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有着几次和假释官员的谈话,唯独最后一次才成功,你怎么看?

影视北阁


因为此时的瑞德早已经没有了欲望,他也真正的做到了发自内心的忏悔自己当初的过错,至少表现出来的是这样!

前两次听证会瑞德都以标准答案的方式极力表明自己已经洗心革面了,希望能够获得假释离开肖申克监狱。因为听证会事关是否能够假释成功,瑞德充满了期待,他甚至有一点紧张!然而这一切都看在官员们的眼里,一个满怀欲望的杀人犯,他是否真的悔改了,是否真的不会再危害社会了,官员们不敢保证,因此拒绝了瑞德的假释。官员们想知道的并不是瑞典是否已悔改,而是他是否还会犯错!这才是最关键的!

第三次听证会的时候,瑞德已经是一种无语无求的状态。因为他已经被关在肖申克监狱四十年了,他也已经被体制化了,就像当初的老布一样,他对外面的世界已经不再抱有希望,甚至是害怕离开肖申克监狱。没有了欲望的瑞德当然也就不会在危害社会了。而且这一次瑞德终于说出了官员们想听到的标准答案,“我后悔犯罪吗?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因为这才是真正向自己的内心忏悔所才能领悟出来的。因此官员们果断的批准了瑞德的假释。

纯属个人见解,欢迎讨论交流!


小祁说历史


这部电影我没看过,接到邀请后我把电影看了一遍,简单说说我的理解。电影里面前后共见了3次假释官,但是根据后面10年见一次的频率,他应该在第十年时候也见过一次,不过电影没体现出来。

瑞德第一次见到假释官是他进入肖申克监狱的第20年,这时候的他充满了出去的希望,从他回答问题的表情能看出他很认真的回答了假释官的问题,渴望能够假释,他还年轻。



第二次见到假释官时,他已经在监狱呆了30年,因为经历了布鲁克出狱后自杀的事件,瑞德已经不想出去了,他回答假释官问题时表情很犹豫,这时他已经没有出去的强烈愿望,他已经放弃了出去的希望。



瑞德第三次见到假释官时是他在监狱里的第40个年头,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出去想法,甚至是害怕出去,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老了,他知道自己出去后的结果会和布鲁克一样的,他故意气假释官想继续留在监狱里,假释成功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担心,出狱后杂货店老板告诉他上厕所不用报告时他竟然尿不出来了,如果不是安迪留下的信他的结局要么是回到监狱要么就是选择和布鲁克一样了结自己的生命。



当人失去了自由以后会被剥夺一切,除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思想失去了希望以后就会失去活下去的动力,长期的生活习惯会改变一切,就像安迪说的监狱高墙 ,开始你会痛恨它,慢慢你会喜欢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人活着就就要有希望


昊子轩


小时后我父亲养过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养的,养了很久,每天早上它都在叽叽喳喳的叫唤,吵个不停。某一天小鸟的叫唤不再那么频繁,我跑去观察了会,以为它生病了,试着逗它,看它眼睛依然活灵活现,我打开鸟笼,鸟飞了出去,吓的我半死,以为它跑了不再回来,没承想,过了不到几分钟它又自己飞回到鸟笼里。我赶紧关好笼子不禁暗喜,这鸟真傻,给机会都不跑。

后来我看了《肖生克的救赎》,里面的老布,那个监狱里的图书管理员,刑满释放了,在监狱里呆了一辈子,不知道是五十年还是六十年,总之是从小犯错就坐了牢,在监狱,他的生活有规律,受人爱戴,不愁吃穿,也有事干。出狱后的老布就上吊自杀了,起初觉得挺可怜,终究认为还是没必要自杀吧。直到我想起了我家鸟的事,如果这人是鸟,把鸟放到陌生的环境里,让他自己觅食自己找伴,自己搭巢,你以为是给他自由,其实是让他自生自灭。

