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还恋恋不忘,被菩提祖师赶走却恩断义绝,这是为什么?

没有冰点


菩提本来就是如来佛幻化而成,孙悟空去西天就是奔着他师傅去的,没有什么恩断义绝的事。

反而孙悟空对唐僧并没什么感情,看原著就知道孙悟空当面怼唐僧的事太多了,从心里孙悟空是看不上这位和尚的。

越靠近西天,孙悟空越有佛性,“悟空”不是白叫的,如果他悟到“空”的境界,在他眼里尘世间的爱恨情仇都是执着,谈什么感恩戴德呢?


谢峰聊影视


《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有两个师傅,一个是菩提祖师,一个是唐僧。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了姓名,教给他长生不老之术,筋斗云,七十二变。唐僧则带领他西天取经,让孙悟空由妖转成佛,完成人生的蜕变。



菩提祖师赶走孙悟空,并非恩断义绝,而是出于保护孙悟空的性命。

孙悟空学得了七十二变,同门师兄弟便说,他既然学得七十二变能躲避三灾,能不能变一下让大家开开眼界。孙悟空不懂人心叵测,真的就变成了松树。

菩提老祖知道这是同门师兄弟的妒忌心,他狠狠地批评了孙悟空: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孙悟空在大家面前卖弄这本事,别人必然妒忌,会求孙悟空来教他,你要是畏惧被他们祸害,必须要传给他们,你要是不传,他们必定会想办法来伤害你的性命。



人心隔肚皮,毕竟孙悟空太幼稚,不通透人性的险恶,菩提老祖为了保护他的性命,只得叫他赶紧离开:

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 “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这段叙写中,孙悟空满眼堕泪,可见他对菩提祖师非常感恩,菩提祖师也并非与他恩断义绝,仅是出于孙悟空的性命考虑。

接着菩提祖师告诫孙悟空不许提他的名字,这并不是担心孙悟空给自己惹麻烦,而是担心孙悟空依仗菩提祖师的名气,在外惹是生非,也是出于对孙悟空的保护,用意非常慈爱。



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还恋恋不忘,这是对唐僧的感恩。

孙悟空被困五指山五百年,唐僧经过时,解救了他,让他重获自由,这种恩情有如再生父母。一路的西天取经,唐僧教他遵从佛门戒律,这对孙悟空而言,是让他走正道的好事情,但唐僧始终是凡人,无法识别妖魔鬼怪,这让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

特别是三打白骨精时,师徒二人更是矛盾闹到了极点,唐僧写了休书,断绝师徒关系,孙悟空一气之下,回到花果山,你去你的西天,我在我的花果山逍遥自在。

孙悟空在花果山闲来无事,去东海龙王那里做客,看到张良拾履图,龙王劝说要有孝顺之心,孙悟空心里酸酸的,甚是挂念唐僧。

接着猪八戒又聪明地来花果山对孙悟空使用激将法,脾气暴躁的孙悟空果然中计,跟着猪八戒回去继续打怪,最后唐僧与孙悟空冰释前嫌,重新归好。

孙悟空自然是有情有义的,对于两位师傅俱是感恩戴德。菩提祖师如同他的父母,教会他一身本事,立足于江湖,唐僧则如同他的人生导师,教会他走在正道。

成天在花果山聚众闹事,与天庭作对,没有前途,唐僧的出现,让孙悟空的人生完成了蜕变。菩提祖师、唐僧都是孙悟空一生最重要的恩师。


我就是竹韵


为了编制内呗,开始悟空拜菩提老祖为师学习本领,学成后被老祖赶走,反正悟空也该去闯荡了,以老祖的能耐悟空想找也找不到啊,后来悟空闯祸了,也应了老祖的话。悟空回到花果山为王,玉帝招上天庭,封官弼马温,这里大家注意了,这时候的悟空是天庭编制内的,这和白骨精啊,玉面狐啊,牛魔王啊这些野生妖怪是不一样的。奈何悟空嫌弃弼马温官小,耍脾气,不干了,非得当齐天大圣,从这看出玉帝是多么喜欢悟空啊,那就封了齐天大圣。可我们的悟空呢,嫌弃蟠桃会不喊他,又不干了,这下好了,压在五指山下吧,不牛逼了吧,又成野生妖怪了。野生妖怪的下场,死的死,囚禁的囚禁。500年啊,悟空应该想明白了吧,还是得在编制内啊,这时候观音菩萨出现了,保护唐僧取经可得正果,这就又能回到编制內了。终于三藏法师救出了悟空,一路艰辛,打死了白骨夫人,这就要赶走悟空,你说这好不容易能回编制内,这要走了,岂不又成了野生妖怪了,所以悟空不想走。……





