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这样开头对吗?

老许牛羊猪鸡饲料批发


对的,“平平仄平仄”是特殊句式,可以存在。


林樰熳倚楼看江湖


别说律诗开头一句,这样的平仄放在哪句也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

律诗上下两句为一联,八句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句七字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用字组句原理,诗界简称为“”。即五言以下双数位置的汉字声调应该“平仄”或“仄平”交替;六言以上双数位置的汉字声调应该应该“平仄平”或“仄平仄”交替,否则为失替。失替的平仄不是格律诗。

首句第二字,是“仄起”;首句末字为仄,属于“首句不入韵”。

依据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竿”和题主首句第二字和末字皆仄,可推知其正格平仄应该是“仄起首句不入韵”的平仄句式:

……平(平仄)……

不难看出,正格截句中,双数位置平仄符合“仄平仄”交替的用字组句原理。

在回头看题主所提问的首句平仄分析如下:

第二字和末字都是“仄”,属于“仄起首句不入韵”句式,双数位置汉字声调当为“仄平仄”交替,但却“仄平平”失,不符合格律诗句的用字组句基本原理!

再有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为“”;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平仄相同为“

”。“粘对”也是律诗或律绝的基本规则。

首句正格平仄一定,可用“粘对”规则,推知题主所指七律各句正格平仄:

七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①

(仄平)平仄仄平平②

(平平)仄仄平平仄③

(仄仄)平平仄仄平④

(平仄)仄平平仄仄⑤

(仄平)平仄仄平平⑥

(平平)仄仄平平仄⑦

(仄仄)平平仄仄平⑧

七言律诗平仄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为“”,②③,④⑤,⑥⑦为“”。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韵”正格平仄去掉括号内两字就是五言正格“

平起首句不入韵”的正格平仄了,截图示意如下:

对比上述正格平仄,不难发现如下规律:

1.律诗正格平仄,其实就是律绝平仄复制为二。

2.七言仄起正格平仄,减去开头两字,正好是五言平起正格平仄。

3.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条件下,依据诗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前宽后严,仄宽平严”的潜规则,进行诗界认可的平仄变动,可称之为“宽格”变式。

4.末字为平,必然是韵句;平声韵字都在双数句末(首句入韵的平声韵字除外),且在同一首格律诗中一韵到底,不可换韵或用“邻韵”通押。邻韵不在同一韵部,其实属于变相的出韵

5.“替对粘韵”是律诗和律绝与古体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符合“替对粘韵”的正格或无孤平失替的宽格是格律诗,否则属于古体诗。

6.通过对比分析上述正格和题主平仄,可知七言句“仄平平

”失替,无论作首句或其他各句,都不符合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

再有,孤平历来是诗界公认的大忌。

王力先生的孤平定义是:除韵句外,诗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启功先生孤平定义是:两仄夹一平,较王力先生定义范围广(包括了韵句),古体诗例多,易于识别,且有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原理及“平仄竿”理论基础,故本文采信之。截图佐证如下:

综上所述,不难明白,题主所指“平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平声出律,与第二字孤平失替,明显犯大忌,也不在诗界“前宽后严,仄宽平严”潜规则认可的宽格范围内。如果据此首句平仄推演后面各句平仄,则难免失替、失对、失粘,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

初学律诗者还需特别注意如下两点。

律绝可对仗,也可不用对仗。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上下句字数相等,双数位置平仄相反,词性和词语与句式结构相同,句中平仄双“替”,四者都是对仗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对联源于格律诗对仗,也不例外


格律酌词炼句


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这样开头对吗?