电影里瑞德跟假释官谈话的前面几次,是报希望出去的,有着积极的愿景,想出去看下多年没有接触过的世界。他给假释官的谈话里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各种承诺和保证,他的生活技能,思路看起来还是社会上那一套阿谀奉承,阳奉阴违,尽管他多么的真诚与善良,可在他不纯粹的内心里依然活着那个犯错的小孩。事与愿违,假释官没能给瑞德机会,是制度的强悍和不近人情把他的自由扼杀了,要把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沾染上社会陋习的灵魂彻底给洗掉。直到他心灵深处完全觉得连悔恨都是多余的时候,才是那个"小孩"被消灭的时候。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机会溜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自由被剥夺。后来他想明白了,他清楚的知道出去和不出去只是换个环境生活,与其在外面的世界找生机,不如安逸的在监狱里活着,这样他还可以靠自己在监狱里的资源过得比外面精彩。

无所谓出不出去,心被囚禁,到哪里都是监狱。所以到最后那次申请答辩他已变得无所谓,内心已不在被囚禁。假释官看出来他内心的自由度和心理空间,也依赖司法制度的管理给刑满释放的犯人找到超市收银的工作。其实在瑞德来看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坐牢。外面的世界似乎比监狱还充满不确定和恐惧。每当他上厕所打报告,吃饭打报告,旁边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出入也都是一个人,跟外面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就像关在笼子里多年的鸟被放出,可他找不到伙伴和实物,那时候的他知道这才叫绝望,外面比监狱更加无情。出狱后的社会才是他人生路上又一堵高墙。是制度剥夺了他内心里那个渴望自由的小孩,硬生生地把枷锁铐在了他的心里,即使走出监狱,也是牢房。

附加:

有人留言说文章没有直面回答为什么前两次不放偏偏最后一次才放他出狱?

还是借用鸟的比喻说吧,如果把鸟放进鸟笼没养几天,它会叫唤不停,这代表它想逃离这个笼子,它渴望自由自在的飞翔,把笼子打开,鸟就不会飞回来了,这时的鸟还是鸟的本性。瑞德的前两次答辩他有各种保证和期待,这就表明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他向往美好,这无可厚非,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美好期待蒙蔽了观众的眼以为假释官不讲人情。恰恰不是,因为假释官知道他的渴望背后是想逃离,一个想逃离的人会是真正的救赎吗?犯错就要勇敢承担,逃离就是对后果的无视,就不是真正的救赎。电影想告诉我们的恰恰是这个道理。



心理拍案


《肖申克的救赎》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有意义的电影,相信不少网友和我一样,刷了不下三遍,但是每一次的感觉都不太一样,每一次都能感悟到新的东西,对生活的希望,人性嘴脸的丑陋,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都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瑞德从怀揣着迫切的希望到希望的热情一点点被磨灭,他看透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一点点被体制化,被顺从化。其实这三次的谈话结果都是必然的,从影片的细节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接下来我分析一下我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次谈话对面坐了五个人,瑞德被问了两个问题。从他进门的行为举止来看,表现的很拘束,嘴唇是紧紧抿着的,手不停的在攥动着自己的帽檐,第一次被问到:“你因被判终身囚禁在此服刑了20年”第二次是“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改过自新。”他的回答显然充满了急迫感,尽自己全身的努力,想让自己尽量的表现的好一些,从而能得到释放。在解释自己是否改过自新时,他甚至换了三重不同的解释,从“是的,先生,绝对改了,先生”到“我是说,我已经接受教训了”再到最后的“说实话,我已经完全改变了,不会再对社会有危险了,我向上帝保证。”一层一层的递进解释,其实是他认为自己还有机会能得到释放,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依然是抱有些许期待的,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还是很向往的。