凝凝涵雅


hello~我就是传说中被推荐回答问题几十次的宇宙无敌第一帅气的男人“长襟”是也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在西游记世界里,无非就是“道”“佛”之争,玉帝说白了就是个洗盘子的。

“道”以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为首的“盘古正宗”三清祖师为首。

“佛”以西方“接引”“准提”为首的西方佛国。

(注)以上几位都是“圣人”级别大佬。

而“唐僧”则是佛们代表,一言一行代表的是佛门,孙悟空呢身性顽劣,祖师“菩提道人”似道非道,似佛非佛。就一个中间派,还是“准提圣人”证道时斩去的一尸。所以说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还死皮赖脸贴回来,原因就是它如果不回来,那这几个大佬一只手就得按死它。

而“菩提”这个特殊的存在,为了悟空好,但没实力掺和进去,悟空也知道师傅用心良苦,不愿师傅卷入这场“道”“佛”之间的阴谋,所以不会在回头,“菩提”也叫悟空不要再外人面前提起它,悟空心里也是知晓,怪就怪“圣人之下皆为蝼蚁”吧

好了,我是长襟,喜欢我的,可以点个关注哟~~


长襟落雨


两个师父,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菩提祖师教孙悟空学本领,因为菩提祖师本领很大,至少比孙悟空大得多。在他们的关系中,是不对等的,是单方面的给予。到学艺成功,孙悟空告辞,菩提祖师提出“那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罢了!”然后更进一步地强调:“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为什么这样强调?因为神仙有预知未来的通知,菩提祖师已经知道孙悟空“你这去,定生不良”,会招灾惹祸。

要说一人犯法,株连九族,大概还不至于——以菩提祖师的身份与本领,谁敢拿他问罪?但如果在孙悟空惹祸之后,随便说一句“我是菩提祖师的弟子”,老祖师脸上难免有点挂不住吧?最重要的不是刑与罚,而是名誉的损失。

所以菩提祖师发了狠话:“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叫你万劫不得翻身!”并不是真的要把孙悟空“剥皮锉骨”那么狠,只是强调断绝师徒关系。

孙悟空也很聪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以后的无数闯祸之中,他始终恪守着承诺,再苦再难也没有提到菩提祖师半个字。不是忘本,而是尊重,甚至就是报恩:我闯祸也好,受苦也好,绝不连累师父的名声。套用一句歌词:互不联系就是最好的报答。

(插一句吧,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曾去找菩提祖师求助。菩提祖师虽然不肯见面,但给他提引了正确方向。这一段很催泪,但是原著中没有,也违背了孙悟空的誓言:“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再说唐僧。唐僧虽然收孙悟空为徒弟,孙悟空虽然叫唐僧为师父,其实唐僧能教他什么本领?打坐?念经?前者孙悟空没学会,后者根本没兴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教惑也”,除了具体的知识,还有道义的传授。唐僧给孙悟空的,除了领他走上“取经”这伟大事业的正路(别用庸俗的思想去歪曲,在作品里,取经的确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目的是拯救人类灵魂),给他慈悲、善良等高贵品质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份责任感。

也就是说,在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中,唐僧离了孙悟空就不行,几乎是寸步难行。这样一来,孙悟空不管多么渴望自由,也不得不承担起对唐僧的责任。

最小看这责任,更别觉得这是剥削、压榨孙悟空。责任感是人类的基本感情。而孙悟空在跟了唐僧之前,是没有责任感的。虽然有众多的猴子猴孙,其实孙悟空并没把他们当成自己人。高兴了教点武功,给点酒食。但是孙悟空在天宫做弼马温与齐天大圣时,并没有想起猴子猴孙过得是否如意;在大闹天宫时,也没有想过会不会连累花果山的众多生灵;甚至被压五行山五百年后,孙悟空脱困而出,也没有想过要回花果山去看看——第一次被唐僧赶走,孙悟空跑到龙宫喝茶,都没有回花果山探探家。

只有对唐僧的责任感,才完成了孙悟空从“猴”到“人”的转变,让这个无拘无束无感情的动物,成为一个有情有爱的人的形象。


栖鸿看红楼


我认为原因很明显:

除了唐僧对悟空有搭救之恩,还因为一个承诺,对观音的承诺。

孙悟空虽然是顽石所生,性格顽劣,但是很重承诺。



在五行山下之时得观音姐姐点化,只待取经人来搭救他从山下出来,而他也必须保唐僧取经,一路向西。


唐僧救他出来后,他除了报答救命之恩,就是一直信奉自己当初的承诺。

其实成不成佛,悟空根本不在乎。但信誉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孙悟空是个守信的猴子,还可以从以下的例子看出。

当年猴子打死白骨精时,唐僧要赶走猴子,猴子百般跪地请求。

就说出了自己对唐僧不离不弃的原因:

悟空说,当年徒儿被压在五行山下,幸得师傅搭救,大恩未报,怎能离去?