这是正确的。

为什么感觉不对呢?因为这个句式的平仄“失替”。

我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在七言律诗中,处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它们的平仄一般可以不讲究 ,但处在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它们的平仄必须分明,要相互交替。

“平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如果只看二、四、六的位置,它的平仄是这样的:仄、平、平,是不符合格律中相互交替的原则的,所以才会有人认为这个句式是出律的,是错误的。

但其实这是正确的。认为它错误的人,是懂得一些格律的基本知识的,但又不全面,不懂平仄的拗救变化。下来我将分类说明,如果感兴趣,可以阅读我的专栏《100节唐诗鉴赏课:发现唐诗之美》,有理论阐述,更有实例剖析,深入浅出带你理解格律——其实格律并没有你想象的难么难。

什么是拗救?

“拗救”就是律句中,出现不合平仄要求的情况时,通过改变其他地方平仄,以达到平仄平衡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不算出律。如果出现“拗”,即不合平仄的情况,却不“救”,就算出律。当然这里讲的“拗”是必须“救”的情况,那些可救可不救的“拗”不在此列。

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意味着“拗”出现在出句中,而“救”则要通过对句进行。

这种情况,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式间。如果出句“仄仄平平仄”中的第四字变成了仄声,即变为了“仄仄平仄仄”,就是“拗”;而“救”的方法是,调整其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将它变为平声,即变成“平平平仄平”就可以了。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以上说的是五言的情况,七言只需在其前面加上相反的节拍即可。因此,这种拗救在七言中是这样子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孤平自救

这是本句自救的一种情况,即出现了“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犯孤平了,就必须“救”。既然是本句自救,那就是要改动本句的平仄,使不犯孤平。那怎么改呢?七言以五言为基础,五言的搞清楚了,七言的自然就清楚了。

在“仄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确定节拍平仄性质的,所以不能改;第一个字是“拗”之所在,如果改回去,也就不用“救”了,所以只能改第三个字了。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除韵脚之外,还有两个平声,就不算犯孤平,这样就算“救”过来了。如:

坐看云起时,仄平平仄平——王维《终南别业》

七言诗只要在其前面再加一个相反的节拍即可,其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字两救

把“孤平自救”和“对句相救”联合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救”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将“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改为了平声。因此,有时候会出现“一字两救”的情况,既是“孤平自救”,又是“对句相救”,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五言的情况,七言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鲤鱼翻波

“鲤鱼翻波”也是本句自救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出现在“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中。当第四字成为了平声,即整个句式变成了“平平平平仄”,就出现了“拗”。“救”的方法是,把第三字改为仄声,这样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与原句相比,好像是第三字和第四字掉换了位置,如鲤鱼翻身一般,故称“鲤鱼翻波”。如:

清川带长薄,平平仄平仄——王维《归嵩山作》

以上是五言的情况,七言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仄

问题中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句式其实就是“鲤鱼翻波”这种变格。第一个字属于“一三五不论”的范畴,所以可平可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有人将格律诗平仄的变化,总结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自然是针对七言来说,如果是五言,就要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但这种总结其实是很粗糙的,并不严谨,我们只能参照使用,却万万不能奉为金科玉律。下面我们要讨论一下,哪些地方可以不论,哪些地方是必定要论的。

  • 偶数部位要论

偶数部位,即五言里的第二个和第四个字,七言中除此之外,还要把第六个字算上。因为偶数部位的字,它们的平仄决定着节拍的平仄。而格律诗要求,节拍的平仄要交替进行,所以偶数部位的字,它们的平仄绝对不能随便变。

凡变都是不合律,都是“拗”,有些能“救”,有些却“救”不了。因此,除了上面讲到的“对句相救”和“鲤鱼翻波”之外,其他偶数部位的平仄不要随便变化。

  • 奇数部位不是全部都不论

奇数部位的平仄,大都可以不论,但是有些地方是非论不可的,以免出现声病。

首先不能犯孤平,所以“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字必须为平,不能为仄;如果为仄,就要变化第三字的平仄来“救”。这是五言,对七言来说,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必须为平,不能为仄;如果为仄,就要变化第五字的平仄来“救”。