第二次谈话是十年之后,场景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他被问到“你因被判终身囚禁在此服刑了30年”他的回答也和第一次大同小异,但是神态之间似乎多了一丝的不在乎,嘴角多了一丝丝的微笑,不知道是在嘲讽询问者,还是在自嘲。因为他自己心里清楚,这一次同样只是走一个流程,并不会放他出去,但是他还是抱有希望,因为这是他自己内心的一个矛盾点,同时也是这部电影对细节刻画,令人深思的一个剧情点。之前布鲁克斯的不愿离去事件其实就已经为他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埋下了一个伏笔。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很讨厌它,但是日子久了你会发现自己离不开它了”其实这就是被监狱体制化的一个表现,同时也侧面凸显出了人性的一些黑暗点。

最后一次进来的时候,有3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第一:虽然审核的人数还是五个人,但是其中的一个却换成了女的;第二:他们落座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前两次的清一色无人连坐了,二是侧边两个,中间三个;第三:他们让他落座时,不像之前的两次那样直接用命令的口吻让他坐下,而是加了一个敬词“请”。由此可以看出这次的审核似乎在暗示着他可以得到释放了。反观他,再也不像是之前的两次那样,对自己抱有希望,认为自己有机会可以出去,并且言行举止似乎流露出一丝丝的不屑与不耐烦,甚至用调侃的口吻让审核官赶紧敲下与前两次一样驳回的印章。然而,第三次他通过了,不再被驳回,他被假释了,重新获得了自由。

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希望多多留言沟通呀,如果哪里回答的不好,也十分欢迎留言交流。

最后,希望大家能留下手中那个宝贵的赞,要是能给个关注的话,那将是万分的感谢!


乔巴带你看电影


我也经历过办信用卡,给我发信息让我办,申请了打电话审核以后不通过,后来又发信息让我办,办了以后给我打电话审核,我直接给它挂球了,爱下不下,最后竟然给我下了,觉着应该是差不多的,瑞德最后是去你妈的,爱放不放,老子无所谓了


忽而今夏M


考研二战“失败”的时候,我刷过5遍,写过一篇很长的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丨我挖出了所有秘密,找到了永不消逝的希望

两年后,我在深圳,看了那个问题和网友的回答,刷了第6遍,读懂了3次假释、希望和救赎的真正内涵。此时此刻我以为自己更懂了,但谁知道以后怎样呢?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除了男主,有一条很重要的线:安迪好友瑞德(弗里德曼饰)。他有过三次假释,只有第三次假释成功。

请注意官员和瑞德的对白和神态举止,做好对比,脑子里还要有整部电影的剧情变化。

第一次

第一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20年,最终驳回。

获得的信息:

1、官员秃顶,年龄偏大。

2、瑞德看似言语陈恳,改过自新,但那句「我已得到教训」似乎暴露了一些东西。

3、瑞德眼睛眨了几次最后垂下,内心忐忑不安,害怕假释驳回,可能也有心虚。

注意瑞德说完“上帝为证”之后眼神和表情的诠释:

4、剧情是在安迪进监狱之前。

是真的对过往罪行悔过还是因为「教训」,换言之,因为「剥夺自由的惩罚」太沉重?

第二次

第二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30年,最终驳回。

获得的信息:

1、官员秃顶没那么严重,比第一次那些人年轻。

2、瑞德言语比第一次诚恳,对白少了那句「我已得到教训」。

3、瑞德神情举止比第一次释然。

再来看第二次假释,瑞德说完“上帝为证”之后眼神和表情的诠释:

4、剧情是,安迪在监狱放黑胶唱片给囚徒们带来希望,被独囚归来之后,他说了这样的话: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有音乐才不会忘记,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你的。希望!尽管瑞德嘴上反对,内心早已悄悄起了变化。接着瑞德迎来第二次假释。再往前推,安迪从狱警海利那里要来的啤酒,给州政府写信建起的图书馆。他带来了太多希望。

第三次

第三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40年,最终核准。

这段官员和瑞德的对白是重中之重:

官:你改过自新了吗?瑞:改过自新?我不懂什么意思。官:就是重返社会。瑞:这我懂,年轻人。它对我只是虚词儿,政客发明的词儿,使你们穿西装的打领带的有活儿干。你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后悔犯罪吗?官:你后悔吗?瑞: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我得接受事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你盖章吧,别浪费我的时间。告诉你一句实话,我他妈的不在乎。

提取信息:

1、官员没有秃顶,年轻甚至还有女性。官员说的是Please sit down请坐,而不是Sit坐。

官员代表的是政府,它是在一点点变好的,电影将这种变化浓缩在瑞德的三次假释谈话中。

2、瑞德的神情是:我不在乎。

3、瑞德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不要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了,你们不过是和之前那些人一样例行公事,你们无非想问我是否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后悔?我后悔,不是因为受到惩罚后悔,是为我犯下的罪行后悔。但是后悔没用,我已是垂老之躯,必须接受现实,放下过去。盖章吧,你们这些例行公事的官僚,老子他妈的不在乎。

第一次说「我已得到教训」,是因为受到太多惩罚,苦不堪言,没有真正为自己的罪行忏悔,第三次是真的为自己的罪行忏悔,但也看透了政府官僚例行公事的作风,就在已经失望透顶的时候,假释核准了。

4、剧情:安迪越狱成功,老瑞继续呆在监狱苟活。

归纳一下:

瑞德第一次并没有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忏悔,只是因为自己受到的惩罚太过残酷;第二次是安迪来了之后,通过他的所作所为给狱友带来希望,带来精神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瑞德开始慢慢改变;第三次是在前期经历了那么多事以后,安迪和瑞德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谈话,在所有经历和反思的累积之下,瑞德才真正忏悔,放下过去,假释核准。第三次假释谈话,是瑞德实现精神上自我救赎的转折点。


重要谈话、救赎和希望

安迪脱罪无果,一句“蠢蛋”触怒了典狱长,迎来牢狱生涯最长的一次独囚。独囚后,安迪和瑞德的这次至关重要的谈话,是安迪实现精神上自我救赎的转折点,也是他下定决心越狱的转折点。


安迪:老婆说她很难了解我,像一本合起来的书,她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我多么爱她呀!我只是不善表达,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远去,是我的脾气害死她的。瑞德:可以后悔,但你无罪。

这次谈话之后,安迪越狱,给瑞德希望:如果假释,记得去找到那块火山玻璃下的东西。

安迪和瑞德的经历都是一次次经历失望,然后重拾希望。安迪最重大的一次打击就是这次独囚,唯一能证明他清白的汤米惨遭典狱长杀害,瑞德受到最重大的打击是老布之死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巨大的恐惧。然而再大的打击也无法磨灭人内心的希望。

安迪带着希望,在一次次失望面前,保留希望的火种,用它点燃周围世界的人,最终越狱成功,让自己和瑞德,实现了精神上的救赎和身体上的自由。

就像生活,它一次次给你希望,又一次次给你失望,直到你像安迪和瑞德一样,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在你近乎绝望的时候,你会意外地收获世界给你的大礼。

希望是火种,让你放下过去,自我救赎,抵达自由的彼方。


追答评论区问题:皮卡车牌号和后视镜


小说、电影、随笔,

胡说八道,别太当真。


胡诌白扯


我认为他最后一次才跟假释官员谈话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先说他进监狱的原因,原著里瑞德给他的妻子投了保险,并把妻子汽车的刹车系统做了手脚,想杀害妻子,没想到把搭车的两个邻居也赔了进去,三个人都死了,被判无期徒刑。

第一次谈话是在被关了第20年的时候

他非常认真的积极承认错误,并且满怀期望想出去,从他的目光中能看出他非常积极,结果是没能出去。

第二次是第30年的时候,他回答得有点散慢了,当然态度依然很诚恳,表示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并且痛改前非,目光有点忧伤了,因为他的狱友60岁的时候出去,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自杀了,对于他们那种已经在监狱几十年的人。已经习惯了体制化,他怕自己出去会像狱友一样被社会淘汰,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在监狱里有朋友,出去的欲望自己不是很大了。结局当然是没能出去。