当发现唐僧心意已决时,悟空又说,

当年答应过观音菩萨,要一路把你送往西天。

我若半途而废,岂不是个不守信义之人。

最后唐僧,取出纸笔,和悟空断绝了师徒关系,休了他。

孙悟空才痛苦的对唐僧叩了三个头。回花果山去了。

所以我认为,孙悟空之所以对唐僧不离不弃。

一是报答唐僧救自己出五行山的恩情。

二是,当初答应过观音菩萨,要保唐僧去西天。

而对菩提老祖,悟空的恩情也没有断,只是只有恩情,没有承诺。


如果有承诺的话,也就是菩提老祖赶他走时跟他说的那句: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我不想再见到你。

以后闯了祸患,不要说我是你的师傅。


小海娱


我觉得之所以悟空对菩提祖师义无反顾,而对三藏法师却恋恋不舍,我个人见解是:

菩提祖师是悟空的授业恩师,不但传授悟空以后行走江湖的本领,更给了悟空有名有姓。在菩提祖师这边,悟空内心是快乐而又充实的,学到了本领,为初出江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菩提祖师对悟空是有大爱的,也深知悟空日后必然所成非凡。所以,为了让悟空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天地,菩提祖师毅然决然地让悟空离开他的身边,而不是在师傅的光环照耀下,所以这是一种以成长为目的的分离的爱。当悟空与菩提祖师拜辞时,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教你万劫不翻身”。菩提祖师这番话意味深长,他是希望悟空功成圆满,得成正果,他日再叙师徒缘分。

三藏法师是悟空的第二任师傅,是悟空的人生导师,悟空在他的教导下,三观逐渐养成,而三藏在悟空眼里,是需要保护的,悟空深知,取经路上困难重重,所以对师傅恋恋不舍,是英雄的保护欲望在起作用,这是其一。受到观音菩萨的点化,让悟空有一份事业去完成,如果说半途而废,这不符合悟空的一贯的做事风格,这是其二。悟空保护三藏法师一路取经,已在三界闻名,如果贸然离开取经队伍,让悟空颜面放哪里,知道的是师傅不让悟空继续保护,不知道还以为是悟空吃不了苦,主动放弃保护师傅职责,这是其三。悟空受了师傅的误会,而让悟空离开取经队伍,这让心高气傲的悟空如何能忍受得了,悟空对自己的声誉一向看重,所以悟空不会贸然离开,而是依依不舍。

因此,悟空与两位恩师拜别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

以上,仅是我个人见解,如有不当,敬请谅解。


邂逅一位有趣的灵魂


菩提老祖真的赶走孙悟空就恩断义绝了?

其实并没有,菩提老祖的徒弟们的武功可谓五花八门,有气功高手如小道童中指喷火,孙悟空的一群师兄弟武功皆不一样。而且孙悟空学成后归花果山,闯龙宫时,龙王的十八般兵器孙悟空样样精通,无论是刀枪剑戟还是铁锤棍子,舞得无与伦比翻江倒海。

从以上来看他们并有到那种恩断义绝的地步,原著也没有这么写!只是跟我们讲孙悟空“学成归花果山,闯龙宫求取称手兵器”这点不难看出孙悟空是学艺有成,再加上他的悟性极高!

光学习就是 9年,记得孙悟空说过:徒弟不知年月 ,只知道山上的桃子吃过7次了,7年+1年学72变+1年学腾云驾雾。这么长的时间加悟性极高,菩提老祖希望他下山锻炼锻炼,毕竟我们生活中所学的东西,学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导师也希望我们能够在所知的领域去锻炼!

第二唐僧为何恋恋不舍,我们要知道人是有感情有温度的,唐僧毕竟是个家长,我们再从一个侧面讲,在原著(一百回“五圣成真”讲五圣得道归真)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历经十四年(贞观十三~二七),途径十一国,十万八千里。

第一个跟唐僧取经,并不是玩玩而已,孙悟空也悟到一些人性的道理,对于唐僧这个师傅他是不舍的,毕竟十四放在哪里,不管换成谁也慢慢适应了对方的性格上的缺陷,然而也慢慢习惯了彼此,就会成为精神上的相依!以上结论和分析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邓礼涛