其次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仄仄仄平平”中的第三字必须为仄,不能为平。这是五言,对七言来说,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的第五字必须为仄,不能为平。

总结

格律平仄并不都是整齐划一,它是充满了诸多变化的。有些人不懂格律变化,就给格律诗套上死板的印象,是非常不公的。最后我将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中可变化的地方用“中”字标出来,以便大家练习使用:

  • ▼五言律句:
  1. 仄起仄收式:中仄中平仄
  2. 仄起平收式:中仄仄平平
  3. 平起仄收式:中平平仄仄
  4. 平起平收式:平平中仄平
  • ▼七言律句:
  1. 平起仄收式:中平中仄中平仄
  2. 平起平收式:中平中仄仄平平
  3. 仄起仄收式:中仄中平平仄仄
  4. 仄起平收式:中仄平平中仄平

小锅煮书


问题: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这样开头对吗?

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第一句行吗?

前言

这种句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被称为锦鲤翻波:仄仄平平仄平仄。

因为第一个平仄都允许,所以可以写作:中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是律诗中最常见的变格句式,当然是可以用的。

那么有人用在第一句吗?我们可以看看古人的例子。

一、醉中酬殷协律(唐·白居易)

泗水亭边一分散,浙江楼上重游陪。挥鞭二十年前别,命驾三千里外来。
醉袖放狂相向舞,愁眉和笑一时开。留君夜住非无分,且尽青娥红烛台。

这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七律。泗水亭边一分散,仄仄平平仄平仄。一,是仄声。

二、《所思》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苦忆荆州醉司马,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细心人可能注意到,前面两首第一个都是仄声。这一首的第一个字是平声。

东阁官梅动诗兴,平仄平平仄平仄。

这就是题主询问的句式。其中阁,是入声字。兴,是多音字,这首诗第一句不押韵,明显是仄声。

四、《寄许主客》(宋·梅尧臣) 

昨日山光寺前雨,今朝邵伯堰头风。野云不散低侵水,鱼艇无依尚盖蓬。
藕味初能消酒渴,蓼花犹爱照波红。扬州有使急回去,敢此寄声非塞鸿。

梅尧臣是北宋初年的大诗人,与苏舜钦齐名,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昨日山光寺前雨,仄仄平平仄平仄,昨,也是入声字,所以是仄。

五、初入淮上(宋·韦骧) 

汴水方穷到淮水,大船蹇蹇拒风行。不知静里千帆过,唯喜空中一派清。
秋气已残山态老,夕阳未尽浪花明。牧儿随队閒无事,强作歌声和橹声。

汴水方穷到淮水,仄仄平平仄平仄。

结束语

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大多首句押韵。首句不押韵的本来就不多,所以“中仄平平仄平仄”用于第一句的更是少之又少。

以上是老街找到的几首,可以看出,有不少大诗人都用过这种句式开篇。

可见,虽然少,但是当然可以用。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样,是不对的。

七律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一、仄起式

(下面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二、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还有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当然,也可使用另一个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这里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谢谢!


书香苑360


“平仄平平仄平仄”

上面这个例句,被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定为“特拗句”。先生在诗词格律方面的论述、造诣与权威性大家都知道,勿须赘言。

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位上拗“仄”了,怎么办呢?

【五拗六救句】〝中仄中平平仄仄〞句式写作〝中仄平平仄平仄〞,称为“五拗六救”(五言诗则称三拗四救)。“五拗六救句”即王力先生说的“特定拗句”。这种拗诗在旧体诗中大量存在。

王禹偁《清明》:

“昨日邻家乞新火”

王驾《春晴》: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林稹《冷泉亭》:

“流出西湖载歌舞”

杜甫《曲江》:

“传语风光共流转”

林逋《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

“幸有微吟可相狎”

毛泽东《答友人》、《送瘟神》:“我欲因之梦寥廓”、“借问瘟君欲何往”

几则名胜楹联实例:

诸葛武侯庙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楹联:

荷风送香气;潭影空人心。

九江甘棠湖烟水亭楹联:

恰好亭台驻烟月;

可无觞咏对湖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泰山庙联: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王力《诗词格律》认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认为作为拗句的一种,“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这自然无需置疑。但王力先生认为,在运用此种特定格式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又在分析所谓传统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时说:在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

综上所述,“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是”特拗句”,在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中,当仄用“平”,名曰“拗而扔律”。我认为在大量的律诗创作实践中,这种“特拗句”亦会有不少的存在,“救而仍律”后,完全可以认为合于声律。


潇湘诗话


路过,答题。

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这样开头对吗?

这个句子看上去是失替的,不过我们详细分析,就会知道其实这是个律句的变格而已。

变格习惯

因为用在七律开头,那么第一个字就是首句首字。首句首字我们是不需要考虑平仄的,随便它发什么音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忽略它,试着向格律诗的四种基础格式靠近,那么就直接替代成“仄仄”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句子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因为第二字为仄声字,收尾为仄声字,那么如果要把这个句子用作七律开头的话,就只能是仄起仄收这种七律的基础格式。

而我们知道仄起仄收的七律格式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和我们改过之后的平仄的差别就只在第五字和第六字平仄相反了。

其实这是一种大量存在于唐诗中的变格,特别是在试帖诗中出现得多,就是用“平平仄平仄”取代“平平平仄仄”使用,这种代替使用并不会影响句子的通顺,甚至还可能会增加语音变化的灵活性。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就把这种现象统一认定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而相对于七言来说,“仄仄平平平仄仄”就可以随时用“仄仄平平平仄平”来代替,同时还为这种特有现象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鲤鱼翻波”。

句内拗救

但是实际上我们是可以从拗救的角度来分析的。

五言中的“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仄收格式,对应七言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格式。在这种格式中,如果出现“平平仄平仄”,七言出现“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这就出现了二、四位置同为平声,典型的“失替”,是为出律。而七绝如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休问梁园旧宾客”,也是这种典型:“平仄平平仄平仄”。二、四、六位置上平仄为“仄、平、平”,也不合平仄交替。

但是我们看到第三个字(七绝第五个字)原本是平声的,都换成了仄声,就是把相邻的两个字发音平仄变换了一下。

这实际上是在句内完成了拗救。

我们今天看到“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两种平仄格式的时候,知道是“鲤鱼翻波”就行,不用视之为出律,更不需要额外去救。

有理论,有示例,而且唐诗中还大量存在这种现象,那么我们现在创作格律诗也可以使用这种变格。

所以,“平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只要用字念起来不挤韵,用这个作为七律的第一句是可以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平仄的要求严格是为了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音韵效果。遵守较好,尤其专业者,但,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资讯传媒速度的飞跃变化,为适应这一趋势,诗词格律也可随之适应,非专业者,非专业刋物可以稍微放宽或尝试小范围的改进,摸索既合基本要求又适宜更大多数爱好者的创作热情的新路,这路肯定是艰辛的,但或许是逐渐宽阔的路。


瞭望人间


看了看条友们的评论,几乎都认为这种句式是不可以的,我谈谈不同看法,按照格律规则来说,这种句式第六字明显失替、出律,但我们看,在唐诗中这种句式却大量存在,如李商隐的七绝《寄令狐郎中》“休问梁园旧宾客”,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等等,都是这种句式。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的变格,当第五字(五言为第三字)由平变为了仄声后,就把第六字变为平声来补救,这样念起来仍然流畅,音韵仍然抑扬顿错,因此这种句式被公认允许存在,毫不影响格律诗的规则,人们还给这个句式起了一个优雅的名字:鲤鱼翻波。综上所述,“鲤鱼翻波”这种句式在格律诗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用户5158663749497程


不对!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综合以上判断,你所提的平仄句式不符合以上任一,因而不对。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