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第40年的时候,他的态度已经无所谓了,可是他认错的态度还是那么诚恳,他是那么懊悔,可以看出他真的老了,他想待在监狱的决心已经有点坚定了,也不想挣扎,可能觉得没有作用,即使他还是有点想出去。他无所谓的态度可能是想到他的好友安迪越狱成功了,他已经没有什么遗憾和牵挂。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跟他的好朋友安迪有很大关系,最后一次跟假释官谈话,也是安迪越狱成功的时候,前面的狱长因为贪污罪自杀了,假释官觉得前狱长肯定也没让犯人们好过过,肯定有打过他们,虐待他们,新的狱长他们觉得他可怜又有积极的态度,觉得他很可怜,被他的话动容了,所以把他释放了。

第三个原因有点扯,当一个人态度积极表示想出去的时候,假释官觉得他还没意识到错误,当然不让他出去。当他觉得不在乎了,不想出去了,别人会觉得改造他成功了,就放他出去了。我听说在精神病院里,越说自己正常的,没病的,越不能出去,反而最不在乎的那个人,医生觉得他好了,就把他放了。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这个道理不?


内在气质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瑞德在第三次假释时,终于获得了自由。相比于前两次的假释审问,最后一次的瑞德可谓言辞激烈说话不留情面。可就是这样反而能获得了假释通过得到了自由,为何会如此?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其实细心一看,还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分析原因前,我们得先来了解一般监狱假释的前提和基本条件:1.犯人服刑达到原有刑期的一定时间(在那个时候的美国,达到刑期的三分之一就可以申请假释了,好比刑期是30年,服刑10犯人就可以申请。)2.犯人监狱遵守监狱规则。3.通过一些审核被认定为的确有一些悔改表现,且不会再给社会带来危害。这就是假释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下面分析瑞德之所以获得假设的原因。

一.假释审问官通过最后一次假设审核与瑞德前两次假释时所谓的悔改表现对比,觉得其是真有悔改。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知道,前两次瑞德被假释审问官叫去时,瑞德一个劲儿的迫不及待的表现说其如何真实的悔改和知错了,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对自由的渴望,想要迎合审核人员想要听的说辞,以至于其所谓的悔过自新表达的非常官方和千篇一律。

绝大多数想要通过假释的人说的都会是他那一套说辞,在当时经验丰富的假释审问官看来,像瑞德这一类人所谓的知道悔改不过是为了能得到自由而刻意说的话而已,毕竟能这么快这么迫不及待认错悔改的人其内心是不可能真的悔改了的。

而在第三次假释审核人员到来时,对面的老瑞德,从老友安迪事件中对自由和希望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因为他此刻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所谓的改过自新无非就是一套自欺欺人的说辞而已,因为改过自新就是弥补自己曾经放下的错误。而他已经不可能去弥补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因为他的错误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被关在监狱这么多年,他已然从一个稚嫩的年轻人到如今的垂垂老矣的老人,这种遗憾是他已经永远无法弥补的了,所以他何谈改过自新?因为他永远无法再改过自新了,这是一种思想的改变,是瑞德对自身所犯错误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改变。这是前两次假释审核人员没有从瑞德身上看到的,而这也正是审核人员想看到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表现才证明了瑞德是真的有改过自新了。

二.因为老布和安迪的事儿,瑞德对自由已经不再那么渴望,还有其对自己所犯下错误的愧疚,他甚至认为自己就该待在监狱里。

因为老布出狱不久适应不了新世界的生活而痛苦直至最后自杀,当时的瑞德就说到过这种体制问题:“起初你讨厌他,然后逐渐的习惯了他,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当我们习惯于一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就成为这种制度的牺牲品。”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瑞德的感同深受。

