要一杆子打!

4,身体健康呢,顾名思义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必竟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哈哈……现代人都感觉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都是忙里忙外的,用旁人的话讲:你比总统主席还忙啊?其实在我们现实中,我们的忙碌是很无奈的,有很多也属于无效的忙碌。所以,生活中要掌握好饮食、休闲、娱乐这些事情的时间。

5,有一次见女儿放学回来大口喝水,我笑了笑,等她喝完后,给她讲了一个小事情。话说农民伯伯忙完农活,到了晌午,家里人把饭菜送到地头上,孩子们刚要抢吃,以填饱饿的咕咕叫的肚子,农民伯伯说:孩子们,别急、别急,这吃饭和种庄稼是一个理。你们先慢慢的小口喝水,等滋润了喉舌肠胃再开始吃东西,这样就不会撑着肚子了。

6,按现在养生的通俗说法,晨起晚遛要避开阴气、湿气,尽可能的多接触和煦的日照,也是古人所讲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7,最后,祝愿朋友们精气神俱佳,敬老爱幼、阖家幸福。谢谢!!!





頑石刻


在中华的历史发展上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的养生方法有那些那?

古代的养生技巧

1.饭后先漱口:饭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漱口,这样可以清洁我们的口腔,有利于防止口腔疾病,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保持口腔湿润度和清洁,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并帮助消化。

2.饭后再揉腹:饭后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揉腹,这样能够促进消化,有利于身体健康。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提出,“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并要求“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令人能饮食,无百病”。若“饱食则卧”,就会“生百病”。具体做法:以掌心着腹,以肚脐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各20圈。

3.饭后慢慢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很常见的谚语,但是饭后的运动一定要缓慢,不然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摄养枕中方》中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说的是饭后缓行,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进行剧烈运动。散步的时间应是饭后20分钟,绝不是刚吃完饭就出去散步。但体质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饭后不宜散步,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也不适合。

4. 饭后听音乐:《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脏闻乐则磨”的说法。吃饭时听柔和清新的音乐,能促进食欲并有助于消化,而饭后欣赏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气归宗,乐而忘忧。

古人最讲究的是清心寡欲,保持好的心情,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古人进山居住 ,讲的就是不问世事,保持好的心情。


历史的循环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

防治疾病

,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

针灸人

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

治心脏病

,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

延缓衰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拔星君


古人的养生学里面也很有丰富的内容,比如有一句话:“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就很有道理,吃饭以后要有一些少量的运动,这样会对食物的消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古代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他们也能生火对食物进行加热,然后再进食,这本身就是一种养生学的内容。

古人也喜欢饮茶,茶文化也比较盛行,饮茶也能促进全身的精神焕发,也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古人,在生活当中也非常注重一日三餐的作用,不减少饮食,要知道少餐和多餐都是对身体不利的,这也符合养生学。

古人们都有的极高的智慧,有的能活到很高的年龄,也很少生病,养生的智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漂亮的学姐


古代人养身当然是富商.官家.文豪之类的人会养身,它们养身主要是习武这类似我们现在的锻炼身体。有时间也会书法.绘画.也有票友在一起吊吊嗓子,这也是修心养性,调理都有郎中按排。


刘老107409131


古人养生是很讲究,很复杂的。

在古代有两种人。

一种是平民百姓,生活衣食都难自理,生活在饥饿贫寒的环境下,根本没条件谈养生。

另一种是有身伤的一部分上层社会的人士,以及大部分的佛家,道家人士,对养生很有讲究的,他们主张天人合一,适应大自然,有四季养生之法,有一日养生之理,有四季,每日饮食结构,睡姿法,饮茶之时,定时闭目养神,日出而作,日幕而归,早睡早起不熬,冬练三冬,夏练三伏,太复杂大多不一一罗列,

总之据资料记载,古代注重养生的人有一套很完善的养生之法。古籍上很多,朋友们可以借鉴学习,对现代人健康有益而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