悟空离开唐僧不能说是恋恋不忘,同样离开菩提老祖也不能简单认为是恩断义绝。这都是表面现象,不能代表孙悟空内心真实的情感。

在取经的过程中,无论唐僧与孙悟空有多大的矛盾与分歧,无论唐僧怎么赶孙悟空,孙悟空都不可能离开唐僧撂挑子,顶多是短暂的离开最终还是要归队继续保唐僧的,因为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是与如来佛祖有协议在身,是存在利益交换的。



孙悟空大闹天空,搅闹的天庭不得安宁,十万天兵天将对孙悟空无可奈何。不得已,玉皇大帝降旨请西天如来佛祖来捉拿悟空,如来佛轻松将孙悟空压到五行山下五百年。按照如来佛的无边法力本可以直接将孙悟空消灭,但是如来佛认定孙悟空就是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最佳人选,故而未下死手,而是与悟空做了个交易,只要孙悟空答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就可以换取自由,而且功成之后有机会成佛。

孙悟空权衡利弊,答应了如来佛祖的要求。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事实上有戴罪立功的意味,是断然不会半途而废的,倘若真撂挑子,那等待他的将是如来佛更加严厉的惩罚。因此,尽管孙悟空曾不止一次被唐僧赶走过,他都想方设法回到队伍中来,其中固然有师徒情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刚才所说不能或不敢离开。


孙悟空所学本事都是菩提老祖教的,师恩难忘,学成之后下山闯荡建功立业是惯例,不存在孙悟空与菩提老祖恩断义绝的情况。《西游记》中菩提老祖是一位非常神秘的世外大仙,既不与天庭来往,又不与西方来往,是非常独立的存在。在孙悟空下山之际菩提祖师曾告诫悟空任何情况下都不准说出自己师父的名字,否则将会严惩。表面看好像与悟空从此后断绝关系,但实际上其中另有蹊跷或隐情,至于隐情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菩提祖师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需要另章介绍。



在五庄观孙悟空打倒人参果树后曾专门去寻找过菩提祖师,只是祖师所修行的地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已是破败不堪,祖师也不知去向。悟空触景生情,伤感不已。

这充分说明孙悟空对自己的授艺恩师始终是难以忘怀并心存感恩的。


郑非梦妙文


大家好,我是恒实。我来回答:”为何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却恋恋不忘,而被菩提祖师赶走,却恩断义绝“这个问题。其实在孙悟空的内心深处,对“猴”一生起着里程碑般的两位师傅真的是有一些看法的。

须菩提祖师

首先是须菩提祖师,他对自己的门下弟子孙悟空可以说得上是无限的恩宠。但为什么最后却对孙悟空说出那么恩断义绝的话呢:“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咋看上去须菩提祖师冷面无情,但其实须菩提祖师却是和孙悟空讲求一个“缘份”。它因孙悟空天地而生造就二人之间的“缘份”。凭着这个“缘”须菩提祖师这才传授躲三灾之法、筋斗云。否则只凭孙悟空这一个食松果的猢狲,却如何能在众仙家弟子之中能得到如此深厚的“福祉”?

而当孙悟空当着众师兄弟的面炫耀自己的神通之时,须菩提祖师已明白二人的缘份已尽于此。故此相别之时才对孙悟空说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其中深意已不言自明:“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是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而孙悟空此时却脑中懵懂:“师傅,教我往哪里去?”“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就是了!”这段字句颇有一些禅语机锋的意思。缘份尽了该散便散了,何须留恋、何须牵挂。这一做派方不愧为世外高人须菩提祖师所为!

唐僧

再说唐僧。要说唐僧,就必须先说孙悟空。孙悟空是谁?一只天生地养的石猿,生性纯真,学艺归来后曾经不可一世,嚣张跋扈。自从被如来佛祖镇压一段时间之后,心性有所收敛,脑中有了一点清明。

在被唐僧救出五行山之后,孙悟空已大至看清了世态炎薄。对于什么是朋友,什么是敌人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与定义。对于这个不仅是自己师傅,又是救命恩人的唐僧,他此时的心理是矛盾而又复杂的。

孙悟空以前的善恶人生观在唐僧看来是有违戒律的,而在取经途中唐僧严守戒律的行为又给孙悟空起到了一个标尺作用。尽管唐僧有的时候也忍受不了孙悟空的“胡闹”,也曾多次扬言要将孙悟空逐出师门。但还有观音大士等一干神仙菩萨的斡旋,孙悟空最终还是不舍这良师亦友的“师傅唐僧”。


结论

其实须菩提祖师和唐僧分别代表着过去与现在的时态。之所以须菩提祖师恩断义绝,其实就是忘掉过去,之所以唐僧恋恋不忘,乃是珍惜当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在将来成归正果,终成斗战胜佛。


我是恒实,一个从事女装的微商自媒体人。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还请欢迎关注转发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