在面对假释审问官的提问时瑞德回答:“后悔?事实上我没有哪一天不后悔,我后悔不是因为我在监狱服役,也不是因为你们我应该觉得后悔……赶紧把你的章盖上去吧老弟,别在浪费我的时间了,说句实话,我根本就不在乎。”事实上瑞德认为他就应该待在监狱,应该接受惩罚,这才是一个人内心真正后悔的标志,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能否在走出监狱已经不在乎了。对于瑞德来说,后悔曾经犯下的错,继续在肖申克监狱服刑就是自己的救赎。

在假释审问官看来,一个人越是能坦然面对自己接受惩罚的现实,就代表他改过自新的越好,你越不想出去,就代表你已经在悔改在反省在救赎,所以那一刻,假释审问官才毫不犹豫的盖上了章同意假释。


荧幕精彩瞬间


瑞德在《肖生克的救赎》中有过3次申请假释的场面

1

第一次,他表现得异常紧张,语气不自然,目光闪躲,回答狱警的问话时是小心翼翼且带着一丝恐惧的,说出来的话也比较没说服力,比如说,自己已经得到了教训洗心革面了,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套话。

第二次,虽然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肢体语言变得自然了,也没那么紧张了,但是说出的话还是让人听着没诚意,还是哪些套话,比如,我已经好了,不会危害是会了,上帝作证等等。

第三次,他再次面谈时终于打动了狱警,我们先来看看这次能是他获得自由的对话。

官员:你已经服刑40年了,告诉我你改过自新了吗?

瑞德:我想想看,我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含义。

官员:就是说准备好重返社会···

瑞德:这个我懂,年轻人。但对我它只是一个虚词,政客发明的词。让你们年轻人穿上西服系好领带有活干。你想了解我什么,是否后悔犯罪吗?

官员:你后悔吗?

瑞德:我每一天都在后悔,但不是因为受到了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想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什么是对是错。可我办不到,那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个垂老之躯。我得接受这个现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儿,你盖章吧!别再浪费我的时间,跟你说句实话吧,我他妈的不在乎了。

很明显,这次瑞德没有用到任何“我会改过自新”、“上帝作证”等套话来取悦狱警,而是摆出了一副已经无欲无求的状态去讲述自己的感受,甚至到最后都有种自暴自弃的感觉了。

<strong>

2

剧中在图书馆养鸟的Brooks的情况证明,如果不惹事生非,遵守规矩,安安静静地呆在牢里的话,待的越长,获得假释的机会就越大,而此时的瑞德已经在牢里待了40年了

再次瑞德的谈话技巧也帮了不小的忙。现实中我们也会碰到这种情况,找人帮忙,一开口便说,算了,说了你也帮不了。这反而会激起对方的兴趣或引起对方的关注。瑞德的一句话就有点看穿对方的意思,而权威一般不希望被别人看成自己是按常理出牌的人

还有一点,里德关于后悔的谈话,看似说得很随意,但却准确无误地表达了自己已改过自新的事实。

最后一点就是,狱警似乎也觉得瑞德待的时间已经够长,已经消磨掉他的锐气了,现在出去他也没什么动机做出违法的事

,放他走应该也不会在对社会做出什么伤害。

所以,综合时间、谈话方式和动机方面的因素,瑞德得以在最后一次谈话成功获得假释。


郭儿


一入监门深似海,来到肖申克,就不要奢望自由了。有机会出去,10年一次,假释谈话。效果如何,瑞德有发言权。

他是监狱里的资深老油条了,人脉深,路子广。能够在鱼龙混杂、三教九流的肖申克监狱谋得一个安身角落,并且靠倒卖资源获得一定地位,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会看人、会说话是免不了的。可以想象,当瑞德第一次参加假释谈话时,他会多么重视这个机会,务求走出监狱,得到久违的自由。

