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業的“危”與“機”


沙縣小吃業的“危”與“機”

工作人員認真洗手,絕不含糊。

●本報記者  盧素平

對沙縣小吃業主來說,這個年過得相當糾結。

什麼時候開業?歇業這段時間損失多少?怎麼度過這個小吃行業“寒冬”……由於疫情蔓延,大家不得不“被迫”面臨這些難題。

“我的小吃店就在武漢”

“歇業的話,每月起碼損失4萬多元。”盧金水無奈地說。他算了筆賬,店租每月1萬元,平時日營業額至少4000元,除去工資和水電費,剩下的全是實打實的收入。

只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誰能想到,原來車水馬龍的武漢,就像被病毒按下了暫停鍵,整座城市空蕩蕩的,街上沒幾個行人。而盧金水的小吃店,恰恰位於武漢市洪山區。

疫情蔓延速度之快,他想都不敢想。1月15日歇業返鄉後,盧金水原定2月5日回武漢。“現在武漢封城了,我也進不去。”他說。此前,盧金水很配合地居家隔離了14天,“閉關”期間,每天想得最多的,還是店鋪的事。

說不糾結是假的。這家與他人合股的小吃店,先後投資了35萬元,生意一直不錯,請了6名工人。這兩天,有2名小工已經炒了他魷魚,明確地說:“不去武漢,不幹了!”

和許多小吃業主的想法一樣,盧金水打算做外賣。誰知,這條路也被“堵”了。“隔壁牛肉店老闆叫我別去了,外賣做不起來。”他說,深圳外賣員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新聞一出,牛肉店的外賣生意,馬上從每天200單銳減到30幾單。

這段時間,關注武漢新聞成了盧金水的“必修課”。離開武漢的幾百萬人中,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不會再回去?“人流少了,生意還怎麼做?”他很擔心。

最近,網絡上流傳著很多房東免租的帖子和段子,他正試著與房東溝通,看看能不能減免一點租金。

“想盤店換地方”

彭香香的沙縣小吃店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從最新的疫情通報情況來看,這座城市的感染人數也破了千。彭香香每天發愁,擔心著自己在孝感經營的3家小吃店。

“抱團”發展和熟人“牽線”是沙縣小吃選址的一大特色。彭香香是沙縣富口鎮人,在孝感,富口人開的小吃店足足有20餘家。“群裡大家都在說退票的事,還有以後怎麼發展。”她說。

彭香香的小吃店在孝感學院邊上,1月10日清校後,她返鄉過春節。寒假期間,學校空了,本來也沒什麼生意可做。她擔心學校出於飲食衛生等方面考慮,可能限制學生在外就餐,這種冷清的狀態,或許會一直延續。

“當年出現非典,大半年生意都不好做,這次估計也不樂觀。”彭香香唯一慶幸的,是店鋪沒有存貨,否則時間拖太久,貨不新鮮了,全部都得丟。

“等疫情過了再說。”這句話,成了大家每次討論後的結束語。確實,疫情當前,錢成了身外之物,掙錢成了小事。就算店鋪能開業,他們也得考慮買不買得到口罩,畢竟要與那麼多陌生人接觸。

彭香香比盧金水更擔心客流問題。“孝感本來就不大,生意也一般,這下生意更不好做了,等疫情穩定,我想找個合適的機會,趕快把店鋪出手。”她說。

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在其他地方經營沙縣小吃的業主,同樣面臨著這些難題。

“年前店鋪裝修了一半,原計劃初十接著動工,現在動不了了。”1月31日,在江蘇省經營小吃店的業主吳春香說。原來,當天一大早,裝修公司工人和她通了電話,很直白地拒絕了出工要求,她只好讓兒子退了動車票。

就在吳春香抱怨不已時,她得知店鋪隔壁的川菜館處境更艱難。“聽說節前客人預定的酒席現在全都不辦了,儲備好的海鮮和蔬菜,低價也很難賣出去。”吳春香說。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沙縣小吃門店遍及全國,乃至國外。疫情蔓延,對整個餐飲業而言,都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寒冬”之下,沙縣小吃如何發展?

“該關門關門,該整頓整頓,不急在一時。”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說。目前最緊迫的,還是按照各地政府要求,多居家少出門,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在張鑫看來,疫情過後,食品安全衛生問題一定是最突出的。今後,沙縣在全國各地遍佈的駐外黨支部、駐外聯絡處、沙縣小吃集團子公司將攜手聯動,共同做好小吃原材料配送和安全衛生管控等相應工作。

“營業後,每家店鋪都要做好環境消殺,尤其是餐具必須高溫殺菌殺毒。”張鑫說,小吃業主自身也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被感染。

越是危機,越有可能出現轉機。張鑫認為,這次疫情的出現,給整個餐飲業敲響了“警鐘”。“除了拒絕吃野味以外,餐飲業在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上,將出現極大的提升,沙縣小吃業也一樣。”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