然是事与愿违,尽管他用最标准的套话表达自己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决心,希望能够得到重新做人的机会,听惯这一套说辞的假释官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个否决。深受打击的瑞德第二次假释谈话时,沉稳了许多,不再那么慷慨陈词了。毕竟10年冷板凳不好坐,再被看成是演戏演砸了可不好。然而尽管小心翼翼了,这一次还是被否决。

第三次面见假释官,瑞德已经在牢里呆了40年,须发变白,年纪一大把,眼神都变了不少。他已经看惯监狱风云,认清人性百态,也已经熟悉和接受了在监狱里耗去大半生的命运。在剩余不多的生命里,出去不出去,自由不自由,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既然假释已经不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无欲则刚的他在假释官面前反而可以放松地表达自己了。他的表达也很简单,那就是去你的假释,老子不需要了。他也不是泄愤,而是看清之后的平静。自由不能说不是好东西,但这东西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何苦争取?

结果呢,这一波反传统操作换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被同意假释了。

为什么呢?影片里没有交代假释官的思路,我觉得不外乎这几种可能:

1.正如瑞德理解的那样,假释不假释的关键不在于犯人自己,而在于假释官。不管犯人说些什么,假释官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且无须告诉你判断的理由。这就有点随心所欲的意思了,类似于传说中的签证官看心情给签证吧。关了40年的老犯人,估计放出去也没什么破坏力了,说不定假释官本来就打算给瑞德假释的,根本不需要听他本人的陈述;

2.假释官就是看瑞德不顺眼,就是想逗他玩。他越是想出去,假释官越是不遂他的意。他越是无所谓,假释官越要他尝一尝身上套了40年的枷锁一下子卸去之后的滋味。估计那时瑞德不会觉得自由的空气多甜美,只会觉得头晕目眩脚步踉跄失去人生定位。事实上,瑞德刚开始过假释生活的一段日子,真的就是这样,茫然得差点都要自尽了。

3.假释官见多识广,目光如炬,熟悉狱中老油条们的心理,对于什么是装模作样油嘴滑舌什么是实话实说不玩花样心中有数,40年过去,从瑞德的表现看出他已经心如止水无欲无求,觉得放归社会确实不会有问题了,所以就同意了假释。

不管是哪种可能,在我看来,都体现出了体制特有的力量:傲慢、强大、不知不觉中对人的驯化。

第一种不用多说,关乎一个人生命、尊严与自由的问题可以这么儿戏地处理,仅仅因为代表体制的假释官拥有碾压式的、和对方完全不对等的权力,而且假释官肯定也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就是体制对人思想的异化。在体制里,人会异化成机器,要不就是习惯性“按流程走”,不肯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还原事物本来面貌,要不就是影片里这种随心所欲,出发点都是尽量“简洁高效”,处理事情不带多余情感和推理,直接把人看成机器的思路。

第二种,人性本来就有傲慢自大的一面,而强大的体制,会放大体制中人的这种人性。总有一些体制中人,浸淫体制太久,把自己和体制混在一起,把体制的力量误认为是自己的力量,把人们对体制这种强大力量的服从误认为是对自己力量的服从,一旦碰到表现得不那么服从的,就下意识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让对方臣服。一句话,在体制太久,人会失去自知之明,容易膨胀。

第三种,表面看没有什么问题,假释官如果能这样分析犯人的心理,还显得很专业,不敷衍。但究其本质,是忠实地履行了体制这个大BOSS所交给的任务。《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在我看来,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安迪所代表的自由意志和整个庞大的体制的对抗。体制的特点,就是要把人异化,变成统一、规范的机器,不可控的个体自由显然与此相抵触。如果假释官是发现了瑞德已经失去了对自由的向往和拥有自由的能力,才认为他达到了假释的条件,这就说明假释官充分理解并且忠实执行了体制所定义的假释。

这种理解,显然不是瑞德的理解。实际上,瑞德要想获得假释,只能像现在,没有了折腾的心气之后,才能得到这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的“自由”。除非,他像安迪一样逃狱,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获得自己定义的自由,显然,并不是体制所认可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